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绿洲型工业与工业型绿洲——我国亚欧新陆桥经济带建设探讨

    姚建华,宋新宇

    本文对近期由于工矿资源开发而形成的绿洲和历史上以农牧资源开发而形成的绿洲进行对比性研究。深入分析了二者的成因、产业结构、面临问题及依靠新亚欧大陆桥促发展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7 ]
  • 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效益分析——以甘肃武威绿洲为例

    张正栋

    本文综合分析了武威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认为:其结构不合理,体现出以商品粮生产为主的偏农综合绿洲的结构特征;其功能低下,产投比为1.60∶1;效益不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失调。据此提出了促进绿洲农业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12 ]
  • 乌兰布和沙地新开发人工绿洲土地优化结构评价

    王葆芳,熊士平

    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方法对开发区进行土地优化结构评价,结果表明:①在林—农生产系统中,农作物的选择是提高土地资源转化率和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瓜类作物收益高于粮食作物,瓜类作物平均收益为5032.94元/(hm2·a);粮食作物平均为2480.40元/(hm2·a),前者是后者的2.03倍。种植番茄和甜菜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收益分别为5070.00元/(hm2·a)和4095.00元/(hm2·a)。②小麦套种玉米收益比单种小麦和玉米分别提高37.0%和22.2%;1粮+复种结构的经济效益比套种结构平均提高73.75%。③试区各类用地不尽合理,防护林、经济林、人工草场、农地所占比例分别是:49.5%、11.9%、3.5%、35.1%。根据该地区的总体规划和当地的约束条件,各类用地比例应分别调整为28.52%、12.11%、33.06%、26.32%。调整后人均年产值可达9208.94元。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15 ]
  • 岱海游乐场孔孢粉分析及其2500年来古气候演化

    乌云格日勒,刘清泗

    本文通过对岱海游乐场钻孔剖面沉积物孢粉的定性、半定量分析,并结合岩性、岩相变化,初步恢复了该地区2500年来古植被、古气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岱海湖盆自2500年来植被类型有典型草原—灌丛草原—森林草原—灌丛草原的演化过程,古气候有较暖湿—较暖干—较冷干—较冷湿—较冷干的变化过程。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15 ]
  • 近12kaBP以来南疆博斯腾湖气候环境演化

    钟巍,熊黑钢

    根据博斯腾湖沉积物自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以及孢粉和地化元素资料的分析,建立了近12kaBP以来此地区的气候环境的演变序列,并得到以下结论:(1)其气候演变特征同新疆地区由其他地质记录所反映的基本一致,气候演变具有明显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表现为冷与相对湿润、暖与相对干旱的水热配置关系;(2)由δ(18)O所反映的温度波动存在显著的后期增温特征,结合δ(13)C及Ca-CO3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划分出若干具有广泛区域一致性的冷暖阶段,其中暖峰主要出现于11.5-11.0ka、9.4ka、7.5-7.0ka、6.0-5.5ka、3.0ka和2.0kaBP;而冷峰主要出现于11.0-10.0ka、8.8ka、5.0-4.5ka、3.3ka和1.5kaBP和2.0-1.5kaBP期间快速的冷暖变化都具有显著的突变性特征;(4)在7.0-5.0kaBP期间相对暖湿的环境特征可能是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的反映,这也是剖面中唯一的最为显著的暖湿期。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44 ]
  • 绿洲型工业与工业型绿洲——我国亚欧新陆桥经济带建设探讨

    姚建华,宋新宇

    本文对近期由于工矿资源开发而形成的绿洲和历史上以农牧资源开发而形成的绿洲进行对比性研究。深入分析了二者的成因、产业结构、面临问题及依靠新亚欧大陆桥促发展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7 ]
  • 河龙区间未控区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计算——以晋西北片为例

