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农业用地驱动力分析与动态模拟

    李强;任志远;

    利用黄土高原南部地区TM和ETM+遥感影像,在获取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数据的基础上,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区域内农业用地的动态演化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并运用ArcGIS软件进行不同类型农业用地变化模拟与输出。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南部地区耕地的分布主要受距县城中心的距离、高程、坡度、坡向、人口密度、地均GDP的影响,其中受坡度影响最大,发生比expβ是0.83130204,高于其他因子;其次是高程和人口密度,发生比expβ分别为0.99932988和1.00011472。2)林地的分布主要受坡度和坡向的影响,坡度影响最大,坡向次之,发生比expβ分别为1.09136459和0.99209087。3)草地的分布受坡度和人口密度的影响较大,发生比expβ分别为1.02784089和0.99843133。影响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相对集中,主要包括坡地形度和人口密度,这说明该区域农业土地利用的人为干扰较强烈,人类活动是研究区农业土地资源和土地生态系统变化速率不断加快的重要因素。

    2012年11期 v.2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6 ]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4 ]
  • 河西走廊农地适度经营规模计量研究——基于578农户调查的研究

    金生霞;陈英;杨倩倩;赵佳琪;

    研究适度农地经营规模确定方法并合理确定河西走廊农地适度经营规模。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对农户劳均经营规模和户均经营规模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1)河西地区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2)在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三大投入要素中,土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现有技术条件下,河西地区劳均最优规模和户均最优规模均远远大于现有规模。研究结论:加快土地流转和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地规模经营。

    2012年11期 v.26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1 ]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49 ]
  • 甘肃省县区单元城镇工矿用地经济密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谢保鹏;陈英;张文斌;王珍;

    以甘肃省83个县区为研究单元,基于泰尔指数、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理论,在Arcgis和Geoda软件的支持下,对2001-2007年甘肃省各县区城镇工矿用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特征及空间动态演化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各县区城镇工矿用地经济密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各县区差异明显;2)各县区土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速度随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分异;3)甘肃省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呈波动性的上升趋势,而14个市州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部分市州所辖县区的土地经济密度内部差异呈上升趋势,甘肃省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上升是由部分县区区内差异而引起的;4)甘肃省城镇工矿用地土地经济密度空间集聚趋势微弱,天水、兰州和庆阳地区有集聚趋势。集约节约用地、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城镇工矿用地经济密度可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安排各县区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的有效依据之一。

    2012年11期 v.26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8 ] |[下载次数:615 ] |[引用频次:32 ]
  • 我国内陆河流域居民价值取向与用水行为研究——张掖城市居民案例

    常跟应;李国敬;黄夫朋;李曼;辛颖;

    家庭节约用水对于缓解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非常重要,而个人可能出于利己、社会-利他和生态价值取向而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文中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价值取向是否影响我国内陆河流域城市居民用水行为。基于张掖市区居民问卷调查和应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研究表明:以后果意识来衡量的利己价值取向显著影响受访者的用水行为,受访者主要是因为个人利益而节约用水。在很大程度上,受访者在用水时并没有考虑区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也没有考虑下游居民和后代人的用水。文中最后提出了政策启示和建议。

    2012年11期 v.26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19 ]
  •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农业)开发的环境风险与保护对策研究

    韩永光;任昱;张秋良;

    乌兰布和沙漠沙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投入,使得区域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文中首先分析了乌兰布和沙漠发展沙产业的优势条件,认为乌兰布和发展沙产业的潜力是巨大的。同时,对发展沙产业可能导致的破坏水土资源的环境风险的研究,揭示了对水土资源不利的人为影响,强调地表水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和土壤污染难以修复的严重性。水土资源在空间的配置产生了不同的绿洲空间结构模式,如圈层结构、条带结构和散点结构等,并提出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发展沙产业的环境保护对策。文中着重讨论乌兰布和沙漠发展沙产业的环境风险,以期引起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并为规划和实施沙产业发展提供建议。

    2012年11期 v.26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8 ]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8 ]
  • 基于景观结构和3S技术的干旱区绿洲生态风险分析——以高台县为例

    李程程;南忠仁;王若凡;王宁;颜斌;臧振峰;

