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用能特征及经济效益研究

    胡莉莉;牛叔文;马莉;秦静;

    为全面反映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用能特征和效率,以及对农业经济促进作用,文中对比分析了1990-2007年间全国及各地区农业生产用能水平、结构、变化趋势、利用效率、对农业贡献度及弹性系数等情况。结果表明,各地区农业生产用能水平从东往西逐渐减小;在用能结构中有机能依然占有一定份额,以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则更偏向于无机能使用。在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潜力研究中,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增加农业生产用能;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比较普及,则需要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农业生产用能对农业产值贡献度分析中,东、中、西部化肥、电力、燃油贡献度较高,其中化肥贡献率最大。在研究期内,东部地区在1990年以后农业生产用能对农业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明显,而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在1995年以后二者关系逐渐显著。以上研究为我国农业生产用能效率提高和农业增产提供理论支持,对区域农业生产用能利用方式提供借鉴,最终为更好的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2011年10期 v.2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4 ]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8 ]
  • 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谭爱花;李万明;谢芳;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方向,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农业现代化定量测评的中心环节。基于农业现代化内涵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设计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比较适合我国农业的情况,可以据此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建议。

    2011年10期 v.25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18 ] |[下载次数:3249 ] |[引用频次:171 ]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宁夏1986-2005年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

    陈兴鹏;逯承鹏;杨静;张子龙;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衡量人地协调和生态可持续性评估的方法。文中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宁夏地区1986-2005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揭示其人地协调度演变状态。结果表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区域出现生态赤字并不断增大,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之中,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威胁着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2011年10期 v.25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3 ] |[下载次数:551 ] |[引用频次:27 ]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研究

    王富喜;夏艳玲;李世泰;王秋贤;

    在剖析城市化水平传统测度方法缺陷的基础上,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条件、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构建了包括24个指标在内的城市化发展现代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根据综合得分,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全省17地市划分为六大类型。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分异特征,就各类城市在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2011年10期 v.25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1070 ] |[引用频次:20 ]
  • 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效应与农户响应

    吕昌河;王茜;马俊飞;

    黄土丘陵区是我国1999年实施的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之一。文中以文献和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黄土丘陵区特别是陕北安塞县,生态建设对其植被恢复、粮食生产、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分析了农户对生态建设的认知与响应。研究认为,生态建设显著促进了区域的植被恢复,增加了退耕农户的收入,得到了农户的积极响应和参与。由于退耕地多为劣质耕地,坡地退耕对区域粮食生产影响很小,但却促进了土地的集约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转移,改变了农户的收入结构。建议国家继续推进生态建设,扶持农户梯田和坝地建设,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民的口粮安全,保证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

    2011年10期 v.25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3 ]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19 ]
  • 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战略中人口规模研究

    阿里木江·阿不来提;阿曼古丽·苏里坦;刘晖;吐热尼古丽·阿木提;

    人口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长趋势将影响到未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根据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构建数学模型,对乌鲁木齐市未来人口总量、年龄结构、适度人口进行了预测,分析乌鲁木齐市未来人口发展特征及社会影响并结合上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011年10期 v.25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1 ]
  • 资源富集区工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以陕西省定边县为例

    王亚军;孔荣;

    陕西省定边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典型的资源富集地区,既具备工业实力强、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又存在生态较脆弱、贫富悬殊等劣势。在定边县通过提高工业产值以促进其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和2008年的截面数据,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总产量为农村经济度量指标,实证分析工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结论表明:定边县工业总产值对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并且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出现了大幅下降。

    2011年10期 v.25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8 ]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5 ]
  • 海河流域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定量评价

    毛慧慧;王勇;董琳;

    为定量评价海河流域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文中构建了包含定量和定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分别选用2005年、2007年指标值以及2020年的指标规划值,即3种方案进行评价,根据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中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综合法三种计算指标权重方法的评价结果显示:流域水利虽与经济社会勉强协调发展,但水利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011年10期 v.25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7 ]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18 ]
  • 西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纪芙蓉;赵先贵;朱艳;

