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新疆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特点

    曹颖轶;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以新疆1995、2000、2006年相关数据,借助Arcview软件制图分析了新疆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并从新疆工业布局演变和工业化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及特点。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新疆经济初显空间集聚效应,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新疆经济空间结构与工业化、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存在内在的联系和耦合关系,其中工业发展,尤其是石油开采业是新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经济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原因。

    2009年09期 v.2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8 ] |[下载次数:491 ] |[引用频次:15 ]
  • 黄淮海地区耕地资源价值核算

    曹志宏;郝晋珉;梁流涛;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富强稳定的基本保证。由于耕地经营经济收入远不能体现耕地资源应有的价值,我国农业生产经济收入的低效性,农民缺乏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耕地资源数量减少速度迅速,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区域社会稳定。文中根据耕地资源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采用市场价值法、恢复费用法和机会成本法等客观计算黄淮海地区耕地资源价值。黄淮海地区耕地资源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经济价值最小,仅占耕地资源总价值的15.83%,生态价值其次,社会价值最大,且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比大约是1:2:3,因此耕地资源现市场价值远不能完全体现耕地资源价值;虽然各地耕地经济价值,耕地生态价值和耕地社会价值所占耕地价值的比例大致相同,但是各地的情况有着各自的差别,地区耕地面积越大对区域生态维护功能和社会稳定和保障功能所做的贡献越大,因此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对耕地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的价值进行经济补偿,以促进地区发展公平。文中的研究为合理确定黄淮海地区耕地资源的真实价值提供科学依据,对维护市场等价交换交易,激励农民自觉经营生产和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利益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

    2009年09期 v.23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8 ] |[下载次数:1309 ] |[引用频次:108 ]
  • 首都圈丰宁坝上段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思路

    云雅如;赵烨;海春兴;

    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丰宁坝上段的生态环境建设对于首都圈经济、社会、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以及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保护现有林地,转变造林机制,改良草场,建立最优放牧模式;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积极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积累资金;普及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培训专业化人才;发展交通,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2009年09期 v.23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4 ]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 转型初期新疆绿洲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改善措施

    朱自安;

    在转型初期,人们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容易忽视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化是新疆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潜力之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城市发展过程又常常伴随着资源与环境间生态平衡破坏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水资源缺乏、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绿地减少等等。文中通过分析绿洲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新疆城市化进程中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2009年09期 v.23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0 ]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8 ]
  • 煤矿开采对矿业城镇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刘瑛;杨丹青;杨晓晖;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煤矿开采前各类生态足迹和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2007年研究区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76359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供给面积为1.55631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20728 hm2,表明研究区人类对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然后根据矿区开发强度及类比同类矿区,在矿区开发对土地利用及人口变化的影响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不同时期的区域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煤炭开采对区域生态环境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随着生态修复措施的采取这种负面影响会逐渐降低。如果合理利用煤炭开采所建立的生态补偿机制,在煤炭开采后期,区域的生态承载力会显著提高,甚至高于煤炭开采前的区域承载力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判断区域生态对矿区开发的承载与否提供参考依据。

    2009年09期 v.23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9 ]
  •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以西安为例

    申海元;陈瑛;张彩云;裴艳飞;樊慧荣;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城市经济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坚实保障和前提。实现两者的相互协调,才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是测量两者发展状态的工具,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人居环境与城市经济系统存在于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文中尝试对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西安市的实证研究中。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高。最后,在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度的基础上,针对西安市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2009年09期 v.23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6 ] |[下载次数:820 ] |[引用频次:42 ]
  • 大庆油田土地再利用研究

    袁磊;雷国平;张小虎;

    大庆油田在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原油产量占全国的近40%,但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油田将面临石油采出量下降,油田面积萎缩的境地,所以文中着眼于油田土地的再利用问题,采用文献分析、系统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从油田土地再利用的必要性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油田土地产权的细化,流转后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油田土地再利用的方向和途径,并进一步说明了油田土地再利用的保障性问题。

