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环境效应

    陈彩虹,姚士谋,陈爽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晚,城市化进程也较慢。2001年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仅有3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6%的平均水平。在未来的50年里,我国将经历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大约3~4亿人口将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市化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但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期起到借鉴作用。

    2005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98 ] |[引用频次:48 ]
  • 湿地与我国内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王海霞,孙广友,于少鹏,万忠娟

    在我国,内陆城市的城市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落后,因此我国内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整个国家能否高速、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公共开放空间。本文通过对城市湿地和城市周边湿地功能作用的分析,指出湿地可以为解决我国内陆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生态保障。对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005年03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21 ]
  •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刘志国,杨永春

    本文首先采用灰色系统评价方法、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等方法对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大气、地表水、噪声环境质量进行了客观评价。其次,分析了近年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变化的趋势。最后,提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若干建议。虽然中国西部部分河谷型城市的环境质量近年来大有改善,但总体上仍然较差。其中,TSP污染十分突出,部分城市的酸雨也日益严重,各主要河流的污染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

    2005年03期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18 ]
  • 乌鲁木齐城市发展方略

    倪天麒,杨德刚

    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的首府,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今后有着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但是,在其发展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产业结构必须进一步调整、城市功能区与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要达到并实现各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必须走可持续的城市协调发展之路。本文在综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根据乌鲁木齐市未来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生态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区与工业布局的对策与建议。根据国际商贸城市与可持续城市发展要求,初步提出了乌鲁木齐市的发展方略:乌鲁木齐市及以其为核心的城镇群区域,在新疆,尤其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具有最重要的战略地位。以乌鲁木齐国际商贸城市为远景发展目标,通过产业结构、城镇空间布局与功能区结构调整,加速城市及其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断改善各方面的环境,提高总体的集聚与辐射能力。通过结构与功能调整,在扩大和提高一、二产业的规模与效益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金融、保险、商贸、科教、交通、信息等第三产业。

    2005年03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7 ] |[引用频次:10 ]
  • 乌鲁木齐绿洲型都市圈发展现状分析研究

    刘海燕,张小雷,杜宏茹,邓峰

    绿洲型都市圈研究在我国还处探索阶段,在新疆干旱区域背景下,在绿洲分布集中的天山北坡中段已经出现了以一个特大城市为中心并与周边城市连片的都市圈雏形。本文分析了绿洲型都市圈-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绿洲型都市圈-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发展提出建议策略。

    2005年03期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20 ]
  • 集聚—碎化理论在城镇密集区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以关中陇海沿线城镇密集区为例

    赵西君,刘科伟

    本文针对目前城镇体系规划中缺乏定量分析的现状,提出了把集聚———碎化理论引用到城镇体系规划中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并以关中陇海沿线的城镇群为例做了初步性的探讨,得出该地区碎化现象正在进一步加剧,进而提出了该地区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应向集聚规模方向引导的策略。

    2005年03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12 ]
  • 宁夏中北部春季沙尘暴与气候及环流背景关系的研究

    彭维耿,赵光平,陈豫英

    本文利用1961-1999年宁夏中北部有代表性的5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资料,分析了宁夏中北部春季各月沙尘暴与气候及环流背景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3、4月宁夏中北部的沙尘暴天气发生频数与其前冬的气温呈显著反相关关系,而冬季气温对5月份宁夏中北部沙尘暴天气的发生频数影响并不显著。而3、4月份宁夏中北部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与我区上游沙源区的地面低压系统发生的频数与强度密切相关。

    2005年03期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1 ]
  • 利用无线电探空资料分析藏北高原地区边界层及其空间结构特征

    马伟强,戴有学,马耀明,胡泽勇,李茂善,王介民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CAMP/Tibet-CoordinatedEnhancedObservingPeriodAsia-AustraliaMonsoonProjectontheTibetanPlateau) 2002年8月中下旬无线电探空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藏北高原地区边界层及其空间结构特征,得到了一些藏北高原地区边界层及其空间特征的新认识。

    2005年03期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4 ]
  • 甘肃省降水的空间内插方法比较

    方书敏,钱正堂,李远平

    气象要素的空间内插对于观测台站十分稀少,而台站分布又非常不合理的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然而在众多的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中,并没有适合每一种气象要素的普适的最佳插值方法[1]。本文以甘肃省52个气象站及相邻省区18个气象站1961———1990年整编资料中的逐月降水量为数据源,选用了反距离加权方法(IDW)、样条函数方法(Spline)、趋势面方法(Treng)、Kriging等4种内插方法,进行了最优方法选取的探讨。交叉验证结果表明: 4种方法中,相对均方差(RMSE)的排列顺序为Kriging<IDW<Spline<Trend,因此Kriging在该研究区降水的空间插值中效果最好。采用Kriging方法获取甘肃省降水的空间分布图,分析表明:甘肃省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各地夏季降水较多,尤其是7、8、9三个月降水较多,而冬春降水则少。

