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涛;赵连荣;张秋菊;
绿洲是干旱区、半干旱区特有的景观形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本文选取新疆较有代表性的新和绿洲为例,在分析、评价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据以水定地、以林护田、草田轮作与以草定畜、满足社会需求与经济效益最大等原则,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对新和县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优化分析,形成了三套方案,试图寻求干旱区绿洲农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后,通过综合比较,选择提出了方案Ι作为最优方案,并对新和绿洲农业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2005年S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6 ] |[引用频次:3 ] - 周跃志;潘晓玲;吕光辉;
本文根据生态经济均衡理论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均衡分析,提出了现代绿洲系统演替的基本机制,提出了现代绿洲生态经济双向共进演替机制EE-BCM,依此提出了现代绿洲稳定性的内涵,绿洲稳定性实质是绿洲复合系统生态与经济的正向协同共进演替状态(P-BCM),建立了概念模型。基于上述理论,建立评价模型,并对阜康绿洲进行了评价,与实际较为吻合。
2005年S1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8 ] - 卢远;华璀;王娟;
本文以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吉林西部为研究区,开展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1年期间,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呈快速的增长趋势,其中源于经济系统的反馈能值的增长尤为明显。虽然环境资源的能值投入并没有占据优势地位,但环境资源能值为农林牧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服务价值和环境能值储备,是吉林西部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16a来系统能值产出结构已经由种植业为主逐步向畜牧业和种植业并举转变,系统生产力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但总体上看,吉林西部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效率和宏观经济价值转化率仍然比较低下,环境负荷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比较弱。
2005年S1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14 ] - 董智;郝玉光;凌霞;丁国栋;王越峰;
绿洲是乌兰布和沙漠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绿洲寓于沙漠而异于沙漠。本文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调查了绿洲-荒漠综合体的景观、地貌、植被、水土资源特征、经济活动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因子,依据各因子特征的差异,将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荒漠综合体划分为绿洲生态经济核心区、绿洲—荒漠生态缓冲区和自然荒漠生态恢复区三个生态功能区;并论述了各功能区的特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不同生态功能区今后的建设方向和策略。
2005年S1期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12 ] - 张凤华;李春燕;
本研究以新疆玛河流域石河子绿洲为例,采用三维立体容积法衡量其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状况,并与新疆、全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新疆、全国农业系统综合效益分别为2.06、1、2.87。石河子绿洲虽然在资源开发维上有一定优势,但在生产功能维、经济增值维方面均处于劣势,而只有三维之间协同作用才能创造最佳的总体功能。今后该区域应该立足资源优势,在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化方面得以加强。
2005年S1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0 ] - 蔡文春;杨德刚;杨永平;
在分析国家和新疆自治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墨玉县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结构、农业种群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对其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分析。结果显示其水土资源结构不平衡、种群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决定了绿洲功能较差,产投比低下的特点,并据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中心,改善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并提高其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2005年S1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3 ] |[引用频次:13 ] - 董孝斌;高旺盛;
本文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以农牧交错带的武川县为案例对该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农牧系统耦合和农户经济生产力及10多年来的能值投入和产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结合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试图说明该区域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005年S1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2 ] |[引用频次:30 ] - 赵成章;龙瑞军;
祁连山地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自1995年以来,受气候干旱和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处于低迷状态。主观上求稳怕乱、缺乏商品意识和经验,客观上受区域性产业经济政策的影响,牧民家庭经济收入结构单一,牧区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牧民进行的草地基本建设,既保证了经济收入的增加,也使他们背上了债务负担,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瓶颈。
