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宁夏中部生态脆弱区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石培基;李鸣骥;

    通过分析宁夏中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认为这一地区城镇发展不应延续我国许多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提出了地区应该在城镇化发展的初期,利用各种城镇发展有利时机和宁夏生态移民的过程中走一条“生态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并初步探讨了宁夏中部地区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2006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2 ] |[下载次数:933 ] |[引用频次:24 ]
  •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推算长期的生态赤字——以新疆为例

    马晓钰;叶晓勇;

    生态足迹建立在人类消费基础上,根据长周期的资源的人均消费量推算生态足迹,反映长期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以新疆为例,分析近十几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结合1949年以来粮食和能源的消费情况,推算出近60多年的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长时段地了解新疆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系统受人为影响的变化,揭示多年来新疆生态环境在不断增加的人类经济活动和人口增长影响下的压力越来越大。

    2006年03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9 ]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13 ]
  • 生态安全对防止耕地隐性流失和保证粮食安全的意义

    李青丰;

    从生态安全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的耕地流失和粮食安全问题。笔者认为,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耕地面积减少不应简单地算入耕地流失之列。应从大农业的角度看待农用土地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合理转换。畜牧业等农业内部产业的用地固然会减少粮用耕地的面积,但会减轻畜牧业以及人类消费对粮食的需求。各种形式的生态劣变是耕地资源流失和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生态退耕应看作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保护措施和对耕地资源贮备形式。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趋于多样化,口粮在食物构成中的比例趋于减少,简单以粮食占有量来评价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是不够全面的。从人体营养需求、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消费趋势、国际市场潜力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由于人口增长缓慢,利农政策及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刺激,以及国际粮食生产和市场的巨大潜力,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存在大的问题。

    2006年03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4 ]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17 ]
  • 干旱区景观生态研究的方法与案例分析

    王让会;于谦龙;李凤英;黄青;李锦;林毅;薛英;徐晓芳;

    干旱区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结构、功能、变化以及尺度、过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需要理论与方法的支撑。生态景观制图的类型划分、表达方式、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过程,综合性地体现了景观生态的一般方法和途径,对于生态景观信息认知、信息识别、信息挖掘与信息分析具有重要提升作用。通过获取遥感信息源,应用图象图形学以及遥感图象模式识别与解译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特定尺度和精度条件下的景观分类,编制生态景观图;并通过相应的GIS软件,实现景观专题要素特征属性的量化统计,求算景观生态指数值;并以塔里木河干流及英巴扎典型区为例,应用NOAA/AVHRR以及CBERS-1/CCD等信息源,结合区域自然、社会和人文、历史等特征,系统分析其数量特征、变化规律以及相互关系,提出干旱区生态景观建设的原则与途径。

    2006年03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6 ] |[下载次数:674 ] |[引用频次:17 ]
  • 吉林省西部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陈铭;张树清;傅晓阳;王志强;王丹丹;

    本文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吉林省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植被特征,并对近20年来吉林西部地区的湿地变化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表明湿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差异明显。吉林西部湿地面积减少趋势显著,其湿地面积减少了22.1%,年均变化率为1.1%。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2006年03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9 ]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24 ]
  • 新疆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刘新平;

    本文通过新疆土地利用所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分析,利用生态足迹理论揭示了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新疆生态环境劣变的内在成因,提出了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2006年03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8 ]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20 ]
  • 北京市森林资源动态及可持续经营对策

    贾忠奎;马履一;徐程扬;王金增;李瑞生;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掌握好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指导区域林业生产,科学规划,合理经营,提高环境质量的依据。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林种结构、龄组结构、树种结构角度分析了北京市森林资源的现状,并对北京市的森林资源进行了动态分析,以期了解森林资源的特点和动态变化规律,并提出适宜北京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006年03期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8 ] |[下载次数:597 ] |[引用频次:77 ]
  • 生态足迹法在可持续发展度量及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斯蔼;林年丰;汤洁;王娟;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定量度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在介绍该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吉林省西部大安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运用RS—GIS集成技术,借助ERDAS,ARCGIS等专业软件提取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动态数据,结合静态数据资料,对大安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大安市的生态需求大于生态供给,生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人均生态赤字为0.56hm2,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通过预测,到2010年,大安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为1.222hm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2006年03期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700 ] |[引用频次:34 ]
  • 基于GIS的西安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研究

