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

    吴小节;彭韵妍;汪秀琼;

    在已有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研究2000、2004、2008和2012年四个时点的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生态文明发展状况,首先使用因子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并用聚类分析描绘其时空演变规律,发现中国生态文明状况由2000年时的无序分布、至2012年时发展成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高水平区域向西递减的条状形分布。然后使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影响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驱动因素,发现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医疗保健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正相关,与第一产业增加值、衣着消费、居住消费负相关,与人均可比价GDP、常住人口、第二产业增加值、食品消费、交通和通信消费不显著相关。最后分别对东、中、西部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发现东部生态文明发展受常住人口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驱动、中部受常住人口和医疗保健消费所驱动、西部受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所驱动。

    2016年08期 v.30;No.21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8 ] |[下载次数:938 ] |[引用频次:27 ]
  • 省际能源消费变动结构超前状态的评价研究

    陈东景;丁娟;

    通过建立能源消费变动结构超前指数以及包含能源效率和经济规模的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2000-2012年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省际变化的相对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分省份的能源消费超前状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滞后的省份主要位于东中部地区,能源消费超前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来,东部省份的能源消费滞后程度进一步增加,但是西部省份的能源消费超前程度也明显增加;2006年以来,东部地区由原来的能源消费规模超前明显转变为规模滞后状态,中西部地区则明显转变为能源消费规模超前状态;能源效率滞后的省份努力进行能源效率追赶是减弱其能源消费超前状态的重要途径。

    2016年08期 v.30;No.216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1 ]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2 ]
  • 新丝路经济带地区的能源与碳效率分析

    何雷鸣;周楷;王玥;谭雪;石磊;马中;

    利用2000-2013年新丝路经济带重点涉及的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各省级层面的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这些省份的能源效率、碳效率进行测算,并从时间序列和地区差异分别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各省份的能源效率和碳效率均不同速度逐年提升,但效率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西南地区两种效率均高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依据不同效率情况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研究省份分成四种类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省份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为各省节能减排、提高效率提供参考。

    2016年08期 v.30;No.216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5 ] |[下载次数:605 ] |[引用频次:9 ]
  • 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

    高佳;李世平;

    针对农村地区大量耕地撂荒以及土地流转无法解决农村土地弃耕的问题,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619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对影响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是否有经济补偿是影响农民退地意愿的首要因素;样本农户中,户主年龄大、农业收入低、耕地面积小而且离县城距离适中的农户选择愿意退出土地的比例较高;另外,户主为男性、单身、家庭成员多、劳动力数量少,地块数量多,家庭中有成员接受过非农技能培训、无成员参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险,选择退出土地承包权的概率更大。

    2016年08期 v.30;No.216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9 ] |[下载次数:885 ] |[引用频次:39 ]
  • 农户土地意识分化对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省凉州区为例

    孔喆;陈英;黄思琴;马婷婷;

    为研究农户土地意识对耕地保护的影响,文中从农户土地意识的五个维度出发,开发农户土地意识的测度量表,并构建其与耕地保护行为的假设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依赖意识、土地保障意识、土地致富意识、土地包袱意识、土地产权意识对耕地质量保护、耕地数量保护、耕地外部性保护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85、0.77、0.81、-0.37、0.53、-0.55、0.72、0.82、0.63、-0.63、-0.71、-0.69、-0.65、-0.68、-0.73,说明持有土地依赖意识和土地致富意识的农户的行为更有利于保护耕地。因此,应协调好农户的土地意识和耕地保护行为,为合理利用耕地提供参考依据。

    2016年08期 v.30;No.216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2 ] |[下载次数:1000 ] |[引用频次:30 ]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偏好异质性研究——基于渭河流域水资源支付意愿的分析

    史恒通;赵敏娟;

    流域治理政策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公众对环境物品的偏好及偏好的异质性问题。文中运用选择实验法(Choice Experiment),以渭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合Mixed logit模型和潜类别模型从效用和支付意愿的视角揭示了公众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偏好异质性。研究发现,公众对渭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较强的偏好,且存在显著的偏好异质性;潜类别模型中偏好正常型消费者占据大部分消费者总数,生态导向型消费者在水质等方面的支付意愿明显较高,而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对所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明显低于其他两类消费者。总体来看,居民对水质、水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较强的支付意愿,而对自然景观和生态旅游具有较低的支付意愿。