    以干旱区绿洲的典型区域-张掖市高台县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结构中的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区域生态风险指数,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变量空间化。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绘制了研究区域2000和2010年生态风险分布图,并对区域生态风险结构分布变化和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风险强度为0.1-0.3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水域、建设用地与耕地集中的人工绿洲区;生态风险强度为0.3-0.4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工绿洲外围的过渡带;以盐碱地、戈壁及沙地景观为主的各种荒漠景观类型所在区域的生态风险强度在0.4-0.65之间。

    2012年11期 v.26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1 ]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14 ]
  • 过去3000年季风降水变化与突变事件的洞穴石笋记录对比

    董进国;

    基于辽宁省暖和洞2支石笋6个230Th年龄与190个δ18O数据,建立了晚全新世3500~200a B.P.东亚季风降水序列。3个百年尺度的弱季风事件已被证实:2800-2600、1500-1200和400-200a B.P.,其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在发生时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内陆高精度、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对比结果显示:1)轨道-千年尺度季风降水长期趋势变化相一致;2)百年-数十年尺度上季风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如距今1200-500 a B.P.,东北地区降水逐渐增加,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逐渐减少,长江中下游以及南方地区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太阳活动与北大西洋气候波动可能对百年尺度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施加了重要影响。

    2012年11期 v.26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68 ]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6 ]
  • 末次冰期晚期黄土高原西部万象洞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时频分析

    吴秀平;丁明虎;侯典炯;孙维君;杜文涛;张德忠;季順川;

    运用小波分析与传统谱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对典型季风系统交互作用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甘肃陇南万象洞WX40D石笋616个碳同位素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谱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在23-28.3kaB.P期间,石笋碳同位素记录的小波变换系数波谱在频率域尺度其主要的变化周期为120年,200年,并隐约表现出300年和600年的周期;小波变换实部时频分析图显示清晰的能量集中中心有10个,分别为1(23613,197)、2(24000,220)、3(24298,300)、4(25354,222)、5(25565,95)、6(26239,606)、7(26792,115)、8(27085,116)、9(27388,136)、10(27853,177),表明石笋碳同位素记录的古植被演化在该时间段具有明显的5次转变。小波实部过程线分析表明万象洞石笋在末次冰期晚期存在多尺度的变化特征,大尺度的周期变化嵌套小尺度的周期变化。

    2012年11期 v.26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0 ]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7 ]
  • 西宁盆地晚始新世石膏成因研究

    常华进;曹广超;彭杨伟;

    西宁盆地保存了一套晚始新世(大约42~34 Ma)沉积的以红色泥岩和石膏为主交互产出的地层,其中石膏是该地重要的非金属矿产。石膏和红色泥岩具有明显的旋回特征,剖面下部和上部旋回厚度分别为约1m和2~5m,在盆地内具有良好的空间可对比性。这些旋回所跨越的时间与黄赤交角周期(4.1万年)和/或地球轨道周期(10万年)一致。在西宁盆地存在三种不同形态特征的石膏:微晶厚层状石膏、紧密堆积薄片状石膏和粗晶薄层状石膏。晚始新世西宁盆地气候干旱,水的补给量是西宁盆地石膏沉积的控制性因素。晚始新世地球黄赤交角和/或轨道周期性变化驱动了盆地内相对干旱和相对湿润环境的交互出现,相对湿润的气候为石膏沉积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水的补给量控制的潜水面高低导致了三种形态石膏层的形成。

    2012年11期 v.26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8 ] |[下载次数:542 ] |[引用频次:11 ]
  • 近50年来哈尔滨市沙尘暴发生规律及气象特征研究

    杨艳;程捷;田明中;王丽;孟晶晶;

    利用哈尔滨市地面气象站1961年-2010年观测数据,分析了哈尔滨市沙尘暴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了气象特征与下垫面的关系,结果表明:1)哈尔滨市沙尘暴的发生规律存在年代际变化,进入21世纪后,有上升的趋势。2)研究区沙尘暴发生次数与大风日数、风速风向、气温等气象条件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且认为影响哈尔滨市沙尘暴的主要风向为西南风。3)通过与下垫面地貌因子的组合关系的分析,认为远距离沙源地有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近源主要为哈尔滨市周围的耕地和沙化地,这也是哈尔滨沙尘天气主要为扬沙和浮尘的重要原因。

    2012年11期 v.26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3 ]
  • 海河流域1961~2010年干旱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李立新;严登华;秦天玲;郝彩莲;郑晓东;

