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先贵;韦良焕;马彩虹;王婧;
本文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3个概念,并将其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该方法对西安市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1.0517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1.4419 hm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波动在0.3182(0.2759—0.3539)hm2左右,人均生态赤字从1978年的0.712 hm2增至2003年的1.166 hm2。生态压力指数从1978年的1.38逐年增至2003年的4.21,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从0.47增至0.66,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由0.34降低为0.16。说明西安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很差。
2007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23 ] |[引用频次:96 ] - 赵先贵;韦良焕;马彩虹;王婧;
本文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3个概念,并将其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该方法对西安市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1.0517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1.4419 hm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波动在0.3182(0.2759—0.3539)hm2左右,人均生态赤字从1978年的0.712 hm2增至2003年的1.166 hm2。生态压力指数从1978年的1.38逐年增至2003年的4.21,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从0.47增至0.66,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由0.34降低为0.16。说明西安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很差。
2007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23 ] |[引用频次:96 ] - 张瑜英;李占斌;
近年来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生态足迹分析模型,通过对区域人口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测度,确定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利用生态足迹理论,选择1999、2001及2003年为代表年份,对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计算和分析,揭示陕西省可持续发展制约因子;分析不同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足迹的变化对陕西省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为区域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2007年01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15 ] |[引用频次:39 ] - 张瑜英;李占斌;
近年来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生态足迹分析模型,通过对区域人口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测度,确定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利用生态足迹理论,选择1999、2001及2003年为代表年份,对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计算和分析,揭示陕西省可持续发展制约因子;分析不同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足迹的变化对陕西省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为区域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2007年01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15 ] |[引用频次:39 ] - 秦松;李易麟;南忠仁;
为了弄清白银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根据2000—2004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白银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分别进行了动态分析,并与不同尺度区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五年平均生态足迹为1.55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4.76%;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为0.55 hm2/人;平均生态赤字1.00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22.00%,处于一种相对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②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占生态足迹的99.97%,主要通过消耗本地的自然资源来维持区域的发展;耕地供给对生态承载力贡献率为92.38%,供给类型比较单一。③2004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为2.71 hm2,相当于中国西部的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模式为粗放型、消耗型。④生态足迹特点是:大生态足迹、低生态承载力、高生态赤字。
2007年01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21 ] - 秦松;李易麟;南忠仁;
为了弄清白银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根据2000—2004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白银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分别进行了动态分析,并与不同尺度区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五年平均生态足迹为1.55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4.76%;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为0.55 hm2/人;平均生态赤字1.00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22.00%,处于一种相对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②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占生态足迹的99.97%,主要通过消耗本地的自然资源来维持区域的发展;耕地供给对生态承载力贡献率为92.38%,供给类型比较单一。③2004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为2.71 hm2,相当于中国西部的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模式为粗放型、消耗型。④生态足迹特点是:大生态足迹、低生态承载力、高生态赤字。
2007年01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21 ] - 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
