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环境立法管制的生产率增长效应研究

    孙早;屈文波;

    文中以我国两位数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将《大气污染防治法》这一书面环境立法管制引入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研究中,运用倍差法原理实证检验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与实施对提高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并检验了环境立法管制的边际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的环境立法管制显著提高了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环境立法管制的边际效应随时间推移呈逐步增强态势。政府制定严格的环境立法,实行严格且适宜的环境管制能够取得生产率增长和保护环境的"双赢"结果。中国书面环境立法的重要性勿容置疑,认为中国书面环境立法不重要或者执行效率低的观点缺乏事实依据,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6年11期 v.30;No.21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1 ]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5 ]
  • 中国环境规制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SBM-Undesirable和DEA-Malmquist模型的解释

    唐德才;汤杰新;马婷玉;

    在环境规制过程中会产生非期望产出,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构建SBM-undesirable非期望产出模型,综合分析了2003-2013年中国各省环境规制有效性的问题,并利用DEA-Malmquist模型,从规模可变角度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内环境规制效率呈现明显的"两级效应";全要素生产率空间"集聚效应"比较明显;环境规制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匹配效应";另外发现,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程度: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以上研究将为地方环境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016年11期 v.30;No.219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3 ] |[下载次数:1444 ] |[引用频次:37 ]
  • 基于误差校正的二次非线性能源需求预测

    李健;虞亚平;

    能源需求预测是能源规划和政策制定的基础。通过对影响能源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影响因素的二次非线性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并通过混沌遗传算法(CGA)求解模型的参数得到具体的预测模型。在模型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了模型误差,通过数据变换技术对误差建立GM(1,1)预测模型。通过对二次非线性模型进行误差校正,进一步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依据1985-2014年的历史数据建立了基于误差校正的二次非线性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并预测了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2020年中国能源的需求量约为48.57亿t标准煤。

    2016年11期 v.30;No.219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1 ]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3 ]
  • 中国各省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收敛性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

    邓光耀;张忠杰;

    文中理论和实证分析了中国各省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人均能源消费量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2)能源强度和非农产业占比的提升促进了中国各省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收敛,但是人均GDP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并没有促进中国各省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收敛。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消费,各省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是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国各省人均能源消费的收敛势在必行。

    2016年11期 v.30;No.219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0 ] |[下载次数:496 ] |[引用频次:9 ]
  • 价格约束下的内蒙古煤炭资源诅咒与资源尾效的双重检验

    王春枝;赵国杰;于扬;

    考虑煤炭价格的约束,通过非线性回归模型,分别检验了内蒙古煤炭资源发展的"资源诅咒"与"资源尾效"效应。结果显示:内蒙古经济增长与煤炭资源依赖度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的拐点为煤炭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61%,2011年内蒙古已跨越该拐点,处于"资源诅咒"的临界状态;由于"资源尾效"的存在,1990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率年均损失0.66个百分点。因此应关注煤炭价格波动引起的产业风险并通过集约化发展道路来释放由于"资源尾效"损失的增长率并规避"资源诅咒"。

    2016年11期 v.30;No.219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1 ]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5 ]
  • 天津城市系统碳通量与碳平衡测度研究

    王磊;郭灿;李慧明;

    城市是碳排放的重要空间,低碳减排是通过调控进入到城市系统内部的物质代谢路径来降低碳通量。从城市经济-环境的复合系统均衡的视角,将碳排放嵌入到城市系统的代谢分析体系之内,以天津市为例,动态测度碳排放的通量代谢特征与碳平衡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近十年来天津市碳储量总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自然碳库增长速度低于人为碳库增长速度;城市系统碳输出总体高于碳输入,通量水平变化明显,且总体处于不平衡状态、碳补偿能力较差。其中,化石能源消费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系统碳减排的关键环节。

    2016年11期 v.30;No.219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2 ] |[下载次数:621 ] |[引用频次:12 ]
  • 北京市居民PM_(2.5)健康风险认知与应对行为意愿研究

    许志华;郑睿臻;曾贤刚;邢光超;