    以层次分析模型为基础,综合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通过频度统计法、多因子比较法和专家评价法等多种方法提取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以西安市近十年来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评价西安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从1998年到2008年,西安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上升,生态环境良好。据此可以为西安市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011年10期 v.25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4 ] |[下载次数:1244 ] |[引用频次:63 ]
  •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分析

    高廷;王静爱;李睿;岳耀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屏障,土地利用变化迅速。文中基于遥感数据探讨了2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变化;基于200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并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未来10年(2018)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20年随着耕地比例下降、林地比例升高,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趋于合理化,农业用地转为牧业用地和牧业用地转为农业用地是区域土地利用转化的基本特征,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中国北方气候暖干化趋向,国家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如果仍然继续实施目前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利用政策,未来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格局将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并最终趋于稳定。研究成果可为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011年10期 v.25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8 ] |[下载次数:1127 ] |[引用频次:37 ]
  • 河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贺振;贺俊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以河南省城市与环境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河南省在城市化背景下,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变化,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公共绿地不足、水资源污染、大气环境恶劣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河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10期 v.25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7 ] |[下载次数:542 ] |[引用频次:9 ]
  • 甘肃省粮食和耕地变化及其趋势分析

    杜自强;荣荣;程文仕;徐波;沈宇丹;

    实现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条件是保证粮食基本自给,而耕地资源是粮食自给能力的基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甘肃省粮食需求压力日益增大,耕地资源日益减少,人地矛盾将更趋尖锐。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在分析甘肃省2000-2007年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并对未来10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2000-2007年,甘肃省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量在波动中有所增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增大趋势,这表明此期间粮食供需差距加大。在未来10年,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耕地和人均耕地面积降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降低趋势但仍大于1,耕地仍然超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保护耕地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2011年10期 v.25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8 ]
  • 渭河关中段生态基流量估算研究

    武玮;徐宗学;左德鹏;

    文中回顾了国内外生态基流的研究现状及主要计算方法,结合渭河流域的实际情况,选择Ten-nant法、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和最枯月平均流量多年平均值法三种方法分别对渭河流域林家村、咸阳和华县三个断面不同水平年下的生态基流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Tennant法在丰、平、枯水年三种水平年下估算的生态基流量较为合理,林家村、咸阳、华县多年平均非汛期最低生态基流量分别为2.99m3/s、5.20m3/s和6.56m3/s。与实际流量对比发现,渭河关中段部分月份的河道生态基流量难以得到保证,尤其以林家村枯水期最为严重。

    2011年10期 v.25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5 ] |[下载次数:712 ] |[引用频次:43 ]
  • 地下水在京津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聂振龙;陈江;王金哲;严明疆;田言亮;

    正确认识地下水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政府和公众对地下水资源的认知水平,实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和未来供需形势分析,详细阐述了地下水在京津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地下水资源占京津唐地区总水资源的65%,地下水对总供水的贡献率可达62%;由于气候旱化,地表水资源的持续衰减,在南水北调供水前仍需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即使在南水北调供水的条件下,地下水对总供水的贡献率仍维持在30%~40%的水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水系统的调蓄功能将在京津唐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2011年10期 v.25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4 ]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14 ]
  • 水资源约束下的绿洲乡土聚落形态特征研究——以吐鲁番麻扎村为例

    岳邦瑞;李玥宏;王军;

    重点探讨了绿洲乡土聚落形态在水资源约束下所呈现的各种特征。界定了乡土聚落、聚落形态的概念;从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了绿洲聚落变迁与分布的水资源约束分析;以新疆吐鲁番麻扎古村落为例,从聚落选址形态、聚落水平形态、聚落垂直形态、聚落要素形态4个方面,探讨了基于水资源约束下的绿洲乡土聚落形态特征,总结归纳出"缘水而居"、"川形水系"、"上居下耕"、"窄院落"、"亭空间"、"凹凸空间"、"亲水空间"、"逐水而绿,随水分布"等多条形态特征。