    2016年08期 v.30;No.216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2 ] |[下载次数:1020 ] |[引用频次:24 ]
  • 京津冀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李百吉;张倩倩;

    运用一般计量经济方法和状态空间模型,从静态和动态结合角度对京津冀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依赖于煤炭消费,而煤炭消费的增加需要靠经济发展拉动。煤炭消费量的变化不是引起地区实际GDP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仅存在从地区实际GDP到煤炭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地区实际GDP对来自煤炭消费量冲击的响应较小,且存在1期的时滞,而煤炭消费量对来自地区实际GDP的冲击在第一期就做出了最大响应;煤炭消费对地区实际GDP的贡献率在平稳时仅达3.90%,而地区实际GDP对煤炭消费的贡献率在平稳时达到47.15%;地区实际GDP对煤炭消费的敏感度不断下降,2012年为13.96%,较1990年降低了一倍。

    2016年08期 v.30;No.216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1 ]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7 ]
  • 煤炭资源税改革减轻了企业负担吗?来自调研企业的证据

    曾先峰;李国平;李生胜;

    利用对榆林地区煤炭开采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资源税改革对煤炭开采企业的成本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煤炭资源税按照从价6%计征,以及清费立税改革后,煤炭开采企业的税费负担加重。2)煤炭资源税制改革后,所调研企业的资源税负担率平均为5.6%,一般税负担率约2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税负担率偏低,而一般税负担又偏高,存在税收的结构性扭曲。论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016年08期 v.30;No.216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6 ] |[下载次数:798 ] |[引用频次:27 ]
  • 新疆粮食生产波动: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

    李福夺;杨兴洪;

    运用1999年以来新疆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采用粮食生产波动指数通过测算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对新疆粮食生产的波动特性进行了计量分析,并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新疆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1999~2014年新疆粮食总产波动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且整个波动过程可划分为5个周期;2)从波谷年总量增长率来看,新疆粮食总产波动属于古典型波动;从波动年距来看,总产波动属于典型的短期波动类型,但却有逐步进入较长周期波动的趋势;从波幅来看,三个完整周期波幅均大于5%的波动水平,但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新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将提高;3)1999~2014年新疆粮食自然波动对总产的影响要大于经济波动的影响,说明新疆粮食生产波动更易受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影响;4)影响新疆粮食产量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农业机械总动力波动、化肥施用量波动、上一年粮食收购价格波动以及成灾面积,其中,成灾面积波动对新疆粮食总产波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上一年的粮食收购价格对总产波动影响最不显著。

    2016年08期 v.30;No.216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1 ]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15 ]
  • 货币政策对住宅地价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研究

    彭飞;朱道林;谢保鹏;张立新;

    为了揭示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住宅用地价格影响的异质性,文中利用2008年第4季度至2015年第1季度的相关季度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货币政策对住宅地价存在显著影响。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住宅地价的影响总体上为正向效应,而价格型货币政策短期内抑制地价上涨、长期促进地价上涨;2)无论是价格型货币政策还是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住宅地价的影响,都呈现东部和中部明显而西部最不明显的规律;3)不同地区住宅地价受不同货币政策影响程度不同,数量型货币政策相较价格型货币政策影响程度总体上更大一些。基于此应注意货币政策对住宅地价影响的区域差异性,采取区域差别化的政策调控土地市场,不可"一刀切"。

    2016年08期 v.30;No.216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2 ] |[下载次数:487 ] |[引用频次:6 ]
  • 1373~1596年河湟谷地聚落格局的时空演变

    赵衍君;刘峰贵;陈琼;周强;罗静;

    通过对历史文献中的聚落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建立了河湟谷地聚落地名数据库,重建了明代1373~1596年的聚落格局时空演变过程,将其分为建制扩张期(1373~1411年)和防御扩增期(1480~1596年)。从空间分布上看,河流冲、洪积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且湟水流域聚落多于黄河流域。而空间演变过程则表现出冲、洪积平原密度增大并向高海拔地区扩展的特点。聚落的建立和分布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明代建制、军事防御、屯田和驿道的分布均产生重要作用,并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聚落类型。

    2016年08期 v.30;No.216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2 ] |[下载次数:638 ] |[引用频次:12 ]
  •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聚落的格局特征及其形成过程研究——以扎鲁特旗为例

    斯琴朝克图;房艳刚;乌兰图雅;