    利用1961~2010年海河流域内及其周边51个站的降水、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气候因子日数据,采用相对湿润度指数方法揭示了流域50年不同等级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剖析干旱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再利用小波分析法研究流域相对湿润度指数距平的周期变化规律,预测海河流域未来的干旱化趋势。结果表明:时间上,流域轻旱频率最高,年代际变化上总体趋向干旱化;空间上,东北部为轻旱频发区;西北部的中旱频率较高;重旱主要集中于张家口、忻州、邢台等周边地区;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年代/年代际变化呈双降趋势,且后者减小速率相对较小,区域整体干旱化有减弱趋势。流域相对湿润度指数距平的时间序列存在10年尺度的显著变化周期,预计到2017年间海河流域总体仍处于干旱化阶段。

    2012年11期 v.26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7 ]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23 ]
  • 甘肃定西地区干旱气候突变分析

    陈学君;姜梦晶;

    利用1958-2010年定西地区七个气象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及降水资料计算出表明气候干旱程度的帕默尔干旱指数,并将其作为干旱气候突变检测因子,运用滑动t-检验法和滑动F-检验法对上述指标序列进行突变检测,从而确定定西地区在1958-2010年间发生气候突变的年份。

    2012年11期 v.26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1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12 ]
  • 油气田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张鹏国;费良军;张力军;

    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为基础,针对油气田开发建设的项目特点,建立了一套油气田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的4层30个评价指标,并提出了各指标的评价标准。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评价油气田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苏里格气田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苏里格油气田开发建设对生态的影响在2007年属于轻度影响,2008年、2009年、2010年属于中度影响。分析结果与该地区实际情况相符,这一研究成果为油气田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12年11期 v.26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7 ]
  • 西安市二环内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陈秀端;卢新卫;杨光;陈景辉;

    采用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西安二环内采集城市表层土壤样品78个,利用X-Ray荧光分析仪(XRF)测定土壤样品中Co、Cr、Cu、Mn、Ni、Pb、Zn、V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将其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西安二环内表层土壤中重金属Co、Cr、Cu、Mn、Ni、Pb、Zn、V的平均值分别为19.32、81.10、54.27、671.50、34.46、59.69、186.17、85.20mg.kg-1,均高于陕西省土壤背景值。西安二环内表层土壤中8种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属于中度污染。其中,56.41%的采样点为轻度污染,29.49%的采样点为中度污染,14.10%的采样点为重度污染。不同重金属元素呈现出不同的污染水平,Mn、Ni和V基本无污染累积,Co、Cu、Pb、Zn和Cr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与工业生产、交通等人类活动有关。

    2012年11期 v.26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3 ]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14 ]
  • 2000-2010年祁连山植被MODIS NDVI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徐浩杰;杨太保;曾彪;

    利用2000-2010年间的MODIS/NDVI数据和对应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10年来祁连山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来,祁连山年最大化NDVI(MNDVI)增加了2.4%,植被改善、无变化和退化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6.32%、66.42%和7.26%。植被改善的区域分布在冷龙岭、拉脊山、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走廊南山、托来山等山地以及西宁盆地、湟水谷地周边地区,减少的区域分布在乌鞘岭、庄浪河、古浪河、大通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2)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MNDVI的年际变化趋势不同。灌丛地、荒漠草原、高寒稀疏草甸MNDVI呈快速增加趋势,高山草原、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MNDVI呈增加趋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MNDVI呈快速下降趋势。3)影响祁连山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是气温和降水,局部地区密集的人类活动也能成为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

    2012年11期 v.26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5 ] |[下载次数:945 ] |[引用频次:59 ]
  • 基于RS的武都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王冬梅;孟兴民;邢钊;赵彩霞;熊木齐;张佳静;

    以1992、2006和2011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对1992-2011年间武都区的植被覆盖度分别进行计算,分析了其年际间的动态变化,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方面对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最后采用PCA对选取的影响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武都区的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高覆盖区增幅最为明显,达到46.30%。植被覆盖类型以向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转变为主,2011年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面积已占总面积的70.57%。人为因素尤其是人口因素是影响武都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2012年11期 v.26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5 ] |[下载次数:785 ] |[引用频次:42 ]
  • 干旱区湿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关系研究——以艾比湖湿地为例

    王勇辉;海米提·依米提;胡江玲;杨余辉;