    2011年10期 v.25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37 ] |[下载次数:1489 ] |[引用频次:84 ]
  • 基于SPOTNDVI的陕西省耕地复种指数时空变化

    李晶;任志远;

    复种指数是反映农业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信息,准确监测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分布和变化,对于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的潜力,以及对准确估测粮食总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采用数据为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结合1∶25万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图,设计一次差分的算法进行VC编程,对陕西省2000-2007连续8年各市县复种指数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复种指数的区域差异还是很明显的。陕北黄土高原西北地区长城沿线区、陕北丘陵区北部地区复种指数小于100%。陕北丘陵区中南部、渭北高原区、关中平原区复种指数多为100%-150%。秦岭山区和汉中盆地、巴山山区复种指数大于150%。可以看出陕西省复种指数多集中在一年一熟或两熟。八年来各地区的复种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每个区域内同时存在复种指数升高和降低的地区。陕北丘陵区、关中地区和汉中盆地复种指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地形关系密切,一般而言,陕北丘陵区、关中地区北部的丘陵山地,秦岭和巴山的复种指数变化较大,地势平坦的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地区复种指数增加。

    2011年10期 v.25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0 ] |[下载次数:444 ] |[引用频次:20 ]
  •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李偲;海米提·依米提;李晓东;

    以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物质量为基础,从价值量角度出发,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30.05×108元/年,其中产品提供功能价值、调节功能价值、文化功能价值和支持功能的价值分别为1.566×108元、10.01×108元、8.55×108元、9.92×108元;在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之中,其大小顺序依次为:休闲游憩>释放O2>水土保持>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固定C>林木产品>营养物质循环>涵养水源。

    2011年10期 v.25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7 ] |[下载次数:685 ] |[引用频次:28 ]
  •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沙漠化响应研究——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

    贾科利;张俊华;马正亮;叶蔚;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1978年MSS及1987、1996和2007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与沙漠化与沙漠化变化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27.7%,24.7%。近30a来,耕地、城镇用地面积增幅较大,分别增加了229138.23hm2和232777.41hm2;草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沙漠化土地面积平均以每年1.3%的速率减少,面积减少了281682.04hm2,沙漠化程度逐渐减轻。人类有意识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化,是影响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直接原因。

    2011年10期 v.25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0 ] |[下载次数:544 ] |[引用频次:13 ]
  • 2010年两次强沙尘暴期间地面气象要素变化对比分析

    海显莲;

    利用沙尘暴发生前后格尔木基准站自动气象站记录的每分钟地面气象要素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0年5月14日和7月5日发生在青海格尔木的两次强沙尘暴期间地面气象要素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沙尘暴发生前相对湿度都比较小,气压都在下降,但是相对湿度和极大风速都呈波动式波动,在沙尘暴发生后,气压和相对湿度都突增,极大风速先急剧增加到最大,然后又急剧下降。2)前者气温在沙尘暴发生前和5cm地温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但是0cm地温在沙尘暴发生前波动变化幅度较大;后者0cm、5cm地温与气温变化趋势都比较一致。3)由于下垫面性质的差异,沙尘暴要素的反映显著。

    2011年10期 v.25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5 ]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5 ]
  • 东北地区近4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贾建英;郭建平;

    利用东北三省70个基本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近46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区近46年平均气温线性增温速率为0.36℃/10 a,其中冬季增温最显著,其次为春季,秋季,夏季,地域特征表现为黑龙江省气温升高幅度最大,其次为吉林省,辽宁省。以1987年为界划为两个时期,此前为冷期,此后为暖期,1980年代末发生了显著升温过程,此后一直为持续升温。全区最低气温增温速率为0.51℃/10a,最高气温为0.24℃/10a,最低气温的增温速率是最高气温增温速率的2倍左右。降水量变化不明显,整体上有减少的趋势,日照时数整体呈现出逐渐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11h/10a。