    现代化进程中,农牧交错带聚落的形成、演变及分布格局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文中利用地图资料、统计资料、深度访谈资料、地名志及地方志等资料建立聚落数据库,基于个案分析,研究了内蒙古扎鲁特旗聚落格局与形成。研究发现:牧村小且稀疏,蒙古族居多;半农半牧村规模适中,分布不均,蒙汉杂居;农业村大且密集,汉族居多。聚落形成经过四个阶段,即择优生成期(1932年前);缓慢增长期(1932~1949年);快速扩展期(1949~1980年);形成回落期(1980年后)。农牧交错带的聚落形成过程中,聚落类型、布局、景观在不断地变迁,对当地人民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经济的改善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目前,农牧交错区的新农村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聚落的差异性。

    2016年08期 v.30;No.216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3 ] |[下载次数:819 ] |[引用频次:12 ]
  • 东北地区村镇环境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高凤杰;刘洋;姜晗;张志民;张颖;黄善林;

    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农村内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而与之配套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使得农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识别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关键。文中以2013年9月-2015年3月对东北黑、吉、辽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发放的1545份有效调研问卷为数据基础,以SPSS19.0为软件分析平台,利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从27项影响村镇环境满意度的因素中删除11项不显著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其余16项影响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以期能为研究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饮用水水质、空气质量、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及绿化配套情况4项指标是影响村镇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地表水水质、环保宣传及政府在整治环境方面的行动3项指标同样对村镇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区村镇环境治理应当从气、水、固废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加强环保宣传教育与环保政策执行力度,以期提升整体环境质量。

    2016年08期 v.30;No.216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2 ] |[下载次数:680 ] |[引用频次:10 ]
  • 辽宁省交通网络演变对城市腹地分化的影响研究

    王丹丹;郭建科;李博;王绍博;彭飞;

    以1985、1999和2012年为时间断面,辽宁省陆路交通网络为基础数据,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生活圈、基于时间可达性城市腹地和基于场强模型的城市腹地进行划分,研究交通网络演变对不同方法计算下的城市腹地范围的影响。结果显示:1)交通网络优化使各城市之间连通度显著提高,城市生活圈范围不断扩大并呈现出明显的线路耦合性和高速铁路指向性。2)提出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市腹地划分方法,城市腹地范围同时受自身与周边城市影响在省中部城市密集区域呈现明显的空间压缩效应。3)基于场强模型的城市腹地体现了中心城市依托自身服务等级对周边城市的吸引能力,形成了沈阳-大连两大经济中心竞争城市腹地的局面,将城市根据路网发展对场强腹地的影响可分为扩张型、稳定型、收缩型和弱小型。

    2016年08期 v.30;No.216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2 ] |[下载次数:512 ] |[引用频次:9 ]
  • 我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长期影响和短期波动效应分析

    胡雷;王军锋;

    过去三十年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文中分析了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时间效应,用协整的方法检验了我国城镇化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并采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影响的短期波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进程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短期内也存在波动效应。协整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碳排放增加1.4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碳排放相应增加1.86个百分点;中国的能源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相应减少0.04个百分点。而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短期波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工业化会向负向调整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碳排放趋向均衡。

    2016年08期 v.30;No.216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0 ] |[下载次数:752 ] |[引用频次:26 ]
  •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多维评价研究——来自陕西、河南、宁夏、山东调研数据的验证

    王蕾;杜栋;郭志勤;马海良;宋丽玲;

    构建包括管理能力、渠系建设、机井建设、配套设施建设4个方面12个指标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所调研的4个省(自治区)进行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水平整体较低,各省(自治区)的供给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保障性供给能力因子、完善性供给能力因子及激励性供给能力因子超过了平均水平,而基础性供给能力因子、发展性供给能力因子低于平均水平。

    2016年08期 v.30;No.216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7 ]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9 ]
  •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治理小流域水沙输移的尺度效应

    王伟;王玲玲;范东明;