    2005年03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77 ] |[引用频次:110 ]
  • 地理信息技术在松嫩流域信息查询和面雨量监测中的应用

    白美兰,沈建国,郝润全,孔文甲

    针对松嫩流域汛期降水特点,基于地理信息技术(GIS),充分考虑拔海高度、经度、纬度、坡度、坡向等地理因素与汛期降水的关系,建立了地理信息参数与汛期降水量的关系模型,将离散点的降水资料插值到网格点上,解决了降水资料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依托GIS空间查询分析功能和二次开发接口,进行松嫩水系、松嫩流域以及所处行政区域、松嫩流域站点等图层信息的查询服务,实现了松嫩流域面降水量预报的实时动态监测预警。

    2005年03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14 ]
  • 黑龙港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以广宗县为例

    魏瑞江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黑龙港流域的广宗县30a来逐年温度、降水、日照的变化分析,找出了其气候变化特点。提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改良土壤等对策,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2005年03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2 ]
  • 呼伦贝尔草地风蚀沙漠化演变及其逆转研究

    吕世海,卢欣石,金维林

    本文从地区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特点、利用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对呼伦贝尔草地风蚀沙漠化成因、演变趋势作了较客观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沙漠化逆转对策。

    2005年03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32 ]
  •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对农业环境地质状况的影响研究

    严宝文,刘俊民,李靖

    依据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环境地质系统的特点,从农业发展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本区农业发展对环境地质系统状态的影响方式和具体表现,总结了该系统状态变化的基本历史规律,对本区各类农业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机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正确认识和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提供参考。

    2005年03期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2 ]
  •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人口动态变化及其带来的问题

    满苏尔·沙比提,阿里木江·卡斯木,帕尔哈提·艾孜木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气东输政策给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人口作为PRED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绿洲的开发和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1916年~2000年的统计数据,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近85年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口数量动态变化引起的资源环境压力,尤其是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的障碍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05年03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11 ]
  • 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化与启示

    陈东景

    黑河是我国的第二大内陆河。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把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化分为五个阶段,分述了各阶段的特点。根据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得到四点启示。最后根据黑河流域演化特点与所得启示提出了黑河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点建议:建立环境经济综合账户,进行生态经济综合研究;建立流域生态经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

    2005年03期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7 ]
  • 遥感技术在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区扎龙湿地调水中应用研究

    刘权,马铁民,王忠静,彭唬

    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珍禽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迅速查清2001年4月至2002年7月间先后两次对扎龙湿地调水情况,我们采用了美国陆地卫星影像Landsat-ETM对调水前后四个时相进行了解译,在GIS支持下,结合扎龙遥感野外验证对扎龙湿地变化进行了科学分析,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可靠数据,为下一步扎龙湿地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5年03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9 ]
  • 松嫩平原西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盐渍化效应研究——以大安市为例

    李晓军,李取生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0年的遥感图像数据,对松嫩平原西部典型盐渍化区大安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转换矩阵和空间格局指数进行计算,分析探讨了监测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和分布特征及它们对盐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安市耕地、草地和碱斑地相互转化发生剧烈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其中中覆盖草地变化最为剧烈;碱斑地分离度、分维数逐渐减小,面积不断扩大,占大安市总面积比由原来的23. 3%上升到32. 4%。耕地和草地是其面积变化的主要贡献者,其中草地对于碱斑地面积净增加和净减少的贡献分别达到48%和70%,其贡献远大于耕地。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人口数和草原载畜量的不断增加,因此,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将有助于盐碱化土地的防治。

    2005年03期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1 ] |[引用频次:37 ]
  • 东西部农民收入差异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陕西、浙江为例

    李君轶,马耀峰,陈耀国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要使西部能够尽快缩小差距,促进西部发展,本文以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西部农业大省—陕西和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浙江两个差异较大的省份,定量分析了从1980年至2001年农民收入差异情况,并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在此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位于西部的陕西省农民收入偏低的原因,得出自然因素、文化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国家政策等是影响陕西省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根据陕西省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2005年03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14 ]
  •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治理环境资源问题的技术规范初探

    田其云,曹艳英

    落后的生产技术以及不遵循自然规律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使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灾更广泛外,还表现出诸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日趋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经济需要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科技进步是关键,为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规范化运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法制建设中应制定治理环境资源问题的技术规范,包括生态技术规范、生产技术规范、节水技术规范、预测技术规范。