    2009年09期 v.23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2 ]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3 ]
  • 中国全新世暖期农业考古文化分区及人地关系特征

    侯林春;彭红霞;张利华;

    论文首先讨论中国全新世时期农业考古文化区划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我国全新世暖期的农业考古文化总体可以分出四个文化区:1)北方粟黍旱作农业文化区;2)旱作北界以北以西的渔猎采集或游牧文化区;3)南方稻作文化区;4)东南沿海的渔猎文化区。最后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讨论了全新世暖期的农业考古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2009年09期 v.23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5 ] |[下载次数:763 ] |[引用频次:6 ]
  • 黄土高原东部近45年气温变化研究

    郭慕萍;张国宏;茅彧;

    利用山西省68个站的年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累积距平、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近45年来黄土高原东部山西省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最高气温出现在1999年,次高年出现在1998年,最低出现在1984年,这三年的气温距平均超过了两倍标准差的异常标准;80年代和70年代相比气温还略有降低;仅从距平我们很难较为准确地分析出气温的冷暖时段,而采用累积距平方法则清楚地显示出1986年和1996年是该地区近45年气温出现转折的关键两年,以此为界将这一地区45年的气温变化划分为三个时段;由于1987-1996年10年气温演变的差别,导致了三类不同演变的站点,突出的是南部的大部分站点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才进入暖期,北部升温高于南部。

    2009年09期 v.23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0 ]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5 ]
  • 2000-2007年中国重点城市PM10的时空变化特征

    李杨;

    利用2000-2007年中国83个重点城市的PM10颗粒物浓度,对中国地区近8年来PM10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分析了中国重点城市近8年来PM10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8年来,中国重点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有所下降,其季节统计结果表明,夏季PM10浓度最低,说明了降水对颗粒物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冬季PM10浓度最高,主要是由于北方地区燃煤带来的污染,导致了该时段内PM10浓度较高。

    2009年09期 v.23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41 ] |[下载次数:646 ] |[引用频次:35 ]
  • 中国西北近46a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石光普;陈少勇;郭江勇;石圆圆;夏权;

    为了整体分析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夏季(6~8月)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该区137个测站1961-2006年历年夏季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区夏季气温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夏季近46a平均气温19.5℃,且年际变化较小。2)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由降温到升温的转变,1994年以后变暖趋势更加明显,并在1996发生了增温的突变。全区温度变化存在7a和4a左右的周期,目前,气温仍处于偏高周期。3)根据EOF分析,夏季气温异常可分为全区一致型、准东西向差异型、准南北差异型。经REOF分析,进一步突出局地特征细分为6个区:高原区、蒙陕甘宁区、北疆区、南疆区、蒙新甘区、东部区。4)全区夏季46a增温率为0.24℃/10a,近10a变暖趋势更加明显,其中高原区、蒙陕甘宁区、蒙新甘区对全区夏季增温贡献最大。南、北疆区和东部区增温较小,局地有下降趋势,表明大部分区域增温显著,同步响应全球变暖。

    2009年09期 v.23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45 ] |[下载次数:335 ] |[引用频次:12 ]
  • 西辽河流域近6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孙小舟;封志明;杨艳昭;张伟科;

    采用Mann-Kendall法,以实测站点数据为基础,选取降水和气温两个主要气象要素指标,对西辽河流域1951~2006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近60年来,西辽河流域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变化序列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51~1984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1985~1995呈增加趋势;1996~今年降水呈减少趋势;三个阶段趋势都不显著。近60年来春季降水变化大,夏、秋、冬三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冬季减少明显。2)西辽河流域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变化不明显,上世纪90年代至今气温显著增高,目前仍在上升阶段,近60年来全年各月气温都呈显著增加趋势。

    2009年09期 v.23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5 ] |[下载次数:530 ] |[引用频次:19 ]
  • 陕甘宁地区气候变化空间结构

    闫军辉;刘冬梅;延军平;

