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文雄,张小平
定西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这为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该区农业发展比较落后,但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主要表现在作物生产、水资源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发展五个方面,其中挖掘生物资源开发潜力是定西地区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所在。
2005年04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6 ] - 赵雪雁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单位面积环境容量狭小,以农业为主的用水结构限制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指出河西走廊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应调整与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玉米、蔬菜、瓜果、花卉制种业;大田反季节蔬菜种植及其加工、销售业;酿酒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酿造业;草畜业及畜产品加工业,建立节水型农业体系,以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提供水资源保证。
2005年04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3 ] |[引用频次:46 ] - 文琦,束锡红
新形势下宁夏农业结构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宁夏独特的气候、资源条件,分析了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阶段宁夏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探讨了农业结构调整中应给予的政策保障。
2005年04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5 ] - 刘虎俊,王继和,常兆丰,马全林,詹科杰
在石羊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相比较而言其上下游的耕地数量与其产流量成反比。农民普遍采取有水就灌的灌水方式,存在水资源浪费现象。大多数公众对水资源的认识仅凭自己的用水情况来判断。若农民灌溉河水,水资源严格受到水利部门的控制,大多数人认为水资源不够用,若利用井水灌溉,灌水者基本自己决定用水的数量和灌水时间,灌水者感觉水资源并未受到限制,水是充足的。在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因有井水的支持而导致51.97%-64.06%的人认为水资源够用,也就使人认为有井即有水。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人们便疯狂的打井,无节制的抽取地下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部门在指导和保护水资源行为的同时,应加强流域水资源现状、利用和管理的宣传,使流域内绝大多数人懂得区域水资源的现状、利用方式、开发潜力,自觉形成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持续用水的意识。
2005年04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7 ] - 颜长珍,吴炳方,王一谋
以陕甘宁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200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两期全区土地资源数据库,通过对从中提取的草地专题时空数据的分析得出:2000年全区有草地面积61694471hm2,占总面积的44.75%;14年间全区新增草地279028hm2,同期减少草地534071hm2,增减抵消草地净减少255043hm2,占草地面积的0.41%。全区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其次是为恢复植被而将部分草地植树变为林地以及草地沙漠化变为沙地和草地变为水域;而草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沙地变为草地,其次是林地变为草地以及耕地和水域变为草地。
2005年04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5 ] - 邵波,陈兴鹏
建立了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中的各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生态因子的具体权重,得出了各影响因子的重要性排序。根据排序结果,对甘肃省的生态环境作了综合全面的评价,并提出了主要生态问题的防治措施,提出了相应对策,以确保甘肃省生态环境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2005年04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578 ] |[引用频次:65 ] - 卢爱刚,何元庆,张忠林,庞洪喜,顾娟
本文主要以武威市环保局的检测资料为依据,将城镇化对该区地表水质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本区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对地表水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并就本区地表水质量恶化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与措施,最后指出适当的城镇化对绿洲水资源的积极意义。
2005年04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1 ] - 甘超华,马礼,南秋菊
在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植被生态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也是农牧交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根本。本文根据坝上各县水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水资源在坝上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光温资源的耦合程度;探讨了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对植被生长与分布的影响。研究认为坝上应以自然恢复为主,林草植被恢复建设则应以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为依据,以水定草、定林,实现土壤水分的持续利用。
2005年04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10 ] - 乔晓英,王文科,翁晓鹏,韩锦萍,马雄德
乌鲁木齐市作为西部开发的重要首府之一,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其工业、农业与生活、生态用水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城市规划,2010年乌鲁木齐市总需水量40×104m3/d,目前供水量30×104m3/d,年缺水3650×104m3。针对区内特殊的地理、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乌鲁木齐河中上游地表水和乌拉泊洼地地下水将成为乌鲁木齐市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本文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乌拉泊洼地为研究区,对地下水库的水源条件、储水空间及其调蓄功能进行分析,并以拟建的西山应急水源地为例,对比不同开采方案下地下水渗流场的状态变化,同时评价该水源地运行对已建的干河子水源地及乌拉泊洼地泉水溢出量的影响。从而为缓解乌鲁木齐市季节性缺水,又保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供技术依据。
2005年04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26 ] - 刘敏超,李迪强,温琰茂
经过我们的多次科考调查:三江源保护区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独特、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样,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动植物中有许多保护种和特有种;同时,三江源保护区也是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和生态建设,恢复和重建三江源保护区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环境,才能使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2005年04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3 ] |[引用频次:45 ] - 桑广书
