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原则、标准和要点

    李琪;王兴杰;武京军;

    公共政策评估对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已将公共政策评估纳入行政决策流程,作为公共政策出台和实施的前置条件。当前,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实践探索远远超前于理论进展,但由于真正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不可能存在,公共政策评估不可避免会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为提高评估质量和应用价值,指导和规范我国政策评估实践,有必要深化公共政策评估原则、标准和要点等核心基础理论研究。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应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事实与价值统一、超前与适用结合的基本原则。宏观政策评估标准体现政策稳定性、战略性、权威性,产业政策评估标准反映政策精准性、功能性、前瞻性,微观政策评估标准重视政策灵活性、规范性、参与性,改革政策评估标准关注政策实效性、系统性、整体性,社会政策评估标准凸显政策普惠性、渐进性、敏感性。公共政策供给决定政策质量和执行效果,应作为评估重中之重,强化政策供给过程、体系结构、目标、方案、工具、机制评估和政策影响预评估。政策执行评估聚焦执行过程合规性、执行问题诊断与修正、政策相关方协同性评估。政策效果评估围绕政策质量、效率、影响、有效性和问题反馈展开。

    2019年10期 v.33;No.25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6 ] |[下载次数:2735 ] |[引用频次:44 ]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张庆宇;张雨龙;潘斌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中国成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运用EKC和STIRPAT模型对1978年至2018年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的关系以及影响中国碳排放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的规律和趋势;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尚处在递增阶段;经济增长是对中国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素,其后依次是化石燃料使用、城镇人口、可替代能源与核使用、人口总数、服务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通过对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希望能为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019年10期 v.33;No.254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7 ] |[下载次数:2105 ] |[引用频次:81 ]
  •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进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张勇;包婷婷;

    基于生存适应能力视角,构建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进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安徽省四市821个农民的入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反映农民当下生存适应能力的相关因素对其进城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农民愿意进城定居;职业类型、家庭人口数、性别、对进城定居政策了解程度对农民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宅基地面积、现居住环境满意度、乡村邻里关系、村庄交通便利度、年龄对农民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提出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向城镇迁移定居;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进城落户定居;大力提升进城农民在城镇的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加强农民进城定居相关政策的宣传与落实等政策建议。

    2019年10期 v.33;No.254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3 ] |[下载次数:895 ] |[引用频次:17 ]
  • "双线"背景下城市生态空间补偿机制:现实需求与理论模型

    周小平;董子千;吕晓;赵琳祎;

    研究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城市生态空间保护压力较大,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难以落地。以外部性理论和机会成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双线"管控要求和生态补偿实践,提出了"纵向委托有限责任"和横向补偿坐标系,明确第三象限城市开发边界内的城市非生态空间补偿第一象限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城市生态空间,由此构建了基于"金字塔"模型的城市生态空间补偿机制,并进一步对补偿标准和方式进行了讨论。该机制通过补偿激励解决了现有"委托-代理"型城市生态空间保护制度在不同层级和不同主体纵横两个方向上的不公平问题,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空间、推进"双线"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10期 v.33;No.254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9 ] |[下载次数:832 ] |[引用频次:7 ]
  • 有机认证制度下农户减量施肥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1061户农民的调查

    唐艳;

    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心理因素、农户特征和有机产品认证政策对农民施肥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全部农户样本中,年龄、种植类型、政策约束对农户减量施肥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于位于有机认证示范区和非有机认证示范区的农户,其减量施肥意愿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在有机认证示范区的农户样本中,随着变量年龄(35-44岁)、心理变量感知资源、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值增加一个单位,农户依据有机认证制度改变施肥行为的概率分别增加8.11%、1.35%、0.93%和0.81%。在非有机认证示范区的农户样本中,随着变量种植类型(园艺作物)、有机农业技术培训、年龄(35-44岁)、感知行为控制、态度和感知资源的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依据有机认证制度改变施肥行为的概率分别增加16.17%、12.31%、10.03%、7.04%、5.68%和5.54%。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实施有机认证制度的建议。