本文在生态安全评价状态-压力-响应概念框架模型的指导下,以甘肃牧区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为例,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进行了甘肃牧区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评价结果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区域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其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中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减少了评价过程中的人为主观性的干扰,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各评价指标对区域整体生态安全状况的贡献率,为区域生态安全定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在定量化评价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2007年01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06 ] |[引用频次:196 ] - 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
本文在生态安全评价状态-压力-响应概念框架模型的指导下,以甘肃牧区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为例,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进行了甘肃牧区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评价结果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区域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其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中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减少了评价过程中的人为主观性的干扰,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各评价指标对区域整体生态安全状况的贡献率,为区域生态安全定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在定量化评价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2007年01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06 ] |[引用频次:196 ] - 刘晓琼;徐小玲;薛亮;延军平;周立花;张红娟;
三江源地区是国家级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域,更是西北地区实现山川秀美的重要保证。源区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事关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鉴于此,本文立足三江源地区实际情况,遴选了16县经济发展的21项指标以综合考评本区的经济综合发展,并通过分析本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生态问题,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源区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互动措施。旨在通过文中互动措施的提出获得本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双赢效益。
2007年01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9 ] - 刘晓琼;徐小玲;薛亮;延军平;周立花;张红娟;
三江源地区是国家级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域,更是西北地区实现山川秀美的重要保证。源区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事关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鉴于此,本文立足三江源地区实际情况,遴选了16县经济发展的21项指标以综合考评本区的经济综合发展,并通过分析本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生态问题,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源区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互动措施。旨在通过文中互动措施的提出获得本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双赢效益。
2007年01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9 ] - 贡璐;鞠强;潘晓玲;
生态风险评价是一个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可能性的过程,是发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决策基础。本研究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尝试对干旱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进行系统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其目的在于为区域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这对于改善博斯腾湖生态环境、促进南疆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确立主要生态风险源主要为:洪涝、干旱、水体矿化度和富营养化这四大类生态风险。利用遥感技术确立生态风险受体,通过基于景观的生态风险的综合计算和GIS叠加,得到博斯腾湖区域综合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图。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和风险管理决策探讨。
2007年0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87 ] |[引用频次:89 ] - 贡璐;鞠强;潘晓玲;
生态风险评价是一个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可能性的过程,是发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决策基础。本研究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尝试对干旱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进行系统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其目的在于为区域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这对于改善博斯腾湖生态环境、促进南疆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确立主要生态风险源主要为:洪涝、干旱、水体矿化度和富营养化这四大类生态风险。利用遥感技术确立生态风险受体,通过基于景观的生态风险的综合计算和GIS叠加,得到博斯腾湖区域综合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图。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和风险管理决策探讨。
2007年0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87 ] |[引用频次:89 ] - 刘进琪;王一博;程慧艳;