    苏惠敏;张学宝;薛亮;

    应用GIS技术研究了影响西安市工程地质评价的关键因素,探讨了:数据源获取的现代技术手段和空间与属性数据的建库技术;利用基础类码和专题类码编码的重编码手段,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提取新的有用的信息的过程;系列地图编制及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与解决方法。此项研究对西安市工程地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备选的六个大区及区位点的可能满意度结果进行了排序,得出了与实际情况较一致的评价结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进一步科学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06年03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6 ]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4 ]
  • 兰州城市环境污染效应研究

    杨永春;渠涛;

    兰州市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污染的城市环境不但进一步加剧了像热岛、干岛、逆温、城市风等城市气候现象,而且还对城市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研究发现,2002年兰州市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亿元,占当年GDP的3.93%。此外,城市环境污染还对兰州市民的日常生活、生理心理、工作学习、休闲娱乐、居住工作地的选择、子女的去留和兰州外来高新企业数量和效益及其城市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等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兰州市城市环境治理已刻不容缓。

    2006年03期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8 ] |[下载次数:797 ] |[引用频次:33 ]
  • 神府—东胜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分析

    侯新伟;张发旺;韩占涛;陈浩;

    神府—东胜矿区是晋陕蒙能源基地的核心,矿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新构造抬升活动、全球气候变化、恶劣的气候条件、松散的地面物质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再加上煤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各种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使矿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006年03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5 ] |[下载次数:549 ] |[引用频次:58 ]
  • 近50年新疆水土开发及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钱亦兵;樊自立;雷加强;吴兆宁;

    新疆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6,具有很大的资源开发和空间发展优势。在当前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调水工程逐步实施、新的水土开发正在或即将进行时,本文总结近50年来新疆荒漠水土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强调要深刻认识新疆荒漠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防患于未然。

    2006年03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7 ] |[下载次数:521 ] |[引用频次:36 ]
  • 鄂尔多斯高原外流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研究

    王玮;

    针对鄂尔多斯高原外流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建立了理想数值模型。采用控制性数值试验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典型稳定流分析、无第四系稳定流分析、参数灵敏度分析,对在鄂尔多斯沙漠高原外流区开采地下水资源中的井位、过滤器顶部埋深、过滤器合理长度、开采目的层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沙漠高原外流区宜采用中段悬挂式非完整井远离河流单一开采白垩系含水层地下水,同时指出控制性数值试验方法以及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乃至地下水科学领域,是值得重视和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方法。

    2006年03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8 ]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5 ]
  • 渭河下游洪水变化特点及成因

    秦毅;郑学萍;李怀恩;王烨;庞雷;

    在实测资料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渭河下游河槽萎缩前后的洪水变化特点及其成因。发现近十几年来,随着渭河下游河槽淤积的加重,洪水过程线由尖瘦型变成矮胖型,峰现时刻明显推后,洪水历时显著增加,峰量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与防洪形势不利。其原因不仅有河道边界条件变化的影响,更主要的是贴边淤积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致使洪水位居高不下,因而酿成小水大灾的后果。

    2006年03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2 ]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14 ]
  •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与灾害关系的分析

    周晓红;赵景波;

    根据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洪涝、干旱、地震、饥荒等灾害史料的分析,统计出自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20世纪的3000年间每个世纪灾害发生的频率,并对此时间内历史气候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气候交替变化较为频繁;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出现频率高,且集中于6-10世纪,14-18世纪。同时分析得出该地区历史时期灾害频数与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灾害在气候突变时出现频率远高于气候平稳期。

    2006年03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1 ] |[下载次数:957 ] |[引用频次:35 ]
  •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UV-B的气候变化特征

    李英年;杜明远;唐艳鸿;赵亮;王勤学;赵新全;古松;