研究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是认识其环境演变的基础。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的植被变化。得出:西周以前及西周战国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保持着天然状态;秦汉时期天然植被仍占较大比重,人类活动尚没有改变黄土高原的植被面貌;唐宋时期河谷、平原地区已无天然森林,丘陵、山地植被也遭到破坏,北部沙漠开始扩张,自然环境处在恶化之中;明清时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造成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开垦土地,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据推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为53%;秦汉时期下降为42%;唐宋时期下降至32%;明清时期下降至4%。黄土高原濯濯童山主要是近600多年来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2005年04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08 ] |[引用频次:70 ] - 冯缨,许鹏,安沙舟,刘长娥,孙宗玖
本研究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定量地比较了天山北坡中段乌鲁木齐地区各垂直带具代表性的16个主要草地类型的植物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指数。并通过指数间相关关系的分析进而揭示和认识草地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探讨草地类型多样性与草地生产力的相互影响。
2005年04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21 ] - 左小安,赵学勇,张铜会,云建英,黄刚
应用多样性指数对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草地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用空间格局指数测定了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灌木层多样性较低,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较高。在生活型功能群中,一、二年生草本处于优势地位,多年生草本具有稳定群落的效应;在生态功能群中,旱生、中生植物占有主体优势,但在群落中又存在植物功能互补效应。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呈现出聚集分布,在其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特征,即幼苗、幼树阶段为聚集分布,到了成树阶段为随机分布。
2005年04期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9 ] |[引用频次:56 ] - 潘竟虎,刘菊玲
基于TM/ETM卫星遥感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黄河源区1986~200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源区林地、湿地、草地和冰川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程度下降。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分维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提高,景观异质性增强。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强烈,造成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程度加剧,导致大范围高寒草甸、草原植被退化,湿地萎缩。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冻土环境退化,以及所叠加的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和较为严重的鼠虫害是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主要成因。
2005年04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53 ] |[引用频次:104 ] - 张明阳,王克林,刘会玉,谢志仁,何萍,高吉喜
在ERDASIMAGE中对白洋淀流域2000年的TM数据解译处理,并在ARC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CSTATS软件的支持下,计算出不同高程带下景观格局指数,并做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流域景观格局受高程影响显著,分别表现在景观水平和景观要素类型上,空间格局特征随高程呈有规律的分异,但是人为景观类型耕地和居民点表现出与自然景观草地和林地随高程变化不同的分异特征。同时,白洋淀流域东部的人为景观与西部的自然景观也表现出不同的景观格局特征。耕地作为白洋淀流域的主要景观类型,对各个高程带的总体景观格局影响很大。而丘陵区由于其位于农牧和林牧交错带,也表现出与其它高程带不一致的格局特征。
2005年04期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3 ] |[引用频次:63 ] - 王晓峰,任志远,莫宏伟
本文以陕北长城沿线风沙过渡区为研究范围,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现状、特点以及对其驱动力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呈减少趋势,其它土地都有所增加,其中园地和交通用地的增长幅度最大。本区未利用土地所占面积较大,其中以沙地为主,土地沙化现象存在,并且有向东南呈条带状推进的趋势。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大量耕地转为林地和牧草地,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耕地转变为园地,在近10年有12518.98hm2耕地转换为园地;建设用地占去一定的耕地、林地和牧草地;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尤其是牧草地沙化最为明显。国家对该地区的政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人口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未利用土地的变化是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深受经济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在自然因素中,风对未利用土地的影响是一个客观条件,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宣传和经济鼓励等措施,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为措施,加大地表覆盖度减少扬尘、风沙等危害,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05年04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10 ] - 韦惠兰,沈发云,傅小莉
中国半干旱区由于自然条件比较严酷,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而且社会发育程度低,引发社会结构变迁的内部动力不足。集水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不仅使半干旱区农民克服了水资源短缺的限制,基本摆脱了贫困的束缚,而且引发半干旱区农村产生了一系列结构变迁,这种变化是历史性的,它将在半干旱区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写上重重的一笔。
2005年04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4 ] - 刘佳慧,刘芳,王炜,梁存柱,张韬,王永利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配置问题日益重视,生态用水量研究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生态用水量的计算是在生态环境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而“3S”技术恰恰可以提供准确、大量的时空信息以及提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技术方法,满足生态用水量研究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提出了一种在“3S”技术支持下的生态用水量计算方法,以锡林河流域为例,通过“3S”技术提取植被群落类型和空间分布等生态环境信息,应用生态用水概念及计算方法,建立空间信息(群落类型面积大小、数量)与生态用水量等级间的关系,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软件绘制锡林河流域生态用水图,统计得出不同等级生态用水量的大小,进而得到锡林河流域的生态用水总量。该方法为今后快速、准确的计算生态用水量提供了思想启示,为科学配置生态用水提供了依据。
