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新疆绿洲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

    雷军,张小雷,阚耀平

    本文通过对新疆绿洲农业发展及其农业结构中面临的农民收入、农业生产结构、非农化、市场、营销、组织等方面问题的分析 ,提出新疆绿洲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方向和途径 ,以及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

    2004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7 ] |[下载次数:552 ] |[引用频次:29 ]
  • 干旱区生态农业与人地关系协调—以酒泉地区为例

    刘普幸,孙小舟

    干旱区农业在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近几十年来在其发展中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主要表现为干旱缺水、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质量下降、人口素质低和人口密度严重超标等 ,导致人地关系极不和谐。本文从实际出发 ,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 ,提出发展生态农业以促进干旱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2004年01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9 ]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14 ]
  • 区域人地系统演进机制分析——以民勤盆地为例

    黄鹄,缪磊磊,王爱民

    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作用力使之成为当今生物圈变化的首要因素 ,因此关注人类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重要。以民勤盆地为例 ,本文聚焦于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区域自然系统和文化系统的演变 ,提出了人地系统演进的概念性框架体系 ,分析了区域人地系统演进的机制和驱动力 ,从而为加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认识并了解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民勤盆地经历了并正在发生什么样的重大变化 ,探讨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性质和数量关系 ,以及这一关系的时间序列、地域结构与体系的形成、发展特点及规律、未来发展趋势和今后改善人地关系的调控措施 ,对于以民勤盆地为代表的西北内陆干旱区的资源开发与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4年01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1 ]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17 ]
  • 甘肃省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李宇,董锁成,周长进

    定西地区具有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环境。研究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于实现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定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 ,研究认为产业结构低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化进程缓慢、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生态经济系统效益低下 ,制约本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现实条件下 ,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生态经济系统 ;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 ;建立适宜于本地环境的生态型能源结构 ;开展小康示范村和生态示范村的建设 ;加强生态型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库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根据定西地区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 ,提出了不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004年01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12 ]
  • 西部十二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

    王斌,杨德刚,徐文洁

    本文通过制定西部 1 2省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 ,采用该区域 2 0 0 0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再采用Medianclustering分类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将整个西部划分为 4个经济发展类型区 ,进而分析其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及其原因 ,并简单探讨了进行西部经济开发的对策。

    2004年0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5 ]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22 ]
  • 民族地区旅游地形象认知的替代效应与旅游形象策划

    肖星,王立安,苗红

    本文从心理认知的角度解释了旅游地形象认知的替代效应的概念和表现 ,结合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对民族地区旅游形象认知的替代效应对旅游地的促进和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 ,并以甘肃省临潭县旅游形象策划为例 ,对民族地区如何利用替代效应促进作用以及消除其抑制作用进行旅游地形象策划提出了意见。

    2004年01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798 ] |[引用频次:26 ]
  • 论西部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建设

    吴铮争,杨新军

    旅游扶贫是推进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措施之一。本文立足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分析 ,提出了基于生态环境价值补偿机制的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与旅游扶贫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以保证和促进西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01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下载次数:1011 ] |[引用频次:56 ]
  • 甘肃省旅游资源保护研究

    王计平,肖星

    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所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同时又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甘肃省是旅游资源大省 ,但是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本文在分析了甘肃省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和问题、破坏因素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今后应采取的对策。

    2004年01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2 ]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5 ]
  • 太行山前平原动水条件下地下调蓄功能实验研究——以滹沱河冲洪积平原为例

    张光辉,费宇红,刑开,刘克岩,王金哲,申建梅,刘广联

    实验研究表明 ,在河道过水动水条件下 ,太行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调蓄功能不仅与总过水量、过水时间有关 ,而且还与河道过水流量的大小有关 ;平均每增加 1个流量 ,引起距河道 95m处地下水位上升 0 .0 31~ 0 .0 36m。距河道不同距离的地下水 ,获取河道渗漏补给的初始时间和强度存在一个随着距离增长而逐步衰减的过程 ;但是地下水位对河道渗漏补给的响应规律是一致的 ,初期为补给强度快速增大过程 ,达到极限后 ,转变为缓慢衰减过程。最有利地下水获取河道渗漏补给的地下水位埋深为 2 .0~ 2 .5m ,入渗速率大小与河道地层岩性有关。一般规律是 ,颗粒愈粗 ,入渗率愈大 ;当地下水埋深小于 2 .0m时 ,受支持毛细水顶托作用影响 ,亚沙土比粉沙的入渗率大。总之 ,山前冲洪积平原具有较强的地下调蓄能力 ,但不恒量 ,是随着各种因素改变而不断变化。