    运用问卷调查北京市居民对PM_(2.5)健康风险的认知及应对行为意愿,结果表明居民风险认知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对PM_(2.5)了解程度较低。应对行为意愿均较高。使用非参数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收入与受教育水平之间风险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间应对行为意愿差异最大。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风险认知、风险态度、积极行为意愿与防御行为意愿之间关系,结果表明风险认知在风险态度与积极行为意愿和防御行为意愿中分别起完全中介与部分中介作用。多群组分析表明帮助、攻击、政治行为与自我聚焦这4个一般性行为倾向在不同路径中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2016年11期 v.30;No.219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0 ] |[下载次数:916 ] |[引用频次:18 ]
  • 传统人居环境构建的生态伦理意蕴探析

    韦宝畏;许文芳;

    传统人居环境是在儒释道"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指引下,不断适应地域气候并有限度利用地域自然资源构建而成的。以生态伦理学作为研究视角,从秉持"和合共生"的环境生态伦理观念、注重"经济实用"的建筑生态伦理观念和倡导"礼仪秩序"的文化生态伦理观念等方面对东北地区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传统民居的生态伦理内涵进行了深入解析,以便为当前该地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016年11期 v.30;No.219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8 ] |[下载次数:525 ] |[引用频次:4 ]
  • 人口转变、产业与就业结构调整视角下劳动力供求关系预测——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周潇君;施国庆;黄健元;

    在人口转变、产业与就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利用宁夏历年统计年鉴和近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基于分要素预测法,误差修正模型和ARIMA模型,采用中国人口预测系统和Eviews7软件,预测了宁夏"十三五"与"十四五"期间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进而对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宁夏的人口机会窗口逐渐关闭和人口红利缓慢消失的环境下,劳动力供给虽然在上升,但增加速度已经减缓;从劳动力需求来看,第一产业面临劳动力转移压力,而第二、三产业则还有充足的劳动力吸纳空间;宁夏已进入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阶段,并且供求缺口在不断扩大。

    2016年11期 v.30;No.219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1 ] |[下载次数:813 ] |[引用频次:7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苏芳;

    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又进一步加大了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力度,特别对人地关系紧张、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甘肃贫困地区而言,更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文中以甘肃省为数据样本建立空间权重矩阵,并分别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影响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在2003-2009年和2010-2013年之间具有明显差别,而且2010-2013年期间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水平明显提高。地区经济规模、城乡绝对收入差距、期望的城市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城乡绝对收入差距、城市化率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因素。

    2016年11期 v.30;No.219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9 ] |[下载次数:1166 ] |[引用频次:22 ]
  •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变

    马慧强;王清;弓志刚;

    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模型对京津冀地区2006-2013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时间序列上,2006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市际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随时间演进,市际间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均呈现缩小的趋势。2)空间格局上,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呈现出由低水平不均衡格局向高水平均衡格局演进的趋势;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随时间演变,外围地区与中心基本公共服务梯度差异逐渐缩小;全局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自东北向西南衰减的梯度格局特征,与京津冀经济空间格局基本吻合。3)区域经济基础、城镇化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政策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对于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2016年11期 v.30;No.219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2 ] |[下载次数:1802 ] |[引用频次:66 ]
  • 兰州市城市脆弱性研究

    韩刚;袁家冬;李恪旭;

    以地处黄土高原的石油化工城市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计算城市脆弱性指数,并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兰州市脆弱性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脆弱性变化的内部原因。研究发现兰州市脆弱性长期处于中等偏高的状态,虽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脆弱性逐渐降低,但问题尚存。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没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存在。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兰州市的发展必须是以经济、环境、社会相协调的精明增长模式。

    2016年11期 v.30;No.219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0 ] |[下载次数:789 ] |[引用频次:32 ]
  • 基于两种灰色模型的乌鲁木齐市人口预测及其人口问题的探讨

    郑丽;孜比布拉·司马义;颉渊;帕孜丽娅木·木力提江;

    人口是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准确的预测人口未来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国家和地区城市规划、人口政策的制定。文中利用Excel和MATLAB建立灰色模型预测未来10年乌鲁木齐市的人口总数、分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和人口性别比,研究乌鲁木齐市的人口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人口总量方面到2023年乌鲁木齐的户籍人口将达到284万人,人口年龄构成方面老年人所占比重约为15.17%,老龄化严重,而性别比将达到110.80,男女性别严重失衡。总的来说,乌鲁木齐市人口面临着老龄化和性别比失衡等问题,这些人口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值得我们深思,据此提出缓解乌鲁木齐人口问题的合理建议。