    2005年03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14 ]
  • 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吕君,刘丽梅

    人们认为草原旅游是草原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结合的发展模式之一,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着诸多积极意义,在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中也的确如此。与此同时,旅游发展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机制分析,复杂的内在反馈机理分析,并在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提出草原旅游发展对策。

    2005年03期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63 ] |[引用频次:44 ]
  • 全新世以来内蒙古黑垆土的历史演变

    张伟华,张昊,乌力更,周心澄,王荣秀

    土壤地球化学过程,即元素的生物积累过程与地质淋溶过程在同一空间的矛盾过程。在自然条件下,或人类经济活动条件下,各种土壤类型,无不打上自身特有的地球化学烙印。当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土壤也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特征。一些烙印消失了,一些烙印却能长时间的保留。那些被保留下来的地球化学烙印或痕迹,也就成为重要的土壤历史发生信息。

    2005年03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12 ]
  • 沙区旱作农田作物垄沟种植下土壤水分动态观测——太仆寺旗油菜种植试验结果

    刘目兴,王静爱,刘连友

    在沙区旱作农田设计了4种种植油菜的垄沟种植试验,观测了其与传统平作下的土壤重量含水率。野外对比观测表明:在油菜生长季内,垄沟种植下土壤的水分含量高于传统平作,尤其在地表0~30cm的耕作层;土壤水分在生长季内呈“双峰双谷”型波动特征,可分为“墒情恢复期———缓慢耗墒期———墒情恢复期———迅速耗墒期———墒情恢复期”五个阶段,迅速耗墒期与油菜的旺盛生长期一致,而该时段垄沟种植下土壤重量含水率较高;在同一深度土层,垄沟种植下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小于传统平作,土壤水分季节速变层和活跃层厚度小,稳定层靠近地表,土壤干湿波动较小。该试验研究可以为调整沙区旱地耕作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及风蚀防治提供参考。

    2005年03期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10 ]
  • 乌兰布和沙漠流动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土壤水势特征的研究

    叶冬梅,秦佳琪,韩胜利,田有亮,郭连生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流动沙地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表明:沙土含水量的时空变化与降雨季节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100mm左右的降雨量对沙地和丘间地的影响深度主要在60cm左右,因此0-60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受降雨影响的活跃层;通过对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势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相同土壤含水量下沙土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远大于粘土;通过降雨量对沙地贮水量影响的研究表明:只有38%左右的降雨量增加了土壤贮水量,其余62%被蒸散。

    2005年03期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1 ] |[引用频次:60 ]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春秋季沙丘水分状况初步研究

    张世军,张希明,王雪梅,侯建国,信汝明,李剑凌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植被破坏严重,沙丘活化明显,是新疆干旱区植被恢复的重点地区之一,当地降水稀少,其沙丘的水分状况便成为植被生存和恢复过程的关键条件,为掌握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不同部位的水分状况,从2003年3月到10月植物生长期内利用中子仪进行连续监测的结果表明:沙丘含水量月变化与月降水量分布相一致;流动沙丘0-30cm的含水量低于固定沙丘,而其它各层都高于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含水量从上部到下部依次升高,而固定沙丘则并无此规律;流动沙丘中部和下部稳定湿沙层处在距沙丘表面60cm以下,且厚度超过100cm,固定沙丘稳定湿沙层只存在于沙丘中部距沙丘表面60~150cm深度范围内,其厚度不超过100cm。

    2005年03期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30 ]
  • 青海大通不同退耕还林时间梯度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李文忠,张伟华,张昊,周心澄,王荣秀

    本文主要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时间梯度上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作用,研究表明,退耕地营林后对土壤各种物理性状影响极大,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土壤向森林土壤定向演化,且时间越长,土壤结构改善越明显:总孔隙度增大、土壤水气热协调性增强、土壤持水能力及其供水肥能力加强,有利于涵养水分和保持水土,土壤的抗蚀能力显著增强。

    2005年03期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16 ]
  • 黄土性土壤对Cr(Ⅵ)的吸附还原动力学研究

    易秀,李五福

    通过研究黄土性土壤中Cr(Ⅵ)的吸附和还原动力学,揭示了黄土性土壤对Cr(Ⅵ)的吸附还原机制,从而确定出影响黄土性土壤溶液中Cr(Ⅵ)减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性土壤中Cr(Ⅵ)的还原反应基本上可由两个一级反应来表示,其还原反应速率常数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的数量和可氧化性;黄土性土壤对Cr(Ⅵ)的吸附量与游离氧化铁的含量呈正相关,土壤中游离氧化铁是吸附Cr(Ⅵ)的主要成分;黄土性土壤对Cr(Ⅵ) 的吸附过程可用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速率方程描述,其中粘化层对Cr(Ⅵ) 的吸附速率最快;黄土性土壤中Cr(Ⅵ)的减少在初期以吸附反应为主,随着时间延长,还原反应占据优势。