    分析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2002年太阳总辐射(Eg)、UV-B及UV-B占Eg比例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北站地区UV-B较强,日瞬时最高接近10W.m-2,日总量最高达0.204MJ.m-2;日、年变化依Eg的日、年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UV-B与Eg的比值(η),不论是日变化还是年变化表现明显,一日间早晚低,中午高,一年间6月最高,冬季的12月低,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年平均η约为0.54%,植物生长期的5~9月约为0.65%。在海北高寒草甸地区Eg和UV-B的年总量分别达6387.436 MJ.m-2和35.981 MJ.m-2。

    2006年03期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6 ]
  • 内蒙古准格尔旗农业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苏艳华;潘学标;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准格尔旗1959-2001年逐日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该地区的农业气候因子(温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该地区90年代末的平均气温和生长季平均温度分别比60年代升高约1.4℃和0.9℃,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向,但年际间变幅减小,日照时数则明显减少,这些气候要素的变化影响到作物的成熟性和产量。本文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异规律进行分析,为种植结构调整和新的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06年03期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9 ]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6 ]
  • 河西走廊东部降水分布特征及人工增雨的最佳气象条件分析

    薛生梁;杨晓玲;董安祥;赵东旭;梁从虎;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五站1971—2000年降水资料和1997—2000年人工高炮增雨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降水分布特征和适宜武威市人工增雨的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总结出武威市人工增雨的最佳气象条件,提出了人工增雨的一些新思路,以供人影部门参考。

    2006年03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6 ]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6 ]
  • 黑河中游张掖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分析

    孟宝;张勃;张华;丁文晖;

    本文通过对张掖市1981年、1990年、1996年及2003年土地利用情况的分析,发现随着张掖市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研究区产生了一系列的水文水资源效应。首先,随着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大,地表年耗水量从1980年的6.78×108m3增加到1999年的9.21×108m3,导致正义峡的下泻水量逐年减少,下游生态与环境急剧退化。其次使区内的蒸发格局发生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强度较大的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年蒸散量呈下降趋势;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强度较小的山丹县、民乐县和肃南县年蒸散量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再次,由于城镇用地及工农业用地扩展,导致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被超量开采,结果使地下水位降低,泉水溢出量减少;与此同时,工业、农业及人民生活造成的污染物使水质急剧恶化,给绿洲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2006年03期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1 ] |[下载次数:877 ] |[引用频次:43 ]
  • 由双作物系数法确定干旱地区人工牧草基本作物系数地区值的研究

    王志强;朝伦巴根;柴建华;

    本文采用FAO-56推荐的计算牧草需水量的双作物系数法,应用内蒙古正蓝旗的人工草地试验资料,模拟计算无水分胁迫条件下的人工牧草的需水量(蒸散发)的基础上,分析模拟计算值与Li6400光合作用仪以及微型土壤蒸发器的实测值之间存在的误差,用迭代反推法确定了人工牧草———披碱草生长阶段基本作物系数地区值(Kcb地)为0.203、0.691、0.461。用Kcb地模拟计算了有水分胁迫的披碱草需水量,并用实测值对迭代法确定的Kcb地合理性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合理,可用做地区参数来模拟计算人工牧草需水量。

    2006年03期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7 ]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15 ]
  • 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杨泽元;王文科;王雁林;段磊;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本文从这一地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出发,以地下水资源永续利用并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探讨了地下水生态价值的定义,分析了地下水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及其驱动力,建立了地下水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水资源生态价值理论,而且对这一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并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2006年03期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7 ] |[下载次数:860 ] |[引用频次:54 ]
  • 黄土高原淤地坝对土壤水分及地表径流的影响——以绥德县辛店沟为例

    周立花;延军平;徐小玲;张红娟;李平;高银富;

    本文采用实地取样、测试及整理已有资料的方法,研究绥德县辛店沟中的淤地坝对土壤含水量及地表径流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两个坝地中土壤含水量的分析、计算得出: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主干坝坝地中的土壤含水量较支沟坝多1.89%,这与韭园沟的不同;而在同一坝地中各部位因地表覆盖、地下水补给等的不同,使其变化曲线的变幅及变化趋势也不同,坝地中部土壤含水量最高,主、支沟坝地中部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1.88%和12.97%;主、支沟坝静态含水量分别为0.88938万m3、1.03032万m3,辛店沟总蓄水量为23.0484万m3。