2005年S1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6 ] - 丁文广;卜红梅;胡小军;雷青;
本研究以甘肃省草地资源丰富县和贫困县的数据为基础,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草地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是草地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无相关性。政策体制因素是导致草地退化和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的根源。因此,要打破草地退化和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要从政策体制方面解决问题。
2005年S1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2 ] - 刘义花;卓玛措;赵宏利;苏建军;王勇;
本文将灰色系统的关联分析法应用于区域宏观经济分析。将青海省与西部部分省份的宏观经济指标构成研究序列,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第二产业总产值和人均第三产业总产值为系统特征指标,分别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对区域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将得出的结论用于分析青海省宏观经济状况,探索青海经济落后的原因。
2005年S1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3 ] - 包斯琴;王桂华;齐艳萍;
基准地价是我国地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政府部门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基准地价测算的基础上,检验、分析巴彦浩特镇样点及地价,提出了抽样样本的总体和方差检验、准确的测算地价是基准地价更新的关键。
2005年S1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4 ] - 郑淑婧;李经龙;张淑萍;
在回顾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历程和市场规模变动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出境旅游规模与人均GDP的相关度极高,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境旅游市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潜力的分布情况,并对中国出境旅游客源市场的深入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2005年S1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08 ] |[引用频次:38 ] - 韩艳洁;
西部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本文在提出生态旅游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旅游系统,划分生态旅游类型和层次,提出了生态旅游规范要求及西部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发展趋势,为西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05年S1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22 ] |[引用频次:17 ] - 王楠;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我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的聚居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如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使该地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独特的“驯鹿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资源优势快速、高效转化为经济优势。本文通过对敖鲁古雅乡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对区域旅游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总体布局与实施措施。
2005年S1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12 ] - 张娜;尹怀庭;
自然风景旅游区具有特殊的生态和环境作用,对它的开发要在不损害景区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本文总结了目前旅游与环境存在的一些冲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环境保护下,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005年S1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10 ] - 陈铭;张树清;宋开山;王宗明;王丹丹;
本文系统论述了松嫩平原重要湿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系统建设的目标、原则,系统结构设计与数据库建库,以及湿地信息系统建成后的功能和意义。松嫩平原重要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平台的建立,实现了重要湿地生态环境信息查询、更新和信息共享,为深入开展保护区重要水禽生境专题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提高了濒危物种和湿地环境的监测能力和保护效率。
2005年S1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5 ] - 徐枫;刘兆礼;陈建军;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化现象在空间上的表现,因此城市空间扩展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测度指标之一。我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及时掌握城市空间扩展的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及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地形图与遥感数据对长春市近50年来的城市扩展时空过程及其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近50年来,长春市的城市空间扩展较快,但总体上是有序的、速度适中的和可持续性的。在新的多中心和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快速扩展之时,贯彻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保护基本农田是当务之急。
