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对比研究Comparison of Drought and Water Disasters between Chang'an and Luoyang Metropolis in the Tang Dynasty
殷淑燕,黄春长
摘要(Abstract):
本文根据翔实的史实资料,对唐代都城长安与陪都洛阳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进行了统计,并从气候因素、地理位置及地形水系、都城建设等方面对唐代长安与洛阳地区水旱灾害频率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气候方面来看,在唐代,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表现出水灾发生频率中间多、两头少;旱灾发生频率两头多、中间少的特征。说明唐代中期气候更为湿润,唐前期与后期气候则相对偏干。从地理位置与地形、水系的关系方面来看,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及地形与水系特点,导致了唐代长安地区的水旱灾害以旱灾为主,而洛阳地区以水灾为主。因此,在气候较为湿润的唐代,洛阳比长安更易受到洪水的侵袭,且水灾危害程度远超过长安地区。此外,都城建设也与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有一定关系。作为都城或陪都,大量的宫殿建设及人口增长,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使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大。因此,从整个唐代发生的水旱灾害总量来看,长安地区的灾害频率比洛阳地区要高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代都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唐代;长安与洛阳;水旱灾害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5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ZS022);; 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12号)资助
作者(Author): 殷淑燕,黄春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勾利军.唐代长安、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气候原因[J].史学月刊,2002(2):39-43.
- [2]王化昆.唐代洛阳的水害[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26-31.
- [3]郁耀闯,赵景波.唐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8):37-41.
- [4]李吉甫.元和郡县志[M].卷一,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
- [5]欧阳修,等.新唐书[M].卷三四,卷三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
- [6]刘?,等.旧唐书[M].卷六.卷三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
- [7]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气候变迁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73,16(2):226-256.
- [8]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8,18(1):1-11.
- [9]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1):4-16.
- [10]葛全胜,方修琦,郑景云.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特征的新认识[J].2002,21(4):311-317.
- [11]费杰,侯甬坚,刘晓东,等.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4):74-81.
- [12]吴宏岐,党安荣.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与气候波动[J].第四纪研究,1998,18(1):31-38.
- [13]王绍武,蔡静宁,朱锦红.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7(2):137~145.
- [14]满志敏.黄淮海平原历史气候变化[A].见: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100-147.
- [15]葛全胜,郑景云,满志敏,等.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重建及初步分析[J].地学前缘,2002,9(2):169-181.
- [16]王绍武,龚道溢.全新世几个特征时期的中国气温[J].自然科学进展,2000,10(4):325-332.
- [17]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编.西安市地理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108.
- [18]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编.洛阳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202.
- [19]殷淑燕,黄春长,仇立慧,贾耀锋.历史时期关中平原水旱灾害与城市发展[J].干旱区研究,2007,24(1):77~82.
- [20]殷淑燕,黄春长,仇立慧,等.关中地区历史时期蝗灾统计及其影响浅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59-162.
- [21]王军.中国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长安、洛阳的兴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96级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
- ①注:数据来源为实测数据及1:5万地形图测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