    2004年01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40 ]
  • 干旱地区生态需水量的初步估算——以张掖地区为例

    司建华,龚家栋,张勃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的主体区域 ,绿洲的开发规模取决于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开发规模和管理水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在干旱区生态用水概念的基础上 ,对张掖地区生态用水进行分类 ,依据部分实验资料及理论公式推导确定各类生态用水定额 ,并以统计数据为依据 ,对其生态用水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 ,张掖地区生态需水量达 9.74× 1 0 8m3。

    2004年01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8 ] |[下载次数:530 ] |[引用频次:62 ]
  •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影响范围探讨

    徐海量,宋郁东,陈亚宁

    由于近 5 0年来人类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导致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特别是 1 972年大西海子水库建成后 ,其下 32 1km河道全部断流、台特玛湖干枯、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由地下水维系的植被群落出现严重退化。为此 ,新疆人民政府于 2 0 0 0年 5月实施了旨在挽救当地生态环境的塔里木河下游应急生态输水工程。输水后地下水位大幅升高 ,相应地 ,植被对水的响应也是非常明显 ,随着第一次放水 ,沿河岸许多草本植被得以重新萌发 ,而一些耐干旱的乔灌木随着生境的改变 ,长势也出现明显的好转 ,主要表现在植被盖度、胡杨冠幅、植被多样性指数和植被丰富度指数的提高。为此 ,本文采用模糊聚类法对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后的响应范围进行分析 ,发现输水后受输水影响显著的距离为 1 5 0m ,中度影响的距离为 35 0m ,轻度影响的距离为 70 0m ,而 70 0m以外基本不受生态输水的影响。

    2004年01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15 ]
  •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需水初探

    栾兆擎,邓伟,朱宝光

    以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为例 ,对其各生态环境需水的配制要素—植物需水量、土壤需水量和野生动物栖息地需水量分别进行了计算 ,最后估算出了该湿地植被生长期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表明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 1 .0 2亿m3,优等生态环境需水量为 1 .95亿m3。最后 ,针对保护区湿地目前面临的水文危机 ,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2004年01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7 ]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37 ]
  • 农田土壤水分动态估算模式的研究

    纪瑞鹏,张玉书,陈鹏狮,班显秀

    利用气温、降水等常规气象资料 ,建立了以旬为时间单位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估算模式。并通过对昌图、庄河及朝阳三地作物生长季农田土壤水分估算的实例分析 ,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的建立对干旱发生的预测、预警和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具有实际意义。

    2004年01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7 ]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16 ]
  • 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状况

    陈有君,红梅,李绍良,乔春林

    浑善达克沙地的中东段阳坡近裸的流动风沙土 0 - 1 0cm土层整个生长季内平均含水量较低、波动也比较大 ,而在 1 0cm以下则基本稳定在 3%左右 ,尤其是深层。丘间低地草本群落下的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变化较大 ,2 0cm以上土层含量较高 ,40 - 5 0cm土层的含水量最低 ,波动也剧烈 ,90cm以下达裸沙含水量水平。阴坡灌丛下 ,最低土壤含水量出现在 70 -90cm土层 ,深层土壤含水量长期稳定在 1 .5 %左右。这说明植物的生长使根层土壤含水量下降 ,而且不同植物利用水的土层及利用土壤水的量不同。这可能是引起流动风沙土向固定风沙土转变过程中地表植被演替及决定地区顶级群落的主要原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植被影响着降水在土层中的分布及地表的蒸散条件 ,使土壤有效水向浅层分配。而降水在土壤不同深度的分配及入渗深度 ,决定着地表植被的生活型 ,从而影响地表植被的演替方向及顶级类型。需水量较大的灌丛在沙丘阴坡能形成稳定的群落 ,是由于沙丘为植物避免干旱胁迫 ,延长在干旱季节的生存时间创造了条件 ,因此 ,沙丘是沙地的重要环境资源 ,尤其是高大沙丘 ,在这类地区的防风固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004年01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7 ]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85 ]
  • 西北主要城市生活用水中氡浓度及降氡措施

    卢新卫

    报道了西北主要城市生活用水中氡的浓度水平、分析了生活用水对室内氡的贡献、水氡浓度限值、水氡的辐射危害及危害防护措施等问题。研究表明 ,西北地区主要大城市水氡浓度差异较大 ,其中宝鸡和咸阳两市居民自备井水氡浓度较高 ,兰州生活用水氡浓度较其他省会城市高 ,并进一步指出高氡浓度的生活用水是室内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来源。对于氡含量较高的生活用水可通过活性炭吸附、水氡脱气装置等措施除去水中氡。