2005年S1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8 ] |[引用频次:43 ] - 付淑清;陈淑娥;李勇;王永;
在野外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对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全新世黄土剖面以2 cm为间距密集采样,并对所有样品进行了磁化率测定和粒度分析。通过对各气候指标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化表现为不稳定性和阶段性,其中全新世早期升温过程中,发生了历时约千年之久的气候恶化事件。全新世中期在总体温暖的背景下,曾产生过多次气候波动,其中以6 000~5 000 a B.P最为显著,其次为7 300~6 900 a B.P以及4 000~3 600 a B.P间。3100 a B.P之后,古季风再次发生大规模重组,气候趋于干冷。
2005年S1期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23 ] - 卢晓宁;邓伟;栾卉;翟金良;
霍林河是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科尔沁、向海和查干泡湿地的重要补给水源,选取流域内3个代表站的径流实测资料,对50年来流域年径流量、雨季径流量、枯季径流量和基流径流量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径流量年均序列的db3小波函数多分辨率分析表明,期间流域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距平累积法”将径流量序列分为3个阶段,1965年以前径流量偏多阶段,1965~1985年的偏少阶段和1985年以后的偏多阶段;1985年以后流域径流量较强的增长趋势变化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检测达到突变水平,增长突变发生在1985~1990年;Morlet小波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径流量主要存在3个尺度的周期变化,预测在未来几年流域将逐渐进入较大尺度的枯水期之下的较小尺度的相对丰水期。
2005年S1期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19 ] - 车慧正;张小曳;李杨;陈振林;王丹;
本文利用1951-2000年西安市气候观测数据,分析了过去50年来西安市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百分率、晴空指数以及直接散射辐射比等参数的多年和季节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中,西安市年平均和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降水量尤其是年平均值和冬季平均值下降明显;相对湿度、日照百分率和晴空指数年平均值和季节平均值也都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直接散射辐射比的增加间接证明了西安市云量在过去31年里呈减少的趋势。过去50年西安市的气候演变趋势表明,人类活动的加剧已经对西安市局地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05年S1期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4 ] |[引用频次:34 ] - 田良;鲁然英;邢文听;王莉;王翔;王伟;王剑锋;
本文应用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数据,研究了2001~2004年我国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是PM10;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比较明显,城市空气污染冬春季节重于夏秋季节,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2001~2004年,北方大部份城市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同时分析沙尘天气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表明,我国北方城市尤其是西北城市,受沙尘天气的影响比较大,PM10污染相对严重。
2005年S1期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2 ] |[引用频次:36 ] - 平措;尤学一;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晴雨表,拉萨作为这片高原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它的大气污染无疑将成为青藏高原的直接污染源,因此对拉萨城市大气污染状况的关注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较全面地总结了拉萨城市大气污染现状,系统分析了大气污染形成原因,并结合拉萨的实际探讨几点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2005年S1期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14 ] - 武健伟;鲁瑞洁;
中世纪暖期是冰后期的又一次回暖期,研究表明当时我国东部沙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沙固定现象。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浑善达克沙地若干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浑善达克沙地气候温暖湿润,沙地中普遍发育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流沙固定,特别是沙地东部、中部和南部流沙被大面积固定,沙地面积缩小;孢粉分析结果表明,沙地内植被发育较好,盖度增加,形成干草原-疏林草原景观。研究结果将为浑善达克沙地未来气候环境演变趋势提供背景资料。
2005年S1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16 ] - 巩晓燕;魏明建;
随着孢粉研究分辨率不断提高,许多学者对黄土沉积物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单个剖面的孢粉图谱可以反映研究地区的总体植被变化情况。在研究方法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同种花粉在不同剖面的百分含量图谱,可以大体上反映该种植被的分布情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两个地区六个剖面中八种有生态指示意义的科属进行合成,以此得出:早中全新世,黄土/沙漠过渡带沟谷区的环境条件优于黄土塬区;而在晚全新世,植被的地带性特征才表现得比较明显。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仍需要更多证据和更为深入的研究。
2005年S1期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4 ] - 张海龙;蒋建军;解修平;吴宏安;张丽;