2005年04期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12 ] - 王嵩,冯平,李建柱
本文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对地下水生态环境控制指标问题研究的现状,并从地下水系统与地表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角度,阐述了地下水对地表覆被、农作物生长、土壤盐渍化等三方面的影响,给出了一些典型地区合理的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结合典型地区的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并充分考虑流域内部生态环境的分异特征,应是目前许多地区地下水系统生态环境控制指标确定的基本途径,因此本文对地下水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2005年04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6 ] |[引用频次:45 ] - 倪天麒,杨德刚,张新焕
本文在经济区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干旱区绿洲及其城镇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建立绿洲城镇群经济区及其开发的基本思路。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例,划分该带为四个绿洲群城镇经济区,并论述了它们的开发模式、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开发对策与举措。
2005年04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8 ] - 曹生奎,谭红兵,王小梅,杨萍,曹广超,樊启顺
本文在分析了青藏高原湿地的生态地位和现阶段青藏高原湿地资源保护开发中的主要问题后,提出青藏高原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之路,切实提高高原湿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从经济方面减轻人为不合理因素对湿地的负作用;统筹规划,发展高原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业,在保护和合理开发中健康发展。
2005年04期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2 ] |[引用频次:32 ] - 马彩虹,赵先贵,郝高建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分析总结了宁夏西吉县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实行严格的人口政策、界定有效的林草地产权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建设模式、发展特色产业的对策,以形成内生机制促使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研究结果对宁南山区及其它生态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5年04期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11 ] - 楚新正,李艳红,靳万贵
本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并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的游览、交通、住宿、餐饮、娱乐、邮电通讯等部门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增效的对策。
2005年04期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1 ] |[引用频次:38 ] - 甄江红,杜淑芳
本文分析了1978年以来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动过程,并从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收入比、基尼系数及地区分配等方面分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迟缓及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经济环境是造成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其间差距逐步扩大及其地区间变化不同步的主要原因。
2005年04期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12 ] - 李亚兵,肖星
旅游产品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体现。区域旅游产品优化设计就是通过产品内部各种结构的最优调控,使产品系统在最佳状态下运行。本文针对甘肃省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从类型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要素结构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途径。
2005年04期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88 ] |[引用频次:48 ] - 郭彩玲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它是当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产物。本文在分析陕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基础上,从旅游者需求心理、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了陕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巨大的潜力市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05年04期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16 ] - 卫海燕,郝选文,李振亭
按照2003-05-01最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陕西省宝鸡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类型划分和评价,认为宝鸡市已形成了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秀丽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以优良级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体系。但地域发展不平衡,旅游体系不健全是阻碍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给出了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
2005年04期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1 ] |[引用频次:29 ] - 奥银焕,吕世华,陈世强
利用金塔、敦煌和额济纳旗三站十年的风、温、降水场常规气象资料,通过归类统计,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旺盛的、稳定的和退化的)绿洲夏季三个月十年月平均温度、降水和风场的特征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绿洲的局地气候差异很大。退化绿洲和旺盛绿洲相比,月平均温度高1~2℃;风速大1~1.5m/s;而降水量则明显少于旺盛绿洲。这种干燥、大风、少雨的气候特点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退化绿洲的治理和保护,迫在眉睫。
2005年04期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4 ] - 郝璐,石少宏,吴学宏,郭虎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沙尘天气监测及预警的研究现状,进而阐述了区域性沙尘天气预警系统设计的目标及意义、系统设计方案、系统结构与功能,介绍了环北京地区沙尘天气预警系统与内蒙古地区沙尘天气预警系统两个应用实例,最后讨论了预警系统后期待完善的设计思路及目标。
2005年04期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4 ] - 陈素华,宫春宁,苏日那
分析了数十年来气候变暖对内蒙古农牧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气候变暖使内蒙古地区无霜期延长,积雪、冰雹、雷暴、大风、沙尘暴日数减少,降水量也出现由少转多的变化。事实表明,气候增暖使内蒙古总的生态环境出现向好转化,但是增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病虫害的增加,加上人为的作用,严重地破坏了内蒙古的生态平衡。
2005年04期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15 ] - 安月改,李元华
