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劲松,刘贤
利用 NCEP/NCAR1 958-2 0 0 0年月平均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 ,对西北地区春季典型沙尘暴年和典型非沙尘暴年的感热通量场、潜热通量场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 ,找出了感热和潜热通量场与沙尘暴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 ,春季典型沙尘暴年中沙尘暴发生区上游和西北区东侧是影响沙尘暴发生的关键区。西北地区春季典型沙尘暴年上游区为热汇区 ,沙尘暴发生区主要为热源区。
2003年05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8 ]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12 ] - 程旭,祁海鹰,由长福,周芳,徐旭常
沙丘表面沙粒的流动性对于沙丘迁移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北京北郊的沙地沙为研究对象 ,对其多种物理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 ,提取其中的流体力学和粉体力学特征 ,建立这些特性参数之间的横向联系 ,逐步深入地分析沙粒物理特性对其流动性能的影响。
2003年05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9 ] - 程叶青,李同升
简要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并运用社会统计学方法 ,基于 spss 1 0 .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结合我国西部城市发展现状 ,对西部 2 5个地级中等城市的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 :西部地区中等城市呈现出弱可持续或不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同步性 ,经济与社会发展呈较强的正相关 ,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呈弱的负相关 ;且各城市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分异明显。分析指出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是促进西部中等城市由弱可持续或不可持续向可持续发展演进的关键。
2003年05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5 ]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7 ] - 徐小玲,延军平
本文从历史与现状方面分析了陕甘宁老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陕甘宁老区历史上范围的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贡献。从多方面分析了它的自然条件 ,揭示了其自然环境的脆弱性。说明了该区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揭示了其贫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在该区建立生态特区以促进其生态环境建设的观点。
2003年05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7 ] - 徐燕,谢东营
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自然要素 ,在提高城市生态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绿地系统着手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乌鲁木齐市绿地系统作了综合评价 .结果显明乌鲁木齐绿地景观多样性低 ,绿地布局不合理、不均匀 ,绿地廊道密度低 ,绿地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小。据此提出乌鲁木齐绿地景观生态建设对策 ,以提高绿地系统景观的异质性 ,更有效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
2003年05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4 ] |[下载次数:518 ] |[引用频次:25 ] - 周旗
根据关中西部旱涝史料 ,统计出 7世纪到 2 0世纪的 1 50 0年间每个世纪发生的旱涝的年数 ,然后运用频数分析法及灾情等级指数 ,对关中西部地区农业旱灾的历史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域的农业旱灾频数与中国东部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旱灾在冷期多发 ,灾情在气候突变时加重。
2003年05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4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10 ] - 李惠娣,杨琦,聂振龙,张光辉
毛乌素沙漠边缘属干旱半干旱区 ,当地矿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对人类采矿活动响应十分敏感。本文以该区典型代表区大柳塔试验区为例 ,通过野外对比性试验 ,从水分量和水势能的动态变化揭示脆弱生态环境与采矿塌陷作用之间的响应机制 ,并以其为依据 ,提出防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对策和建议。
2003年05期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4 ]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18 ] - 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张济世,赵文智
黑河流域水 -生态 -经济矛盾极为突出 ,干流中游荒漠绿洲农业与下游生态用水分配问题是诸多矛盾的焦点。国务院黑河分水方案实施两年多来 ,下游生态环境恶化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相应中游地区的可用水资源量减少。本文应用 53个长期地下水观测井资料 ,对中游地区近 2 0 a来各季节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并计算了分水实施前后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 ,近 2 0 a来张掖甘州区地下水位降低趋势最明显 ,其次是临泽县和高台县 ;分水后以甘州区地下水降幅最大 ,其次是高台县 ,临泽县地下水降幅最小。分水后以夏秋季节变化最大 ,冬春季节相对较小。
2003年05期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5 ]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45 ] - 李岩瑛,罗晓玲,马兴祥
利用武威市四个气象站近五十年各种天气气候资料 ,结合土地资源、人口资源、国民经济发展等特点 ,详细分析了天气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出气候变暖、干旱加剧、上游来水量减少是造成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繁、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自然原因。人口增多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大 ,人为的过度垦荒和放牧、乱砍乱伐林木、乱采沙区植物等行为加速了土壤退化的进程。并对该市各县区及我省兰州市、陇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作了综合对比评价 ,指出改善生态环境的防治对策。
2003年05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3 ]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5 ] - 贺辉,赵景波,杜娟,童心刚,郝玉芬,刘晓琼