    根据陕甘宁地区35年来(1971-2005),39个测站的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法,聚类分析法,5年滑动平均法等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分析该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比较该地区39个县的气候变化空间结构特点以及致灾效应。结果表明:陕甘宁地区暖干化趋势明显;全区有6个增温中心(定边靖边,神木,正宁,西峰,延安和同心)和4个干旱中心(延长宜川,甘泉富县,吴堡,和子长);气候变化导致该地区原本恶化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劣,灾害出现的频率增加,持续的时间延长,强度增大,最后导致人们的生活更加的贫困。

    2009年09期 v.23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7 ]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11 ]
  • 近30年来浑善达克沙地-湿地的气候变化发展趋势及适应对策

    张存厚;李兴华;韩芳;那日苏;刘朋涛;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结合野外实地考察验证,获取浑善达克沙地内部和周边湿地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数据,主要对沙地和湿地的利用现状、动态变化及其研究区未来气候变化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湿地面积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发展趋势,湖泊面积先增加后减小;流动沙地面积增加,半固定沙地面积减小;年平均气温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年降水量从70年代开始递增,90年代最大,2001~2005年平均降水量又有所下降,而年蒸发量呈稳定下降趋势。同时,分析了沙地与湿地动态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影响沙地与湿地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提出该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2009年09期 v.23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6 ] |[下载次数:520 ] |[引用频次:13 ]
  • 塔里木盆地南缘近54年沙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未来趋势预测

    万的军;穆桂金;雷加强;贺俊霞;孙艳伟;范冬冬;

    利用塔里木盆地南缘六个代表站近54年的沙尘天气的气象资料,使用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近54年沙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并预测了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4年的沙尘天气变率较大,线性下降趋势显著;通过小波分析得出年沙尘日数的变化存在大约40年、19年、8~10年以及4年等周期,而年沙尘暴日数的变化存在大约32年、15~18年、6~8年等周期;年沙尘日数的突变大体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由少到多的变化以及80年代后期的由多到少的突变;年沙尘暴日数的突变在1961年、1979年与1988年前后。最后根据小波变换得出的主周期变化规律,预测在未来二三十年沙尘天气有波动增多的趋势。

    2009年09期 v.23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3 ]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22 ]
  • 西安市气温变化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研究

    张华丽;董婕;闫娜;

    根据1977-2006年西安及周边中小城市台站的气温观测资料,应用线性拟合方法对比分析了西安市气温变化的趋势特征。研究表明:近30年来,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西安市气温一直呈现增幅,其中平均最低温度增幅最大,其次是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温度上升趋势微弱,使得年平均日较差呈下降趋势为0.10℃/10 a。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城市发展对平均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水平、下垫面性质或结构的改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导致西安市平均气温变化的主要因子,它们与温差变化呈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92、0.844、0.880。

    2009年09期 v.23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5 ] |[下载次数:443 ] |[引用频次:18 ]
  • 近30年来甘肃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干湿状况的影响

    裴彬;

    以1971-2000年甘肃地区33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根据甘肃实际状况进行了辐射项校正,模拟了甘肃地区近30年的潜在蒸散,并且根据Vyshotskii模型计算了干湿指数。通过线性拟合分析了甘肃省近3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采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了趋势检验。利用基于薄盘样条函数的Anusplin模型对地表干湿指数进行了空间栅格化。结果发现:甘肃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总体特征是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减少趋势,潜在蒸散呈增加趋势,北部与南部站点有由干变湿的趋势,而中部的部分站点有由湿变干的趋势,气候变化及地表干湿状况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

    2009年09期 v.23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9 ] |[下载次数:684 ] |[引用频次:33 ]
  • 民勤荒漠区近50a气温、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常兆丰;韩福贵;仲生年;

    近些年来,全球气温变暖已成为一个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民勤属于我国最典型的干旱荒漠化地区。文中对民勤荒漠区1961~2007年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民勤沙区近47年的年平均气温增高幅度高于全国水平。在过去47年当中,2月份平均气温增高3.01℃,这一增加幅度在其他文献中未见报道,当地冬季趋暖现象明显。近47年来当地降水增加的趋势并不显著,干旱期占据了植物的整个生长季节。

