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冰川近期变化及其对干旱区冰水河迳流的影响

    王宗太

    使用冰川长度变化比的方法,对178条冰川的统计表明,中国冰川的近期变化以退缩为主,退缩冰川的比例占66%。其中,60年代退缩最强烈,70年代有所减缓,80年代前期退缩又增强。对9条冰水河迳流变化的分析获知,在冰川退缩时期,冰水比≤10%者迳流量逐渐减少,≥50%者则是增加。冰水比愈大愈对气温波动敏感,反之则对降水敏感。

    1990年02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3 ]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12 ]
  • 托克逊绿洲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环境效应分析

    陈亚宁,王步天

    本文论述了托逊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所取得的成就,对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退化问题(土地沙漠化、草场资源退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等)作了分析,并就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绿洲生态环境,使其趋于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1990年02期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5 ]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 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简化及其在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薛凤海,朝伦巴根,王永康,朱仲元,侍明清,田世民

    水资源的缺乏是干旱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地下水管理科学的新成就,为统筹考虑以水资源开发为先导的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定量的、动态的规划设计方法。而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简化,则使该模型能够用于求解较复杂的或较大区域的水资源系统问题。

    1990年02期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3 ]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1 ]
  • 甘肃省河西地区人口与资源多目标动态分析

    张志良,岳天祥

    本文主要以水资源为依据,从食物角度出发,通过对河西地区技术进步,水土平衡,作物资源,草场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运用协同学,分维几何学,模糊数学,目标规划等方法,在计算机上模拟了河西地区的人口容量模型,预测了其在温饱型,小康型,科学营养型生活水平下,1990年,2000年和极限人口容量。并针对河西地区的具体特点,应用随机模型对本地区1990,2000和2050年的人口进行了预测。进而提出了科学的决策意见。

    1990年02期 2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1 ]
  • 甘肃人口增长对能源与环境的压力及其对策

    张志良

    本文论述了人口、能源与环境之间关系后,分析了甘肃人口压力致使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5.2亩下降到目前的2.4亩,人均淡水资源也减少了一半,到2000年还将继续递减1/4。笔者还利用状态方程预测了能源需求的增长趋势,指出甘肃能源供求的形势非常严重,尤其缺电情况将日益加剧。因此,在未来能耗构成中,将由大量煤炭转化为电能,空气污染必将加重。而且还由于国家将加速开发甘肃省的有色金属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冶炼和深加工能力,据预测,到一九九○年全省外排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和各种污染物将比一九八五年增加50—80%,二○○○年还将加大一倍,工业污染趋势加重,必将对兰州、白银等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人口对农村能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趋势也十分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对策,人口与能源、能源与环境的矛盾将日益加深,更加尖锐,那将引起更为严重的生态破坏,甚至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系统的崩溃。为此,本文提出了控制人口,提高能源利用率,减轻环境压力,改善环境质量等一系列对策,使人口、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1990年02期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7 ]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3 ]
  • 喀喇昆仑山——阿里喀喇昆仑山的自然特点和垂直自然带

    张百平

    本文从综合自然地理角度,研究喀喇昆仑山—阿里喀喇昆仑山的自然环境特点,垂直自然带及其区域分异,并提出初步的地理分区和环境、利用问题。

    1990年02期 4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4 ]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26 ]
  • 毛乌素沙区土壤养分含量特征及其生产性能反应——以乌审旗为例

    黄志兰

    对乌审旗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水成土和半水成土(沼泽土、草甸土),有机质含量高,潜在肥力强,速效养分差;地带性土壤(栗钙土)、初育土(黄绵土、风沙土),有机质含量低,但速效养分较高。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决定于环境因素和土壤资源利用的管理水平,特别是水热条件的作用很大。 通过乌审旗土壤养分分析,可以看出毛乌素沙区,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除沼泽土和草甸土有机质含量可作为一级肥力外,分布面积广阔的风沙土,黄绵土,肥力水平均属二级以下,必然影响农作物和牧草的产量。