利用河北省68个气象站1956~2000年20cm口径蒸发皿资料,分析了河北省蒸发量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a来,河北省平均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各气候分区变化趋势与全省相似;各季平均蒸发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与年值相似,春季下降幅度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全省及各分区平均蒸发量大部在60年代最大,60年代至90年代逐渐下降。蒸发量的下降原因与平均风速的减小存在明显正相关。
2005年04期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2 ] |[引用频次:110 ] - 李银芳,阿迪力·吾彼尔,阿依古力,田长彦,马英杰,李和平,李莉
在咸水湖畔的高阶台地和湖边滩地上栽植哈密大枣,进行了树木成活率、新梢生长量、叶片生长状况和蒸腾速率、气孔阻抗、叶温日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由于含盐量少的缘故,生长在台地上的哈密大枣,其成活和生长状况都要好于滩地,各项生理指标也均好于滩地。揭示了影响树木生长的水分生理状况和过程。提出了生产中哈密大枣的造林,应该同一般中生植物一样,栽培满足植物生长的最佳土、肥、水等条件,精心作业,集约栽培。
2005年04期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1 ] - 王峰,王顺霞,王占军,左忠
应用三因素最优设计构造试验方案,研究氮肥、磷肥、钾肥不同水平与组合对玉米产量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磷肥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氮肥较小,钾肥居中。氮、磷、钾肥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其中氮肥、磷肥间的交互作用较大,钾肥与磷肥间的交互作用较小。在试验范围内,就玉米籽粒产量而言,施肥量投入应为N:149.87~207.07kg/hm2,P2O5:38.23~143.52kg/hm2,K2O:24.63~129.91kg/hm2在此施肥范围内,可预报玉米籽粒产量为4707.5~5616.2kg/hm2。
2005年04期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35 ] - 侯瑞萍,张维军,张克斌,乔峰,李瑞,杨俊杰
采用α-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Js)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s)研究宁夏盐池县草原群落在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人工封育、退耕还林、撂荒地)固定样地植物多样性变化。对比2002和2003年不同类型固定样地植物多样性观测数据表明:到2003年,各实验样地的α-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β-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在不同治理措施实验样地的种类组成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此外,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引起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2005年04期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16 ] - 地里拜尔·苏力坦,艾尼瓦尔·买买提,尤努斯江·吐拉洪,杨潇
本文就污灌对土壤-植物体系中有机质及N、P、K等的含量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灌可使土壤K素的含量增加幅度最大为27.0%,但由于氨的挥发、硝化及反硝化作用易造成氮素损失。土壤-植物体系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净化能力。0~60!的土层对有机质、N、P有一定的富集作用,有利于植物吸收利用。而植物对K素的吸收利用率较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积累顺序为叶>根>茎,P>N>K素。从不同植物的吸收情况来看,榆树对养分的吸收则明显优于苹果树和山桃。相关分析表明:表层土壤中有机质与N、P、K含量密切相关。
2005年04期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6 ] - 张裕凤,贾永强
在认识清水河县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对清水河县农用地质量特别是耕地质量进行评定,探讨农用地分等与定级估价计算模型及方法,为加强农用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资产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2005年04期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18 ] - 韩俊丽,段文阁,李百岁
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包头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模拟和预测,指出包头市在未来经济社会和人口、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因素,采取统筹兼顾,合理利用当地地上、地下和黄河水资源,改变过去“以需定供”的水资源利用策略,本着“以供定需”的原则,力争做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达到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状态。
2005年04期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59 ] |[引用频次:79 ] - 杨帆,刘康,王效科,郭然
根据对内蒙古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群落的实地调查数据,应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研究了红花尔基樟子松群落各类型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特征,分析了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演替阶段表现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这4种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能有效的表征樟子松的群落特征,以及群落在演替过程中所处的演替阶段和演替方向:樟子松+白桦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演替方向明确。除樟子松+山杨林群落的演替方向有随意性外,所有群落类型的演替顶极为樟子松纯林,顶极阶段的物种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本研究为红花尔基樟子松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05年04期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35 ] - 张平冬,康向阳,韩锦
以小美旱、新疆杨、二白杨、柳树为砧木,采用“炮捻”劈接以及“T”字型、方块型、“舌”型芽接方式就嫁接繁殖胡杨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选择确定小美旱是胡杨嫁接繁殖的优良砧木,而“舌”型芽接是最佳的嫁接方式,其平均成活率可达86.3%。进一步在不同时期进行“舌”型芽接,证明8月中、下旬为胡杨芽接的适宜时期,适时嫁接成活率高达94%,一般可保证成活率在80%以上。有关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嫁接技术可以解决胡杨无性繁殖难题,从而使生长与形质俱佳的胡杨优良无性系应用于林业生产,这对于保护胡杨优良基因资源、改善西部生态环境以及开发与利用盐碱地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04期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16 ] - 鞠强,贡璐,杨金龙,潘晓玲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是西北干旱地区重要的表征类群。基于测得自然条件下梭梭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梭梭对干旱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具光合午睡、蒸腾午休现象。这种适应可能是通过气孔的部分关闭来实现的。
2005年04期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7 ] |[引用频次:59 ] - 罗俊宝,孙保平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月亮湖公路路域退化白刺沙堆地进行围栏封育及人工促进更新复壮效果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干旱荒漠地区,封育和人工促进更新技术可使路域植被盖度提高17.4%,新增植物13种,植株密度增加28株/m2,粗糙度增大18.3倍,输沙量降低5.7倍,风速降低11.37%。
2005年04期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2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