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茎的形态解剖特征与其生态适应性研究A Study on Morphological Anatomy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Seabuckthorn Stem
李晓燕,王林和,李连国,刘艳,李巧玲,赵灵芝
摘要(Abstract):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沙棘的4个种类,不同立地条件的沙棘茎形态解剖结构进行显微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同一生境下的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的茎形态解剖结构差异很大,导管直径、木细胞面积、韧细胞面积以俄罗斯沙棘茎最大;髓部面积占茎截面积的百分比和导管密度则以中国沙棘最大,表现出中国沙棘适应干旱地区生态条件的结构特征。同一种类在立地条件不同的山地、滩地、人工林的中国沙棘茎组织结构各部分也有差异,人工林导管直径最大,滩地的导管直径次之,山地导管直径最小。导管密度则以果园人工沙棘林导管密度最小,立地条件不同所造成的差异是由于人工林、滩地及山地,土壤水分逐渐减少即逐渐趋于干旱,土壤肥力逐渐减弱即逐渐趋于贫瘠,中国沙棘形成了适应其严酷的立地条件变化的适应性特征,此项研究为沙棘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解剖特征;适应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沙棘生理生态功能及根瘤周转对土壤的促肥作用"(200508010311)资助
作者(Author): 李晓燕,王林和,李连国,刘艳,李巧玲,赵灵芝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胡建忠,主编.沙棘的生态经济价值及综合开发利用技术[M].河南省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 [2]李代琼,梁一民,黄瑾.沙棘的形态解剖学特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7):1224-1225.
- [3]李多伟,王义潮,晋坤贞.中国沙棘营养器官结构特征及生境关系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6,26(3):115-120.
- [4]武斌,吕荣森,金争平.大果沙棘引种与栽培[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 [5]李代琼.半干早黄土区沙棘的水分生理生态与形态解剖学特性研究[J].沙棘,1999,12(3):11~16.
- [6]周自新.黄土高原常见树种的抗旱性能[J].陕西水土保持,1990,(2):9~11.
- [7]孟丽,冯振莹,张顺英,等.沙棘根次生结构与生态习性关系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28(3):278~281.
- [8]李晓燕,王林和,李连国.沙棘叶片组织解剖构造与其生态适应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