    2016年11期 v.30;No.219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1 ] |[下载次数:949 ] |[引用频次:12 ]
  • 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宋永永;米文宝;仲俊涛;张维龙;张冠乐;拓星星;

    基于GIS和VSD模型框架,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加权求和模型、脆弱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其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8个县(区)的人地耦合系统脆弱度整体介于0.3236-3.2229之间,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地区高,南北两翼低"的分布特征。总体上看,自然环境条件差、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财力有限等是制约研究区提高人地耦合系统适应能力、降低脆弱性的主导障碍因素。

    2016年11期 v.30;No.219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4 ] |[下载次数:998 ] |[引用频次:36 ]
  • 要素市场扭曲下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空间测度

    尹庆民;邓益斌;郑慧祥子;

    基于"要素市场扭曲阻碍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这一假设,文中利用包含距离函数的SFA模型与反事实计量的方法,对2008-2013年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并测度其提升空间。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水资源利用的无效率;如果可以消除地区间的要素市场市场化进程差异,可以提升我国10%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减少经济活动中500亿m3的水资源损失。因此进一步推动我国的要素市场市场化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6年11期 v.30;No.219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4 ]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9 ]
  • 城镇居民公益林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国志;

    基于浙江省932个调查样本,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城镇居民公益林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72.32%的城镇居民愿意为公益林建设付费。性别、文化程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生态环境关注度和对公益林重要性的认识等因素对居民支付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住宅与森林的距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人口数量、户外活动时间等因素影响不明显。

    2016年11期 v.30;No.219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6 ]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22 ]
  •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述评

    李鑫;李宁;欧名豪;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优化是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核心,文中对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优化的研究进行述评,以阐明目前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重点。研究结论是: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现有研究已相对全面,但未来要加强对多目标决策技术、不确定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对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目前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但至少包括了宏观的土地利用分区与微观空间优化配置两部分,未来应加强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模型研究,以提高配置效率与水平,为规划支持系统服务;对于两者的关系,理论上布局优化决定着结构优化,但由于理想的布局优化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现有文献大多是在一定土地利用数量约束下对各用地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

    2016年11期 v.30;No.219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4 ] |[下载次数:2370 ] |[引用频次:98 ]
  • 过去20年兰州新区秦王川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

    刘梦莹;江帆;刘勇;

    兰州秦王川地区是国家级开发区-兰州新区的所在地,过去20年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文中基于4期Landsat TM/OLI卫星影像的分类结果,采用状态转移矩阵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1994-2013年间秦王川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大面积砂田被水浇地置换,水浇地、荒草地和砂田面积从1994年的100.39km~2、709.52km~2和266.09km~2改变到2013年的389.13km~2、531.81km~2和10.18km~2。居民地的土地面积从1994年的23.32km2增加到2013年的107.89km~2。2)景观多样性和破碎性增加,优势度降低,斑块形状趋于复杂。3)"引大入秦"工程建设改变了区域水资源利用格局,人口增长和新区开发建设促使过去的水浇地和农村居民地被新城镇和工业用地类型所取代。针对景观生态质量下降的问题,提出发展高效精准农业,增加绿色生态廊道景观和湿地生态补水的建议。

    2016年11期 v.30;No.219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7 ] |[下载次数:565 ] |[引用频次:26 ]
  •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效应评估

    吴丹;巩国丽;邵全琴;曹巍;

    以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和服务功能分析了一期治理工程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占全区面积的63.29%,十年间林地面积增加了0.22万km~2,草地面积减少了0.17万km~2;2)工程区十年间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好转态势,植被覆盖度转差的面积占全区面积的19.36%;3)工程区土壤风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十年间土壤风蚀量总体呈现下降态势,荒漠草原亚区下降最为明显,倾斜率为-3.15t·hm~(-2)·a~(-1)。京津风沙源区整体生态状况趋于好转,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对于恢复自然植被和提升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6年11期 v.30;No.219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4 ] |[下载次数:838 ] |[引用频次:40 ]
  • 基于DEM与遥感影像数据的梯田信息强化表达研究