    2005年03期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45 ]
  • 土壤结皮的研究进展及其评述

    胡霞,刘连友,蔡强国,李顺江,蔡崇法

    国外对土壤结皮的研究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定性描述阶段;第二,半定量研究阶段。国内对土壤结皮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定量研究其理化性质、形成过程特征及对土壤侵蚀和农业生产的影响都是噬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需拓展。

    2005年03期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00 ] |[引用频次:41 ]
  • 在干旱区农业开发中对人工沸石作用的探讨

    魏江生,山本太平,董智,左合君

    本项研究是从干旱区普遍存在的土壤保水能力低和土壤盐渍化程度高的问题出发,论述了由废弃物循环技术开发的人工沸石在土壤保水和盐渍化土地改良方面的作用。试验是在日本鸟取大学干旱地研究中心内完成的。得到以下结论:①对于沙质土壤这样透水性大的土壤来说,如果混入人工沸石,可以增大土壤的有效水含量和有效雨量,从而可以减少灌溉用水量。②土壤中混入人工沸石后,土壤中初期Na离子含量和pH有所增大,随着灌溉的进行,由于离子交换和淋溶的作用,Na离子含量和pH大幅度下降,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所以在植苗初期有必要对土壤进行淋溶。

    2005年03期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27 ]
  • 南疆棉花磷钾肥底基础上的氮肥效应研究

    胡明芳,田长彦,马英杰,王林霞,吕昭智

    2000-2003连续四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磷钾底肥基础上施用氮肥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棉花品种上有不同的增产效应。棉花产量与氮肥施用量之间呈显著的二次相关关系,棉花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过量施用氮肥棉花产量有下降的趋势。适量施氮增加棉铃数量,降低脱落率,施氮不足或过量都不利于棉铃生长发育。同时,过量施氮棉田深层土壤中残留大量硝态氮,成为潜在的环境污染源。

    2005年03期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7 ]
  • 西北内陆盆地天然植被的地下水生态埋深

    郭占荣,刘花台

    西北内陆盆地的天然植被对生态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天然植被的生长状态与地下水埋深息息相关。本文给出地下水生态埋深的定义,在分析了天然植物生长状态与土壤含水量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关系,以及天然植物生长状态与地下水埋深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了天然植物的地下水生态埋深。所得结论对于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03期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07 ] |[引用频次:115 ]
  • 荒漠内陆河地区人工植被重建中的植物物种选择与实践——以塔里木河中下游为例

    尹林克,王雷涛

    结合1999-2003年间引种驯化试验和育苗造林实践及前人在西部荒漠区进行的大量工作,进行了人工植被重建中适宜物种筛选研究。根据植物的生态适宜性,运用恢复生态学中的限制性因子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理,初步筛选出31种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脆弱带植被恢复重建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适宜应用的栽培和野生植物种,并将其中的一些物种应用到了当地生态工程的实践中。

    2005年03期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4 ] |[引用频次:12 ]
  • 库布齐沙漠穿沙公路工程防沙体系维护技术

    左合君,刘力,董智,高永

    库布齐沙漠穿沙公路两侧现有工程防沙体系破损情况日趋严重。调查显示,工程防沙体系破损的主要形式是风蚀、沙埋和材料的腐烂,体系破损具有不等时性、不等量性、不均匀性和效益的残留性。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防沙体系风蚀、沙埋破损程度的鉴别标准,并针对体系不同的破损形式、原因、程度提出了相应的维护技术,供公路养护部门参考。

    2005年03期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10 ]
  • 扎鲁特旗退耕还林还草分析

    曹军,吴绍洪,杨勤业

    运用GIS和RS方法,从不同数据源获取所需的土地利用、地形坡度、土地沙漠化、土地适宜性等数据资料,在分析单项因子的基础上,研究了扎鲁特旗的旱耕地与其它因子的关系,确定了退耕地的面积、空间分布及其利用途径,主要结论是:旱耕地是扎鲁特旗的主要耕地组成,也是退耕的主要对象。坡度大于15o的旱地面积占旱地面积的0. 14%;沙化耕地面积占旱地的9. 68%,而且,旱耕地中,大部分为宜林宜牧土地,即使是多宜性耕地,宜农等级也较低。应退耕旱地面积14661hm2,占旱地面积的5. 34%。在退耕地中,宜还林地面积为5635hm2,还草地面积9026hm2。退耕地主要分布在南部,该旗南部边界多适宜退耕还林,而东南部边界的退耕地适宜种草,发展牧业。