    通过对干旱区湿地-艾比湖湿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质量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湖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盐化草甸土>盐土>灰棕漠土>风沙土的规律。湿地土壤有机质空间上表现为湖区以东、以西、以南方向上层土壤有机质依次递减,湖区以北上层土壤有机质先递减后递增。湖区以西中层土壤有机质与上层趋势一致,以北有机质含量较大,湖区以东、以南方向有机质含量较小。下层土壤样品中,湖区以西、以北位置均呈现递减趋势,以东方向有机质含量较高,以南较小。盐化草甸土有机质含量自上而下依次递减,趋势明显。盐土、风沙土、灰棕漠土有机质含量上层>中、下层,中下层含量差异较小。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2012年11期 v.26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8 ] |[下载次数:607 ] |[引用频次:21 ]
  • 环渤海平原区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金哲;张光辉;严明疆;李义;周在明;

    通过环渤海低平原区2010年4-5月份采集的70组0-60cm土样和水样的全盐量、八大离子和pH值的测试数据,查明了环渤海低平原强蒸发条件下土壤盐分空间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盐分与浅层地下水埋深之间表现为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12;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之间可以用指数函数关系进行拟合,决定系数为0.73-0.76;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土壤含盐量与蒸发量之间的关系为线性正相关,在土壤积盐因素中有17.3%与蒸发量有关;在浅层地下水埋深较大的中西部地区,两者之间表现为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021;在浅层地下水埋深较小的滨海平原,两者之间表现为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35;土壤自身的理化性质对盐分的滞留和阻隔作用同样重要。在空间分布上,随着自西向东浅层地下水埋深逐渐变小、矿化度逐渐增高、降水量越来越大和蒸发量的变化,土壤盐分逐渐增高的趋势也验证了土壤盐分与上述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2012年11期 v.26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46 ]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32 ]
  • 扎龙湿地水体的富营养化特征及综合评价

    叶雅杰;罗金明;王永洁;尹雄锐;王文锋;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探讨了近年扎龙湿地的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扎龙湿地的水质富营养化严重:各项指标(除CODMn外)的含量最高的时期都为Ⅴ级水质标准;另外,湿地的水质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农业活动较频繁的地区的水质污染最重,扎龙湿地富裕以及林甸地区所属的湿地边缘的CODMn高达200ug/L,TP含量最高超过1000ug/L。应用幂函数加和型(EI)以及改进型营养状态指数模型(TSIm)对扎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进行综合评价表明,两种模型评价的结果存在模型的线性相关关系。扎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大部分属于(重)富营养化甚至达到极富营养化程度,并且近20年来扎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整体上呈现恶化的趋势。

    2012年11期 v.26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6 ]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7 ]
  • 乌梁素海水体营养盐削减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

    毛旭锋;崔丽娟;李胜男;张曼胤;郭嘉;韦玮;

    乌梁素海作为过水性湖泊,每年承接河套地区大量的农田退水。在降低营养盐浓度的同时,富营养化程度也大大提升。为揭示乌梁素海水体营养盐削减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采集20个监测点的100份水体样本,分析了2011年8月乌梁素海水体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硝氮(NO3--N)以及COD的空间浓度分布,构建并计算了个监测点的削减效率指数。结果显示:在水体由湖区北部向南部的流动过程中,乌梁素海对营养盐的削减效率指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变化。营养盐削减效率最大和最小的区域分别在距离入湖口3km和出湖口3.5km附近。湖区西部对部分营养盐的削减效率较低,可能与该区域的回水地形有关,各监测点的削减效率受区域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的影响而呈现复杂性。该研究的开展可为揭示乌梁素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2年11期 v.26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1 ]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10 ]
  • 基于EM38和遥感影像的土壤表观电导率建模研究

    刘海霞;丁建丽;

    选取阿克苏地区渭干河-库车河绿洲外围的典型盐渍化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M38大地电导率仪测量该地区样点表观电导率,选取四种不同的土壤盐分指数,结合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建立基于影像波段的土壤盐分指数回归模型,通过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表观电导率与土壤盐分指数S2即(b1-b3)/(b1+b3)的相关性最高,然后将不同层的土壤表观电导率同S2进行曲线拟合,对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增长模型即复合比级数曲线模型的拟合度最高,通过精度验证,模型不适用于灌区,而荒漠区的各层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分析结果都达到显著性水平,利用该模型可进行荒漠地区表观电导率的反演,因此基于电磁感应技术的土壤表观电导率建模研究可以为快速土壤盐渍化监测提供一种新方法。