    程德强;高春留;赵牡丹;程永辉;

    将DEM信息与遥感影像信息有效结合是实现信息强化表达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在所选梯田实验样区布设实验样点,获得该点所处梯田田面的田面宽度值及由DEM数据求取的坡度值,基于两者关系进行了相关拟合、反演、分类及假彩色合成实验,强化了梯田信息的表达效果。结果表明:通过DEM与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物的联合特征分析,可有效提高研究对象的信息量,为实现梯田信息的强化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016年11期 v.30;No.219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6 ]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5 ]
  • 天山北坡季节性积雪消融对浅层土壤水热变化影响研究

    牛春霞;杨金明;张波;刘志辉;

    融雪期,浅层土壤水热变化影响融雪水下渗及积雪产流过程,是融雪产流模拟及汇流计算的重要参数。本研究以天山北坡军塘湖流域为研究区,从积雪消融角度来分析浅层土壤水热变化情况,通过分析积雪消融期土壤剖面水分、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气温对土壤温度的影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减弱,积雪越厚,土壤温度越高;土壤水分受地温影响较大,雪水入渗能在一定程度上补给土壤水,但消融后期剧烈的蒸发引起土壤表层10cm内水分损失较多。阴阳坡土壤水分均随时间呈中等变异(除阳坡60cm),在30-60cm土壤层土壤水热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此结果为该区域农业生产、春季融雪洪水预警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016年11期 v.30;No.219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下载次数:394 ] |[引用频次:22 ]
  • 不同施肥条件下北方夏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研究

    杨晓云;杨虎德;

    通过用间歇密闭室抽气法对不同施肥方式下的夏玉米田间土壤氨挥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肥与追肥氨挥发一共持续了15d与11d,基肥时期氨挥发累积量在2.970~4.123kg·hm~(-2)之间,占施肥量的0.81~1.65%;追肥时期累积量在6.240~8.347kg·hm~(-2)之间,占施肥量的3.1~4.6%。不同施肥处理氨挥发的总量范围在2.914~3.920kg·hm~(-2)之间,占施肥量的2.3~3.0%;垄作覆膜是降低氨挥发损失的有效施肥方式;而追肥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施用复合肥和添加尿酶抑制剂会增加氨挥发强度。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在碱性土壤上,在严格的控制条件和良好的施肥管理条件下,氨挥发损失量仅占总施肥量的约1~2%。

    2016年11期 v.30;No.219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6 ] |[下载次数:501 ] |[引用频次:30 ]
  • 中国1981~2014年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变化

    陶苏林;戚易明;申双和;李雨鸿;周寅;

    利用1981~2014a逐日总辐射资料和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资料,确定我国逐日太阳总辐射DSRM-C模型(Daily solar radiation model-C)的时不变参数。利用该模型与气象资料,估算各站逐日总辐射,分析近34a总辐射的空间格局。并利用Mann-Kendall(M-K)方法检验辐射量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1981~2014a太阳总辐射量总体下降。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总辐射量显著下降,西北地区辐射量明显增加,华南地区则无明显变化。夏、秋、冬季辐射量呈下降趋势,且以夏季变化幅度最大;春季辐射量略有上升。总辐射量四季变化趋势空间分异明显。东部地区夏季和华北地区春、秋、冬季总辐射量明显下降,将影响夏粮和秋粮的生产。

    2016年11期 v.30;No.219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8 ] |[下载次数:744 ] |[引用频次:31 ]
  • 晚更新世以来萨拉乌苏河流域主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杨劲松;王永;赵红梅;

    通过萨拉乌苏河流域下游酒坊台剖面较高精度的主元素氧化物及比值分析,结合测年结果,恢复了流域内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环境演化历史,指示了冰期-间冰期旋回在该区有很好的沉积响应。尤其是末次间冰期对应的萨拉乌苏组,各主要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5)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同时,针对剖面中主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古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元素的赋存状态对流域内地球化学特征有明显影响。

    2016年11期 v.30;No.219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6 ]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14 ]
  • 黑河下游灌丛沙丘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近代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