    2009年09期 v.23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15 ]
  • 民勤地区沙尘暴近地面风速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詹科杰;赵明;方峨天;杨自辉;张应昌;郭树江;张景春;王强强;王多泽;

    作为沙尘暴发生必不可少的动力条件,风是判定沙尘暴强度的主要指标,也是沙尘暴预测预报的依据。虽然人类对风的认识很早、研究很多,但是对沙尘暴过程中的风速特征仍然在不断的探索中。文中研究了民勤荒漠区、绿洲边缘和绿洲内部三种下垫面近地面50m沙尘暴风速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是:1)在三种不同的下垫面条件下,沙尘暴风速在近地面50m范围内风速均随高度遵循幂函数关系递增。2)从荒漠区到绿洲边缘近地表0-50m内风速平均削减4.11%,再从绿洲边缘到达绿洲内部风速平均削减30.45%。风穿越研究断面,随高度增加风速削减率逐渐减小。3)不同季节,沙尘暴平均风速没有明显差异,但地表粗糙度越小沙尘暴平均风速的季节性差异越大,高度越高季节差异越大。4)绿洲内部地表粗糙度为2.121 cm,绿洲边缘为0.082 cm,荒漠区为0.023 cm。5)根据每次沙尘暴过程中30m in平均风速随时间的振荡曲线的轮廓可将沙尘暴归纳为三类,分别为单峰型、双峰型和多峰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沙尘暴在大气环流背景、沙尘暴的发生时间、沙尘暴过程中风速的时空变化等均有明显的不同。在一次沙尘暴过程中,从垂直梯度看,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随时间曲线的振幅增大,而振荡频率降低;从水平梯度看,沙尘暴流场从荒漠区经绿洲边缘到达绿洲内部,风速曲线振幅逐渐减小,振荡频率逐渐增加。

    2009年09期 v.23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7 ]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10 ]
  • 控制性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珊丹;韩国栋;赵萌莉;王珍;韩雄;高福光;

    以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冷蒿(Artemisia frigid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的荒漠化草原为研究对象,野外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生态系统控制性增温与施肥实验,以研究温度和氮素的增加对荒漠化草原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实验期间内增温处理样地0cm,7.5cm,15cm,30cm和50cm土壤平均温度与对照样地相比,平均增加了1.32℃,0.92℃,0.88℃,0.80℃,0.74℃,土壤温度呈现出上层变异性大于下层的规律,不同土层土壤温度的显著增加(P<0.05)说明模拟气候变暖实验的有效性。虽然增温和对照样地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无论是季节还是日变化上,近两年的增温作用没有增加土壤的呼吸速率,施氮作用也没有使土壤呼吸作用明显加强。

    2009年09期 v.23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7 ] |[下载次数:842 ] |[引用频次:64 ]
  • 天山云杉林碳储量研究

    包艳丽;牛树奎;张国林;

    以南山林场为例,对天山云杉林碳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山林场的总碳储量为332664.4305t,碳密度为59.5492 tC/hm2,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针叶林碳储量占全林场碳储量的96.16%,而天山云杉的碳储量就占全林场的95.67%;成龄林的碳储量占全林场的95.09%;由此说明天山云杉是该林区碳储量的主要来源,但该林区正处于碳积累速率下降的成熟阶段,要加大对成熟林中幼树更新以及幼龄林的人工抚育的力度。以确保在森林碳储量急剧下降时,幼龄林已成长起来,使该林区的碳储量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2009年09期 v.23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0 ] |[下载次数:607 ] |[引用频次:26 ]
  •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含水量对比研究

    杜鹏飞;姜洪涛;袁小宇;

    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差异显著,各采样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含量相差较大,但在具体表现上不尽相同;同一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明显;同一地区,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但仍体现出上层偏小,下层偏大的特点。降水、蒸发、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地、海拔高度、坡度、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影响不同采样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009年09期 v.23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9 ]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13 ]
  •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羊草群落不同退化程度土壤理化指标

