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黄土高原区降水规律与集雨利用潜力分析Analysis on the Rainfall Regular and Potential of Collecting and Utilizing Rain in Loess Plateau of Inner Mongolia
潘学标,龙步菊,魏玉蓉
摘要(Abstract):
在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地下水埋深较深的地区,通过建立水窖集雨供人畜饮用和作物补充灌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沙圪堵镇的准格尔旗气象站1959—2000年气象资料,进行降水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内蒙古黄土高原区的准格尔旗年均降水量为392.1mm,最大年降水量为635.5mm,最小降水量仅为142.5mm。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上的保证率为19%,接近五年一遇,年降水量400mm以上的保证率为44%,可基本上满足短季耐旱作物的生长之需;降水量在300mm之下的频率为21%,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有1/3的年份年降水量300—400mm之间,作物生长所需水分亏缺的部分,需要适当补灌。由于4—5月作物播种和苗期降水量少,存在生长障碍,如能在前一年集雨次年春天补充灌溉将有利于全苗和增产。对于10mm以上的降水,保证率80%以上的降水量仅为135mm,保证率60%的降水量为200mm。中雨雨量为达到300mm的保证率只有30%。对于大雨过程,总降水量200mm只有15%的可能性,100mm以上的保证率为60%。如果降水10mm以上才能集到雨水,100m2的集雨面,只有60%的年份产水量大于20方。不同集雨面的集流效益不同,在建立集雨水窖时,要根据水窖体积和集雨面材料的集流效率,合理确定集雨面,保证80%以上的年份达到满意的集雨效果。另外,根据降水规律可利用自然地面进行田间集雨,利用土壤库容保存降水供作物生产之用。
关键词(KeyWords): 黄土高原;降水;集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适应机制”(40575056);; 863重大专项项目“北方集雨补灌旱作区(内蒙古准格尔旗)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编号2002AA2Z4221);; 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干旱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编号IAM200403)资助
作者(Author): 潘学标,龙步菊,魏玉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贺少华.黄土原区水资源特征与农田用水“蓄、调、补”模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4(1):102-107.
- [2]王彩绒,田霄鸿,李生秀.沟垄覆膜集雨栽培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2):208-214.
- [3]王琦,张恩和,李凤民.半干旱地区膜垄和土垄的集雨效率和不同集雨时期土壤水分比较[J].生态学报,2004,24(8):1820-1821.
- [4]张瑛秋.山旱地地膜西瓜垄作凹型集雨沟丰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3(9):16-17.
- [5]杨封科.干旱及缺水地区农业高效利用雨水的技术体系[J].甘肃农业科技,2003(4):25-28.
- [6]肖国举,王静.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1001-1011.
- [7]李克煌.论降雨径流的集存[J].水土保持学报,1994,8(1):73-77.
- [8]吕从中.我国西部旱农区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集雨”工程[J].陕西气象,1996(5):73-74.
- [9]张国祥,尉永平,冯民权.耕地集雨就地灌溉初论[J].农业工程学报,1997(3):84-88.
- [10]杨兴国,张旭东,杨启国.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雨水集蓄应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3):300-306.
- [11]程满金,程争鸣,等.山丘区水利科技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记“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J].内蒙古水利,1996(4):2-4.
- [12]邬来广.准格尔旗“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成效显著[J].内蒙古水利,1996(04):8-9.
- [13]魏华.大搞“112”集雨节水灌溉,促进干旱山区农业发展[J].内蒙古水利,1996(4):10-11.
- [14]王勇.集雨补灌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3,11(1):104-105.
- [15]蔺海明,张志山,谢忠奎.黄土高原西北部春小麦集雨微灌的产量及水分效应[J].生态学报,2003,23(3):620-626.
- [16]张绪成,夏芳琴,杨封科.旱地地膜玉米集雨补灌效应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03(11):21-23.
- [17]杨苏龙,史俊东,等.黄土高原黄河三角洲旱地农业集水补灌的气候学条件与特点[J].山西农业科学,2004,32(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