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绿洲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Changes of Land-Use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 in Arid Oasis City——A Case Study of Urumqi in Xinjiang
朱磊,罗格平,许文强,张丹
摘要(Abstract):
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查,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耕地减少,园地、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减少,土地利用强度明显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过于集中,引起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造成区域内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质恶化,大气污染严重,热岛效应显著,地质灾害频发等。但在个别区域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取代了生态价值较低的未利用地,使得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建议对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乌鲁木齐市,不必强调集中连片扩展,可采取分散集中布局的模式,将耕地或果园作为城市绿色空间加以保护,继续加强周边荒山的绿化,以缓解建设用地和绿色用地的矛盾,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KeyWords):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联合学者项目(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0471134)
作者(Author): 朱磊,罗格平,许文强,张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Turner II B L,Skole D,Sanderson S,et al.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R].Science/Research P lan,IGBP ReportNo.35,HDP Report7.IGBP of the ICSU and HDP of the ISSC,Stockholm and Geneva,1995.
- [2]蒙吉军,吴秀芹,李正国.黑河流域LUCC(1988—2000)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17~21.
- [3]杨凤亭,刘纪远,庄大方,等.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5):44~55.
- [4]丁建丽,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等.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土地覆盖变化[J].地理学报,2002,57(1):20~27.
- [5]韩德林.新疆人工绿洲[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 [6]史培军,袁艺,陈晋.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21(7):1041-1049.
- [7]龙爱华,徐中民,程国栋,等.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及可持续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5):57~59.
- [8]江凌,潘晓玲.城市化对新疆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69~74.
- [9]李晓文,方创琳,黄金川,等.西北干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3,23(3):281~290.
- [10]岳健,张雪梅.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J].干旱区地理,2003,26(1):79~88.
- [11]庄大方,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05~111.
- [12]莫宏伟,任志远,谢红霞.东南丘陵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6):551~556.
- [13]柏耀辉.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J].新疆环境保护,2002,24(1):44~46.
- [14]崔国盈,丁建江,冯立涛,等.乌鲁木齐草原占用情况及草场退化原因分析[J].草食家畜,2002,3(1):53~55.
- [15]刘文海,王秀凤,杨惠群.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建设节水型城市相关问题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11(5):282~285.
- [16]杨宏伟,朱瑾,吕东.乌鲁木齐生态环境及相关防治对策[J].新疆地质,2004,22(3):308~310.
- [17]李新琪,海热提.涂尔逊.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干旱区研究,2001,18(2):11~18.
- [18]潘玉敏.乌鲁木齐地区水环境现状及达标对策探讨[J].新疆环境保护,2005,27(2):11~13.
- [19]苟新华,杨耘.乌鲁木齐市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评价[J].新疆地质,2001,19(3):207~213.
- [20]崔国盈,刘长娥,孙宗玖,等.乌鲁木齐地区湿地现状及保护对策[J].干旱环境监测,2005,19(2):88~90.
- [21]柏耀辉.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J].新疆环境保护,2002,24(1):44~46.
- [22]胡慧玲.乌鲁木齐市郊安宁渠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调查[J].干旱环境监测,2003,17(2):117~122.
- [23]钱翌,巴雅尔塔.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4,27(4):51~55.
- [24]刁平,杨秀兰.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分析[J].新疆气象,2000,23(2):1~3.
- [25]张新焕,杨德刚,陈曦.乌鲁木齐近50年城市用地动态扩展及其机制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5,28(2):263~269.
- [26]胡卫忠.浅谈乌鲁木齐地区的地面塌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8,9(1):6~11.
- [27]买合皮热提.吾拉木.乌鲁木齐城市灾害特征及对环境的影响[J].新疆环境保护,2000,22(1):16~19.
- [28]陈健,张崇德.乌鲁木齐地区采煤塌陷特点、危害与治理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4,1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