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004年河北省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ebei Province from 1995 to 2004
魏静,冯忠江,郑小刚,刘小丽
摘要(Abstract):
基于国内外生态足迹动态分析理论和最新成果,本文对河北省1995-2004年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结合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等指标,为综合评价河北省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十年间,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态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5年的0.4882hm2下降到2004年的0.4357hm2,生态赤字反映出区域生态系统正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压力之下,生态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平稳下降表明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在逐步增强。
关键词(KeyWords): 生态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河北省;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3163No.D2007000267)资助
作者(Author): 魏静,冯忠江,郑小刚,刘小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WACKERNAGEL M.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 lishers,1996.
- [2]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生态学报,2001,21(9):1484-1493.
- [3]李金平,王志石.澳门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97-203.
- [4]赵云龙,唐海萍,李新宇.河北省怀来县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128-135.
- [5]赵先贵,肖玲,兰叶霞.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4):746-753.
- [6]章锦河,张捷梁,月琳.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735-744.
- [7]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776-782.
- [8]刘卓,刘昌明.基于生态足迹的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1):76~78.
- [9]符国基.海南省1988~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58~63.
- [10]蒋莉,陈治谏,沈兴菊,等.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以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2):238-242.
- [11]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5):607-616.
- [12]杜斌,张坤民,温宗国,等.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9):1 171-1175.
- [13]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8-10.
- [1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6-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4.
- [15]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北省经济年鉴1996-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5.
- [16]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编.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1996-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5.
- [17]WWF.世界自然基金会,L iving P lanet Report 2004[DB/OL].http://www.wwf.org/,2005.
- [18]王玉梅,尚金城.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可持续发展定量中的应用-以吉林省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为例[J].区域资源与环境,2006,20(1):146-150.
- [19]郝桂玉,黄民生,徐亚同.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复合体展动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4):84-86.
- [20]张坤民.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 [21]刘年丰,姚瑞珍,刘锐,等.基于EFA的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5):95~97.
- [22]HELMUT HABERL.How to calcu 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 for long periods of tim e:the case ofAustria 1926-1995[J].EcologicalEconom ics,2001(38):25-45.
- [23]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80~285.
- [24]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 [25]李广军,王青,顾晓薇,等.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在辽宁省的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6,28(2):299~306.
- [26]尹璇,倪晋仁,毛小苓.生态足迹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5):45~52.
- [27]薛国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状态研究[D].山西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2006.
- [28]焦士兴,王安周.河南省1990~2003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259~266.
- [29]张令,项学敏,周集体.辽宁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方法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2):10~15.
- [30]顾晓薇,王青,刘建兴,等.辽宁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足迹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4):118~124.
- [31]刘金花.基于"生态足迹"的山东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 [32]白俊兵,王鹏.内蒙古自治区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5):3~5.
- [33]赵先贵,高利峰,马彩虹,等.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1):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