    2019年10期 v.33;No.254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3 ] |[下载次数:961 ] |[引用频次:49 ]
  • 自律还是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产品安全自检行为的决定因素

    黄亚南;李旭;

    基于辽宁省14个地区2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产品安全自检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ISM模型解析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结果表明:带动能力、产业链情况、价格驱动、制度完善程度、标准化培训、政府监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产品安全自检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制度完善程度和标准化培训是表层直接因素;政府监管是中层间接因素;带动能力、产业链情况以及价格驱动是深层根源因素。因此,文中提出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标准化培训、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加强政府监管、加强产业引导、规范农产品市场的建议,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产品安全自检。

    2019年10期 v.33;No.254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1 ] |[下载次数:470 ] |[引用频次:11 ]
  •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有机米碳足迹分析——以金寨县高山有机米为例

    朱强;段继红;钱煜昊;娄益龄;

    文中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利用金寨县高山有机米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并计算我国有机米在农业生产、加工处理、运输、餐饮消费以及废弃处理等环节的碳足迹。结果显示,每千克高山有机米的碳足迹为1.44kg,农业生产阶段为碳足迹消耗的主要阶段,占据碳足迹排放总量的45%。其次为餐饮消费阶段占22%、加工阶段和运输阶段各占15%、最后为废弃处理阶段仅占3%。同时,通过与国内其他稻米碳排放的比较,发现每千克有机米的碳排放量显著高于非有机米的碳排放量,这与有机米的产量较低有关。文中认为在发展有机米产业时,应在提升有机米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推广产地直销策略,以降低农业成本并逐步向低碳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2019年10期 v.33;No.254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1 ]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16 ]
  • 生态文明视野下采伐许可制度变革探究——兼论《森林法》的修改

    黄锡生;陈宝山;

    对采伐许可管制强度与森林质量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采伐许可管制强度加强不仅不能有效促进森林建设,反而有明显的负效应。制度构造分析表明,设定范围规定失度、限额规定失当的一系列问题,是抑制林农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阻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关键。因此,采伐许可制度必须因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以防范生态风险为必要限度设定其实施范围,充分激发林农参与森林建设的积极性;对超出生态风险防范限度的额外限制进行补偿,实现采伐限制的国家权力与采伐自由的私人权利的平衡。同时,对《森林法》第32、33条作相应修订。

    2019年10期 v.33;No.254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8 ] |[下载次数:713 ] |[引用频次:10 ]
  • 黄河流域省会城市居民水素养综合评价研究

    王寒;田康;王延荣;

    基于对水素养的内涵界定,从必要的水知识、科学的水态度、规范的水行为等方面构建水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选取黄河流域9个省会城市为样本开展调查,共获取2485份有效问卷。通过分析得出基于问卷调查的水素养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节水程度调整值对水素养评价值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水素养综合评价值。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省会城市居民的水素养水平整体较好,但水知识评价值与水态度评价值相对较高,而水行为评价值相对较低,即态度-行为失衡;水素养综合评价值更加接近黄河流域各省会城市居民水素养水平的实际;水素养水平的高低并不与水资源禀赋呈现线性相关关系。

    2019年10期 v.33;No.254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1 ] |[下载次数:442 ] |[引用频次:1 ]
  • 社会资本视阙下秸秆焚烧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H省G村的个案分析

    贾文龙;

    社会资本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逻辑契合点。利用驻村观察与问卷访谈等方法对G村秸秆焚烧治理个案进行了深描,详细考察农村社会资本变化对于秸秆焚烧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G村在秸秆焚烧治理过程中出现了社会信任基础松动,多元主体之间协同效率式微;规范体系的缺失,诱发约束机制失灵;关系网络受损,抑制沟通功能发挥等等相关现象及问题。研究进一步指出:需要从高度重视农村传统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和强化对农村现代社会资本投入等两大策略安排出发,进而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秸秆焚烧治理的困局及乱象。