    李盼盼;何元庆;马健;齐翠姗;石晓非;

    选择位于黑河下游地区的灌丛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14C测年初步建立风沙沉积的年代序列,分析了风沙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和粒度作为环境代用指标的气候意义,通过综合分析和区域对比,初步探讨该区域近3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常量元素的含量除Si O2外其他元素含量偏低。灌丛沙丘沉积至少记录了3次相对干旱期和3次相对湿润期。其中,1823年前、1905~1929年、1958~1973年期间,处于相对干旱期;而1824~1904年、1930~1957年、1974年至今,处于相对湿润期。黑河下游灌丛沙丘的气候变化对周边及全球气候变化有较好的响应,是研究近代气候变化的理想场所。

    2016年11期 v.30;No.219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6 ]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2 ]
  • 青藏铁路沿线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空间分异特征

    董林水;宋爱云;周金星;

    研究了青藏铁路沿线由北至南27条样带的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特征,分析指标包括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结果表明:沿线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指标多表现为土壤下层(20-40cm)养分含量低于表层(0-20cm)。南北各样带的综合分析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碱解氮、铵态氮、表层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南部西藏境内各样带多高于北部青海境内样带;而土壤硝态氮、速效钾、下层速效磷含量由北至南则没有明显的增高趋势。各样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多在2-14g·kg~(-1)之间,碱解氮含量多在20-160mg·kg~(-1)之间,碱解氮与活性有机碳表现出非常类似的变化规律。各样带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动在200-450mg·kg~(-1)之间,铵态氮含量多在5-9mg·kg~(-1)之间,这两个指标由北至南在各样带间波动比较大。沿线各样带土壤硝态氮含量在2-5mg·kg~(-1)之间,速效磷含量多在1-3.5mg·kg~(-1)之间,速效钾含量则多在30-100mg·kg~(-1)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碱解氮与活性有机碳及可溶性有机碳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活性有机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活性有机碳与速效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硝态氮与速效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其余各养分指标之间则没有明显相关性。

    2016年11期 v.30;No.219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0 ]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7 ]
  • 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存在的环境条件——以甘肃河西沙区为例

    常兆丰;张剑挥;王强强;席俊强;王祺;张德魁;唐进年;张惠文;

    新月形沙丘是一种主要的沙丘类型,一般存在于沙漠边缘亦即绿洲边缘。环境是新月形沙丘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不同环境的风沙活动规律不同。为了揭示新月形沙丘形成和存在的环境条件,文中在对甘肃河西沙区新月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链的分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详细调查了甘肃河西沙区新月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链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的环境条件,用方差检验了样本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和指标之间的相关显著性。结果表明:甘肃河西沙区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均分布在沙漠边缘的下风向,一般为斑块状分布。分布区域为平坦的沙粘质或沙砾质滩地,丘间较为开阔,新月形沙丘上风向平均有246.4m的平坦沙砾质滩地或平坦粘砾质滩地,沙丘下风向平均有374.4m的平坦沙砾质滩地或平均粘砾质滩地;新月形沙丘链的上风向平均有236.6m的平坦粘砾质滩地或平坦的沙砾质滩地,下风向平均有958.1m的平坦粘砾质滩地或平坦的沙砾质滩地。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的分布区都具有明显的主风向,其他方向的风速较小或偶尔有大风但频率较低;甘肃河西地区沙漠边缘的新月形沙丘相对较为高大,新月形沙丘链较新月形沙丘更高更大。分析结果认为,沙丘最高点与沙脊线重合或分离可能与主导风向与反向风的分布频率以及观测的季节有关。

    2016年11期 v.30;No.219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9 ]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8 ]
  • 老哈河下游地区春季风沙活动强度特征

    杨林;韩广;罗永清;王勇;朱孟娜;

    风沙活动强度是研究风沙地貌形成、演变及进行风沙灾害防治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2006-2013年风速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对老哈河下游地区春季风沙活动强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有效起沙风速随着风速等级的增加,其出现频率相应减少,主要集中在5.1~9.0m·s~(-1)之间;输沙势、输沙量的方位分布与起沙风相似,以WNW、NW方向为主;春季的输沙势(DP)为70.50 VU,合成输沙势(RDP)为37.89VU,合成输沙方向(RDD)为108.3°;春季的最大可能输沙量为1848.49kg·m~(-1),合成输沙量为1005.42kg·m~(-1),合成输沙方向为103°,与该地区沙丘走向基本吻合;对输沙量贡献最大的风速以6.0~10.0m·s~(-1)为主。

