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郊农田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Study on Geochemistry Characters of Agricultural Soil Around Xi'an City
王凌青,卢新卫,贾晓丹
摘要(Abstract):
通过取样调查和实验分析,研究了西安市郊农田土壤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土壤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结果分析显示,CaO、MgO和Na2O含量明显高于陕西土壤、全国土壤中的平均值,重金属元素Pb、Ni、Zn、Cr、Co、Mn、As等严重超标。通过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了土壤元素间的亲和性及赋存特征,为农业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和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关键词(KeyWords): 土壤;地球化学;西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861);; 南京大学成矿作用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作者(Author): 王凌青,卢新卫,贾晓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龚子同,黄标,欧阳洮.我国土壤地球化学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J].地理科学,1998,18(1):1-9.
- [2]廖香俊,丁式江,吴丹,等.海南岛东北部地区土壤农业地球化学评价[J].热带作物学报,2005,26(2):107-111.
- [3]武子玉,陆继龙,李云辉,等.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基地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背景研究[J].土壤通报,2005,36(5):689-691.
- [4]何振立,周启星,谢正苗.污染及有益元素的土壤化学平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 [5]徐尚平,陶澍,曹军.内蒙古土壤pH值、粘粒和有机质含量的空间结构特征[J].土壤通报,2001,32(4):145-148.
- [6]谢忠雷,董德明,李忠华,等.茶园土壤pH值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1,21(3):278-281.
- [7]李菊梅,王朝辉,李生秀.有机质、全氮和可矿化氮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意义[J].土壤学报,2003,40(2):232-238.
- [8]郝立波,戚长谋.地球化学原理[M].北京:,131.
- [9]张崇玉,李生秀.土壤颗粒组成与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J].土壤学报,2004,41(4):649-654.
- [10]梁爱珍,张晓平,杨学明,等.土壤细颗粒对有机质的保护能力研究[J].土壤通报,2005,36(5):748-752.
- [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中国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240-241.
- [12]熊顺贵.基础土壤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52.
- [13]陆继龙,周永昶,周云轩.吉林省黑土某些微量元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J].土壤学报,2002,33(5):365-368.
- [14]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容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37-39.
- [15]宋党育,秦勇,张军营.晋北-宁北煤中痕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2005,34(3):248-256.
- [16]李德胜,杨忠芳,靳职斌.太原盆地土壤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与勘探,2004,40(3):86-89.
- [17]方圣琼,胡雪峰,徐巍,等.长江口潮滩沉积物的性状对重金属累积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5,24(5):586-589.
- [18]邢光熹,朱建国.土壤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8-20.
- [19]王慧琴,谢明勇,杨妙峰.不同产地红花中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1):72-75.
- [20]樊金串,樊民强.煤中微量元素间依存关系的聚类分析[J].燃料化学学报,2000,28(2):157-161.
- [21]王泽群.新桥矿矿床共生元素浅析[J].矿业快报,2002,399(21):8-10.
- [22]王学军,陈静生.我国东部平原微量元素共生组合特征及含量预测[J].地球化学,1994,23:1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