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及其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Data Fusion for Multisources Remote Sensing Image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and Resources Surveying
高群
摘要(Abstract):
多源信息融合的目的就是要充分集成不同来源数据的优点,尽可能多地获取地物信息,以大大提高解译精度和可信度。本文结合国土资源部“典型县耕地资源分布与生态退耕遥感监测”规划的前期预研究项目,利用ETM和SPOT等多源遥感数据,探讨不同遥感信息融合过程中的处理方法与关键技术,在对比分析所使用的各种数据优缺点的基础上,阐述了数据纠正、配准、融合的技术过程和出现的问题,列出本项目为遥感影像解译所归纳的主要地类的特征图谱。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融合较低分辨率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及时准确获取变化信息,为有关部门进行土地的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多源遥感数据;高分辨率;信息融合;土地资源调查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55);; 国土资源部合作项目:典型县耕地资源分布与生态退耕遥感监测资助
作者(Author): 高群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贾永红,李德仁,孙家柄.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0,15(3):41-44.
- [2]夏明革,何友,欧阳文.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与融合效果评价[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17(4):224-229.
- [3]齐清文,裴新富.多源信息的集成与融合及其在遥感制图中的优化利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1):36-43.
- [4]赖志斌,夏曙东,承继成.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模型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4):359-365.
- [5]罗敬宁,范一大,史培军,等.多源遥感数据沙尘暴强度监测的信息可比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5):28-34.
- [6]楼立明,刘卫东,冯秀丽.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4,19(1):30-33.
- [7]吴薇,颜长珍,王建华.应用遥感和G IS技术进行西北地区土地资源调查[J].中国沙漠,2000,20(2):229-231.
- [8]海春兴,马礼,王学萌.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土地沙化主要因素分析[J].地理研究,2002,21(5):543-550.
- [9]胡孟春,张永春,缪旭波.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生态足迹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317~320.
- [10]王静,谢俊奇,沙志刚,等.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4):25-30.
- [11]盛学斌,孙建中,刘云霞.坝上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4):10-14.
- [12]刘慧平,朱启疆.应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监测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1999,21(3):23-27.
- [13]林桂兰,孙飒梅,曾良杰,等.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厦门海湾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J].台湾海峡,2003,22(2):242-247.
- [14]党安荣,王晓栋、陈晓峰,等编著.ERDAS IMAGE INE遥感图像处理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 [15]王智均,李德仁,李清泉.基于小波理论的IKONOS卫星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的融合[J].测绘学报,2001,30(2):112-116.
- [16]潘耀忠,陈志军,聂娟,等.基于多源遥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综合监测方法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182-187.
- [17]王祖伟,秦其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及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2,(3):22-24.
- [18]贾永红,李德仁.SAR与TM影像的IHS变换复合及其质量定量评价[J].国土资源遥感,1997,32(3):34-39.
- [19]王文君,陈思锦,秦其明,等.基于双正交小波的多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融合[J].现代电子技术,2004,(5):31-34.
- [20]SPOT5,http://spot5.cnes.fr/-http://www.spotimage.fr/spot5/.
- [21]http://www.spotimage.com.cn/.
- [22]周萍.卫星遥感技术在内蒙多伦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2,24(6):29-34.
- [23]廖允成,付增光,贾志宽.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与防治技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