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根瘤的形态解剖特征研究Morphological Anatomy Structures of Sea Buckthorn Root Nodules
李晓燕,王林和,李连国,马强,张相文,赵灵芝
摘要(Abstract):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沙棘的生态效能,揭示其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性与规律性,2003~2006年对沙棘的4个种类,不同立地条件的沙棘根瘤结构采用根瘤切片法,进行显微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同一生境下的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的根瘤形态解剖结构差异很大,中国沙棘的皮层厚度比俄罗斯沙棘相对要厚,维管束直径大,维管束内细胞、维管束外细胞均小,泡囊及泡囊密度均大,这与其原产地域密切相关;同一种类在立地条件不同的山地、滩地、人工林的中国沙棘根瘤组织结构各部分也有明显差异,人工林中国沙棘皮层厚度比滩地及山地的中国沙棘皮层厚度要厚、维管束直径也大,随着立地条件不同的人工林、滩地及山地的土壤水分逐渐减少、土壤肥力逐渐减弱,维管束内细胞、维管束外细胞明显变小,泡囊大小、泡囊密度则为山地最大、且数量最多。中国沙棘根瘤解剖结构与其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中国沙棘根瘤结构适应其严酷的立地条件变化的特征。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根瘤;形态解剖特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沙棘生理生态功能及根瘤周转对土壤的促肥作用"(200508010311)资助
作者(Author): 李晓燕,王林和,李连国,马强,张相文,赵灵芝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胡建忠,主编.沙棘的生态经济价值及综合开发利用技术[M].河南省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 [2]刘瑞香,杨劼,高丽.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保护酶系统和丙二醛的变化[J].华北农学报,2006,21(2):87-90.
- [3]吕粉桃,韩泽,张伟华.青海大通县山地退耕还林土壤抗冲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5,20(专辑):85-90.
- [4]燕玲,李红,贺晓.阿拉善地区9种珍稀濒危植物营养器官生态解剖观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0,21(3):65-71.
- [5]李晓燕,李连国,刘志华.葡萄叶片组织结构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4,15(3):30-32.
- [6]李代琼,梁一民,黄瑾.沙棘的形态解剖学特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7):1224-1225.
- [7]李多伟,王义潮,晋坤贞.中国沙棘营养器官结构特征及生境关系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6,26(3):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