    2012年11期 v.26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11 ]
  • 黄土区土质道路径流水动力学参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张强;郑世清;

    黄土区土质道路路面侵蚀是该地区土壤侵蚀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了探讨其土壤剥蚀率与径流水动力学参数的相关关系,以便为该地区道路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提供帮助,采用室内人工降雨及放水冲刷实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裸露土质路和植草土质路的径流水动力学参数与土壤剥蚀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15°坡度、不同雨强条件下,可根据径流量或水流功率计算土壤剥蚀率;2)在2mm.min-1雨强、不同坡度条件下,可根据水流功率或坡度计算土壤剥蚀率;3)在降雨加放水冲刷试验条件下,裸露土质路的土壤剥蚀率可通过径流水深或径流流速计算得出,而植草土质路的土壤剥蚀率可通过过水断面单位能量或径流量计算得出。因此,在无汇水条件时,根据径流水流功率计算土壤剥蚀率较为合理;在有汇水条件时,采用径流量计算土壤剥蚀率较为合理。

    2012年11期 v.26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8 ]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1 ]
  • 高分辨率影像的干旱区植被信息提取方法

    何磊;王超;别强;赵传燕;

    基于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地区的Quickbird影像,采用决策树(Decision Tree)、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ANN)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对干旱区植被信息进行提取。对三种方法的精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决策树分类得到的结果零碎,总体分类精度为84.87%;ANN法较决策树方法适宜度高,总体分类精度为91.87%;纹理信息辅助的SVM法取得效果最好,总体分类精度可达96.53%。试验中发现使用高分辨率影像提取干旱区植被种类信息时,大窗口的纹理特征辅助效果较好,但是分类结果的边界出现失常,随着纹理窗口越大,失常的范围也越大。

    2012年11期 v.26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1 ]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13 ]
  • 一种基于误差分级的土壤水分数据同化方法

    刘明超;秦其明;吴春雷;王金梁;董恒;

    将多源观测数据同化到生态模型中,可以更好地估计土壤水分,然而如何准确估计土壤水分遥感观测值的误差空间分布一直是数据同化中的难点。文中研究通过SPSI(Shortwave Infrared Perpendicular WaterStress Index)反演的土壤湿度作为观测值,分析SPSI反演土壤水分的原理,提出了基于地表植被覆盖程度,分级反演土壤水分的方法,给予观测值不同的误差方差估计。文中选择中国的宁夏作为研究区,将分级反演的观测值与生态过程模型模拟的土壤水分进行数据同化。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SPSI指数本身对植被覆盖度低或植被生物量小的地区的土壤水分估计误差较大而导致的同化结果的偏差,提高区域土壤水分同化结果的精度。

    2012年11期 v.26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3 ]
  • 青海东部史前人口数量分析——以民和、乐都为例

    赵小浩;侯光良;王小梅;王鹏程;

    史前人口的估算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海东部史前文化遗迹丰富、序列完整。文中根据考古资料和GIS工具,构建墓葬和遗址面积两种模式来计算青海东部史前人类分布的密集区和核心区人口数量,提出以不同方法计算结果为主,辅之以社会与环境因素的考量综合人口估算模式,来研究区域史前人口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口在新石器伊始就具一定规模,达到7600余人;新石器晚期人口达到最大值,当时人口约为36000人,4000aBP以后人口数量锐减,进入青铜时代,人口规模略有恢复,达到12000人左右;环境变化应该是本区人口演变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2012年11期 v.26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5 ] |[下载次数:444 ] |[引用频次:9 ]
  • 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王荣;吴宏岐;何彤慧;

    宁夏盐池县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生态环境脆弱,这对聚落地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盐池县聚落地名的自然要素进行统计,可将之归纳为地貌、水文、动植物、土壤、气候等类型。自然要素的分布受自然地理实体的制约,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盐池县聚落地名各自然要素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文中就其分布及成因进行探讨。

    2012年11期 v.26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5 ] |[下载次数:597 ] |[引用频次:29 ]
  • 中蒙沙棘亚种间杂交选育及优良杂种生态经济性评价

    段爱国;张建国;罗红梅;李健雄;