青海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集中表现为,湖水位持续下降,湖面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天然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弱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等。分析其成因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变化双重作用影响,一是近40年青海湖地区的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升温趋势,平均10年尺度上升温0.36℃,同期,降水量波动且略呈减少态势;二是入湖水量减少,对青海湖鱼类生长繁殖影响较大;三是草地开垦,超载过牧与樵采,构建围栏等人类活动剧烈。为此提出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谐的发展模式和开展沙漠化防治工程建设与制定青海湖综合整治规划的综合治理措施。
2007年01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0 ] |[引用频次:24 ] - 刘进琪;王一博;程慧艳;
青海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集中表现为,湖水位持续下降,湖面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天然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弱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等。分析其成因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变化双重作用影响,一是近40年青海湖地区的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升温趋势,平均10年尺度上升温0.36℃,同期,降水量波动且略呈减少态势;二是入湖水量减少,对青海湖鱼类生长繁殖影响较大;三是草地开垦,超载过牧与樵采,构建围栏等人类活动剧烈。为此提出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谐的发展模式和开展沙漠化防治工程建设与制定青海湖综合整治规划的综合治理措施。
2007年01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0 ] |[引用频次:24 ] - 李绍飞;冯平;林超;
本文结合海河流域地下水环境的具体情况,分别构建了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天津、沧州、衡水、石家庄和唐山五个典型区域的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中,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水质优良,地下水储存量较丰富;天津及唐山地区水质尚可,水资源存储量较差;沧州和衡水地区地下水质劣于一般程度,存储量较差,且超采现象很严重。这与相关资料显示的各区域地下水系统实际环境情况基本吻合,验证了所建立指标体系选取的合理性,可为其它区域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2007年01期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82 ] |[引用频次:38 ] - 李绍飞;冯平;林超;
本文结合海河流域地下水环境的具体情况,分别构建了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天津、沧州、衡水、石家庄和唐山五个典型区域的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中,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水质优良,地下水储存量较丰富;天津及唐山地区水质尚可,水资源存储量较差;沧州和衡水地区地下水质劣于一般程度,存储量较差,且超采现象很严重。这与相关资料显示的各区域地下水系统实际环境情况基本吻合,验证了所建立指标体系选取的合理性,可为其它区域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2007年01期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82 ] |[引用频次:38 ] - 徐冰;郭克贞;思世勇;赵培成;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内蒙古典型干旱牧区乌审旗2000-200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当地生态足迹呈现上升的趋势,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逐年下降。单从生态足迹的角度而言,乌审旗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较为突出。
2007年01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8 ] - 徐冰;郭克贞;思世勇;赵培成;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内蒙古典型干旱牧区乌审旗2000-200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当地生态足迹呈现上升的趋势,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逐年下降。单从生态足迹的角度而言,乌审旗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较为突出。
2007年01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8 ] - 李国平;刘治国;
陕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陕北地区煤炭开发给环境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失和给生态造成水源短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损失分别进行经济计量,综合评价了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
2007年01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13 ] |[引用频次:34 ] - 李国平;刘治国;
陕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陕北地区煤炭开发给环境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失和给生态造成水源短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损失分别进行经济计量,综合评价了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
2007年01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13 ] |[引用频次:34 ] - 孟彩侠;黄领梅;沈冰;秦胜英;李淼;武飞周;
本文采用和田地区1954—2003年气温实测资料,使用滑动平均法计算气温年际及季节变化趋势;计算统计特征值来分析气温年内变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和田地区年气温有增加的趋势;夏季、秋季、冬季气温也有增加的趋势且冬季气温值增幅较大;标准差及变差系数都是冬季变化较为剧烈;偏度系数在夏季及秋季为正值;峰度系数值在冬季较大。
2007年01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10 ] - 孟彩侠;黄领梅;沈冰;秦胜英;李淼;武飞周;
本文采用和田地区1954—2003年气温实测资料,使用滑动平均法计算气温年际及季节变化趋势;计算统计特征值来分析气温年内变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和田地区年气温有增加的趋势;夏季、秋季、冬季气温也有增加的趋势且冬季气温值增幅较大;标准差及变差系数都是冬季变化较为剧烈;偏度系数在夏季及秋季为正值;峰度系数值在冬季较大。
2007年01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10 ] - 格丽玛;何清;冷中笑;范丽红;
本文通过艾比湖流域分布的5个气象台站有关气温、降水、蒸发的多年数据,分析了近40a来艾比湖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a来年平均气温及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自90年代后出现增加趋势;年及四季蒸发量呈上升趋势,但90年代的年及各季蒸发量较80年代呈减少趋势,其中以夏季最为明显。该地区近10多年来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蒸发量却有减少的趋势。
2007年01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33 ] - 格丽玛;何清;冷中笑;范丽红;