基于1988年与2003年两期TM影像,综合遥感与GIS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深入分析了渭河盆地景观变化的数量和空间特征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耕地、园地与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林地、水体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是以侵占大量农田为代价的,而园地与耕地的增加则主要是通过开荒的方式。景观形状趋于复杂,破碎度降低,异质性下降,景观类型有向单一化或非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表明人类的开发活动增强,这样必然导致景观稳定性下降,因而降低了景观抗干扰的能力。最后采用马尔可夫模型对景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2005年S1期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2 ] |[引用频次:54 ] - 李英年;赵亮;徐世晓;赵新全;古松;
文中从季节动态变化出发,探讨了覆被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特点。表明:有植被覆盖区,在4月下旬到8月下旬期间的随季节进程中,土壤温度与无植被区相比是逐渐升高的,其温度升高的倾向率达0.2276℃/旬。随植被盖度的加大土壤湿度降低,0-60cm整层土壤湿度以1.2587%/旬的速率递减。植被能滞留大部分太阳辐射,发生植被的蒸散要消耗大量的土壤水分。
2005年S1期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6 ] - 刘虎俊;赵明;王继和;徐先英;寥空太;魏怀东;
通过考察结果和TM影像解译,库姆塔格沙漠的东南分布高大的沙山,沙丘形态复杂;南部和西南缘分布有多条南北走向的荒漠沟谷,两岸分布沙垄,高18~65m,垄脊点(金字塔型)线交错,沙垄走向与沟的走向一致,阶地上覆盖一层深色矿物组成的砂砾(粒径3~1mm)。沙漠的中心区域,孤立的新月型沙丘、沙丘链占优势。下伏地形强烈影响着库姆塔格沙漠的风沙地貌形态。沙漠南部的低山、阿尔金山及其山前洪积沟谷形成的沟谷效应,塑造了沙漠南部复杂的地貌形态。沙漠沙丘砂的粒径由南向沙漠中心减小,0.25~0.05mm细砂占80%左右。
2005年S1期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26 ] - 白文娟;焦菊英;马祥华;焦峰;
根据延安、安塞和吴旗退耕20年以上人工林地、自然恢复草地和坡耕地的调查与分析资料,分析了人工林相对于坡耕地、自然恢复草地、次生林的土壤环境效应,包括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氮磷钾素的变化、土壤水分效应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林可明显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特别是0~20cm土层,但这些土壤肥力指标仍处于低或中等水平;同时人工林地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高,增强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但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却远远大于坡耕地和自然恢复的草地,在安塞和吴旗表现得更为明显。综合分析结果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认为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宜采取先封禁牧,然后补种部分适宜的牧草、灌木和乔木,逐步实现良好的乔灌草植被结构特征和其生态环境功能。
2005年S1期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9 ] |[引用频次:25 ] - 张军民;
伊犁河流域是新疆地表水系最发达、径流最发育、水资源最丰富的内陆河流域,具有流域降水丰沛,径流补给充分,径流量大;水系发达,河川密布;水量变化较小、泥沙含量较少、水质较好的资源优势。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层次的限制,伊犁河流域水资源总体上仍处于利用效率低下、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综合利用潜力巨大的初级开发阶段。依据部颁SL201-9《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和流域整体规划目标,经过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平衡分析与评价,给出了伊犁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配置远景规划方案。
2005年S1期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88 ] |[引用频次:18 ] - 刘登伟;封志明;延军平;
采用近30年来(1970-2000)关中地区33个县市、陕南地区26个县市气象观测数据及研究区内各主要县市的近50年来(1949-2000)人口数据,对比分析了人口增长对秦岭南北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分析表明近50年来,关中地区每年平均增长人口27.1万人,陕南地区每年增长人口8.9万人,关中地区人口总数和增长速率分别是陕南地区的2倍和3.5倍;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变化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关中地区的下降速率为每年2.1%,陕南地区下降的速率为1.4%;从时间上看,关中地区90年代与60年代相比,人均水资源量减少了46.5%,陕南地区90年代与60年代相比,人均水资源量减少了16.5%;从空间上看,关中地区主要缺水区域位于渭河的中下游,大部分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在1,400m3以下,而陕南地区只有汉中水资源受人类影响较大人均水资源量在1,400m3以下,其他县市水资源仍然很丰富,人均水资源量在2,800m3以上。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关中地区的水资源较陕南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严重的缺乏,前景不容乐观。因此,从人口和水资源两方面考虑陕南地区是支持关中经济发展的重要后方。
2005年S1期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14 ] - 吕晶洁;胡春元;贺晓;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边缘沙地采煤塌陷对固定沙丘的水分时空动态分布规律影响的研究表明,沙土含水量的时空变化与降雨季节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沙丘0-80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受降雨影响的活跃层,其中0-40cm土层变化最为明显。沙丘的迎风坡和坡顶含水量低于沙区的其他部位,但受沙丘高度以及植被和土壤质地的影响这种差异并不明显。在沙区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对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影响较小。
2005年S1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56 ] - 王志强;朝伦巴根;天谷孝夫;刘霞;道格通;