    2019年10期 v.33;No.254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1 ] |[下载次数:726 ] |[引用频次:15 ]
  • 1978~2016年中国水果增产格局及贡献因素研究

    张强强;闫贝贝;施凡基;霍学喜;

    基于1978~2016年中国水果及其各构成品种(包括苹果、柑桔、梨、葡萄、香蕉)的产量、种植面积、单产数据,采用LMDI分解法对1978年以来中国水果增产的作物和地区贡献以及种植面积、单产对于水果增产的贡献率进行研究,并分析各增产主力省区和主要水果作物的增产贡献因素。结果表明:38年间,中国水果连续增产主要源自5大水果作物,苹果增产贡献最显著。全国水果增产的面积贡献率较大,高达62.06%;苹果增产为单产主导型,而柑桔、梨、葡萄、香蕉增产为面积主导型;21个省区为面积主导型,10个省区为单产主导型。

    2019年10期 v.33;No.254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2 ] |[下载次数:557 ] |[引用频次:14 ]
  • 农村空心化对农地流转及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

    张丰翠;陈英;谢保鹏;裴婷婷;

    为探讨农村空心化对农地流转及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文中以农户家庭为单元,构建"农村空心化-农地流转-农地利用方式"的理论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农村空心化对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空心化是以人口空心化为核心,进而演化为经济、农地乃至服务空心化的渐进过程。(2)农村人口、经济、农地和服务空心化对农地流转存在正向影响,其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522、0.281、0.111和0.296。(3)农村空心化的各维度直接影响着农地利用方式,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583、0.107、-0.043和0.040;并通过农地流转的间接作用影响农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60。而且,人口空心化对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总效应最大,其值为0.595。本研究为积极转变农地利用方式,切实解决空心化问题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2019年10期 v.33;No.254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4 ] |[下载次数:1125 ] |[引用频次:26 ]
  • 牧户对草畜平衡补偿标准的受偿意愿分析——基于对新疆223户牧户的调查研究

    周洁;祖力菲娅·买买提;裴要男;邹琳;

    利用对新疆223户牧户的调查数据进行草畜平衡标准的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牧户政策的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条件估值法和Tobit回归模型计算牧户合意的受偿标准,并对影响其期望值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牧户合意的补偿标准为130.5元/hm~2,当前新疆的草畜平衡标准过低。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与草畜平衡标准相关的政策建议。

    2019年10期 v.33;No.254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4 ] |[下载次数:557 ] |[引用频次:15 ]
  • 喀什老城民居的气候适应措施调查分析

    李涛;雷振东;

    为了解典型干热气候下喀什老城民居气候适应性措施的使用现状及实际效果,采用入户调查和热环境现场实测对喀什老城的138户民居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喀什老城民居整体上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通过遮阳、绿化、增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利用被动式太阳能资源4项主要措施适应当地气候;2)遮阳对降低夏季民居庭院空气温度效果明显,能够降温约4℃;3)绿化对民居庭院的增湿效果显著,增加空气湿度约6%;4)生土围护结构相比于砖混围护结构的民居室内热稳定性好,夏季降温约5℃;5)在庭院顶部加建玻璃屋顶,能够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冬季提高室内温度约2℃。研究成果能够为喀什老城民居的热环境改善和更新设计提供依据。

    2019年10期 v.33;No.254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2 ] |[下载次数:543 ] |[引用频次:15 ]
  • 河套盆地第四纪岩石地层区划及沉积序列

    吴利杰;张翼龙;李政红;王文中;王丽娟;于娟;

