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旅游圈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Study o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Lanzhou Tourism Circle
李建国
摘要(Abstract):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对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简要地梳理近些年来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构建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根据游客的到访情况划分其内部结构,根据资源集聚态势和共同表现的主题进行功能分区,按照远近结合的原则确定优先发展区,根据服务功能确定旅游中心地。通过对兰州旅游圈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提出兰州旅游圈的空间结构构建模式:三个旅游圈层、七个旅游瓣区和十一个旅游功能区;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确定了圈内的七个优先发展区和若干个旅游中心地。最后,对于兰州旅游圈的旅游线路提出了设计方案。
关键词(KeyWords): 兰州旅游圈;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建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105-108.
- [2]卞显红,王苏洁.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布局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61-65.
-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322-323.
- [4]Pearce,D.,Tourist Development[M].1st ed.New York:Longman,1981.
- [5]马波.转型:中国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与选择[J].旅游学刊,1999(6):34-38.
- [6]郭康.区域旅游开发若干问题[A].载庞规荃,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12-21.
- [7]关发兰.区域旅游系统网络结构分析与网络优化设计:以四川省为例[A].载庞规荃,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50-60.
- [8]佟玉权.区域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2):28-30.
- [9]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4):354-359.
- [10]翟辅东.环洞庭湖旅游区空间结构探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12-15.
- [11]陶伟,戴光全,吴霞.“世界遗产地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4):487-491.
- [12]卞显红,王苏洁.旅游地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及其优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35-40.
- [13]柴彦威,林涛,刘志林.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J].地理科学,2003,23(5):547-553.
- [14]阎友兵,李辉恒.关于旅游圈的理论探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3(6):135-137.
- [15]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6,16(2):99-104.
- [16]王德利,冯国群.论黄山大旅游圈的构建[J].旅游学刊,1998(6):37-40.
- [17]陈烈,沈静.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对策[J].热带地理,2002,22(4):345-349.
- [18]刘名俭.以武汉为例: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2):114-117.
- [19]贡保南杰.北京郊区旅游业发展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44-54.
- [20]许兴臣,冯玉清.旅游行程的设计与推广[J].旅游学刊,1992(2):14-18.
- [21]管宁生.关于线路设计若干问题的研究[J].旅游学刊,1999(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