    罗全华,刘斌,吴永红,冉大川,刘勇

    未控区“水保法”减洪减沙效益计算是一项新的研究任务。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晋西北片未控区面积7577km2,占该片总面积的29.5%。通过区块划分,建立水保措施密度分布等值线图,在相邻已控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未控区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计算。结果表明:晋西北片未控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水保措施年均减洪量分别为404万m3、1289万m3和787万m3,减洪效益依次为1.7%、7.6%和7.7%;水保措施年均减沙量分别为176.4万t、611.4万t和449.8万t,减沙效益依次为1.5%、10.5%和15.0%。利用已控区的资料计算未控区减洪减沙效益,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2 ]
  • 贺兰山地区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胡春元,单鹏飞,徐景春

    根据外业考察及资料搜集、分析结果,按属性分类型介绍了贺兰山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构景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分析了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旅游区建设的几条建议。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2 ]
  • 荒漠化评价的理论框架

    刘玉平

    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目前有关荒漠化及荒漠化评价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荒漠化评价的理论框架。内容包括荒漠化评价的原则和任务、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和评价类型、荒漠化的气候分区、荒漠化发展程度的判定标准、荒漠化评价的尺度和技术方法等。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85 ]
  • 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危害及对策

    黄维,牛耘

    该文以大量的例证,详实的数据介绍了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危害,并综合分析了沙尘暴产生形成原因、危害方式,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治沙防沙的基本对策。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40 ]
  • 旱农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评价指标

    罗其友,姜文来

    本文界定了“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内函特征,在确立基本指标、关系指标和功能指标的基础上,完成旱农区域资源持续利用模式评价指标的初步设置,该指标体系包括动态性、效应性、协调性、稳定性、自组性、开放性6个功能指标组,并对模式评价指标选择、指标综合量化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讨。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44 ]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水农业效益分析

    韦惠兰,白建明,杨小通

    水资源缺乏是限制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一种崭新而有益的尝试——集水农业的实施使这一困扰了几代人的问题出现了转机,显示出了较好的效益。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9 ]
  • 塔里木河干流区的水量消耗和潜力分析计算

    周宏飞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河干流区的生态环境及耗水状况,提出了节水措施及塔里木河流域合理用水,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19 ]
  • 北疆棉花不同灌水量与棉田土壤水分研究

    文启凯,盛建东,陈全家,杨文英,张国建,陈奇,赵生泽

    本文主要阐述了北疆内陆干旱棉区、棉花不同灌水量(600m3/hm2,1050m3/hm2,1500m3/hm2)的棉田土壤水分,土壤水势变化规律,以及对棉花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指标与产量的影响。进一步为棉花生产提出最佳灌水指标。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7 ]
  • 河龙区间南片的淤地坝及其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宏

    在黄土高原丘壑区打坝淤地已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治沟工程措施,具有防洪减灾、固沟拦泥、减少入黄泥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田增产、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截止1989年底,该区已建成淤地坝11083座,已淤实有累计坝地面积1.096万hm2。1956~1989年34年间,淤地坝累计减洪量8.256亿m3,减少入黄泥沙7.134亿t。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1 ]
  • 河龙区间未控区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计算——以晋西北片为例

    罗全华,刘斌,吴永红,冉大川,刘勇

    未控区“水保法”减洪减沙效益计算是一项新的研究任务。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晋西北片未控区面积7577km2,占该片总面积的29.5%。通过区块划分,建立水保措施密度分布等值线图,在相邻已控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未控区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计算。结果表明:晋西北片未控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水保措施年均减洪量分别为404万m3、1289万m3和787万m3,减洪效益依次为1.7%、7.6%和7.7%;水保措施年均减沙量分别为176.4万t、611.4万t和449.8万t,减沙效益依次为1.5%、10.5%和15.0%。利用已控区的资料计算未控区减洪减沙效益,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2 ]
  • 贺兰山地区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胡春元,单鹏飞,徐景春

    根据外业考察及资料搜集、分析结果,按属性分类型介绍了贺兰山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构景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分析了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旅游区建设的几条建议。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2 ]
  • 荒漠化评价的理论框架