    1990年02期 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14 ]
  • 陕北黄绵土水分、水分转化率和抗旱保墒问题的探讨

    赵明智

    本文论述了黄绵土的水分性质与水分分区。黄绵土的重要特征是经常处于水分亏缺状态。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水分水同,各有差异。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垂直变化分为四个层次。干旱年与正常年相比,作物的水分转化率各有水同。表明谷子、高梁、土豆的耐旱性强。玉米、黑豆较差。并提出了抗旱保墒措施。

    1990年02期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0 ]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 贺兰山西麓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变

    张恭

    本文根据沉积模式对比研究,确认贺兰山山前混杂堆积为泥石流沉积。据下更新统孢粉分析,早更新世山地植被同东部有较多联系,平原区有两个以草本为主及两个以灌木为主的植被演化阶段,所反映的古气候为干冷及温干的交替;与地层相对应,冷期有巨砾层形成,温干期形成粘土砾石层。晚更新世、全新世有多雨气候波动,腾格里沙漠中成百的湖泊分布,成因与此有关。

    1990年02期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6 ]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4 ]
  • 农业生态环境适宜度及动态过程——以西北干旱地区为例

    徐建华,艾南山,蔡光柏

    农业生态环境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空间基地,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价值增生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条件。本文给出了农业生态因子及农业生态因子空间的概念;从生态位(Niche)理论出发,探讨了农业生态环境的适宜度,研究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动态过程;并以西北干旱地区部分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本区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及动态过程,计算了农业生态气候环境指数,有关结果可作为农作物布局的依据。

    1990年02期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3 ]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8 ]
  • 实用气候度设计研究及其应用

    裴卓嘉

    长期以来在有关应用气象研究中,气象定量分析一直是一个相当困难而又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设计研究的实用气候度定量计算方法,是指从宏观的角度对天气气候利弊影响状况进行整体性分析的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作者在认识气象要素若干宏观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最优的《制约逻辑》理论原理,提出了在天气气候综合制约演变过程中具有相对权重意义的因子天气度Z,因子灾害度Z’,单纯气候度A=[1-1/2(|Z-Z|+Z’)]和实用气候度Aα=[(1+α)-1/2(|Z-Z|+Z’)]的定量化新概念,并设计出一整套计算方法,所得结果十分简明,在凡涉及气象利弊宏观影响的有关应用与研究工作中本方法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加以推广应用。

    1990年02期 10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4 ]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研究》系列成果综述

    李世奎

    本项目从多方面研究中国农业气候资源,试图探讨我国气候与农业的复杂关系。主要目的在于为农业规划提供参考。本研究以近三十年稠密气象站网的大量气候资料和农业研究为基础,由有关学科研究单位协作完成,成果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对我国农业气候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概括。 本成果包含以下各部分: (1)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综合农业气候区划——在分析全国光、热、水分布状况和揭示灾害气候要素分布规律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三级区划系统(3个大区、15个带、55个区)。区划着重于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对各分区作了详细评述。该部分还对气候生产潜力作了探讨。 (2)中国农林作物气候区划——主要以有关作物生态特性和农业气候问题为依据,着重于关键的气候条件,研究了小麦、水稻、柑桔、橡胶等20种农林作物的各种适宜程度,分别作出了区划。 (3)中国牧区畜牧气候——探讨了牧草、家畜及其生存的有关气候问题。结合历史、社会和经济条件来考虑,首次作出了我国牧区牧业气候区划。 (4)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探讨了种植制度的气候问题。评述了近三十年来种植制度的变化。从水分和肥料来源的现实和高产、稳产出发,考虑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出了近期种植制度区划。 (5)农业气候相似研究——给出了国内二百多个地点与国外相对比的约四百个地点的每月气候要素“距离系数”的计算结果,还讨论了相似等级。 (6)全国农业气候资源资料集和农业气候图集——按农业气候分析的基础资料项目,分别整编出光、热量、水分资源资料集和农业气候图集。

    1990年02期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6 ]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