    通过回顾河套盆地第四纪地层研究历史,针对该区收录的1100条钻孔资料进行了系统地编研,对河套盆地第四纪岩石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地层区划、沉积序列厘定及邻区地层对比。研究认为:河套盆地第四纪岩石地层可划分为临河凹陷、西山咀隆起、三湖河凹陷、包头隆起与呼和凹陷等5个地层分区,其沉积序列包括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部、中更新统下部、上更新统及全新统等5个岩组。该地层划分方案具有区域岩石地层对比意义。中更新统上部湖相淤泥质粘性土层具有穿时性,其对区域地层划分对比与第四系含水层组划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19年10期 v.33;No.254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4 ]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3 ]
  • 粤北丹霞盆地晚白垩世丹霞组锦石岩段钙质泥岩 C-O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杨庆坤;刘富军;华琛;陈律;陈光剑;

    丹霞山是"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典型代表,目前对成景地层-上白垩统丹霞组沉积环境的研究程度不高,尤其对丹霞组锦石岩段沉积环境还存在争议。文中利用沉积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对丹霞山丹霞组锦石岩段钙质泥岩进行研究,分析该套泥岩沉积时期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粤北丹霞盆地丹霞组锦石岩寺段钙质泥岩的δ~(13)C_(PDB)值在-3.34‰~-2.0‰之间,平均值为-2.49‰,δ~(18)O_(PDB)值在-8.9‰~-5.7‰之间,平均值为-7.28‰。盐度值Z平均为119,在中国典型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布图中,样品主要投点于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和青藏高原北部的湖相碳酸盐岩中,预示着其可能形成于咸水-半咸水的陆相湖泊体系中。其古水温为19~34℃,平均为26℃之间。在75Ma,丹霞盆地大气CO_2浓度为1009~1436ppmv,平均为1282ppmv。丹霞盆地晚白垩世锦石岩寺段时期,具有干燥的地表沉积环境,可能与晚白垩世中期Campanian期东亚中纬度地区的干旱古气候条件相关。

    2019年10期 v.33;No.254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9 ]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8 ]
  • 酒泉东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任晓辉;吴玺;高宗军;安永会;赫明浩;王贞岩;王姝;

    为研究酒泉东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采用描述性统计、舒卡列夫分类、相关性分析、Gibbs图解法及离子比例系数法,对研究区地下水107组水样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总体呈弱碱性淡水;阳离子以Mg~(2+)和Na~+为主,阴离子以SO_4~(2-)和HCO_3~-为主;水化学类型由盆地南部山前单一结构平原的HCO_3·SO_4-Mg·Ca型向盆地中部的细土平原区的HCO_3·SO_4-Mg·Na、HCO_3·SO_4-Na·Mg、SO_4-Na·Mg型过渡,最后演变为盆地北部金塔南山前的SO_4·Cl-Na·Mg型;在盆地南部山前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地下水中的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水岩作用下硅酸盐岩、蒸发盐岩及碳酸盐岩的溶解,随着由补给-径流区向盆地北部的排泄区过渡,蒸发浓缩作用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逐渐成为地下水化学成分演变的主控因素。

    2019年10期 v.33;No.254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8 ]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23 ]
  • 不同压采方案下天津市深层地下水修复效果对比分析

    李绍飞;马帅;陈伏龙;余萍;

    文中计算分析天津市平原区Ⅱ~Ⅴ含水层组典型漏斗区的漏斗面积、漏斗中心水位,根据漏斗分布,拟定了2个分层组地下水压采方案。其中,方案一的拟定仅仅依据地下漏斗分布,而方案二依据水务管理部门提出的2020年攻坚目标开采量,并综合考虑了地下漏斗分布、各乡镇的具体供给水源及用水需求,更适合实施开展。针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和受水区的5种不同丰、枯遭遇情况,利用水文频率分析方法计算本地地表水及入境水、引滦水、引江水量,对两种压采方案进行供、需水均衡分析。构建平原区分层组的地下水数值模型,进行识别与验证,预测压采方案下各层组近、远期的地下水位分布,对比分析漏斗面积和漏斗中心水位的修复程度。结果表明,方案一的修复效果优于方案二,但方案二更易于实施。在南水北调工程通水的机遇下,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制定压采方案、修复地下漏斗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9年10期 v.33;No.254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7 ]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2 ]
  • 砂砾质戈壁沉积物分形维数计算及其对风沙作用的指示意义