    刘玉平

    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目前有关荒漠化及荒漠化评价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荒漠化评价的理论框架。内容包括荒漠化评价的原则和任务、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和评价类型、荒漠化的气候分区、荒漠化发展程度的判定标准、荒漠化评价的尺度和技术方法等。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85 ]
  • 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危害及对策

    黄维,牛耘

    该文以大量的例证,详实的数据介绍了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危害,并综合分析了沙尘暴产生形成原因、危害方式,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治沙防沙的基本对策。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40 ]
  • 风沙流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

    李振山,倪晋仁

    本文扼要回顾了风沙流的研究历史;简明评述了颗粒运动特征、风沙流结构、输沙率模型、起沙风模型、表面气流变化、风沙两相流等研究现状内容;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趋势等方面作了探讨。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8 ] |[引用频次:101 ]
  • TM影像VI提取植被信息技术研究

    高志海,魏怀东,丁峰

    应用规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和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研究了TM影像植被信息的提取技术。结果表明,SAVI较之NDVI和MSAVI,消除土壤背景影响和适应植被密度变化的能力更强,是植被信息提取效果较好的植被指数。使用SAVI,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土壤调节参数L,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土壤背景的影响,SAVI提出时推荐的最佳L值(0.5)应用于卫片处理有很大局限性;基于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了适于不同植被条件卫片处理的最佳L取值。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15 ] |[引用频次:102 ]
  • 地学空间数据聚类方法研究

    付炜

    本文介绍了地学空间数据迭代聚类的算法原理。根据类别分离度在线性映射变换下的不变性,用K-L变换进行地学空间数据的特征提取。在特征空间上两类分布的分离度只依赖于特征值最大和最小的两个特征向量,且其大小依赖于上述两个特征值与某个定值的偏差。据此可设计一个迭代过程,使分类后样本集的特征值都尽可能趋近某个定值,从而达到最佳分类结果。用该算法对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 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效益分析——以甘肃武威绿洲为例

    张正栋

    本文综合分析了武威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认为:其结构不合理,体现出以商品粮生产为主的偏农综合绿洲的结构特征;其功能低下,产投比为1.60∶1;效益不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失调。据此提出了促进绿洲农业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12 ]
  • 乌兰布和沙地新开发人工绿洲土地优化结构评价

    王葆芳,熊士平

    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方法对开发区进行土地优化结构评价,结果表明:①在林—农生产系统中,农作物的选择是提高土地资源转化率和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瓜类作物收益高于粮食作物,瓜类作物平均收益为5032.94元/(hm2·a);粮食作物平均为2480.40元/(hm2·a),前者是后者的2.03倍。种植番茄和甜菜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收益分别为5070.00元/(hm2·a)和4095.00元/(hm2·a)。②小麦套种玉米收益比单种小麦和玉米分别提高37.0%和22.2%;1粮+复种结构的经济效益比套种结构平均提高73.75%。③试区各类用地不尽合理,防护林、经济林、人工草场、农地所占比例分别是:49.5%、11.9%、3.5%、35.1%。根据该地区的总体规划和当地的约束条件,各类用地比例应分别调整为28.52%、12.11%、33.06%、26.32%。调整后人均年产值可达9208.94元。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15 ]
  • 岱海游乐场孔孢粉分析及其2500年来古气候演化

    乌云格日勒,刘清泗

    本文通过对岱海游乐场钻孔剖面沉积物孢粉的定性、半定量分析,并结合岩性、岩相变化,初步恢复了该地区2500年来古植被、古气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岱海湖盆自2500年来植被类型有典型草原—灌丛草原—森林草原—灌丛草原的演化过程,古气候有较暖湿—较暖干—较冷干—较冷湿—较冷干的变化过程。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15 ]
  • 近12kaBP以来南疆博斯腾湖气候环境演化