    乌仁其其格;武晓东;闫瑞瑞;

    文中对放牧干扰下不同退化程度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羊草群落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物、土壤速效氮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显著下降,而土壤容重、土壤(1-2mm)粗粒百分含量、土壤速效钾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pH值没有规律性变化。通过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1-2mm)粒径粗粒、土壤有机物、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在不同退化程度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这些指标可做为草甸草原羊草群落确定土壤退化程度的退化指标。

    2009年09期 v.23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5 ] |[下载次数:580 ] |[引用频次:27 ]
  • 基于NDVI的干旱区典型绿洲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以策勒绿洲为例

    叶贵祥;李维青;田源;

    绿洲是干旱气候特有的产物,植被变化可以很好反映绿洲的展缩,而策勒绿洲是典型的干旱区绿洲。因此,文中选取策勒绿洲两个不同时期的TM影像,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像元分解模型,研究了1990~2000年策勒绿洲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在此期间策勒绿洲植被呈退化、绿洲缩减、荒漠化加剧;最后结合自然与社会因素对植被覆盖变化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2009年09期 v.23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8 ] |[下载次数:514 ] |[引用频次:20 ]
  •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土壤盐渍化特征分析——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例

    王雪梅;柴仲平;塔西甫拉提.特依拜;龚爱谨;

    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以及实地测点,以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典型区,研究该绿洲土壤特征(电导率、含盐量等)在空间的分布规律,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该绿洲土壤特征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电导率和TDS在0-10 cm、10-30 cm、30-50 cm均有强变异性,pH值在各个土层均为弱变异性,而含水量则表现为中等变异性;含盐量与电导率、TDS之间正相关关系极显著,而与含水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与pH值有一定的负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溶液电导率和TDS的值可直接反映含盐量的大小,而土壤pH值和含水量则不能反映土壤盐渍化程度的高低。

    2009年09期 v.23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0 ]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12 ]
  • 半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植物α及β多样性分析

    李瑞;张克斌;边振;刘晓丹;尤万学;

    以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四儿滩湿地生态系统为例,采用样线调查方法研究半干旱地区湿地植物α及β多样性。结果表明:沿湿地-交错带-草原的生境梯度,α多样性变化较为明显。除均匀度指数外,其它多样性指数交错带均高于湿地及草原植被带,体现了群落交错带的边缘效应。不同方向α多样性测度结果表明,受地形、人为活动的影响,6条样线方向α多样性差异较大;β多样性测度结果和α多样性较为吻合,交错带与草原植被带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与湿地植被带的相似性系数次之,而草原植被带与湿地植被带的相似性系数最小。

    2009年09期 v.23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5 ] |[下载次数:635 ] |[引用频次:22 ]
  • 阿拉善干旱荒漠区灌木多样性的特点

    周志宇;颜淑云;秦彧;邹丽娜;

    阿拉善干旱荒漠区是我国典型的荒漠生态系统,它不仅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六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在这一区域由于特殊的自然生态背景使之成为灌木种类的"天然王国"。拥有23科57属137种灌木、半灌木。灌木是荒漠植被的主要组分,它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下半叶,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高强度人类活动,已深刻地改变了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及水分和能量循环过程,导致了灌木植物严重受损退化。为了保育灌木资源,提高人们对灌木在草地恢复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文中分析了灌木多样性分布的特点,论述了灌木在干旱荒漠区的特殊作用。结果显示:阿拉善高原丰富的灌木多样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我国温带草原灌木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和我国灌木资源多样性保育的关键地区之一。

    2009年09期 v.23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45 ]
  • 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种子萌发对土壤温度、水分和埋深的响应