    2011年10期 v.25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3 ] |[下载次数:1003 ] |[引用频次:97 ]
  • 新疆达坂城地区52a来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任泉;蔡新婷;马文惠;

    根据乌鲁木齐市达坂城气象站(1958-2009)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及滑动平均法分析了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并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年气温和年降水量进行了小波分析。结果表明:近52a来达坂城地区年平均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及春、夏、秋、冬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90年代以来是气温上升最显著时期。平均日最低气温上升的幅度远大于平均日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并且秋、冬季增温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夏、秋、冬季降水自80年代后出现增加趋势。除春季外,其余各季降水均有上升趋势,从线性拟合看,夏季降水量上升趋势最显著。小波分析表明达坂城气温和降水分别存在2~24年的周期性变化,并在未来几年仍将处于增暖期,但降水开始进入偏少期。

    2011年10期 v.25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8 ]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20 ]
  • 全球气候变暖对京津冀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及防灾减灾对策

    张可慧;

    在综合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表明:近百年来该区气温与全球气候变暖呈明显的正响应,而降水则表现为明显的负响应。全球气候变暖对该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可能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明显,高温热害天气增多;物候季节提前或反常、极端气候灾害频发;极端降水事件减少和持续干旱灾害加剧等。最后,提出京津冀地区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对策。

    2011年10期 v.25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7 ] |[下载次数:2090 ] |[引用频次:62 ]
  • 近半个世纪来锡林郭勒盟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黄凤茹;贺俊杰;乌莉莎;任素芳;冀刚;郝艳霞;

    利用近49年(1960~2008年)锡林郭勒盟各台站的气温资料,对锡林郭勒盟地区近49年的年、季节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及最高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各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秋季最高气温上升明显。全盟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43℃/10a,偏大于全国增温速率。最低气温增温比平均增温显著,平均气温增温比最高增温显著,但秋季最高气温增温均比平均和最低增温显著。且增温速率随年际变化逐渐增大。季节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冬季最大,季节最低气温的增温速率春季最大。季节最高气温的增温速率秋季最大。

    2011年10期 v.25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9 ]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10 ]
  • 咸阳市气候暖干化及干旱灾害趋势判断

    张立伟;延军平;

    依据咸阳市1961-2009年气象资料,利用Z指数和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法对咸阳市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近49年来,咸阳市出现3年重旱、2年大旱、8年偏旱,重旱大旱年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偏旱年份大部分出现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几年。(2)各季节重旱年份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大旱、偏旱年份冬、春季主要出现在80年代,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夏、秋季主要出现在60、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3)咸阳市气候呈暖干化趋势,且在1984和1994年发生了变干旱和增温突变;冬、夏季有变涝的趋势,而春、秋季有变干旱的趋势,其中春季变旱趋势强烈。

    2011年10期 v.25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11 ]
  • 乌鲁木齐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与水汽来源关系研究

    侯典炯;秦翔;吴锦奎;杜文涛;

    利用GNIP(Global of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乌鲁木齐站点1986-2003年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研究乌鲁木齐地区17年(1986-2003)大气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提出了局地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10δ18O+2.27(R2=0.94),并与全国及全球降水线方程进行对比,揭示了在干旱区该方程的特征。对全年过量氘、水汽输送和降水线特征的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地区大气降水在凝结过程中以动力分馏为主,西风带的水汽输送为该地区提供了基本的水汽来源,西风带季节变化对其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和d值季节变化有直接的作用。大气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组成呈明显的温度效应,δ18O温度效应方程为δ18O(‰)=0.39T(℃)-15.39(R2=0.72),但观察不到明显的降水量效应。

    2011年10期 v.25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9 ] |[下载次数:693 ] |[引用频次:64 ]
  • 近50年来疏勒河月径流量影响因子分析