    近年来,水土流失的尺度特征及尺度效应一直是土壤侵蚀研究的前沿。文中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不同空间尺度互为嵌套的小流域(5.97km~2的王茂沟小流域和70.1km~2韭园沟小流域)监测数据的分析,比较了流域治理措施实施后不同空间尺度小流域产流产沙过程及其对降雨事件的响应,揭示该流域淤地坝建设等措施对小流域泥沙输移特征的影响及其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尺度小流域径流对降雨响应过程均十分迅速,且退水后几乎没有基流,这同南方丘陵区小流域不同;王茂沟和韭园沟小流域径流量迅速增大,达到峰值后逐渐回退,大致在降雨停止6小时后完全消退;源头小流域(王茂沟)地表径流系数相较更大尺度小流域(韭园沟)略低,土壤流失量则相反;治理后的韭园沟小流域高含沙水流现象减少。重力侵蚀仍是源头区域发生高含沙径流的潜在影响因素,小流域尺度水土流失防治应重点治理源头区域。

    2016年08期 v.30;No.216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6 ] |[下载次数:531 ] |[引用频次:9 ]
  • 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不同治理措施的风沙运移特征及其防护效果

    李锦荣;郭建英;董智;何京丽;刘艳萍;珊丹;赵纳祺;

    为科学治理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沿岸风沙入黄问题,以该河段沿线流沙为对照,开展了麦草沙障、沙柳沙障、葵花杆沙障和梭梭林为代表的工程与植物固沙实验,对不同治理措施下的风速廓线、粗糙度、风沙流结构、防护效果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结果表明:1)各沙障和梭梭林内风速廓线发生改变,近地表风速显著降低,地表粗糙度和摩阻风速显著增加。2)流沙表面输沙量分布随高度增加呈对数递减,90%集中在0~10cm范围,98%分布在0~30m范围内。3)不同措施的输沙率随风速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输沙率仅为流沙的1.07%~38.27%,可很好的控制近地表的流沙活动。4)各类固沙措施的实施效果排序葵花杆沙障>梭梭林>沙柳沙障>麦草沙障,控制流沙效果均达到75%以上,对固定流沙均能起到积极作用。综合考虑固沙效果、成本、运输以及使用寿命等,该地区选择葵花杆沙障和梭梭较为合适。该研究结果可为解决风沙入黄问题、完善黄河沿岸风沙防护体系提供参考。

    2016年08期 v.30;No.216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16 ]
  • 华北农田冬绿肥覆盖的抗风蚀研究

    赵秋;张新建;宁晓光;曹卫东;

    研究华北农田不同冬绿肥覆盖对农田土壤风蚀损失量的防治效果,并确定其最佳覆盖模式。结果表明:冬绿肥覆盖与冬闲相比,地表覆盖度、粗糙度增大,表层含水率提高,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物理稳定性指数上升;5种冬绿肥覆盖模式可以不同程度减小土壤风蚀,风蚀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冬闲>草木樨>黑麦草>冬油菜>二月兰>毛苕子;综合看,冬油菜、毛苕子和二月兰覆盖的抗风蚀能力较强;风蚀大小与地表覆盖度、粗糙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物理稳定性指数相关系数较高,而与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较小。

    2016年08期 v.30;No.216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7 ]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23 ]
  • 不同灌溉方式下棉田土壤盐分变化分析——以玛纳斯河中游典型灌区为例

    陈文玲;冉圣宏;刘韬韬;

    采用田间取样、土样实验室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新疆玛纳斯河中游灌区漫灌、滴灌2种灌溉方式下棉田土壤含盐量在棉花全生长季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层角度分析,漫灌棉田0-100cm整个剖面土层以及各土层土壤平均盐分值低于滴灌棉田;漫灌棉花生长期内土壤盐分主要集中在40-60cm土层,而滴灌棉田土壤盐分主要集中在20-40cm土层;滴灌棉花生长期内各土层土壤盐分分布较漫灌棉田土壤盐分更均匀。从时间角度分析,漫灌棉田0-100cm整个剖面土层以及各土层盐分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滴灌棉田;漫灌棉花生长期内各土层盐分峰值出现在5月或6月份,而滴灌棉田各土层盐分峰值出现在6月或7月份,6月或7月是漫灌、滴灌棉田垂直土层盐分分布比较均匀的时间。研究结论对减缓土壤盐渍化、指导灌溉施肥管理以及改善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可能措施均有积极意义。