    崔建垣;李玉霖;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

    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是科尔沁沙地植被的关键种之一,它在沙地植被的恢复演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被广泛应用于人工固沙活动中。为了了解差巴嘎蒿对风沙环境的适应特点,试验研究了其种子萌发对土壤温度、水分和埋藏深度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差巴嘎蒿种子在4月和5月的土壤温度条件下萌发良好,总萌发率可达到96%,在7月的土壤温度条件下萌发较差,总萌发率低于50%;若以试验前3天的总萌发率为准,则5月的萌发率远大于其它两个月。在0MPa、-0.1MPa、-0.2MPa、-0.4MPa、-0.8MPa和-1.6MPa水势下,差蒿种子的总萌发率分别为89%、83%、80%、46%、17%和0%。在0.5cm、1.0cm和2.0cm埋深下,最终出苗率分别为90%、32%和9%,当埋深大于4cm后,种子无法出苗。种子萌发对温度、水势和埋深的这种响应模式总体上不利于差巴嘎蒿实生苗在科尔沁沙丘生境中的存活。

    2009年09期 v.23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8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8 ]
  • 荒漠河谷胡杨残林复壮更新试验研究

    田永祯;司建华;程业森;赵菊英;白莹;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在额济纳荒漠绿洲中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与绿洲的兴衰息息相关。额济纳荒漠绿洲的胡杨林,目前由于河水泛滥受控制,使依赖于河漫滩而发芽生长的幼林所占林地面积比例下降,林地日趋老化、衰残,致胡杨日渐衰败,绿洲退缩。文中依据多年的试验调查数据,对荒漠河岸林胡杨残林复壮更新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对加快荒漠河岸林的复壮更新和林下天然植被的恢复,起到了积极而显著的作用。开沟断根,打破了土壤表皮板结层,疏松了土壤,利于根蘖苗萌生,同时也促进了苗木侧根和须根的增加,扩大了根系吸收面积,使苗木生长量提高。间苗定株有效地促进了胡杨老树的根蘖更新。确定了河岸胡杨更新林合理密度为幼龄期为3330株/hm2,中龄期为1665株/hm2,近熟林期为600株/hm2,成熟林期为135株/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保护好沿河现有胡杨残林的措施,实行分片、分段围栏封育和充分引用季节性河道来水浇灌的前提下,积极促进胡杨残林的复壮和根蘖更新,复壮更新。

    2009年09期 v.23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2 ]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11 ]
  • 鄂尔多斯盆地南区环河组地下水水岩作用研究

    徐中华;李云峰;姜凌;侯光才;胡安焱;

    文中以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南区白垩系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场的形成机理为主要研究目的。在了解鄂尔多斯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特征,应用Phreeqc软件对其进行了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学模拟,定量分析研究了该区地下水的演化过程、形成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南区环河组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得出结论为:在水流模拟路径上主要发生了石膏、岩盐、斜长石、钾云母或钾长石的溶解反应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导致地下水的TDS不断增大;其间,受总排泄带位置及东西两侧径流的影响,使水化学演化方向、径流方向产生朝向总排泄带的"向心"偏转,因此,环河组大体上以马莲河入泾河汇入口附近为中心,形成半个向心椭圆状的地下水流动系统。该结论对盆地南区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划分、边界界定,具有特殊意义。

    2009年09期 v.23 16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5 ]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21 ]
  • 渭河陕西段水质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周璐红;刘秀花;

    根据1997~2005年渭河陕西段3个断面的水体监测资料,采用超标倍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1997~2005年3个断面的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接着运用秩相关系数法对3断面的水质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渭河陕西段的污染情况呈上升趋势,且有些污染物急剧上升;在空间上,咸阳公路桥断面污染最严重,渭南华县次之,而且两个地区的水质均已超过了三类水的标准,而宝鸡林家村断面的水质情况最好,基本上属于三类水。

    2009年09期 v.23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1 ]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16 ]
  • 多泥沙河流水质监测方法探讨

    李家科;李怀恩;刘健;张涛;杨涛;马苏文;