    2006年03期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600 ] |[引用频次:22 ]
  • 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

    张志斌;宋瑜;

    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和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座中四联的良好区位、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很不尽人意,与其在西北地区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为此,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价值、环境要素、接待条件三方面对兰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旨在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兰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006年03期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7 ] |[下载次数:844 ] |[引用频次:23 ]
  • 甘肃省旅游业区域差异性分析及发展建议

    王文瑞;伍光和;曹忠祥;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在近些年一直处于全国落后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省域内部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研究,并提出旨在提高全省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利用旅游资源、海外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等指标对甘肃省内各区域之间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分析,并认为旅游资源质量规模等级、可进入性是影响各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各地州市旅游产品开发、目标市场定位和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2006年03期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5 ] |[下载次数:768 ] |[引用频次:25 ]
  • 新疆热点旅游城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分类

    李啸虎;李晓东;阿不都·克依木·阿布力孜;苗青;祁明霞;

    气候资源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因子。本文利用新疆多年的气象统计资料,通过对风效指数、温湿指数及由此确定的隶属度的测算,来定量分析新疆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气候资源,得出每个城市适宜旅游的季节,并且将这些城市分为五个旅游气候类型,希望能给旅游者出行和旅游部门制定规划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2006年03期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4 ] |[下载次数:533 ] |[引用频次:27 ]
  • 西安市13区(县)旅游资源整合与重点项目开发的思考

    张红;石婷;吴晋峰;石永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2003年5月1日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按照其划分的旅游资源的主类、亚类、基本类型,通过实地调研,统计分析了西安市辖13区(县)旅游资源特征和空间布局现状;综合运用旅游资源学、管理学、产业经济学和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提出西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次序和重点开发的旅游项目,以及旅游产业化发展的七项措施。为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006年03期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655 ] |[引用频次:11 ]
  • 南疆地区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分析与评价——以阿拉尔垦区为例

    刘彬;杨改河;张丽萍;

    本文针对阿拉尔垦区主要农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天然状态下光温水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及灌溉保证下的土壤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水分和肥力是限制该区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本地区农业资源生产潜力的主要措施进行了讨论。

    2006年03期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22 ]
  • 基于遥感技术的干旱区土地盐碱化分级

    亢庆;张增祥;赵晓丽;于嵘;

    通过分析干旱区土地盐碱化环境的地表景观特征和遥感信息特征,基于SPOT、ASTER多平台多波段遥感数据和DEM、土壤样品分析数据等多源数据,采用光谱角度制图(SAM)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对实验区土地盐碱化程度进行了分级制图。该方法对常规数据的依赖性较小,适于西部干旱地区的土地盐碱化快速监测和评估。

    2006年03期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734 ] |[引用频次:31 ]
  • 辽西易旱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能的影响

    张雯;侯立白;张斌;王国骄;蒋文春;贾燕;

    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容重、孔隙性状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有抑制蒸发保墒作用,分别表现在苗期0-20cm土层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后期40cm以下土层,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其中留茬覆盖可以比传统耕作提高16.53%,增产幅度可达13.56%;保护性耕作的土壤温度低于传统耕作,尤其留茬覆盖表现最为明显,其降低土壤温度的效应主要发生在苗期和土壤表层;保护性耕作方式提高了毛管孔隙度,提高了涵养水分的作用,但土壤容重的增加影响作物的播种和出苗;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变化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各种方式间差异不显著;在辽宁省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建议采用以留茬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2006年03期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6 ]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69 ]
  •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的影响

    李玉强;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移小勇;

    通过实验室土壤培养试验,测定了不同土壤温度(8,18,28,38℃)和含水量对科尔沁退化沙质草地不同生境(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38℃范围内,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WFC)的5%~65%范围内,3种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当超过该范围时,流动沙丘的土壤呼吸速率仍呈上升趋势,而38℃培养条件下的半固定沙丘和18~38℃下的固定沙丘的土壤呼吸速率呈下降趋势。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不同类型沙化土壤呼吸作用强弱存在显著差异。温度系数Q10值随含水量的变化为:流动沙丘1.90~2.15,半固定沙丘1.80~2.13,固定沙丘1.82~2.16。