    基于远缘杂交技术路线,以引进的俄罗斯大果沙棘丘依斯克和蒙古大果沙棘乌兰格木两个栽培种为母本,以中国沙棘为父本,开展了杂交选育研究,在子代林为7年生盛果期时,共择出13个优良单株,其中从中国沙棘与丘依斯克的杂交子代中选出10个优良单株,从中国沙棘与乌兰格木的杂交子代中选出3个单株。13个优良杂种单株树高、地径、冠幅均显著高于母本乌兰格木和丘依斯克,但大多低于父本中国沙棘。杂种2年生枝棘刺数为2~4个,界于父母本之间,与中国沙棘雌株相比,棘刺数减少70%。优良杂种单株果实百果质量为22.17~48.92g,除个别出现超亲现象外,大多明显小于母本,但较中国沙棘提高10.57%~143.99%。13个杂种单株产量与两个母本较为接近,但明显高于父本中国沙棘,是中国沙棘的3倍以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选优良杂种单株生态适应性、经济价值分别明显高于母本引进品种、父本中国沙棘,生态经济价值十分优良。

    2012年11期 v.26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2 ]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6 ]
  • 北京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黄枝英;史宇;焦一之;余新晓;杨芝歌;张艺;

    采用TRIME管状土壤含水率测试仪定位测定,对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典型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季节性变化以及土壤水分消退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总体趋势基本上一致,先增加再近稳定后缓慢减少,各林地土壤含水率大小顺序为:栓皮栎>刺槐>油松>侧柏,土壤水分大致分为:表层速变层、水分利用层、水分稳定调节层。2)4块林地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平均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0cm处的变异系数最大,这可能与降水的入渗与树木的吸收两种作用有关。3)各林地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明显,大体上在7月~9月份较高,6月份含水率较低。整个生长季土壤平均含水率差异不是很大。4)在8月3日较大规模降水后,4种林分的土壤水分消退都体现出了蒸渗型的特征。

    2012年11期 v.26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9 ]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10 ]
  • 晋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林草措施的蓄水保土和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王改玲;石生新;王青杵;庄丽;

    以设在山西省阳高县的大型径流观测场为依托,以2005-2009年的野外实测数据为依据,研究了晋北黄土丘陵区人工植被与鱼鳞坑配合的蓄水保土及土壤水分效应,并与荒坡、苜蓿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观测的5年内,柠条、沙棘、油松的蓄水保土能力随种植年限延长无明显增加趋势,但鱼鳞坑的蓄水能力和保土能力分别高达84.7%~96.0%和95.2%~99.7%;荒坡和苜蓿(Medicago sativa)第一年和第二年的蓄水保土能力较差,第三年和第四年随植被盖度增加能力急剧增强,第四年蓄水能力分别达82.8%和91.2%,保土能力达97.0%和98.0%;土壤水份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区4~9月土壤水分变异系数为7.0%~19.1%,油松区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沙棘、苜蓿和柠条区,荒坡区和裸坡区变异较小,不同小区土壤水分亏缺率为23.98%~52.66%,亏缺顺序为柠条区>苜蓿区>油松区>沙棘区>荒坡区>裸坡区;林草植被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亦增加了土壤水分的变异及亏缺程度,应注意林草植被的合理选择和配置。

    2012年11期 v.26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3 ]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5 ]
  • 荒漠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夏季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陈林;李学斌;刘秉儒;王磊;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分析法测定了荒漠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并分析了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群落、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群落和冰草(Agropyron crisatum)群落4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表现为不对称的单峰曲线形式。冰草群落、赖草群落与沙蒿群落之间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显著差异,而沙蒿群落和甘草群落则无显著差异。采用指数方程拟合各群落土壤呼吸速率与0-20cm平均土壤温度的关系均显著相关,但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基础呼吸不一样,其值大小依次为:冰草群落>甘草群落>赖草群落>沙蒿群落。Q10值的变化范围为1.22-14.75,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其平均值大小依次为:沙蒿群落>赖草群落>甘草群落>冰草群落。

    2012年11期 v.26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8 ]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12 ]
  • 科尔沁沙地外来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的种子库分布格局