    刘茜雅;王海兵;左合君;肖建华;

    传统分形理论在多峰态分布的砂砾质沉积物分形计算中存在局限性,且物理学意义不明确。文中利用分段式加权平均技术对传统分形维数计算方法进行修正,并计算了阿拉善高原北部砂砾质戈壁地表不同组分沉积物的分形维数值。结果表明:对传统分形维数计算法进行分段式加权平均修正能正确反映多峰态沉积物的分形特征且物理意义明确。砂砾质戈壁地表沉积物分形维数值介于2.0-3.0之间,并随跃移组分含量的增大而增大(R~2=0.723),随蠕移及风蚀残余组分含量的增大而减小(R~2=0.723);富砂组分戈壁地表沉积物分形维数值偏大(2.53-2.82),富砾组分戈壁地表沉积物分形维数值偏小(2.31-2.65)。

    2019年10期 v.33;No.254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9 ]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6 ]
  • 渭河宝鸡市区段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分析

    张俊辉;周雄辉;康秀丽;李东兴;林青;刘滨;王彦虎;

    利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可以有效地揭示河流的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选取了渭河干流宝鸡市区段、清姜河、金陵河和千河4个河床沉积物的76个样品进行了粒度测量。结果表明:渭河干流,清姜河和千河沉积物主要以砂为主,金陵河以黏土为主。渭河干流、清姜河、金陵河和千河沉积物平均粒径分别为3.89Φ、3.71Φ、3.79Φ和3.56Φ,分选系数较好,偏度总体上为负偏,个别样品为正态,金陵河以正偏为主,峰度都以较窄和极窄为主,表明沉积物优势粒级突出。通过分析渭河干流与支流河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揭示了渭河干流宝鸡市区段及其主要支流均属于间歇性河流,物源以上游携带和沿岸侵蚀为主,两岸支流存在部分供给;根据渭河干流宝鸡市区段的粒度特征将其划分为两段,第一段宝鸡峡到神龙大桥,第二段神龙大桥至千河入渭口。

    2019年10期 v.33;No.254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8 ]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7 ]
  • 我国固沙材料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居炎飞;邱明喜;朱纪康;张家铭;周杨;

    我国当前常用固沙材料距固沙成本低、效果好、施工方便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分析当前固沙材料固沙机理并进一步开展固沙新材料研究对发展我国治沙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对目前广泛应用及处于研究阶段的固沙材料进行归纳,再分别对沙障材料、化学固沙材料、生物固沙材料加以介绍,重点对固沙新材料的固沙机理、使用限制与应用前景展开分析,以期拓宽广大研究人员思路,为制备性能优异的新型绿色固沙材料提供参考。

    2019年10期 v.33;No.254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6 ] |[下载次数:978 ] |[引用频次:38 ]
  • 苔藓结皮层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特征

    闫德仁;张胜男;闫婷;

    土壤中全量化学元素既是植物矿质营养的源泉,又是全面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含量多少对分析土壤形成演化过程具有指导意义。文中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PE ICP-OES)分析测定了沙地沙漠固沙林植被下苔藓结皮层全量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苔藓结皮层SiO_2平均含量为60.77%,其它全量化学元素组成(SiO_2除外)含量均高于流动沙土;随着固沙林时间的增加以及苔藓结皮不断积累更多的细颗粒物质,苔藓结皮层SiO_2含量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而其它全量化学元素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苔藓结皮层硅铁铝率低于对照流动沙土,且随着固沙林时间的增加,硅铁铝率均呈现降低趋势,同时大气降尘中的全量化学元素组成含量以及硅铁铝率均高于苔藓结皮层和流动沙土。风沙环境下苔藓结皮层的形成和长期保留,对改善风沙土矿物质元素含量具有积极作用。