本文通过艾比湖流域分布的5个气象台站有关气温、降水、蒸发的多年数据,分析了近40a来艾比湖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a来年平均气温及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自90年代后出现增加趋势;年及四季蒸发量呈上升趋势,但90年代的年及各季蒸发量较80年代呈减少趋势,其中以夏季最为明显。该地区近10多年来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蒸发量却有减少的趋势。
2007年01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33 ] - 桑建人;刘玉兰;韩世涛;张楠楠;
计算宁夏20个测站1961—2004年的≥0℃、5℃、10℃、15℃、20℃持续日数及其积温,熵分析表明,≥0℃积温,兴仁最不稳定,相对最稳定的是固原地区;≥5℃积温,青铜峡最不稳定,陶乐最稳定;≥10℃积温最不稳定的是海原,相对稳定的是惠农、吴忠、陶乐、永宁等地;≥15℃积温最不稳定的地方在海原以南地区,最稳定的是青铜峡。对一地而言,界限温度越高,积温越不稳定。宁夏各地的逐月平均气温在5—9月的变异系数较小且地域之间变化比较稳定,10月至翌年4月变异系数较大且地域差别较大。在80%保证率下,宁夏的各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在引黄灌区最多,相应的积温也多,中部干旱带次之,黄土丘陵区最少,积温也最少。
2007年01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8 ] - 桑建人;刘玉兰;韩世涛;张楠楠;
计算宁夏20个测站1961—2004年的≥0℃、5℃、10℃、15℃、20℃持续日数及其积温,熵分析表明,≥0℃积温,兴仁最不稳定,相对最稳定的是固原地区;≥5℃积温,青铜峡最不稳定,陶乐最稳定;≥10℃积温最不稳定的是海原,相对稳定的是惠农、吴忠、陶乐、永宁等地;≥15℃积温最不稳定的地方在海原以南地区,最稳定的是青铜峡。对一地而言,界限温度越高,积温越不稳定。宁夏各地的逐月平均气温在5—9月的变异系数较小且地域之间变化比较稳定,10月至翌年4月变异系数较大且地域差别较大。在80%保证率下,宁夏的各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在引黄灌区最多,相应的积温也多,中部干旱带次之,黄土丘陵区最少,积温也最少。
2007年01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8 ] - 任学慧;李元华;
以大连市1950年以来气温指标及城市化进程为分析基础,运用函数关系确立代表城市化进程的综合参数,生成大连市年均温变化趋势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图,从图中发现气温变化与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气温变化的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影响气温变化的主导因子为:城市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和下垫面的性质改变。
2007年01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9 ] |[引用频次:34 ] - 任学慧;李元华;
以大连市1950年以来气温指标及城市化进程为分析基础,运用函数关系确立代表城市化进程的综合参数,生成大连市年均温变化趋势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图,从图中发现气温变化与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气温变化的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影响气温变化的主导因子为:城市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和下垫面的性质改变。
2007年01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9 ] |[引用频次:34 ] - 张嘉嘉;赵景波;董雯;郁耀闯;
近十年来水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威胁关中地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关中地区、重点是渭河的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的调查分析,根据渭河13个断面近十年来的监测数据,详细分析了关中地区水环境的水污染状况,指出渭河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COD、BOD5、非离子氨及石油类,属有机型污染,并重点分析了主要污染物的演变过程、演变特点和演变规律、对关中地区水环境污染的成因作了初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水环境保护措施。
2007年01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1 ] |[引用频次:30 ] - 张嘉嘉;赵景波;董雯;郁耀闯;
近十年来水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威胁关中地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关中地区、重点是渭河的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过程的调查分析,根据渭河13个断面近十年来的监测数据,详细分析了关中地区水环境的水污染状况,指出渭河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COD、BOD5、非离子氨及石油类,属有机型污染,并重点分析了主要污染物的演变过程、演变特点和演变规律、对关中地区水环境污染的成因作了初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水环境保护措施。
2007年01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1 ] |[引用频次:30 ] - 周亚;张俊锋;
本文将20世纪前半期关中地区40个县的旱涝灾害进行逐年、逐县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0年间关中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或涝灾,灾害的发生具有阶段性和交替性特征;空间上总体呈现出“旱一片,涝一线”的成灾特点,但区域内部仍有差异。
2007年01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5 ] - 周亚;张俊锋;
本文将20世纪前半期关中地区40个县的旱涝灾害进行逐年、逐县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0年间关中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或涝灾,灾害的发生具有阶段性和交替性特征;空间上总体呈现出“旱一片,涝一线”的成灾特点,但区域内部仍有差异。
2007年01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5 ] - 李占宏;海春兴;刘广通;
内蒙古中西部是中国主要的沙尘暴源区,该区每年春季会发生多次沙尘天气,其中有些是强沙尘暴天气。本文对2005年5月10日发生的沙尘暴天气进行观测,并在内蒙古土默特平原和林格尔县盛乐开发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楼区进行采样,通过对降尘样品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此次沙尘暴其降尘的粒径分布范围广,从1mm到<0.001mm均有分布,降尘物集中在0.25-0.05mm之间,其占整个采集样品的63.39%;其它各粒径分布段的总和为36.61%。降尘采样物质地属细砂土,这与采样地紧靠沙尘源地有关。电镜扫描观测表明,颗粒物搬运距离近,磨圆程度低。这种沙尘暴天气对土默特平原的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均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对其进行预报,并进行预防,将会减少工农业生产中的损失,降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良影响。
2007年01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5 ] - 李占宏;海春兴;刘广通;