    2016年08期 v.30;No.216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6 ]
  • 水稻秸秆还田对崇明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汪成忠;胡永红;周翔宇;彭红玲;刘炤;尤黎明;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后对土壤酶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文中以崇明滩盐碱土壤酶和微生物量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试验方法,对不同秸秆还田量以及不同泡水时间的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进行了测定,另外还利用稀释平板法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S1W1、S2W3处理均极大提高了土壤尿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促进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增长;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负相关,S3W4、S2W3、S2W1、S3W3能极大提高土壤中脲酶的活性,而S1W2、S1W1、S2W2、S3W1、S2W3极大提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通过文中研究的结果,得到了水稻秸秆还田的科学还田量以及水淹时间,这为合理利用水稻秸秆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016年08期 v.30;No.216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3 ] |[下载次数:830 ] |[引用频次:34 ]
  • 内蒙古地区多种土壤湿度资料的初步评估

    宋海清;李云鹏;张静茹;刘波;杨袁慧;

    土壤湿度是陆-气相互作用过程中重要的地球物理变量,在天气和气候研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中将2011-2013年CLDAS、ERA-Interim和GLDAS-1/Noah获取的10cm土壤湿度资料在内蒙古地区的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与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评估。结果表明:CLDAS、GLDAS和ERA-Interim土壤湿度都能较好地再现内蒙古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其中CLDAS模拟最好,与观测资料的相关系数最高并能够很好地表现局地特征,ERA-Interim土壤湿度模拟能力欠佳、GLDAS土壤湿度能较好的反映内蒙古的干湿状况,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较小,但在东部有待改进。

    2016年08期 v.30;No.216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6 ]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26 ]
  • 河西走廊一次强沙尘暴动力机制分析

    狄潇泓;刘新伟;沙宏娥;肖玮;

    2011年甘肃省沙尘暴次数较常年明显偏少,但在4月28日河西走廊出现了范围大、强度强的沙尘暴过程,值得关注的是,甘肃省沙尘暴第一高发地民勤却仅出现扬沙。文中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及T639数值预报初始场资料,对这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气温偏高、降水稀少是大风、沙尘天气出现的气候背景;500hPa斜压槽强烈发展,带动地面冷高压前部锋面气旋强烈发展是引发沙尘暴的动力条件;200hPa高空急流位置及其调整与沙尘暴天气有直接关系;三小时变压中心的移动方向指示了沙尘暴的移动发展方向。通过对Q矢量散度和螺旋度的诊断,发现:冷锋后Q矢量散度>0,冷空气强烈下沉,将高空动量下传到地面,锋前Q矢量散度<0,对应上升运动,使地面锋面后部出现强烈西北大风,造成沙尘暴。沙尘暴一般出现在螺旋度零线附近等值线密集处,螺旋度负中心强度与沙尘暴强度正相关。另外,通过中尺度资料的分析,能更精准的确定沙尘暴落区,提高短时临近预警的准确率。

    2016年08期 v.30;No.216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11 ]
  • 宁夏六盘山水源区华山松次生林的生长季水量平衡与产流特征

    杨丽丽;邢元军;王彦辉;文仕知;李振华;

    为揭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对水文过程和产流功能的调控机制,文中在宁夏六盘山区,选择了华山松次生林样地,观测了2011年生长季(5月24日至10月20日)的水文过程,分析了水量平衡与产流特征。结果表明:2011生长季总降水量为724.3mm;华山松林分冠层截留量(率)为102.3mm(14.13%);林下降水量(率)为622.0mm(85.87%);枯落物层渗漏水量(率)为424.3mm(58.59%);0-30cm土层渗漏水量(率)为275.9mm(38.09%)。华山松林的生长季总蒸散为477.1mm,各蒸散分量(mm)对总蒸散的贡献表现为林木蒸腾(222.9)>林下蒸散(151.9)>植被截持(102.3)。水量平衡计算表明,该年生长季降水量可充分满足华山松林蒸散耗水需要,林地产水量(0-30cm土层的净流出量)为252.7mm。

    2016年08期 v.30;No.216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7 ]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3 ]
  • 路基形式与工程措施对寒区路基热状况的影响

    赵一夫;李艳秋;孟庆涛;云峰;高鹏;王同智;苗壮;郑波;

    根据青藏铁路不同路基形式下的地温监测资料,分析了不同路基形式下路基内的热状况。结果表明:修筑路堤、路堑均影响其下伏土层的热状况,导致路基下多年冻土层温度升高,形成高温冻土层;从冻土热稳定性角度来看,采用超挖换填、铺设保温层、修筑高路堤等工程措施均可有效保护其路基下的多年冻土,但形成的高温冻土层在较高路堤附加应力的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蠕变变形,对路基变形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碎石道咋层的降温作用,使路堤中心路面下0.5m处温度相比左、右侧路肩相同位置处的平均温度约低1.2℃,路堑中心路面下0.5m处温度相比左、右侧路肩相同位置处的平均温度约低0.8℃,且路堤与路堑阴阳坡取向恰好相反;铁路碎石道咋对路基表面降温效果明显,在温度场数值模拟计算中,不应忽略碎石道咋对温度边界条件的影响。