    2006年03期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5 ] |[下载次数:931 ] |[引用频次:114 ]
  • 额济纳绿洲中柽柳耗水规律的研究

    张小由;康尔泗;司建华;周茅先;

    本文利用热脉冲技术对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柽柳灌丛液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下,柽柳在开始生长的初期(5-6上旬),单位面积液流通量为0.05-0.08L.cm-2.d-1;日平均耗水量为0.8-1.2L.d-1,在生长旺盛时期,液流通量为0.06-0.108L.cm-2.d-1;日平均耗水量为1.1-1.5L.d-1;在生长的后期(6月-9月),液流通量明显下降(9月下旬-10月),液流通量为0.04-0.06L.cm-2.d-1;在液流的日变化中,树液流速具有的多峰变化趋势,在中午有短暂液流明显减小的现象,晚上有明显液流上升,以补充树冠部分的水分储存;随着胸径的增大,茎流速率和茎流量也随之增大;在生长季节地径4-5cm的柽柳日平均耗水量1.25L,整个生长季节耗水量为150.8L。

    2006年03期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8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24 ]
  • 6种常用固沙植物的生态经济价值比较

    闫志坚;扬持;高天明;贾志斌;

    通过分析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塔落岩黄芪(Hedysarumleave Maxim)、细枝岩黄芪(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和山竹岩黄芪(Hedysarum fruti-cosum Pall)的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生物量、营养成分、土壤改良作用和防风固沙作用,结果表明,岩黄芪属3种植物的生态经济价值明显优于锦鸡儿属3种植物。

    2006年03期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5 ]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19 ]
  • 浑善达克沙地流沙与四种主要植物群落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研究

    李红丽;董智;王林和;

    本文采用定位取样与烘干法,测定了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地与平沙地四种主要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沙地与平沙地各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在空间上由剖面上部而下可划分为水分活跃层、水分次活跃层和水分相对稳定层三层,水分活跃层的变化与其根系分布层密切相关,深根系的植物其水分活跃层分布较深。各样地土壤水分时间动态变化明显,整个生长季土壤水分干湿变化呈“S”形,土壤含水量按其季节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4~5月降水贮存期,6月~9月中旬水分消耗期、9月下旬~10月水分缓慢恢复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受立地条件、植被等诸多因子的影响,各样地因土壤机械组成和地表覆盖不同而引起水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异。

    2006年03期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9 ] |[下载次数:474 ] |[引用频次:67 ]
  • 乌梁素海芦苇资源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段晓男;王效科;郭玉华;叶俊峰;欧阳志云;

    在广泛调查并取得大量详实资料基础之上,探讨乌梁素海芦苇资源近30年的演变规律。发现乌梁素海芦苇资源经历了一个分布面积由小到大,产量由少到多的过程,现在稳定在1×105t左右。芦苇资源的扩张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入湖水量、营养负荷、矿化度等。芦苇产量和河套灌区的排水量,施肥量尤其是氮肥使用量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讲,河套灌区农业活动导致的湿地状态改变是乌梁素海芦苇群落演变的根本原因。

    2006年03期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91 ] |[下载次数:462 ] |[引用频次:33 ]
  • 使用MODIS监测火点的几个问题探讨

    周梅;郭广猛;宋冬梅;王广山;

    1998年Kaufman等人提出了基于MODIS的火点监测算法,2001年国内研究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1.可以利用MO-DIS第七波段对高温敏感、对中低温不敏感的特点来确定火势;2.波长4um附近的20,22,23波段虽然很容易饱和,但是在火点探测方面也有可用之处;3.火灾初期大部分为点状目标,在进行重采样时最好采用最近邻法以保证数据准确性。

    2006年03期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8 ]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31 ]
  • 不同生境臭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红雨;王林和;梁小荣;