内蒙古中西部是中国主要的沙尘暴源区,该区每年春季会发生多次沙尘天气,其中有些是强沙尘暴天气。本文对2005年5月10日发生的沙尘暴天气进行观测,并在内蒙古土默特平原和林格尔县盛乐开发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楼区进行采样,通过对降尘样品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此次沙尘暴其降尘的粒径分布范围广,从1mm到<0.001mm均有分布,降尘物集中在0.25-0.05mm之间,其占整个采集样品的63.39%;其它各粒径分布段的总和为36.61%。降尘采样物质地属细砂土,这与采样地紧靠沙尘源地有关。电镜扫描观测表明,颗粒物搬运距离近,磨圆程度低。这种沙尘暴天气对土默特平原的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均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对其进行预报,并进行预防,将会减少工农业生产中的损失,降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良影响。
2007年01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5 ] - 吴文恒;牛叔文;李国柱;刘正广;
概述了国内影响格局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市场经济及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出发,分析兰州与周边部分省会城市开发格局的关系。通过场强模型、市场断裂点模型及最大联系强度模型,从理论上定量计算了兰州与它们之间的空间影响范围及联系强弱状况。计算结果表明:①兰州对省内的东部地区、南部边境及西北地区影响弱;对北部、西部影响力强,向北可达宁夏境内、向西可达青海境内。②兰州对外联系以西宁为主,与银川联系急需加强;与西安联系是重要方向;与成都联系是新时期发展需求;通过乌鲁木齐联系边贸。③经济联系类型包括紧密型———兰州-西宁;摇摆型———兰州-西安、兰州-银川;松散型———兰州-成都、兰州-乌鲁木齐。
2007年01期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11 ] - 吴文恒;牛叔文;李国柱;刘正广;
概述了国内影响格局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市场经济及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出发,分析兰州与周边部分省会城市开发格局的关系。通过场强模型、市场断裂点模型及最大联系强度模型,从理论上定量计算了兰州与它们之间的空间影响范围及联系强弱状况。计算结果表明:①兰州对省内的东部地区、南部边境及西北地区影响弱;对北部、西部影响力强,向北可达宁夏境内、向西可达青海境内。②兰州对外联系以西宁为主,与银川联系急需加强;与西安联系是重要方向;与成都联系是新时期发展需求;通过乌鲁木齐联系边贸。③经济联系类型包括紧密型———兰州-西宁;摇摆型———兰州-西安、兰州-银川;松散型———兰州-成都、兰州-乌鲁木齐。
2007年01期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11 ] - 张婷;姜石良;杨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有了新的发展契机。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整体上促使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首先阐述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继而论述了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的集聚与扩散、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以及居住、交通、工业等功能的转变趋势。
2007年01期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45 ] |[引用频次:25 ] - 张婷;姜石良;杨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有了新的发展契机。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整体上促使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首先阐述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继而论述了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的集聚与扩散、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以及居住、交通、工业等功能的转变趋势。
2007年01期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45 ] |[引用频次:25 ] - 唐伟;李偲;李晓东;
为填补目前新疆区域旅游资源整体优劣势评价的空白,本文选取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类四种主要旅游资源,从旅游资源的丰度,组合状况以及整体优势度等方面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阐述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和旅游业的区域发展重点。
2007年01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3 ] |[引用频次:30 ] - 唐伟;李偲;李晓东;
为填补目前新疆区域旅游资源整体优劣势评价的空白,本文选取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类四种主要旅游资源,从旅游资源的丰度,组合状况以及整体优势度等方面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阐述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和旅游业的区域发展重点。
2007年01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3 ] |[引用频次:30 ] - 张红娟;延军平;张志民;周立花;刘晓琼;徐小玲;
秦岭南麓贫困山区商南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森林覆盖率达到52.7%,增加了1.5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增加了4.6个百分点,但经济增长速度始终比较缓慢。为进一步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及退耕户带来的受益情况,以实地抽样调研为依据,通过对该县生态建设基本情况的深入调查,在初步掌握调查户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依据该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商南县生态与经济“双赢”互动模式,并对生态与经济互动途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2007年01期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10 ] - 张红娟;延军平;张志民;周立花;刘晓琼;徐小玲;
秦岭南麓贫困山区商南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森林覆盖率达到52.7%,增加了1.5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增加了4.6个百分点,但经济增长速度始终比较缓慢。为进一步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及退耕户带来的受益情况,以实地抽样调研为依据,通过对该县生态建设基本情况的深入调查,在初步掌握调查户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依据该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商南县生态与经济“双赢”互动模式,并对生态与经济互动途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2007年01期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10 ] - 韩延玲;高志刚;
本文从资源、经济、市场、科管文教(科技、管理与文教)、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六方面构建包括19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的新疆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均方差法等三种方法的组合评价法进行了新疆区域投资环境状况研究,通过计算新疆15个地州市的投资环境组合指数,分析了新疆区域投资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