    2016年08期 v.30;No.216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2 ]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2 ]
  • 内蒙古西部自然植被土壤碳库及其影响因素

    黄昕琦;李恩贵;张景慧;祁瑜;陈慧颖;周一飞;杨崇曜;黄永梅;

    选取内蒙古西部的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温带灌丛、温带荒漠和草甸共70个样地,对其土壤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温带森林的固碳效果最好,其次为温带灌丛和草原,再次之为草甸和荒漠。内蒙古西部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1.034×10~8t,10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2.062×10~8t,温带草原和荒漠碳储量最高。气候因素对内蒙古西部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显著,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温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2016年08期 v.30;No.216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5 ]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11 ]
  • 共和盆地两种柳树的根系分布差异

    朱雅娟;薛海霞;

    在青藏高原共和盆地,乌柳和沙柳是丘间地造林的主要树种。文中通过剖面法比较了28年生两种柳树的不同径级的根系分布。结果表明:两种柳树是深根系植物,深度分别是1.2和1.1m。乌柳的根系总干重主要分布在0-80cm。乌柳的不同径级根系的干重和长度分布范围不同。它的粗根、中根和细根的干重分别主要分布在0-80、0-70和0-40cm,而长度分别主要分布在0-80、0-70和0-90cm。沙柳的根系总干重主要分布在0-70cm。沙柳的不同径级根系的干重和长度分布范围相同。它的粗根、中根和细根分别主要分布在0-50、0-70和0-70cm。乌柳的主根和细根向更深的土壤中生长,可以吸收更稳定的深层土壤水。沙柳的主根和细根相对较浅,主要吸收降雨补充的浅层土壤水。乌柳和沙柳根系分布的差异体现了它们对共和盆地半干旱气候的不同适应策略。

    2016年08期 v.30;No.216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9 ]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0 ]
  • 文冠果优良单株子代测定及初步选择

    敖妍;

    采用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对文冠果主要分布区WQ、KD和YX三个地区优树子代进行测定和选择。苗高、地径等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显著。苗高和地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最高均为YX子代,最低均为KD子代。子代表型变异系数均高于遗传变异系数。苗高和地径都是YX遗传变异系数大。表型变异系数都是KD最高,WQ最低。选出优良家系29个。1512号家系地径遗传增益最大(27.30%)。5061号苗高遗传增益最大(77.33%)。地径和苗高平均遗传增益为14.12%和12.52%。子代中选出29个优良单株,平均地径4.33mm,苗高44.11cm,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26.02%和19.18%。这些优良家系和单株可作为优良种质资源筛选提供材料。

    2016年08期 v.30;No.216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5 ]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8 ]
  • 6个种源红砂幼苗主要水分参数与抗旱性研究

    贾海娟;李毅;杨彩红;单立山;Жигунов Анато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以武威民勤扎子沟(WMZ)、武威民勤小坝口(WMX)、张掖山丹(ZYS)、张掖临泽(ZYL)、酒泉金塔(JQJ)及酒泉肃州(JQS)6个种源红砂幼苗为材料,利用压力-容积分析法研究了6个种源红砂幼苗的ΨP、ΨA、RWC、Ψ_s~(sat)、Ψ_s~(tlp)、Ψ_s~(sat)-Ψ_s~(tlp)、ROWC~(tlp)、RWC~(tlp)、AWC、ε~(max)等主要水分参数,并应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6个种源红砂幼苗的综合抗旱能力进行了评判。结果表明:ΨP、ΨA、RWC、Ψssat、Ψstlp、Ψssat-Ψstlp及εmax值均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P<0.05);随种源原地从东向西,Ψ_P、Ψ_A、Ψ_s~(sat)、Ψ_s~(tlp)、及Ψ_s~(sat)-Ψ_s~(tlp)的值呈降低趋势,RWC和ε~(max)呈增大趋势;RWC和εmax均与经度、年降水量分别呈负相关或显著负相关,除ROWC~(tlp)外,其它各参数均与经度、年降水量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关系;6个种源红砂幼苗综合抗旱能力表现为JQS>JQJ>ZYL>ZYS>WMX>WMZ。因此,JQS和JQJ的红砂幼苗可作为红砂造林的优良种源,供推广应用。