内蒙古达拉特旗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策略以来经济发展很快,年财政收入超3亿元。农作物种植面积94970hm2,农业产量已超4亿kg,其中粮食产量已达3.5亿kg。然而农业灌溉依然沿袭传统灌溉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因此农业节水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实验,利用水分生产函数确定了用以节水的非充分灌溉制度。
2005年S1期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13 ] - 雷敏;曹明明;
在充分认识和计算延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度模型,得出了延河流域目前水资源开发度为39.1%,而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为20.8%,开发利用状态基本在警戒域值范围之内,但由于黄土高原的水环境特征,其前景不允许盲目乐观。针对延河流域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特征及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其上、中、下游河段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2005年S1期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4 ] - 吴全;朝伦巴根;王桂华;高科;
本文对内蒙古水土资源条件和利用特点、土地整理潜力、粮食生产能力等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内蒙古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但水资源严重不足,这是该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此,本文提出了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的内蒙古土地整理的规划布局和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005年S1期 16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3 ] |[引用频次:13 ] - 高润宏;刘庭玺;张昊;韩轶;丛林;
通过对大青沟分布的49种木本植物,其中包括23种乔木,26种灌木的果实类型组成和所占的比例及其水分生态型分析,结果表明:大青沟木本植物水分生态型以中生植物为主,占87.76%;果实类型主要是蒴果、浆果、核果和翅果,分别占26.53%、22.45%、16.33%和16.33%,其次为坚果和梨果,分别占6.12%、6.12%,瘦果、荚果和骨突果所占比例最小,分别占2.04%、2.04%和2.04%。木本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决定植物对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以地下水为利用资源的木本植物,其果实主要是通过动物来传播的,而以地表水为利用资源的木本植物,其果实主要是通过风来传播的。由此根据现有木本植物果实类型组成和生态型谱初步推断,大青沟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是以风为媒介,使植物果实扩散和定居而形成的,之后又以动物为媒介,使植物果实通过动物扩散和定居,从而形成目前不同生态型的植物群落,而不是大青沟作为植物避难所,原有地带性植被的残存。
2005年S1期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22 ] - 刘清泉;杨文斌;珊丹;
天然草地土壤贮存的水分与降水的多少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内蒙古草甸草原的土壤水分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节中表现出“U”形曲线的变化特点,表层土壤的水分含量波动剧烈,对降水反应迅速,下层土壤水分含量波动幅度较小,30-40层土壤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S1期 179-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45 ] - 周丽艳;王明玖;韩国栋;
在一个生长季内,比较分析了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地段(非牧段,轻牧段,中牧段和重牧段,以放牛为主)植物群落的总地上现存量、总投影盖度、平均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结果表明,不同强度放牧条件下各项指标均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状况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劣化,且群落总地上现存量、总投影盖度、群落高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与地面凋落物的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考虑各项指标对放牧反应的敏感性、变化的稳定性和测定的方便性,可以把群落盖度、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作为草地健康评价的关键指标。
2005年S1期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1 ] |[引用频次:114 ] - 吕荣;李志忠;刘朝霞;刘和平;周世权;
锦鸡儿(Caraganaspp.)属的植物群众通称柠条,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重要的植物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经我们调查研究后,确认锦鸡儿属在鄂尔多斯市有9种,它们是: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Kom.)、中间锦鸡儿(C.intermediaKuang etFu)、荒漠锦鸡儿(C.roborovskyiKom.)、垫状锦鸡儿(C.tibeticaKom.)、狭叶锦鸡儿(C.stenophyllaPojark.)、短脚锦鸡儿(C.brachypodaPojark.)、甘蒙锦鸡儿(C.opulensKom.)、秦晋锦鸡儿(C.purdomiiRehd.)以及矮锦鸡儿(C.pygmaea(L.)DC.)。
2005年S1期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6 ] - 张国盛;张小红;王林和;梁小荣;温国胜;红雨;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法研究了内蒙古地区臭柏种群的遗传分化,所用的18条引物对4个臭柏种群的55个样本扩增出124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00个,多态率达80.7%。种内的平均Nei's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86和0.428,种群内分别为0.232和0.347,基因多样性变化趋势为毛乌素沙地(0.258,0.386)>阴山山脉西部(0.258,0.376)>浑善达克沙地(0.231,0.345)>内蒙古贺兰山(0.184,0.281)。臭柏种群总的基因多样性(Ht=0.288),大于种群间的基因多样性(Hs=0.233)。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83,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81.7%。臭柏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86,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918,4个种群之间有比较相似的遗传多样性,由于地理隔离,种群间也存在分化。