2007年01期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7 ] |[引用频次:22 ] - 韩延玲;高志刚;
本文从资源、经济、市场、科管文教(科技、管理与文教)、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六方面构建包括19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的新疆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均方差法等三种方法的组合评价法进行了新疆区域投资环境状况研究,通过计算新疆15个地州市的投资环境组合指数,分析了新疆区域投资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
2007年01期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7 ] |[引用频次:22 ] - 杨晓晖;慈龙骏;
本文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不同地貌类型上三个典型小城镇为例,定量分析了1977-1987-1998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及其对周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类型区小城镇的变化均经历了无序增长到有序增长的过程,这种变化过程间接地反映了人口的密集程度。采用3个指数(斑块百分比、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斑块大小)对典型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随其与小城镇的距离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梁滩相间的合同庙乡,研究区内其余土地类型间的时空变化趋于相对稳定,变化主要发生在灌木和农地之间,人类影响强度与距离间呈较强的负相关;在覆沙(黄土)丘陵区布连乡,随着距离的增加,3个指数典型年份基本上呈现不同程度的“高-低-高”的趋势,前一个峰值更多地反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第二个峰值的出现则可能与布连乡南部的河流分布有关。在位于毛乌素沙地北缘的新街镇,随着距离的增加,3个年份的3个指数的变化无显著的规律,这可能与该区域内牧民居住的分散性有关,或与城镇本身变化的无序性有一定的关系,自然条件可能更多的影响着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变化,可见以城镇为中心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为我们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规律并据此建立土地变化的预测模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007年01期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6 ] - 杨晓晖;慈龙骏;
本文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不同地貌类型上三个典型小城镇为例,定量分析了1977-1987-1998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及其对周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类型区小城镇的变化均经历了无序增长到有序增长的过程,这种变化过程间接地反映了人口的密集程度。采用3个指数(斑块百分比、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斑块大小)对典型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随其与小城镇的距离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梁滩相间的合同庙乡,研究区内其余土地类型间的时空变化趋于相对稳定,变化主要发生在灌木和农地之间,人类影响强度与距离间呈较强的负相关;在覆沙(黄土)丘陵区布连乡,随着距离的增加,3个指数典型年份基本上呈现不同程度的“高-低-高”的趋势,前一个峰值更多地反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第二个峰值的出现则可能与布连乡南部的河流分布有关。在位于毛乌素沙地北缘的新街镇,随着距离的增加,3个年份的3个指数的变化无显著的规律,这可能与该区域内牧民居住的分散性有关,或与城镇本身变化的无序性有一定的关系,自然条件可能更多的影响着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变化,可见以城镇为中心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为我们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规律并据此建立土地变化的预测模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007年01期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6 ] - 杜自强;王建;陈正华;沈宇丹;
以山丹县1985年和2000年TM系列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国家农委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等方面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15年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Mark-ov模型,对该区域未来30年内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总量增加,其中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增幅较大;林地、草地、和城乡居住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其中草地和林地下降最快,草地植被利用过渡或退化较为严重,水资源利用态势更加严峻,耕地的稳定性较强,其它类型土地的稳定性较差。未来30年内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基本趋势是:耕地、水域面积、未利用土地将持续增加,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增长缓慢,林地、草地将持续减少。增加的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将主要来源于草地和林地植被的人为减少或自然退化,生态环境将趋于恶化。
2007年01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63 ] |[引用频次:73 ] - 杜自强;王建;陈正华;沈宇丹;
以山丹县1985年和2000年TM系列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国家农委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等方面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15年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Mark-ov模型,对该区域未来30年内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总量增加,其中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增幅较大;林地、草地、和城乡居住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其中草地和林地下降最快,草地植被利用过渡或退化较为严重,水资源利用态势更加严峻,耕地的稳定性较强,其它类型土地的稳定性较差。未来30年内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基本趋势是:耕地、水域面积、未利用土地将持续增加,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增长缓慢,林地、草地将持续减少。增加的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将主要来源于草地和林地植被的人为减少或自然退化,生态环境将趋于恶化。
2007年01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63 ] |[引用频次:73 ] - 张敏;成舜;郭永昌;甄江红;李兰维;
城市商业服务业用地评价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包头市城市商服用地评价的过程、基本步骤和基本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得出包头市城市商业服务业用地基本处于适度利用水平的结论。