    2019年10期 v.33;No.254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3 ]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10 ]
  • 阴山山脉典型森林植被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的研究

    李雪梦;姚庆智;崔丽;铁英;

    以阴山山脉6种典型森林植被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微生物数量计数,并对土壤脲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进行测定,探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显著差异性。脲酶活性中虎榛子最高,为84.90mgNH_3-N/g干土·24h;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中白桦最高,为8.82mgNO_2-N/g干土·24h;羟胺还原酶活性中为杜松最高,是10.56mgNH_2OH/g土·5h。土壤微生物数量上都表现为细菌>固氮菌>真菌,均为虎榛子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三种微生物数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羟胺还原酶活性与细菌和固氮菌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真菌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体研究结果证明:在阴山山脉森林土壤生态系统中,除真菌数量外,酶活性、细菌和固氮菌数量表现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针叶灌丛,落叶阔叶疏林<常绿针叶疏林,植被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很大。

    2019年10期 v.33;No.254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9 ]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14 ]
  • 氮沉降与降水影响温性草甸草原优势种植物空间分布格局

    王譞;牛永梅;梁存柱;梁彤;

    大气氮沉降对于草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增加的系统氮输入提高了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同时也降低了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本研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0/2.5/5/10g N m~(-2) yr~(-1)),以三个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和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种群生物量、个体数量以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探讨水氮耦合对其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程度的氮沉降会降低针茅与裂叶蒿的优势度,但不会影响其生物量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而羊草种群的生物量与种群空间聚集程度随着氮沉降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根茎型禾草对水分和养分的变化敏感,特别是在养分增加和水氮耦合的条件下以强烈的空间聚集的方式所表现,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这一研究为揭示全球大气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机制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数据资料,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草地管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9年10期 v.33;No.254 15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9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3 ]
  • 漳河上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归因分析

    王金凤;武桃丽;

    基于漳河上游流域周边台站的气象水文数据,综合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Hurst指数、流量历时曲线和气候弹性系数法等,分析了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内格局变化,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作用。结果表明:1955-2016年,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率为0.316×10~8m~3/a。年径流序列在1973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径流的减少趋势显著,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突变后减少趋势有所减缓,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具体表现为1970s-1980s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土地改革兴起,1990s之后的工农业用水激增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突变前后各月平均径流减少十分显著,相对减少率均超过70%,径流年内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季节变化差异加大。基于气候弹性系数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29.7%和70.3%。

    2019年10期 v.33;No.254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3 ] |[下载次数:607 ] |[引用频次:17 ]
  • 补连塔和保德煤矿矸石中无机氮和重金属的溶出特征对比研究

    赵丽;孙艳芳;罗绍河;王世东;张垒;吕经纬;宋盈颖;

    文中以神东矿区补连塔矿和保德矿煤矸石为研究对象,通过浸泡实验来对比研究不同地质年代煤田煤矸石中Fe~(3+)、Cu~(2+)、Cr~(6+)及无机氮的溶出特征,以此来探讨煤矿地下水库中矸石对矿井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煤矸石浸泡液中无机氮均以氨氮含量最高,其变化趋势与硝酸盐氮一致,亚硝酸盐氮含量最低,但各无机氮含量均以补连塔矿较高。补连塔矿的单位质量煤矸石中重金属的最大溶出量分别为:Fe~(3+),2.904mg/kg;Cu~(2+),0.314mg/kg;Cr~(6+),0.248mg/kg,且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浸泡液电导率整体上呈增加趋势,最大值为438.7μS/cm。保德矿煤矸石浸泡液中Fe~(3+)、Cu~(2+)、Cr~(6+)含量大部分低于检出限,电导率呈对数增长至最大值131.2μS/cm。两种煤矸石浸泡液均呈弱碱性,由于煤矸石组成及结构的不同,造成其pH在96h后的变化规律恰好相反。