    多泥沙水体的水质监测和评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文中对渭河临潼水文站采集的洪水期和非洪水期含泥沙水样分别进行不同保存和预处理情况下的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原状水COD、TN和TP随水体含沙量的增大呈显著上升趋势,上清液和过滤液COD、TN和TP随水体含沙量的增大呈微下降趋势。保存方法对原状水监测值影响较大,其影响随含沙量的增大逐渐增大;对上清液和过滤液影响较小,其影响随含沙量的增大逐渐降低。提出原状水水质监测值可作为水体中污染物总量和非点源负荷总量的计算依据;上清液水质监测值可作为水质评价以及水污染控制中水体中有效污染物总量和有效非点源负荷总量的计算依据。过滤液监测值可作为水体中溶解性污染物负荷总量的计算及其水质评价的依据。最后对各场洪水污染负荷总量和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进行了实例计算。

    2009年09期 v.23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2 ]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4 ]
  • 风速对海岸沙丘表面风沙流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董玉祥;马骏;

    在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形态典型的横向沙脊顶部,对不同风速下的风沙流结构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加,风沙流中40 cm高度内的绝对输沙量增加,40~60 cm高度内各层的绝对输沙量减少;相对输沙量,在0~4 cm高度内减少,4~20 cm高度内增加,20~44 cm高度内变化较小,44~60 cm高度内减少;风沙流结构模式在0~40 cm高程内为指数分布,但在0~60 cm高程内随风速增大由幂函数分布转变为指数函数分布,在40~60 cm高程内则转变为相关性更强的多项式函数分布。风速变化对风沙流结构的上述影响,主要与随风速增加增大了沙粒的搬运高度以及气流搬运沙物质的粒度组成有关。

    2009年09期 v.23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5 ] |[下载次数:432 ] |[引用频次:26 ]
  • 基于SRTM-DEM和TM的流动沙丘提取方法研究

    柴慧霞;刘海江;周成虎;陈曦;程维明;王睿博;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地貌为例,进行数字地貌形态提取方法研究。首先,利用高精度Srtm-DEM数据派生出坡度和起伏度两个地形因子数据,并参考坡度和起伏度的分类指标,实现沙地和沙丘边界线的自动提取,将风成地貌按照形态特征区分出沙地和沙丘两种地貌类型。其次,利用数学分析方法,根据斑块指数值的大小初步确定复合流动沙丘的类型。最后,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的色调、纹理、结构等特征,建立典型流动沙丘地貌特征的遥感影像特征图谱,依据遥感图谱进一步确定复合流动沙丘的类型,实现典型复合流动沙丘地貌形态和成因特征的计算机智能化提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目前可以实现流动沙丘中的复合型链垄状沙丘、复合型沙垄、穹状沙丘和蜂窝状沙丘的智能化提取。

    2009年09期 v.23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8 ] |[下载次数:581 ] |[引用频次:15 ]
  • 基于亲景度-市场竞争态矩阵模型的新疆入境市场分析

    谢雪梅;马耀峰;白凯;

    在评价旅游偏好和市场竞争态的基础上,提出了亲景度-市场竞争态矩阵模型,使用该模型对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独联体为新疆入境市场的一级市场,日本、韩国、美国为代表的周边国家和北美国家为二级市场,欧洲客源国为三级市场;而新疆入境市场客源国总体分布偏离理想状态。该模型不仅可以反映客源国(地)在某个区域的分布状况,而且可以反映该市场的分级情况,同时还可以反映该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该模型可以为旅游管理部门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帮助,为旅游市场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2009年09期 v.23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9 ] |[下载次数:689 ] |[引用频次:29 ]
  • 新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以伊犁河谷为例

    孙浩捷;汪宇明;

    区域旅游资源类型的甄别及其空间整合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基础性环节。文中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为案例,梳理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竞争型旅游资源类型和旅游资源市场竞争力,并以竞争型资源为主要吸引物提出旅游资源的空间区域整合开发方案。以期对该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实现新的资源配置和产品组合,使得区域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有所裨益。

    2009年09期 v.23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2 ] |[下载次数:753 ] |[引用频次: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