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区中麻黄生物量积累与生境和生物学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Habitat and Biology of Ephedra intermedia in Desert Area
方峨天,满多清,杨自辉,孙坤
摘要(Abstract):
河西走廊东段和祁连山前地带是河西地区中麻黄集中分布区和产区,并为一些地带的优势种群;在中、西部和北部,随着生境恶化,其分布趋于稀疏,长势弱,生产力低下,显示了该物种在一些极端生境的存在。无论是中麻黄播种苗还是刈割再生草均为连续生长三年达到植株高度和分蘖枝数的峰值,但二者生长节律有显著差异,生物量累计与生长节律和生境有密切关系,生境好,高度和分蘖枝数多,生物量亦大。在对中麻黄再生草进行人工条件下地上生物量积累的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表明:生长年限和灌溉因素都达到了F0.05的显著水平,对生物量积累影响显著,而施肥因素的差异并不显著。中麻黄属强旱生植物,是荒漠区少有的生态、经济植物,通过合理利用荒漠资源,在绿洲边缘大面积种植,实行丰产栽培,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让其防风固沙、防治荒漠化,对促进本区荒漠生态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河西荒漠区;中麻黄;生物累计;生境;生物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由甘肃省科技研究计划项目-QS041-C31-02和QS022-C31-059资助
作者(Author): 方峨天,满多清,杨自辉,孙坤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瑛心主编.中国沙漠植物志(第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 [2]查丽杭,苏志国,张国政,等.麻黄资源的利用与研究开发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2,19(4):396-405.
- [3]满多清,杨自辉.河西走廊的麻黄资源及其保护[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5,4(1):64.
- [4]田中俊弘(日).市售麻黄各种成分的比较研究:关于麻黄类生物碱[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5):56.
- [5]李登武,(党坤良),温仲明,等.黄土高原濒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2):2321-2328.
- [6]满多清.河西地区麻黄分布生境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探讨[C].甘肃治沙理论与实践.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152-157.
- [7]杨继,郭友好,杨雄,等主编.植物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0-142.
- [8]姜海楼,董瑞音,贾长,等.麻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量研究[J].草业学报,1997,6(1):18-22.
- [9]杨自辉,王继和,满多清.盐碱地种植麻黄试验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2,22(1):141-145.
- [10]刘国钧,成彩辉主编.新疆麻黄[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1-51.
- [11]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主编.甘肃省河西地区水、土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1985,1-27,95-157.
- [12]满多清,彭鸿嘉,杨自辉,等.中麻黄在河西栽培的影响因子及固沙效益研究[J].中国沙漠,2001(增刊):63-67.
- [13]王成信,王耀琳.沙区麻黄人工栽培技术试验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91,(1):31-38.
- [14]周涛,何宝银,王波.风沙上氮素运动及对麻黄生长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4):11-14.
- [15]张盹明,满多清,杨自辉.荒漠区五种麻黄水分生理及其抗旱性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0(专辑):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