    2019年10期 v.33;No.254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2 ]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6 ]
  • 中国5A级景区分布及网络关注度空间格局研究

    李会琴;李丹;董晓晴;徐宁;

    景区网络关注度对景区营销、景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指数,运用GIS技术,对2017年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249家5A级景区空间分布及网络关注度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5A级景区分布与网络关注度集中分布特征明显;2)5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为二条富集带(太行-伏牛富集带和鲁中南富集带)、二个主中心(长三角与环京津)、七个次中心(西安、长沙、广州等);3)5A级景区网络关注度表现为一条高关注带(太行-伏牛-秦巴-武陵)、三个主中心(长三角、环渤海、川北)、五个次中心(济南、西安、武汉、成都和广州);4)5A级景区分布与网络关注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性,在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集聚较为明显,网络关注度更向中部集中;5)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格局是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全域旅游角度,建议优化5A级景区分布格局,均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同时,加强区域协作,加大景区联合营销,实现区域旅游多赢目标。

    2019年10期 v.33;No.254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3 ] |[下载次数:1855 ] |[引用频次:61 ]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探析

    王清;唐广东;马慧强;李哲;朱林芳;

    文中运用核密度估算法、区位熵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机理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1)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分布结构层级分明,以传统技艺为主,民俗、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与传统戏剧次之;2)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以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双核心集聚带状分布格局,中部、西南地区集聚明显,东南、北部地区分布较少;3)通过从地形、水系、交通等层面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聚集在中南部带状低海拔区域,与主要水系分布空间耦合良好,且与主要交通干线空间分布关联度较高;4)地形地貎、水系因素、交通因素、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2019年10期 v.33;No.254 185-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5 ] |[下载次数:2066 ] |[引用频次:46 ]
  • 区域旅游规模空间演化与景区品质关系——云南省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比较

    朱海艳;孙根年;

    以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为比较,采用2005、2010和2015年云南省16州(市)的旅游统计数据,利用等级结构、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揭示10年来旅游规模分布及扩散与景区品质的关系。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规模集中分布在世界级景区所在城市,随世界级景区变化而演化;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分布在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并呈现以昆明为中心的集聚特征,但整体向高品质景区演化。2)入境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呈二次函数关系;国内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显著正相关,但比景区品质等级结构更加扁平化。3)入境旅游规模在世界级景区城市和边境城市之间点点扩散;国内旅游规模以昆明为中心向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圈层扩散,圈层内形成了资源品质不高但旅游规模大的过渡城市,圈层外出现景区品质高但旅游规模小的过滤城市,即"错位发展"城市。

    2019年10期 v.33;No.254 19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0 ] |[下载次数:702 ] |[引用频次:8 ]
  • 旅游者环境契合度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陈希;张圆刚;程静静;余润哲;余向洋;

    旅游者环境契合度、情境涉入、心流体验和游憩满意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西江千户苗寨为研究案例地,SmartPLS为主要分析工具,运用PLS-SEM构建并验证了旅游者环境契合度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旅游者的熟悉感、恢复性环境特征和游憩环境困扰是影响旅游者环境契合度的重要前置变量,其中环境恢复性特征作用强于熟悉感,且正向显著影响旅游者环境契合度,游憩环境困扰则呈现负向显著影响;旅游者环境契合度中以环境资源的作用最强,且正向显著影响情境涉入、心流体验和游憩满意,其中对游憩满意作用最强,其次分别为心流体验和情境涉入;情境涉入对游憩满意和心流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游憩满意的影响强于对心流体验的作用;心流体验正向显著影响游憩满意。

    2019年10期 v.33;No.254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8 ] |[下载次数:1553 ] |[引用频次:1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