    徐军;李青丰;王树彦;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的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采用相邻样方法观测光梗蒺藜草已萌发种子和未萌发种子在不同埋深中的分布,发现在固定沙地中,光梗蒺藜草种子分布在埋深较浅处(0~3cm),集中分布在0~1cm;在半流动沙地中,光梗蒺藜草种子分布较为分散,在1~15cm埋深处均有分布,在埋深0~5cm处种子数量较多。固定和半流动沙地中光梗蒺藜草种子随着埋深增加出苗率也随之增加,可达到100%。负二项式法和方差/均值比率(分布系数)法一致的验证了光梗蒺藜草苗和土壤种子库的种子种群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光梗蒺藜草自然散布距离很短,是造成其种群集聚分布格局的原因。

    2012年11期 v.26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1 ]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19 ]
  • 沙木蓼蒸腾耗水规律研究

    樊文会;丁国栋;吴斌;张宇清;乌日娜;

    采用热平衡包裹式树干茎流测量系统(Stem Heat Balance,SHB)和自动气象站观测沙木蓼生长季茎干液流以及环境因子,以揭示毛乌素沙地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 A.Los)蒸腾耗水规律。结果表明:1)沙木蓼液流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启动、停止与日出、日落同步,夜间仍保持一定液流,以补充植物体水分亏缺。2)沙木蓼液流规律受天气影响显著:降雨时白天的液流速率大幅下降,夜间液流却大幅提升,日液流总量降至晴天的一半;阴天液流速率平缓,昼夜差距减小,液流总量较晴天小幅下降;多云天液流速率波动剧烈,但总液流量变化不大。3)沙木蓼生长季的液流量与土壤水分状况和植物体的生长阶段密切相关,6、7月份沙木蓼植株处在旺盛的营养生长阶段,新叶生长迅速,加上土壤含水充足,液流量总体是增长趋势,从7月末到8月份沙木蓼植株从营养生长期过渡到生殖生长以开花结果为主的阶段,蒸腾减小,同时天气干旱土壤水分逐渐亏缺,液流量呈下降趋势。4)从6月到8月基茎9mm,16mm,25mm的沙木蓼总耗水分别为100.8kg,170.5kg,301.3kg。沙木蓼植株生长季茎干液流总量基本与基茎成正比,平均为11.5kg/mm/a,可以用来作各个茎级沙木蓼植株的茎干液流推算,进而推算已知林分的总蒸腾耗水量。

    2012年11期 v.26 1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5 ]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8 ]
  • 华北土石山区四种常见乔木根系的形态研究

    宋恒川;陈丽华;吕春娟;王萍花;

    以华北土石山区四种常见乔木的根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挖法,从根长、根径、土层深度和生物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并计算了四个树种随土壤深度变化的累积根系长度百分比,利用Sketchup Pro 8软件建立了各根系的形态模型。结果表明:四个树种根系长度差别较大,总长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白桦>落叶松>蒙古栎>油松;不同树种不同径级根的差别较大;各树种根系垂直分布范围集中在0~60cm的土层中,在60cm以下的土层中分布很少。研究中四个树种拟合的β值都在0.960-0.970之间,根系垂直分布方式都显示出深根型根系轮廓。用软件模拟出的根系形态较接近实际。

    2012年11期 v.26 19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5 ] |[下载次数:450 ] |[引用频次:28 ]
  • 灌溉对粮饲兼用玉米根系分布及产量影响

    潘菊梅;李辛村;李涛;齐广平;

    通过大田试验,在灌溉量2700m3/hm2、3600m3/hm2、4500m3/hm2条件下,对粮饲兼用玉米根系分布特征及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600m3/hm2的灌溉量在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较充分灌溉显著提高4.78%~19.3%;2)各灌溉条件下,根系随生育进程不断向下发展,随灌溉量的减少,根系有向深层发展的趋势;3)3600m3/hm2的灌溉条件下,粮饲兼用玉米籽粒产量较充分灌溉显著提高11.3%;4)秸秆产量在充分灌溉条件下较高,尤其在抽雄至乳熟期达到最高。

    2012年11期 v.26 200-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6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12 ]
  • 内蒙古肉羊产业区域差异研究

    樊宏霞;盖志毅;薛强;

    以内蒙古肉羊产业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区域产业经济与空间分异的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各盟市肉羊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并采用GIS中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盟市肉羊产业发展水平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肉羊产业在整体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模式;在局部空间分布上肉羊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聚集区太少,较低的聚集区太多,且存在极化效应较强的"热点"现象,对此文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012年11期 v.26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9 ] |[下载次数:477 ] |[引用频次:2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