    2004年01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5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9 ]
  • 张掖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源的氮同位素研究

    张翠云,王昭,程旭学

    张掖市浅层水NO-3 浓度 1 .69~ 1 49.6mg/L ,均值 5 4 .1 7± 41 .97mg/L(n =1 5 ) ,深层水NO-3 浓度 3.89~ 82 .85mg/L ,均值 35 .65± 2 8.0 8mg/L(n =1 2 )。西北部污灌区大部分浅层水样的NO-3 -δ1 5N值在 + 9‰~ + 1 4‰之间 ,不但NO-3 浓度高 ,而且NH+4含量大 (达 1 0 5mg/L) ,说明地下水NO-3 来自灌溉的污水 ;东部非污灌区浅层水NO-3 -δ1 5N值变化在 + 9‰~ +1 1‰ ,指示地下水NO-3 来自动物粪便和生活污水 ;城区、南部和西部深层水绝大部分样品的NO-3 -δ1 5N值在 + 4‰~ + 7‰之间 ,指示地下水NO-3 主要来自矿化的土壤有机氮 ,结合Na+与Cl- 以及δ1 5N与NO-3 的相关图进一步分析 ,揭示δ1 5N小的一端还有显著的化肥的贡献。

    2004年01期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6 ] |[下载次数:551 ] |[引用频次:57 ]
  • 额济纳旗盆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垂向变化研究

    李志建,倪恒,周爱国

    土壤过氧化氢酶作为反映土壤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少见报道。作者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 ,介绍了额济纳旗盆地土壤过氧化氢酶研究意义及可行性 ,调查研究的方法 ,并根据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剖面深度的变化曲线类型 ,结合当地土壤、植被条件分析了其三种变化模式及原因 ,为当地恢复土壤植被生态系统提供了依据。

    2004年01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4 ]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59 ]
  • 兰州市采暖期气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研究

    尉元明,乔艳君,朱丽霞

    本文根据长时间平衡单箱型模式原理 ,结合兰州市城区特有的地形及气候背景 ,利用 1 989年和 2 0 0 0年兰州市采暖期大气污染源调查资料 ,对兰州市城区采暖期SO2 、NO2 允许排放量进行了模式预测 ,并和实际排放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通过近十年的环境治理 ,全城区SO2 削减率从 30 .5 %下降到 1 4.6% ;城关区由 2 3.5 %下降到 6.2 % ;西固区由 5 7.7%下降到 48.1 %。NO2 削减率呈上升趋势 ,全城区削减率由 9.2 %上升到了 38.9% ,特别是西固区由60 .8%上升到 73.3% ,说明兰州市除了要继续削减SO2 排放量外 ,还要加大对NO2 的治理措施。

    2004年01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1 ]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5 ]
  • 半干旱地区土地退化遥感动态监测方法—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

    卢远,林年丰

    在RS和GIS集成技术支持下 ,选取位于半干旱地带的土地退化典型地区 -吉林省通榆县 ,利用不同时相的TM卫星数据 ,采用噪声白化变换提取光谱特征 ,选用植被、盐碱地、裸沙地、沼泽土、苇地作为最终光谱单元进行线性混合光谱分解 ,依据盐碱地和裸沙地加权和分量 ,将试点区的土地退化划分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四个等级进行动态监测 ,并对土地退化的数量、空间分布与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这一研究方法与结果可为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监测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

    2004年01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4 ]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13 ]
  • 中国黑土退化现状与防治对策

    于磊,张柏

    我国黑土退化现象是比较严重的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注重生态安全 ,努力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 ,有必要加大对我国黑土退化的研究。本文对中国黑土退化的现状及影响中国黑土退化的各种因素做了论述 ,并提出了中国黑土退化防治的一些措施和建议。这对于保护我国黑土资源、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我国黑土区的生态安全有一定的意义。

    2004年01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3 ] |[下载次数:1610 ] |[引用频次:146 ]
  • 遥感和GIS支持下县域退耕还林还草空间决策分析——以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例

    白淑英,宝音,包玉海,张树文

    退耕还林还草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途径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将武川县的土壤类型数据与地形坡度数据叠加分析同时参考土壤侵蚀、降水量和温度等方面的资料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对TM影像目视解译得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并与土地适宜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地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可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此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作为一种技术模式 ,可进行推广 ,对西部大开发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1 ] 。

    2004年01期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69 ] |[下载次数:631 ] |[引用频次:39 ]
  •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对策分析

