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胡州建城环境与唐代沙漠化研究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of the Liuhu County and Its Signficance of Desertification
孙佳,黄银洲,王乃昂,何彤慧,程弘毅
摘要(Abstract):
六胡州是唐代为安置突厥降户而在"灵、夏"南境设置的鲁、丽、含、塞、依、契六个羁縻州的总称。通过野外考察、文献记载、城址现存环境分析,城墙夯层物质粒度分析等几方面,本文详细剖析了六胡州建城时的环境背景,认为现在的毛乌素沙地在唐代已经存在大面积沙漠或者沙地,其南部也面临着严重的沙漠化问题,面积小于现在,但在湖滩地边缘,当时尚存在较大面积的季节性水草丰美之地。这对我们认识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过程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恢复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键词(KeyWords): 六胡州;建城环境;文献记载;夯层粒度;沙漠化;唐代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重点项目(1071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61014)资助
作者(Author): 孙佳,黄银洲,王乃昂,何彤慧,程弘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北辰.唐代河曲的"六胡州"[A].载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 [2]艾冲.唐代河曲粟特人"六胡州"治城的探索[J].民族研究,2005,6:73~78.
- [3]王乃昂,何彤慧,黄银洲,等.六胡州古城址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1(3):36~46.
- [4]侯仁之.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J].文物,1973(1):35~41.
- [5]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编.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7.
- [6]成都地质学院陕北队编.沉积岩(物)粒度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6.
- [7]胡刚,王乃昂,高顺尉,等.花海湖泊全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其古环境解释.中国沙漠,2002,22(2):259-165.
- [8]王子今.两汉的沙尘暴记录[Z].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10-23.
- [9]艾冲.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3):99~105.
- [10]王尚义,董靖保.统万城的兴衰与毛乌素沙地之变迁[J].地理研究,2001,20(3):347~353.
- [11]戴应新.统万城城址勘测记[J].考古,1981,3:225~232.
- [12]邓辉,夏正楷,王?瑜.从统万城的兴废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2):104-113.
- [13]董光荣,李保生,高尚玉,等.鄂尔多斯高原的第四纪古风成沙[J].地理学报,1983,38(4):341~347.
- [14]孙继敏,丁仲礼.中国东部沙区的荒漠化过程与起因[J].第四纪研究,1998(2):156~164.
- [15]张广达.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J].北京大学学报,1986,(2):71-78.
- [16]王义康.六胡州的变迁与六胡州的种族[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4):149-156.
- [17]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