    胡清静;张钰;李建伟;刘俊琢;巩俊成;孙非非;

    以疏勒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1957~2008年径流、温度、降水资料,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疏勒河月径流影响因子的主次程度。结果表明:在非汛期(10月~次年5月),月径流最大影响因子是基流;在汛期(6~9月),月径流主要影响因子是温度和降水,其中6月份月径流最大影响因子是当月降水;7月份,由于冰雪融水的增加,月径流最大影响因子是当月温度;8月份月径流最大影响因子是当月温度和基流;9月份,由于1987年的气候突变,在1957~1986年,9月份月径流最大影响因子是当月降水,在1987~2008年,当月温度的影响程度增大,甚至超过了当月降水的影响。

    2011年10期 v.25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1 ] |[下载次数:457 ] |[引用频次:12 ]
  • 山地冰川区气温重建比较研究——以祁连山老虎沟冰川区为例

    杜文涛;秦翔;孙维君;刘宇硕;侯典炯;

    以老虎沟冰川区实地观测数据及其附近6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普通克里格、反距离平方、样条函数及多元回归方法插值比较,同时解译区域气候模式产品并辅以高程校正,重建本区的气温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各插值获取的气温要素以及区域气候模式产品进行校正之后的气温要素显示较为一致的变化过程,其中普通克里格方法最为接近本区实际气温变化过程。反演结果显示:过去50年来本区气温增加1.48℃,经历了高-低-高的变化过程。M-k分析揭示:本区自1994年以来气温上升显著。老虎沟地区较北半球、中国及青藏高原等地升温幅度大,与祁连山均态水平相当。

    2011年10期 v.25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0 ]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6 ]
  • 利用MODIS数据对2000~2009年新疆主要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响应的分析

    刘喆;赵军;师银芳;付鹏;

    湖泊变迁敏感地记录着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信息,是全球变化直接的反映。新疆是我国湖泊面积最多的省区之一,湖泊大多为河流的尾闾湖,易受气候和人为干扰,面积变化大。文中利用MODIS数据,运用NDVI等模型,通过其波段组合并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对全疆主要湖泊2000~2009年湖泊面积统计,并通过全疆17个台站降水量、积温、湿润度指数等对全疆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0-2009年全疆主要湖泊面积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气候是影响新疆湖泊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对湖泊面积的变化在2000-2009年已经减弱。

    2011年10期 v.25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831 ] |[引用频次:14 ]
  • 50年来北京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分析

    马丽君;孙根年;马彦如;蔡小飞;侯康;

    利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综合舒适指数及50年气候统计资料,对北京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描述。结果显示:50年来各月气候舒适指数大致都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其中各月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先下降后上升,着衣指数先上升后下降;1958-2008年各时段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各舒适等级平均持续时间长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A级风寒指数、着衣指数持续时间长度增加,e级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持续时间缩短,适宜旅游的时间在增加,不适宜旅游的时间在减少;50年来北京气候舒适度年内变化的"M"形逐渐变宽,2月、10-11月变化最为明显,其中2月、10-11月气候舒适度上升,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8月气候舒适度下降,对旅游业有抑制作用;春秋冬季各月综合舒适指数先下降后上升,夏季各月综合舒适指数则先上升后下降,50年来年综合舒适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适宜旅游的时间在增加,对旅游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2011年10期 v.25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5 ] |[下载次数:1408 ] |[引用频次:107 ]
  • 鄂尔多斯盆地旧石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迁

    张多勇;张勃;张耀宗;张建香;刘艳艳;

    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旧石器地点的分布状况进行梳理研究,并根据黄土地层,分区探索了鄂尔多斯盆地在旧石器时代北部毛乌素沙漠地带、中部黄土丘陵地带、南部黄土高原残原地带的地理环境变化。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以及黄土高原中腹地带在旧石器时代经历了冰期和间冰期的多次气候旋回和次一级的气候波动,环境经历了沙漠的南侵和退缩、消失和复活,草原和森林的交替,动物群的南迁和北移。