    2016年08期 v.30;No.216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3 ]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11 ]
  • NaCl胁迫对不同无性系白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张晓晓;慕德宇;李红丽;苏丹;董智;贾淑友;

    以3种一年生无性系白榆为供试材料,以0.0%为对照,0.3%、0.5%、0.7%和0.9%Na Cl溶液进行胁迫处理,测试叶片的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叶绿素(chl)、脯氨酸(Pro)含量的积累特征,比较其耐盐性。结果表明:1)盐处理的白榆叶片MDA、SP、SS和Pro含量均高于对照,Chl含量则持续下降;随盐浓度增大,SS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MDA、SP和Pro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各盐浓度下,MDA、SP、SS和Pro含量均在0.5%处理时变化最大,在高盐浓度(>0.5%)胁迫下,MDA、SP、Pro含量大幅降低,而SS则大量积累,0.5%浓度成为影响各指标变化的阈值浓度。3)Y2在各指标的变幅上都优于Y1和Y3,不同无性系耐盐性的排序为Y2>Y1>Y3,在盐碱地造林时可按此顺序选择无性系。

    2016年08期 v.30;No.216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5 ]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20 ]
  • 灰胡杨蒸腾速率对气孔导度和水汽压差的响应

    韩路;王海珍;徐雅丽;牛建龙;

    以塔里木盆地珍稀渐危种灰胡杨(Populus pruinosa Schrenk)为材料,研究其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汽压差(VPD)日变化及互动关系,以期揭示灰胡杨适应干旱荒漠环境的蒸腾耗水调控机理。结果表明,生长季灰胡杨Tr、Gs和VPD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总体随时间进程呈下降趋势;Tr、VPD峰值均滞后于Gs,这是上午时段Tr对VPD的响应阈值明显高于Gs对VPD的响应阈值所致。灰胡杨Tr与Gs、VPD及上午Gs与VPD均呈二次曲线关系,VPD对Tr、Gs均具双重作用,形成机制在于低VPD下Gs随VPD上升而增大,促进Tr升高;高VPD下Gs逐渐下降,引起Tr降低。数理统计分析表明,Gs是调控灰胡杨Tr的主导因素,而VPD通过Gs间接影响Tr。不同时段Tr的气孔调节机制不同,上午气孔调节为前馈式反应,下午为反馈式反应。综上所述,荒漠区灰胡杨Tr对Gs的响应敏感度高于对VPD,气孔调节是维持水分平衡的重要机制;VPD协同Gs来控制灰胡杨Tr,高VPD下引起叶片气孔关闭以降低蒸腾,维持树体水分平衡达到在干旱荒漠环境下生存的目的。

    2016年08期 v.30;No.216 19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3 ]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21 ]
  •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MESS模型的经验证据

    金春雨;王伟强;

    文中基于矩阵指数空间规范(MESS)模型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与传统的SAR模型和SEM模型相比,MESS模型能够更加有效的识别我国地区间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和旅游接待能力对我国地区旅游业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外开放程度、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便利程度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均产生了抑制作用。

    2016年08期 v.30;No.216 19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5 ] |[下载次数:902 ] |[引用频次:17 ]
  • 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区国内旅游成长及增长惯性分析

    张毓;孙根年;苏建军;

    系统搜集1995年~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旅游客流量、旅游收入、GDP等数据序列,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旅游成长历程,借鉴物理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的惯性模型,提出旅游惯性概念,构建旅游惯性指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全域旅游成长分析,经过测算,不同典型年份旅游危机周期效应不同,旅游发展惯性强度也不同;2)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旅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惯性强度在2003年以及2008年大致同步,规律明显;3)旅游惯性不同反应本区的不同抗危机能力,依据本区旅游成长分析与惯性测定,可评估本区可能产生旅游危机以及划定惯性级别,构建本底趋势模型进行趋势判定。文中采用定量指标体系衡量区域旅游发展的惯性强度,以期能够在理论上深化本区旅游研究,实践上为本区旅游发展以及旅游危机管理提供参考,为旅游危机操控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2016年08期 v.30;No.216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0 ] |[下载次数:620 ] |[引用频次: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