    2005年03期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6 ]
  • 鄂尔多斯高原锦鸡儿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杨九艳,杨劼,杨明博,孔维雪,梁娜

    本文对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不同地带上的8种锦鸡儿属植物的叶片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从东到西环境干旱程度的增加,锦鸡儿属植物叶肉组织分化出现从两面叶→过渡型→环栅型→全栅型的适应趋势。8种锦鸡儿的旱生结构有:较厚的角质层、表皮细胞含有晶体、连续或不连续的下皮层、细胞中含有鞣质等内含物、发达的栅栏组织、发达的叶脉及机械组织。不同的种采取了各自的适应对策。

    2005年03期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0 ] |[引用频次:79 ]
  • 内蒙古荒漠地区丛枝菌根植物的初步研究

    包玉英,孙芬,闫伟

    本文对内蒙古荒漠建群及优势植物的丛枝菌根共生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观察的16科76种植物中,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植物有61(占79. 8% )种;其中多年生草本植物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比例较高,占94. 46%;而一年生和二年生的草本植物的比例仅65%。须根系植物中菌根植物约占91. 3%,高于直根系(75. 5% )。古地中海孑遗种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棉刺(Potaniniamongol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和强旱生植物半日花(Helianthemumsoongoricum)有一定的菌根侵染。本地区野生植物的丛枝菌根形态结构类型多数为Arum类型,占83. 6%;而Paris类型少,只占3. 3%。丛枝菌根结构类型与植物的生活型、根系类型和侵染率无关。

    2005年03期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1 ] |[引用频次:31 ]
  • 菌根接种在油松育苗中生长效应的研究

    姚庆智,闫伟

    用人工培养的菌丝体接种剂,对油松一年生播种苗及二年生容器苗进行菌根接种培养。在生长季末期通过对油松幼苗各项生长指标的调查,结果显示,人工菌丝体菌剂可以有效的在育苗生产中发挥作用,接种后的菌根侵染率分别达到58. 6%和85. 5%;接种处理对幼苗产生明显的生长促进效果,接种苗在苗高、地径、根茎比、侧根数、生物量干重等方面均有显著增加,二年生容器苗比一年生播种苗效果更为突出。该研究结果将为油松菌根化育苗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2005年03期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19 ]
  • 祁连山区沙棘人工林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孟好军,刘贤德,王顺利

    通过对沙棘人工造林效果的调查,分析总结出了沙棘人工林的生长规律;沙棘地上生物量随年龄增长之间有Y=0. 0002X5 -0. 0658X4 +0. 686X3 -2. 5659X2 +2. 2501X+3.3027(R=0. 96)的规律;沙棘产果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有Y=-0. 0819+0. 2299X-0. 0018X2(R=0. 99)的规律;沙棘结实和经济系数有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增大,石砾河滩至生长10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的规律;进一步分析了沙棘人工林对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和生态水文功能。结果表明:沙棘林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 10年生沙棘林枯落物厚度平均在1~3cm,枯落物重22t/hm2,水容量为绝干重的2. 12 ~4. 25倍;蓄水量达13. 65 ~23. 37t/hm2;林冠郁闭度在0. 7~0. 8时,林冠对降雨的截留量为39. 3%;林地0 ~20cm土壤的初渗率为16. 165#/min是对照区的8. 7倍;稳渗率为2. 4#/min是对照区的2. 53倍。

    2005年03期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14 ]
  •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种子产量、种子库及幼苗更新

    王哲,张国盛,王林和,郝云龙,温国胜

    采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臭柏(Sabinavulgaris)群落的种子产量、种子库及幼苗更新。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的球果丰富,约为3093. 83粒/m2,种子产量为9118. 5粒/m2,优良种子达2954. 4粒/m2。5种立地条件间的土壤种子库差异大、质量低,种子优良度最高的也仅为3. 7%。土壤种子集中分布于0 ~5cm土层内,并随着土壤深度增加,优良种子数由0~5cm的30. 52粒/m2减少到5~10cm的1. 3粒/m2。5 种立地中当年幼苗数的平均值仅为7. 98株/m2,最高的(A类立地)为14. 7株/m2,仅占表土优良种的30%左右,最低的(D类立地)已经丧失了更新能力。臭柏群落内种子更新苗少,而且种子更新集中在少数滩地小生境中。种子库小、质量差、更新环境的丧失是限制臭柏群落天然更新与拓展的主要因子。

    2005年03期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3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