本文根据 NaOH溶液吸收CO_2的方法 ,对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4个观测点的土壤CO_2释放量时行了昼夜观测。观测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和不同土质土壤CO_2释放量存在差异 ,冷干地区较暖湿地区土壤CO_2释放量少,凉季较暖季土壤CO_2释放量少;粘性硬质土较松散黄土CO_2 释放量少。长武、洛川、西安南郊土壤CO_2释放量变化再次证明 ,在厚层黄土发育的地区 ,土壤CO_2释放量变化相对于大气温度变化具有滞后性,从当日早晨至次日早晨,CO_2释放量具有由低变高再变低的普遍规律。
2003年05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7 ] - 李雪铭,葛庆龙,周连义,李双建
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气温等一系列气候变化已影响到了人类的健康、食物等各方面。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 ,国内就气温变化对能源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大连市 50年代以来气温变化 ,发现大连市气温变化与全国气温变化一致。近十几年来 ,大连市年平均气温存在上升趋势 ,但波动较大。利用 SPSS软件定量分析 ,建立气温变化与城市居民用电量变化模型 ,并提取气温变化用电量。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气温变化用电量与七月气温相关性较大 ,夏季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到居民用电量。
2003年05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5 ] |[下载次数:461 ] |[引用频次:26 ] - 尚士友,吴利斌,郁志宏,岳海军,李洁,马清艳
本系统建立乌梁素海湿地基础地形库、生态库、资源库、工程档案库、遥感影像库等基础数据库及信息发布系统 ,使 GPS、GIS、RS紧密结合 ,同时实现了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一体化集成。本系统可以为乌梁素海湿地生态治理与资源开发提供全方位的数据信息及其管理 ,对生态工程规划与实施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并提供实时监控服务。
2003年05期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4 ]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4 ] - 尉元明,朱丽霞,乔艳君,张景平
河西三地区氮、磷肥利用率较低 ,在整个作物生长期间 ,有 60~ 80 %的氮肥未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而通过水、气进入环境。目前河西本地区仍有 97%的农田沿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灌溉 ,在春季灌水后和初冬灌冬水时 ,硝态氮大量随田间渗漏水排出 ,排出的氮、磷量占施肥量的 3 3 %和 58%以上。由此计算 ,通过农田排水和下渗损失的氮约 460 7.7t,磷约 4581 .7t,既污染了环境又加大了农业成本。所以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发展绿色产品和采用节水灌溉、取缔大水漫灌方式是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
2003年05期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32 ] - 孙永强,尹林克,张小芬
文章分析了塔里木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现状。其生态环境总体表现为河水矿化度升高、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和土地沙漠化。从恢复生态学的观点出发 ,文章从技术和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应对这些问题的治理对策
2003年05期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1 ]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27 ] - 张水龙,庄季屏
本文以探讨农业非点源污染形成的主要机制和预测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为目标 ,从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辽西地区典型农业小流域非点源污染形成的特点为基础 ,将机理与建模理论相结合 ,通过建立一个包含流域水文模型、产污模型、汇污模型等子模型的模型系统 ,进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预测。建模中针对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现象的空间差异 ,采用分散参数结构的建模思想 ,运用一种以等级为基础 ,兼顾尺度效应的流域空间单元划分方法 ,同时还探讨了 GIS与模型相结合的途径 ,包括利用 GIS进行空间分析 ,建立和管理模型所需的数据库等。应用结果显示了该模型系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2003年05期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19 ] - 霍雅勤,蔡运龙
本文通过对典型地区耕地资源价值的评价 ,得出了耕地资源价值的近似值。从价值结构看 ,耕地资源经济产出价值只是耕地资源总价值的一小部分 ,而外在于市场的价值即社会承载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在耕地资源价值构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 ,耕地资源价值重建非常必要。本文根据市场失灵矫正理论 ,提出了重建耕地资源价值的两条途径 :一是在国家征地环节 ,通过公共决策 ,借助政府干预 ,重建土地征用补偿体系 ;二是在农地内部流转环节 ,通过个人决策 ,借助建立更具个人化的农地产权制度 ,激励个人在全面地考虑耕地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耕地利用决策 ,提高耕地资源配置效率。
2003年05期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4 ] |[下载次数:1204 ] |[引用频次:166 ] - 杨文斌,白育英,杨正礼,白彤,任建民,宋瑛,范挨计
在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脆弱带 ,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干旱阳坡、绿色通道和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农田防护林等三个类型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构建 ,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适宜树种、营养杯或带土托大苗 ,采用了保水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使得干旱阳坡造林成活率达到了 85~ 95% ;绿色通道林造林成活率为 80 -1 0 0 % ;农田防护林造林成活率为 90~99.8%。且绿色通道林和农田防护林已初见成效 ,发挥了较好的绿化、美化和防护效益。
2003年05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5 ] - 周维博
分析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域灌区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论述了干旱半干旱地域提高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的重要性 ,回顾了国内外在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益、灌溉经济效益、灌溉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灌溉社会效益方面的研究进展 ,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域灌区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2003年05期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7 ]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41 ] - 闫金凤,陈曦,方晖
