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放牧对沙质草地植被盖度、土壤性质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 of Vegetation After Successive Grazing in Horqin Sandy Land,Inner Mongolia
张铜会,赵哈林,大黑俊哉,白户康人
摘要(Abstract):
在科尔沁典型沙质草地,设置不同放牧强度的4块样区:重牧区、中牧区、低牧区和封育对照区。连续放牧4年后,通过统计学分析及方差均值比、秩相关系数和分维数等方法,分析了植被平均盖度、多样性指数和土壤颗粒组分、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和全氮)在各样区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沙质草地的植被平均盖度、多样性指数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植被平均盖度对放牧的反应比多样性指数更为敏感,变化幅度更大;植被在各样区均为聚集分布,但随聚集程度随放牧强度的降低而降低;(2)不论放牧强度大小,植被平均盖度在4个样区均受到土壤养分的制约作用,而土壤颗粒组分对植被的影响随放牧强度的降低逐渐减弱;(3)通过比较植被平均盖度和土壤某些指标在4个样区的分维数值认为,在科尔沁沙质草地,放牧强度应保持在低牧水平,更高的放牧强度将导致植被和土壤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大的改变,可能导致沙漠化。
关键词(KeyWords): 放牧;沙质草地;植被;土壤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G2000048704;;创新项目CHX210048
作者(Author): 张铜会,赵哈林,大黑俊哉,白户康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陈玉福,董鸣.毛乌素沙地景观的植被与土壤特征空间格局及其相关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01. 25:265~269
- [2]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p1-18
- [3]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沙漠研究室,中国沙漠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p1-4
- [4] 王涛,吴薇,王熙章.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与评估--以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区内的实践为例[J],第四纪研究,1998. (2) :108-118
- [5] 刘新民,赵哈林,徐斌.科尔沁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机制[A],刘新民,赵哈林主编,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C],1993,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p12~26
- [6] 朱震达.中国的脆弱生态带与土地荒漠化[J],中国沙漠,1991,11(4) :9-22
- [7] 赵哈林,徐斌.不同放牧强度下沙质草甸草地植被生长发育动态研究初报[A],刘新民,赵哈林主编,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C],1993,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p265-274
- [8] 赵哈林,根本正之,徐斌.不同放牧强度下不同时间短期沙质草甸草地植被变化特征[A],刘新民,赵哈林主编,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C],1993,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p275-281
- [9] 李德新.放牧对克氏针草原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草原,1980,(2) :1-8
- [10] 李永定.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在放牧影响下的分异和趋同[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3:189~196
- [11] 佟乌云,陈有君.放牧破坏地表植被对典型草原地区土壤湿度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4) :55~60
- [12] 张伟华,关世英,李跃进.不同牧压强度对草原土壤水分、养分及其地上生物量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4) :61~64
- [13] 郭勤峰.物种多样性研究的趋势和进展[A],李博主编,现代生态学讲座[C],1995,北京:科学出版社,p89~107
- [14] 杜荣骞.生物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p374
- [15] 李俊清.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6,14:33-37
- [16] 赵哈林,张铜会,常学礼.科尔沁沙质放牧草地植被分异规律的聚类分析[J],中国沙漠,1999,19(supp 1) :40-44
- [17] 刘新民,赵哈林,赵爱芬.科尔沁沙地风沙环境与植被[M],1996,北京:科学出版社,p126-128
- [18] 李胜功,赵哈林,何宗颖.不同放牧压力下草地微气象的变化与草地荒漠化的发生[J],生态学报,1999,19:697-704
- [19] 祖元刚,马克明.分形理论与生态学[A],李博主编,现代生态学讲座[C],1995,北京:科学出版社,89-107
- [20] 马克明,祖元刚.植被格局的分形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111~117
- [21] 祖元刚,马克明,张喜军.分析植被空间异质性的分形方法[J],生态学报,1997,17:33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