    满苏尔·沙比提,热合漫·玉苏甫,阿布拉江·苏莱曼

    本文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资源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分析表明 ,土地资源数量大、质量差、利用率低 ,土壤类型多 ;草场面积大、质量差 ;森林覆盖率低、疏林、灌木林比重大 ;土地利用中存在结构不合理 ,特别是林业、畜牧业比重偏低 ,绿肥和饲料作物面积过小 ;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经营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不高 ;草场面积锐减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保护绿洲的能力下降。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优化农业用地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增加对农业用地开发利用的投入 ,促进农业用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保护和更新胡杨林 ;保护和建设草场 ;大力治理盐碱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扩大绿洲规模 ,加快城市化建设等持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2004年01期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6 ]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29 ]
  • 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链各垂直带能量转化特征研究

    王文龙,雷阿林,李占斌,唐克丽

    黄土坡面各种侵蚀方式以水流能量、侵蚀物质及侵蚀微地貌相关联 ,水流能量是制约侵蚀物质和侵蚀微地貌的时空分异的本质原因。研究表明 ,雷诺数 (Re)、费罗德数 (Fr)及过水断面单位能量 (∈ )等复合参数为判别不同侵蚀方式的水动力学指标。根据二维多坡段组合模型实验结果 ,系统分析了土壤侵蚀链内细沟、浅沟及切沟发生的雷诺数、费罗德数及过水断面单位能量指标的变化特征 ,建立起各种侵蚀方式发生变化与侵蚀能量之间的联系。

    2004年01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8 ]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11 ]
  • 晋西沿黄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

    马义娟,苏志珠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重点治理地区 ,这里的河保偏兴、离柳、河津等地是山西省未来重点开发的经济重心区 ,将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很有潜力的沿黄产业带 ,这里也是黄土高原贫困县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之一。造成本区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社会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以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成果 ,重点分析了该区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和成因过程 ,揭示了水土流失的成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

    2004年01期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4 ]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16 ]
  • 东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恢复与持续发展战略

    张汉雄,邵明安,张兴昌

    东北农牧交错带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 ,草场退化与土地沙漠化发展加剧。文中分析综合治理的必要性与影响因素 ,提出促进生态环境恢复良性循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与产业布局 ,以及建立防沙型农牧业生态模式、生态适应性旱作模式及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措施。

    2004年01期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32 ]
  • 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徐小玲,延军平

    本文利用毛乌素沙地 8个气象站近 30年的气候资料 ,运用Excel分析了该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气候变化特点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近 30年来毛乌素沙地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 ,气温升高且其波动性增大 ,降水量减少且其稳定性增强。该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增温更显著 ,干旱化趋势不太明显 ,且其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内差异。

    2004年01期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555 ] |[引用频次:43 ]
  • 加查县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途径

    李祥妹,刘刚才

    以加查县为研究背景 ,分析了该县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即自然因子变率大 ,农业自然灾害多 ;耕地质量差 ,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等。结合加查县具体自然、社会特征 ,探索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和途径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①调整种植业结构 ,发挥土地生产潜力 ;②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和保水保墒能力 ;③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建立加查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综合提高。

    2004年01期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3 ]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 不同灌溉制度下深施磷对两个小麦品种生长效果的研究

    薛绪掌,王志敏

    用 95 0 2 1和鲁麦 2 1两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灌水和肥料试验 ,每个品种设常规拔花二水、拔孕二水、深施磷拔花二水、深施磷不灌水和不深施磷不灌水共 5个处理。结果表明 :a .深施磷抑制 1 40厘米以下层次的根系发育 ;b .灌拔花两水条件下 ,深施磷对鲁麦 2 1有效果 ,对95 0 2 1的产量没有影响 ,在不灌水条件下 ,深施磷对两个品种均有增产效果 ;c) .拔孕二水与拔花二水相比 ,前者减产。

    2004年01期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6 ]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 内蒙古大青山人工生态林林分生长调查及生态效益研究

    白育英,杨文斌,杨正礼,樊文颖,赵亮云,冯利民,武霆

    通过对大青山人工生态林林分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 ,得出大青山人工生态林的建立是以海拔高度为主要因子划分造林地立地条件类型 ,树种选择在海拔 1 60 0m以上以华北落叶松 ,1 60 0m以下以油松为主要造林树种 ,是符合该地区生态气候条件的。使造林 1 5年~2 1年的林分保存率达到了 83.6~ 92 .0 % ,郁闭度为 0 .6~ 0 .8,并经测定表明 :该人工生态林林分已形成了很好的枯枝落叶层 ,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土壤容重小 ,减少地表径流 ,土壤蓄水能力得到提高 ,增加了地下渗透的涵养水源作用 ,对区域环境已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2004年01期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6 ]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