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昌笃,张立运
本文探讨了极旱荒漠的概念分布,并阐明了中国境内的极旱荒漠的分布、分区及其主要特征。
1987年Z1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19 ] - 刘钟龄,李忠厚
本项研究从1981年—1986年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用规则定位样方测定法对羊草+大针茅草原群落在全年生长季分期进行各植物种群密度、高度、物候期的登记、测定鲜重生物量,并在实验室烘干,再测定干重生物量。六年所取得的数据通过计算机与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六年来群落地上现存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形式都是单峰曲线,每年的高峰值出现在8月中旬到9月初旬。虽然每年峰值不同但曲线表现了一致的趋势。说明群落生物量的季节动态有一定规律性。六年内的最高测值是332.51g/M~2(1981年9月1日测得)。经分析,各年份的群落地上现存生物量相对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是从生长季开始到末尾逐渐降低,最后达到负值。高峰值出现在正负值之间的时间内。根据数据建立了群落地上现存生物量动态的拟合曲线数学模型。从而可每年植物萌动到出现最大的现存生物量其公式为:W=e_(-ea-k)t。从推算任一时间的地上现存生物量为: B_t=B-(?)-ea-kt 群落的抽象平均高度为各种群的平均高度以相应的相对密度为概率值的累加,抽象平均高度的变化与生物量的变化相符合。群落抽象平均密度为各种群的平均密度以相应的相对生物量为概率的累加。群落的平均个体生物量为群落的平均现存生物量与群落的抽象平均密度的比值。这些研究均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
1987年Z1期 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2 ]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32 ] - 马霭乃
本文提出了土圈(Sesosphere)与土资源(Sesotic Resource)的概念。认为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应该把岩石圈中的风化残积层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Sediment)从基岩中划分出来;把生物圈中的土壤(Soil)划分山来。将Sediment和Soil归并作为土圈,各取字首两字母Seso-对应中文的“土”。文中还提出了计算土资源的一些定量指标。
1987年Z1期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0 ]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6 ] - 唐仲篪
柴达木盆地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青藏高原一部分,从类型学观点则看为典型的荒漠景观。这里水、土、光、热资源都很丰富,目前尚待开发。已经开发的区域,生产水平都较低。本文在论述开发本区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提高生态系统效能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而讨论了把柴达木盆地建设为高效生态系统的途径。
1987年Z1期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9 ]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1 ] - 刘胤汉
本文从土地形态单位分类入手,在研究影响土地形态单位结构因素与格局特征和属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土地素标准人工生态样地建设的模式,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987年Z1期 50-5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7 ]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1 ] - 汤奇成,周成虎
本文论述了中国干旱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及年际变化规律的特征,并阐明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关系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途径。
1987年Z1期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3 ]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1 ] - 迟国彬,杨川德,马虹,黄明敏
本文从干湿状况的研究方法入手,扼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关于干湿状况的研究观点以及作者的确定的方法,并根据实际资料对新疆全区干湿状况进行了计算、分级与分区,对不同区域的干湿特征作了必要的说明。
1987年Z1期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7 ]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1 ] - 冯林,王立明,朱国胜
本文采用Luzzy聚类分析对贺兰山的森林群落类型进行了划分,进而根据成林树种的生长、更新和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判断群落间的演替动态。共划分了3个群系,5个林型、9个林分型。青海云杉和油松是演替“顶极”的优势树种。在海拔2400m以上,群落演替的终点是青海云杉纯林,而在2400m以下则是以油松为优势种的青海云杉油松混交林。
1987年Z1期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9 ]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7 ] - 仇保铭
本文论述顶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河下游三角洲地区的草场生态条件、主要类型和资源概况,估算了草场载畜量,提出了草场改良利用的建议,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7年Z1期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9 ]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3 ] - 仲延凯,贾志斌
内蒙古地区冬季漫长,不储备足够的饲草,难以确保牲畜安全过冬,更不能抗御黑白灾害。储备足够的青干草,也为进行饲料加工,配合饲料和提高饲草的利用率打好坚实的基础。 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地区共有天然草场35万多公顷,其中割草场约为4万公顷,但利用极不均匀,远离居民点的割草场难以利用,致使枯草堆积,偶尔利用也是草质低下;离居民点较近的割草场则连年利用,已引起天然割草场退化。因此,我们对天然割草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改良和合理利用的建议以利于提高天然割草场的生产力,满足畜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1987年Z1期 9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5 ]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20 ] - 杨持,朴顺姬
本文探讨了特定草原群落中植物种群的物候期结构,比较了同一种群在不同植物群落中物候期组成比例关系的变化,结论如下: 1.植物种群在群落中有着相对稳定的物候期组成; 2.处于不同群落类型中的同一种群的物候期组成也是相对稳定的。95%以上的草原植物有80%以上的个体在生长周期内一直处于中龄阶段。 3.植物种群物候期组成成分的齐全程度有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因此,物候期组成成分的齐全性又是评价草原环境质量的一个指标。
1987年Z1期 109-11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4 ]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3 ] - 黄雅琴
针对环境和生态研究中的抽样问题,本文给出了确定其最小容量的计算公式。同时还建立了“较松校正样本容量区间”和“较紧校正样本容量区间”的概念,并且设计了求这两种区间的办法。文中用实测数据对上述公式和方法进行了验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所介绍的公式与方法,为科研工作者节省人力、物力而压缩样本容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87年Z1期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9 ]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 杨在中,祁建勋
本文就综合评判中的赋权问题,运用PP(Projection Pursuit)思想并结合Delphy法给出了一种新的赋权方法。新方法主要特征是一次征集专家咨询意见,然后用PP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从数据结构中找出最能反映众家意向的综合意见。
1987年Z1期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2 ]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3 ] - 智瑞年
本文是一篇环境科学的文献综述。文章介绍了环境科学发展的概况,当代环境科学研究的特色及其方法、手段,以及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1987年Z1期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7 ]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