    钟巍,熊黑钢

    根据博斯腾湖沉积物自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以及孢粉和地化元素资料的分析,建立了近12kaBP以来此地区的气候环境的演变序列,并得到以下结论:(1)其气候演变特征同新疆地区由其他地质记录所反映的基本一致,气候演变具有明显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表现为冷与相对湿润、暖与相对干旱的水热配置关系;(2)由δ(18)O所反映的温度波动存在显著的后期增温特征,结合δ(13)C及Ca-CO3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划分出若干具有广泛区域一致性的冷暖阶段,其中暖峰主要出现于11.5-11.0ka、9.4ka、7.5-7.0ka、6.0-5.5ka、3.0ka和2.0kaBP;而冷峰主要出现于11.0-10.0ka、8.8ka、5.0-4.5ka、3.3ka和1.5kaBP和2.0-1.5kaBP期间快速的冷暖变化都具有显著的突变性特征;(4)在7.0-5.0kaBP期间相对暖湿的环境特征可能是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的反映,这也是剖面中唯一的最为显著的暖湿期。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44 ]
  • 旱农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评价指标

    罗其友,姜文来

    本文界定了“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内函特征,在确立基本指标、关系指标和功能指标的基础上,完成旱农区域资源持续利用模式评价指标的初步设置,该指标体系包括动态性、效应性、协调性、稳定性、自组性、开放性6个功能指标组,并对模式评价指标选择、指标综合量化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讨。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44 ]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水农业效益分析

    韦惠兰,白建明,杨小通

    水资源缺乏是限制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一种崭新而有益的尝试——集水农业的实施使这一困扰了几代人的问题出现了转机,显示出了较好的效益。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9 ]
  • 塔里木河干流区的水量消耗和潜力分析计算

    周宏飞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河干流区的生态环境及耗水状况,提出了节水措施及塔里木河流域合理用水,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19 ]
  • 北疆棉花不同灌水量与棉田土壤水分研究

    文启凯,盛建东,陈全家,杨文英,张国建,陈奇,赵生泽

    本文主要阐述了北疆内陆干旱棉区、棉花不同灌水量(600m3/hm2,1050m3/hm2,1500m3/hm2)的棉田土壤水分,土壤水势变化规律,以及对棉花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指标与产量的影响。进一步为棉花生产提出最佳灌水指标。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7 ]
  • 河龙区间南片的淤地坝及其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宏

    在黄土高原丘壑区打坝淤地已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治沟工程措施,具有防洪减灾、固沟拦泥、减少入黄泥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田增产、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截止1989年底,该区已建成淤地坝11083座,已淤实有累计坝地面积1.096万hm2。1956~1989年34年间,淤地坝累计减洪量8.256亿m3,减少入黄泥沙7.134亿t。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1 ]
  • 风沙流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

    李振山,倪晋仁

    本文扼要回顾了风沙流的研究历史;简明评述了颗粒运动特征、风沙流结构、输沙率模型、起沙风模型、表面气流变化、风沙两相流等研究现状内容;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趋势等方面作了探讨。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8 ] |[引用频次:101 ]
  • TM影像VI提取植被信息技术研究

    高志海,魏怀东,丁峰

    应用规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和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研究了TM影像植被信息的提取技术。结果表明,SAVI较之NDVI和MSAVI,消除土壤背景影响和适应植被密度变化的能力更强,是植被信息提取效果较好的植被指数。使用SAVI,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土壤调节参数L,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土壤背景的影响,SAVI提出时推荐的最佳L值(0.5)应用于卫片处理有很大局限性;基于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了适于不同植被条件卫片处理的最佳L取值。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15 ] |[引用频次:102 ]
  • 地学空间数据聚类方法研究

    付炜

    本文介绍了地学空间数据迭代聚类的算法原理。根据类别分离度在线性映射变换下的不变性,用K-L变换进行地学空间数据的特征提取。在特征空间上两类分布的分离度只依赖于特征值最大和最小的两个特征向量,且其大小依赖于上述两个特征值与某个定值的偏差。据此可设计一个迭代过程,使分类后样本集的特征值都尽可能趋近某个定值,从而达到最佳分类结果。用该算法对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