    2011年10期 v.25 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6 ]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5 ]
  • 科尔沁沙地东南缘不同草地恢复方式下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

    袁吉有;欧阳志云;郑华;徐卫华;王芸;

    对科尔沁沙地4种典型退化草地恢复方式下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生物量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4种退化草地恢复方式下,物种多样性排序为防护林围纯草地>樟子松疏林草地>榆树疏林草地>撂荒草地;4种恢复方式下的群落总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一致;从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综合分析表明,与未采取任何人为措施的撂荒草地相比,防护林,人工疏林与草地有机结合,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表明各项措施是有效恢复沙地植被的方式。

    2011年10期 v.25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6 ] |[下载次数:530 ] |[引用频次:23 ]
  • 1980~2007年三江平原主要农作物碳蓄积量变化特征分析

    徐素娟;刘景双;王洋;郑娜;

    农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作物是农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同作物的固碳能力不同,种植结构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均会导致农作物碳蓄积量发生变化。以水稻、玉米、大豆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1980年、1985年、1995年、2003年和2007年三江平原主要市(县)农作物碳蓄积量,并对碳密度与5~9月积温、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江平原主要农作物碳蓄积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农作物碳蓄积总量从1980年的2.40×106t增加到2007年的2.38×107t,增加了8.9%;平均碳密度与5~9月积温呈正相关(R=0.321,p<0.05),与5~9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R=-0.345,p<0.05)。温度与降水量相比,降水对碳密度的影响更明显。

    2011年10期 v.25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394 ] |[引用频次:22 ]
  • 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量变化分析

    董立国;李生宝;蒋齐;张源润;蔡进军;王月玲;季波;潘占兵;许浩;马璠;

    气候变化加剧了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的严峻性,通过农地、林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0-20cm、20-100cm和20-180cm土壤贮水量的分析,研究得出:(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量变化趋势相似,与降雨具有极大的相关性,都是在土壤解冻后下降,然后随着雨季的到来逐步升高,或者升高后在降低的趋势,主要以"V"型为主进行波动。(2)0-20cm土层中少量土地扰动能够保持较多的土壤贮水量,人工翻地对土壤水分损失较大,秋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与区域气候变化规律适应性较强;(3)整地造林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局部的小环境,利于土壤水分的蓄积,从而利于造林,沙棘纯林不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4)水平沟隔坡苜蓿地土壤贮水量和水平沟隔坡天然草地土壤贮水量比自然坡面(陡坡)高;(5)区域降雨量能够补偿180cm土壤层次的土壤水分的消耗,依据降雨变化规律,采取各种保水控水节水措施,可以提高区域水分利用效率。

    2011年10期 v.25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7 ] |[下载次数:455 ] |[引用频次:20 ]
  • 荒漠地区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以金塔县为例

    龚大洁;田果;闫礼;漆朝晖;万丽霞;

    金塔县位于甘肃省酒泉地区东北部,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2009年6月~10月,对金塔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等进行了多次科学调查。综合文献记载,得知金塔共有鸟类61种,隶14目,28科,46属。其中留鸟11种,夏候鸟37种,旅鸟13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8种。鸟类区系以古北界成分为主,占繁殖鸟总数的65.2%;东洋界种类仅3种,生境类型包括湿地、荒漠、灌丛和居民点等。近年来金塔内珍稀鸟类数量不断减少,主要影响因素是栖息地丧失,人类活动等。

    2011年10期 v.25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3 ]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19 ]
  • 基于旅游资源评价的甘肃甘南地区旅游开发战略研究——以康多峡旅游区为例

    钟洁;马艳霞;

    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文中以康多峡旅游区为例,基于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深入分析了康多峡旅游区旅游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并最终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以期为康多峡旅游区、甘南地区乃至甘肃省旅游开发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2011年10期 v.25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1 ]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