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及人为扰动的生态响应The ecolog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disturbance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郭忠胜;马耀峰;张志明;徐小玲;
摘要(Abstract):
利用黄河源区1959-1999年的气象和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气温、蒸发量、风速、降水量、径流量以及多年冻土的演变规律,揭示了源区对气候变化和人为扰动的生态响应趋势。研究表明:近40年黄河源区气温升温趋势明显,源区升温高达0.58℃/10 a,成为全国升温最高的地区,但气温的升高并没有引起蒸发量的总体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蒸发量下降可能与风速下降有关;气温的升高导致多年冻土层变薄植被失去保护,地表蒸发增强,同时冻土层上限下移,径流量也受到影响;降水有所减少,但其变化趋势并不是十分明显,这与西北地区整体的降水规律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显示出黄河源区的独特的地域性;降雨量与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候变化和人为扰动共同造成了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冰川萎缩、冻土退化、水体减少等生态问题,气候变化是造成黄河源区生态退化和破坏的根本原因,大规模生态移民可能是保护黄河源区生态的根本办法。
关键词(KeyWords): 黄河源区;气候变化;人为扰动;生态响应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旅游行为模式研究》(40271037);;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基于图像的数字陕西重点景区虚拟旅游研究》(2006D03)资助
作者(Authors): 郭忠胜;马耀峰;张志明;徐小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士锋,贾绍凤,刘昌明,等.黄河源区水循环变化规律及其影响[J].中国科学E辑,2004,(S1):117~125.
- [2]黄荣辉,韦志刚,李锁锁,等.黄河上游和源区气候、水文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华北水资源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3):245~258.
- [3]牛玉国,张学成.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及其成因初析[J].人民黄河,2005,27(3):31~34.
- [4]车骞,王根绪,孙胜利.黄河源区径流时空特性及相关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05,27(2):9~10.
- [5]张娟,王幼慧,孙洪保.黄河唐乃亥以上地区径流量变化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4,15(3):68~70.
- [6]康玲玲,余辉,王金花.气候变化对黄河唐乃亥以上地区径流量的影响[J].水利发电,2005,31(7):22~24.
- [7]王昭,陈德华.影响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因素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3):35~37.
- [8]刘昌明.黄河流域水循环演变若干问题的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4,15(5):608~614.
- [9]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等.长江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山地学报,2004,22(3):278~285.
- [10]张森琦,王永贵,赵永真,等.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及其环境反映[J].冰川冻土,2004,26(1):1~6.
- [11]常国刚,李林,朱西德,等.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地理学报,2007,62(3):312~320.
- [12]梁四海,万力,李志明,等.黄河源区冻土对植被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7,29(1):45~51.
- [13]柳媛普,吕世华,李锁锁,等.近几十年黄河源区气候与植被变化及相关分析[J].高原气象,2007,26(5):1046~1050.
- [14]张帅,邵全琴,刘纪远,等.黄河源区玛多县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的遥感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7,9(4):109~115.
- [15]师江澜,史纪安,杨改河,王得祥.黄河源区玛多县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5):147~153.
- [16]李萍,魏金平,谢继全,等.甘南黄河源区生态足迹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3):318~321.
- [17]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4,23(2):238~244.
- [18]程国栋,赵秀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之近期变化研究[A].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学术论文年刊(1995)[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75~180.
- [19]曹文炳,万力,曾亦键.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地学前缘,2006,13(1):40~47.
- [20]邱新法,刘昌明,曾燕.黄河流域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37~440.
- [21]徐宗学,和宛琳.近40年黄河源区气候要素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6,25(5):906~913.
- [22]"黄河源区径流及生态变化研讨会"院士发言集锦[J].人民黄河,2005,27(3):56~62.
- [23]周德刚,黄荣辉.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5):302~309.
- [24]程国栋,李培基,张祥松.气候变化对中国积雪、冰川和冻土的影响评估[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97~101.
- [25]张森琦,王永贵,赵永真.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及其环境反映[J].冰川冻土,2004,26(1):1~6.
- [26]彭轩明,吴青柏,田明中.黄河源区地下水位下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3,25(6):667~672.
- [27]李万寿,吴国祥.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区水沙来源及组成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1999,19(6):6~10.
- [28]董锁成,周长进,王海英."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713~720.
- [29]隋欣,杨志峰.青海省沿黄12县自然灾害活动特征及承灾体脆弱性评价[J].灾害学,2004,19(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