    毛乌素沙地臭柏群体是一个生态过渡带。为了进一步阐明分子变异和基因流与生境或生态过渡带的联系,应用RAPD标记开展了臭柏群体的分子生态学研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臭柏(Sabina vulgaris.)的3个种群进行了研究.用11个随机引物扩增出129条清晰谱带,其中117条为多态性谱带。利用POPGENE3.2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下:(1)臭柏有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0.70%,各种群多态位点百分比在69.77%~72.87%之间.(2)臭柏的种群间分化较小Gst=0.1872,81.3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各种群的遗传一致度都在86.22%.(3)聚类分析显示,生境相近的种群被聚到了一起,反映了臭柏种群的遗传分化和生境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又利用Nei,s指数统计了RAPD数据,也证实了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之内。臭柏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与土壤总钾呈显著的负相关。

    2006年03期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9 ]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22 ]
  • 荒漠草原群落及主要植物种群特征对放牧制度的响应

    卫智军;常秉文;孙启忠;韩建国;杨尚明;

    本文研究了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两种放牧制度群落及主要植物种群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轮牧试验后,划区轮牧区群落及主要植物种群的高度、盖度、密度均较自由放牧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划区轮牧区与自由放牧区相比,草地基况有明显好转,而自由放牧区一些退化植物、一年生植物、杂类草在草群中的高度、盖度、密度有所增加。划区轮牧区现存量高于自由放牧区。

    2006年03期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2 ] |[下载次数:460 ] |[引用频次:45 ]
  • 内蒙古温带草地植被的碳储量

    马文红;韩梅;林鑫;任艳林;王志恒;方精云;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草地碳储存在地下,但是实测数据十分匮乏,因此准确估算温带草地植被碳储量对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区域性资料积累工作,作者对内蒙古温带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大范围的实测研究,以估算该地区草地植被的碳储量。主要结果如下:(1)内蒙古温带草地总面积为58.46×106hm2,总植被碳储量为226.0±13.27Tg C(1 Tg=1012g),平均碳密度为3.44Mg C.hm-2;(2)地下根系储存的碳是地上碳储量的6倍左右,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为33.22±1.75和193.88±12.6 Tg C,平均碳密度分别是0.51和2.96 MgC.hm-2;(3)不同草地类型的碳储量差异较大,典型草原最大(113.25 Tg C),占草地总碳储量的50%,其次是草甸和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碳储量最低(15.37 Tg C)。

    2006年03期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60 ] |[下载次数:2225 ] |[引用频次:158 ]
  • 施肥、刈割和土壤镇压对鸭茅丛枝菌根形成的影响

    乌恩;菅原和夫;云锦凤;

    施磷肥、强度刈割和土壤镇压都能显著降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的菌根形成。磷肥增加土壤有效磷浓度,而刈割减少根系生长和光合产物向根部的分配,土壤镇压则减少土壤空气、孔隙和根系生长,这些都不利于菌根形成。施肥、刈割和土壤镇压的交互作用对菌根形成的影响相对较小。

    2006年03期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4 ]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9 ]
  • 应用冗余理论分析新疆绿洲“矮、密、早”种植模式

    李鲁华;马富裕;赖先齐;

    通过对新疆绿洲特定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总结了“矮、密、早”种植模式在新疆绿洲农业中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应用冗余理论对棉花“矮、密、早”种植模式剖析,进一步说明了该模式在新疆绿洲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及发展前景。

    2006年03期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4 ]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2 ]
  • 不同种源胡枝子播种品质的变异研究

    德永军;张秋良;陈晓阳;代海燕;赵利民;刘美;

    通过对不同种源二色胡枝子和截叶胡枝子种子主要播种品质检验指标对比分析表明,供试的两个种的胡枝子种子均存在着因种源不同而使种子播种品质发生变异的现象。二色胡枝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在27.50%~91.25%和25.00%~90.00%之间,截叶胡枝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在14.00%~62.75%和12.25%~56.25%之间;与二色胡枝子不同,个体较小的截叶胡枝子种子千粒重多有极显著差异,存在更容易受自然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的趋势。本研究中二色胡枝子和截叶胡枝子种子的播种品质因种源不同而发生的变异,是否属于种子遗传品质的变异,还必须通过种源试验进一步验证,只有这样才能为二色胡枝子和截叶胡枝子种子的合理调拨与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2006年03期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0 ]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