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区生态户的生态建设是实现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重要步骤——党家山生态农户考察的启发Construction of Eco-Farmyard in Northern Shaaxi Province
刘啸,甘枝茂,刘亚玲
摘要(Abstract):
生态户是构成生态环境的最小单元,它既是一切生态建设措施的落脚点,也是促使陕北农民走出贫困、实现小康的奠基石。解决黄土高原的问题最为根本的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生态户的建设,整合有关水土保持措施,使其长期稳定地发挥生态效益,最终促进陕北多沙粗沙区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必须实施重点突破战略,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层层落实、步步为营,一点一点地治理,积少成多,绝不反复,最后实现全面好转。
关键词(KeyWords): 生态户;庭院经济;洁净能源;陕北黄土高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部黄河委员会联合研究基金项目(50279019)资助
作者(Author): 刘啸,甘枝茂,刘亚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仰麟,韩荡.区域农业持续性与持续发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4):297-303.
- [2]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21(1):1-6.
- [3]史进元,邹美娥,郭占富.陕西的旱作农业及其技术体系工程初探[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6,14(2):95-100.
- [4]彭坷珊,上官周平,彭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人口、粮食发展模式与有关政策探讨[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0,11(3):47-53.
- [5]徐勇,Roy C.Sidle,景可.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2):130-137.
- [6]代亚丽,温铁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对策[J].农业环境与对策,1999,62(4):39-41.
- [7]陈智汉,冉大川,闫晓玲,等.黄土高原地区池窖联蓄系统技术研究[J].人民黄河,2003,25(1):16-18.
- [8]肖国举,王静.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进展,生态学报[J].2003,23(5):1001-1009.
- [9]李裕元,邵明安.土壤翻耕对坡地水分转化与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46-51.
- [10]黄奕龙,傅伯杰,陈利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设的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1):29-32.
- [11]肖笃宁.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重建与景观规划[J].中国沙漠,2003,23(3):6-11.
- [12]王国梁,刘国彬,侯喜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J].山地学报,2002,20(2):182-187.
- [13]康玲玲,王云璋,王霞,等.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关键措施与组合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4):59-63.
- [14]徐勇.水土保持型农村产业开发投资问题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1,8(2):143-146.
- [15]刘啸,甘枝茂.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模式设定[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2):170-173.
- [16]毛德华,夏军,黄友波.西北地区生态修复的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