    2016年11期 v.30;No.219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8 ]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4 ]
  • 放牧对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分布的影响

    吴昊;杨婷婷;高永;姚国征;党晓宏;张格;

    以苏尼特右旗小针茅荒漠草原为样本区域,分别设置无牧、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放牧5种放牧梯度,在生长季(5月~9月)内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荒漠草原三大类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荒漠草原三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及比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真菌,其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三大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放牧强度的增加,不同土层三大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之减少。

    2016年11期 v.30;No.219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1 ]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13 ]
  • 准噶尔盆地南缘和阿拉善左旗9个梭梭居群种间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研究

    高志娟;庄丽;

    对荒漠植物梭梭进行ITS序列测定,研究不同梭梭居群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材料源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结果表明:所测序列经排序后全长732bp。遗传距离矩阵表明:阜康与阿左旗的梭梭居群间遗传距离最小;石河子150与富蕴的居群遗传距离最大。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石河子121、克拉玛依、杜热和150的居群聚为一支;阜康与阿左旗居群以92%的自展支持率相聚;戈壁藜等三种植物作为外类群。

    2016年11期 v.30;No.219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8 ]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5 ]
  • 基于Bp神经网络和Ball-Berry模型的胡杨气孔导度模拟

    李培都;司建华;冯起;鱼腾飞;赵春彦;

    以2014年5月至9月胡杨气孔导度和环境因子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胡杨气孔导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基于Bp神经网络和Ball-Berry模型对胡杨气孔导度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胡杨气孔导度峰值的出现时间春季要早于夏、秋季节。在不同季节,光合有效辐射均是影响胡杨气孔导度最敏感的环境因子。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春季、夏季和秋季胡杨气孔导度的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基于1:1直线的决定系数最高可达0.9078;利用Ball-Berry模型对春季、夏季和秋季胡杨气孔导度预测值的决定系数最高为0.5807。在不同光合有效辐射水平下也对春季、夏季和秋季的胡杨气孔导度进行了模拟,Bp神经网络对气孔导度模拟值与观测值基于1:1直线决定系数最高为0.6739,Ball-Berry模型的决定系数最高为0.5477,在光合有效辐射较弱时,Ball-Berry模型的模拟效果较Bp神经网络效果好,但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Bp神经网络的模拟精度要高于Ball-Berry模型。

    2016年11期 v.30;No.219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3 ]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2 ]
  • 基于CENTURY模型的内蒙古草地载畜量时空动态模拟

    张存厚;赵杏花;杨丽萍;朝鲁门;韩芳;姜新华;王明玖;

    通过收集大量的内蒙古草原区牧业气象站和气象生态观测站气候、土壤和植被资料,利用CENTURY模型对内蒙古草原1961-2010年间载畜量时空动态进行了模拟,并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的平均适宜载畜量为0.74~1.60羊单位/hm~2·a。过去50a来,内蒙古草地载畜量总体上略有增加,但增加趋势不显著。其中,中温型草甸草原载畜量增加,中温型典型草原载畜量减小,中温型荒漠草原、暖温型典型草原、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变化趋势不明显。内蒙古草原载畜量空间差异较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部森林草原过渡区,载畜量在1.70~2.00羊单位/hm~2·a之间;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北部牧区,载畜量低于0.80羊单位/hm~2·a。相关分析表明,降水仍然是影响载畜量的最直接的气象因子。

    2016年11期 v.30;No.219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7 ] |[下载次数:707 ] |[引用频次:10 ]
  • 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刘丽梅;吕君;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文中以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劳伦茨曲线、密度分析、规模分析、优越度分析、捷夫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在空间呈现不均衡的两核集聚分布;2)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的规模度与优越度较低;3)内蒙古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与捷夫模型构建的简单理想状态差异很大,表明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不合理。

    2016年11期 v.30;No.219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8 ] |[下载次数:1217 ] |[引用频次:7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