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On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coupling degree model
任志远;徐茜;杨忍;
摘要(Abstract):
为研究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两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二者之间的耦合模型,对2008年陕西省各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现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市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均较高,但其协调程度较低,全省无一市为高度协调类型,其中陕北协调度最高,陕南最低;从耦合协调度类型来看,最好的仅为初级协调发展类,最差的为濒临协调衰退类;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及陕北2市属环境滞后型,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滞后于农业经济系统,在农业经济水平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被过度消耗,农业经济的发展已超过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其他各市均属经济滞后型,无经济环境同步发展类型。为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试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并分为人口发展战略、农业资源利用战略、农业生态环境提升战略、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战略4个层次,在控制人口的基础上,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增长同步发展,以建立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类型。
关键词(KeyWords):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经济系统;熵权法;耦合协调度;陕西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JJD7700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0771019)
作者(Authors): 任志远;徐茜;杨忍;
DOI: 10.13448/j.cnki.jalre.2011.12.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继军,姜志德,等.70年来陕西省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J].生态学报,2009,29(9):1530-1537.
- [2]任继周,葛文华,张自和.草地畜牧业的出路在于建立草业系统[J].草业科学,1989(5):1-3.
- [3]任继周,万长贵.系统耦合与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J].草业学报,1994,3(3):1-8.
- [4]任继周,朱兴运.中国河西走廊草地农业的基本格局和它的系统相悖[J].草业学报,1995,4(1):69-80.
- [5]任继周,贺汉达,王宁.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的耦合与模型[J].草业学报,1995,4(2):11-19.
- [6]李自珍,何俊红.生态风险评价与风险决策模型及应用,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开发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3):149-156.
- [7]贾士靖,刘银仓,邢明军.基于耦合模型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573-575.
- [8]王润平,荣湘民.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0):2259-2264.
- [9]张耀辉.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方法[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4,12(3):181-183.
- [10]杨松,孙凡,等.重庆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07,29(8):49-54.
- [11]晏路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估的方法与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9,17(2):348-353.
- [12]任春燕,王继军.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1):155-159.
- [13]张丽萍,程积民,王继军.黄土丘陵区上黄试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阶段划分及其驱动力初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9(4):24-28.
- [14]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9-17.
- [15]万理强,李项林.系统耦合及其在农业系统的作用[J].草业学报,2002,11(3):1-7.
- [16]陕西统计局编,陕西省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 [17]Valerie Illingworth.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92-93.
- [18]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