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本文利用“3 S”技术 ,采用三期遥感影像数据 ,经过图像处理、解释、分类后产生三期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分类图 ,进行叠加分析 ,形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再结合土壤、水系、地形等相应数据 ,对 1 978-1 998年三工河流域绿洲区二十年土地转移情况进行空间分析 ,分析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变 ,为合理的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服务。
2003年05期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3 ]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14 ] - 宗福生,魏德胜,李庆会,王文,曲红
本文从生态林业的角度出发 ,结合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 ,分析了黑河中游地区的植被、水资源、土壤等的类型和该区域荒漠化的成因 ,阐述了生态林业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生态林业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对策。
2003年05期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1 ] - 王文瑞
我国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业十分普遍 ,造成的问题也十分严重 ,因此旅游产业生态化建设在自然保护区内势在必行 ,有利于保护和发展二者齐头并进。该文对自然保护内开展旅游业所造成对环境的潜在威胁作了分析 ,提出自然保护区内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的主要措施 ,以及实现产业生态化的方法 ,最后提出相应的保证措施。
2003年05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29 ] - 马晓龙,杨新军,贾媛媛
本文在介绍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基础上 ,导入弱势旅游地的概念。并以游客吸引半径为尺度 ,对西安和宝鸡的客源市场竞争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发展弱势旅游地的契机和方法。
2003年05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7 ] |[下载次数:916 ] |[引用频次:75 ] - 王冬萍,阎顺
旅游城市化是随着城市化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 ,本文以吐鲁番为例阐述旅游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实施旅游城市化应注意的问题如 :要选择和确定城市发展的主题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要协调一致 ,城市要有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旅游城市化等。
2003年05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4 ] |[下载次数:1351 ] |[引用频次:200 ] - 刘果厚,贾宝丽
浑善达克沙地榆 ( Ulmuspumila var. sabulosa)是白榆的一个变种 ,天然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 ,在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应用 RAPD技术对浑善达克沙地榆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地位进行了研究。在浑善达克沙地榆六个居群和对照白榆两个居群中 ,1 6个有效引物共获得了 1 1 5个位点 ,其中居群水平多态性位点为 49个 ,占 42 .6 ,高于 H amrick等的统计得出的平均多态位点比率 ( 3 4 ) ,表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居群内发生了较高的遗传变异 ,个体水平多态性位点为 89个 ,占 77.4。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得出 :居群水平上以 0 .1为阈值 ,浑善达克沙地榆和对照白榆聚为明显的两支 ,本实验结果支持浑善达克沙地榆作为白榆一个变种的结论 ;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 ,个体水平上浑善达克沙地榆各居群之间遗传距离有一定的差异 ,并与地理分布范围相关。浑善达克沙地榆由于各居群都存在相对较大的遗传变异 ,反映了在居群内具有较大的变异潜力。本实验结果也表明 ,RAPD可应用于浑善达克沙地榆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的研究。文中还对浑善达克沙地榆的遗传变异与繁育系统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2003年05期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2 ]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65 ] - 张力君,王林和
采用快速称重法测定了驼绒藜属 ( Ceratoides)植物 3个种 5个生态型蒸腾速率和失水率叶片离体 1 2分钟内的连续变化。结果发现 ,分段蒸腾速率 ( STR)和分段失水率 ( SDR)表现为无规则律动模式 ,其变幅和节奏具有不可预知性 ;平均蒸腾速率 ( ATR)表现为曲率较小的相对平滑的抛物线。ATR的线性分布较好地体现出植物间蒸腾速率调节能力的差异。华北驼绒藜的 2个生态型和驼绒藜宁夏生态型蒸腾作用的调节能力较强 ,而来自新疆的心叶驼绒藜和驼绒藜新疆生态型调节能力则较弱。不同植物 ATR的线性参数对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2003年05期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4 ]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17 ] - 李红丽,董智,丁国栋,张国盛,王林和,郝云龙
采用 L i-1 60 0型气孔仪测定了浑善达克沙地主要建群乡土植物种不同季节的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因子的日进程 ,结果表明 :浑善达克沙地中榆树、黄柳、圆叶桦、砂杞柳、羊草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 ,而叉分蓼和楔叶茶子呈双峰曲线。同一种植物在不同样地土壤水分条件下 ,蒸腾速率不同。各植物种蒸腾速率的季节变化明显 ,7、8月份蒸腾速率高 ,6月份最低。各植物种中 ,黄柳为低蒸腾植物。回归分析表明 ,影响蒸腾速率最主要的因子为光照强度 ,其次为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 ;蒸腾速率与各因子呈线性相关 ,其关系可用方程 Tr=a+b RH+c T+d Q表示。通过蒸腾速率的比较 ,提出了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应以建立“人工疏林草原”为主。
2003年05期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39 ] - 李银芳,黄子蔚,热普开提,李新艳,马新荣
在香梨 4年生幼林园内 ,进行了常规沟植、渠道内外两行树木的新梢生长量、叶片生长状况和蒸腾速率、气孔阻抗、叶温、叶温与气温差日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 ,渠外行的各项生理指标均好于沟植和渠内行。揭示了影响树木生长的水分生理状况和过程。提出了生产中要提倡渠外行栽种香梨 ,保持沟植香梨 ,放弃渠内行栽植香梨的生产模式理论依据。
2003年05期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8 ]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