2005年S1期 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18 ] - 郑淑华;赵萌莉;韩国栋;红梅;贵满全;乌力吉;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与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土壤容重、土壤的三种粒径含量和土壤紧实度等8个土壤物理指标与草地地下生物量相关性较弱;而与草地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根据相关性的强弱,建立了8个土壤物理指标与草地地上生物量、草地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的线性回归模型。
2005年S1期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06 ] |[引用频次:82 ] - 孙丽华;
本试验选取种植于包头市内五个不同生境中的三个黄杨品种,在冬季、夏季分别测定与耐寒性相关的生理指标,如水分、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C等,以分析其耐寒性差异。结果表明:组织中水分含量呈夏季多冬季少的趋势,从含量的差异中可以判别黄杨耐寒性的大小,水分含量可以作为黄杨耐寒性的生理指标;不饱和脂肪酸变化没有明显规律,仅能作为黄扬耐寒性的参考指标。维生素C也呈现夏多冬少趋势,变化较为明显,可作为黄杨耐寒性的生理指标。以上几项综合得出:三个黄杨品种的耐寒性强弱依次是锦熟黄杨最强,朝鲜黄杨次之,小叶黄杨最弱。
2005年S1期 204-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2 ] - 杨红艳;王晶莹;杨文斌;
该文以和林格尔县的行带式柠条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十路风向风速自动采集仪,在无叶期选择上风方向的三条连续完整行带式柠条林和第二条出现有3m缺口状况的风速分别进行观测,进而分析了行带式柠条林的防风效益以及缺口对其防风效果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讨论了林带间距的适宜宽度。结果表明:行带式柠条林的带间距至少可拉大到20m。
2005年S1期 210-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19 ] - 斯琴高娃;王天玺;高润宏;
本文以阿拉善荒漠分布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红砂(Reaumuria soonorica)、阿拉善沙拐枣(Calligonum alaschanicum)、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etina)、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和四合木(Tetreana mongol-ica)等灌木为研究对象,以种子吸胀过程中对水分的吸收速度和水分利用效率作为对水分的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所供实验的各种灌木种子吸胀所需时间顺序依次为:梭梭<四合木<绵刺<膜果麻黄<红砂<阿拉善沙拐枣<沙冬青,与之相对应的种子千粒重为沙冬青>阿拉善沙拐枣>红砂>梭梭>四合木>膜果麻黄>绵刺,种子千粒重与吸胀时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吸胀过程中水分吸收速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阿拉善沙拐枣>沙冬青>四合木>红沙>梭梭>绵刺>膜果麻黄,梭梭>膜果麻黄>绵刺>四合木>阿拉善沙拐枣>沙冬青>红沙。响应于荒漠水分的变化,荒漠灌木可分为对水分敏感性植物和迟钝性植物。对水分敏感性植物,繁殖对策表现为典型的r-对策,千粒重较小,对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如绵刺、梭梭等,对水分迟钝性植物,繁殖对策为典型的k-对策,千粒重较大,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如阿拉善沙拐枣和沙冬青等。响应于荒漠环境为极度胁迫下的易变环境,水分敏感的植物对荒漠植被的稳定具有重要贡献,响应于相对稳定时间尺度内,水分迟钝植物对荒漠植被构建起着关键作用。这种r-对策和k-对策荒漠灌木对水分不同的利用方式和繁殖方式,既能在干旱多变的气候环境变化下保持一定的荒漠景观植被,又能在稳定气候环境下保持另一种荒漠景观植被,从而确保荒漠地表环境的稳定。
2005年S1期 215-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22 ] - 刘建泉;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西南部,祁连山北坡,北纬36°45′—39°30′,东经93°31′—102°40′,面积272.2万hm2,属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的过渡带;分布有种子植物1286种,隶属84科431属,占中国种子植物科数的30.43%,属数的13.86%,种数的5.00%。含20种以上的属6属155种,含10-19种的属19属244种,含5-9种的属45属292种,含1-4种的属360属595种,其中,含1种的属217属217种。属的分布类型有12个分布类型和18个分布亚型,热带分布类型有3个类型、1个变型,共27属44种,占祁连山保护区总属数的6.26%;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在本区共173属,占本区属数的40.14%,其中北温带分布类型在本区共126属,占29.23%,为本区最大的分布类型;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共64属,其中在旧世界温带分布的54属植物中,鹅观草属(Roegneria C.Coch.)为本区最大的属,共15种;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共34属,其中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在祁连山保护区均为含1—5种的小属;中亚分布及其变型共有24属,其中中亚分布中,除(Dilophia Thoms)和小甘菊属(Cancrinia Kar.et Kir.)各有3种外,其余11属均仅含1种;中国特有分布共9属10种,这些特有成分中,有青藏高原特有属(黄缨菊Xanthopappus C.Winkl.)、唐古特地区的特有属(穴丝荠属Coelonema Maxim.),大部分为本区与周围地区所共有的属,而无真正的本区特有属。温带成分占优势,植物区系年轻,草本植物丰富而乔木种类贫乏,特有属、种少,地理成分沿海拔高度明显不同。
2005年S1期 22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3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