2007年01期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7 ] |[引用频次:36 ] - 张敏;成舜;郭永昌;甄江红;李兰维;
城市商业服务业用地评价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包头市城市商服用地评价的过程、基本步骤和基本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得出包头市城市商业服务业用地基本处于适度利用水平的结论。
2007年01期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7 ] |[引用频次:36 ] - 汪君;蒋志荣;车克均;
文章论述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通过对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承载力、居民心理承载力、经济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四个子系统的调查研究,得出该公园的综合旅游环境承载力。并且分析了公园各个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有利度,提出了旅游调控措施。
2007年01期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30 ] - 汪君;蒋志荣;车克均;
文章论述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通过对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承载力、居民心理承载力、经济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四个子系统的调查研究,得出该公园的综合旅游环境承载力。并且分析了公园各个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有利度,提出了旅游调控措施。
2007年01期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30 ] - 阿拉腾图雅;玉山;
内蒙古阿荣旗沼泽地面积为1020.8km2,但已开垦18.37%。从气候、地貌特征和生态角度介绍该旗沼泽地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已开垦沼泽地的现状,并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对比。结果表明,沼泽地的开垦对当地区域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十分突出。针对已存在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该旗沼泽地的建议。
2007年01期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 阿拉腾图雅;玉山;
内蒙古阿荣旗沼泽地面积为1020.8km2,但已开垦18.37%。从气候、地貌特征和生态角度介绍该旗沼泽地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已开垦沼泽地的现状,并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对比。结果表明,沼泽地的开垦对当地区域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十分突出。针对已存在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该旗沼泽地的建议。
2007年01期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 胡斯勒图;宝音;佟宝全;
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两个方面分别揭示了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方向。研究表明,研究区共有12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其中,未利用地面积增幅最大,变化速度最快,牧草地在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中的贡献率最大,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是牧草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变;耕地总面积小,正镶白旗部分的耕地面积变化较快。本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对策。
2007年01期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5 ] |[引用频次:24 ] - 胡斯勒图;宝音;佟宝全;
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两个方面分别揭示了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方向。研究表明,研究区共有12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其中,未利用地面积增幅最大,变化速度最快,牧草地在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中的贡献率最大,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是牧草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变;耕地总面积小,正镶白旗部分的耕地面积变化较快。本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对策。
2007年01期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5 ] |[引用频次:24 ] - 杨潇;地里拜尔·苏力坦;陈牧霞;
通过对新疆七个主要污灌地区养分含量的研究表明污灌区钾含量丰富,氮素含量不足,磷缺乏。库尔勒地区污灌时间最长,养分含量丰富;昌吉地区养分含量属中等水平,其它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养分缺乏状况。与新疆土壤普查资料对比,污灌后,土壤的C/N比差异不大9.86—13.85;供磷强度有所改善,均>1%;但供氮及供钾能力并没有显著改善,部分地区的供肥强度极低。相关性研究分析表明,土壤中大部分养分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现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只有全钾与之无相关性;其它养分之间也存在相关性,但是部分养分之间的相关性是由于有机质含量干扰所致。
2007年01期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8 ] - 杨潇;地里拜尔·苏力坦;陈牧霞;
通过对新疆七个主要污灌地区养分含量的研究表明污灌区钾含量丰富,氮素含量不足,磷缺乏。库尔勒地区污灌时间最长,养分含量丰富;昌吉地区养分含量属中等水平,其它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养分缺乏状况。与新疆土壤普查资料对比,污灌后,土壤的C/N比差异不大9.86—13.85;供磷强度有所改善,均>1%;但供氮及供钾能力并没有显著改善,部分地区的供肥强度极低。相关性研究分析表明,土壤中大部分养分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现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只有全钾与之无相关性;其它养分之间也存在相关性,但是部分养分之间的相关性是由于有机质含量干扰所致。
2007年01期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8 ] - 胡顺军;顾桂梅;李岳坦;宋郁东;田长彦;
本文从冲洗定额的构成出发,定义从计划冲洗层的含水量达到最大田间持水量这一时刻起到计划冲洗层的含盐量达到允许含盐量止这段时间所需要的在冲洗定额中起输送冲洗作用的那部分水量为盐碱耕地生态需水定额。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典型灌区的调查分析,初步确定塔里木河干流流域防治耕地盐碱化的生态需水定额约为1500 m3.hm-2,最后得出目前塔里木河干流流域防治耕地盐碱化的生态需水量约为0.97亿m3。
2007年01期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2 ] |[引用频次:16 ] - 胡顺军;顾桂梅;李岳坦;宋郁东;田长彦;
本文从冲洗定额的构成出发,定义从计划冲洗层的含水量达到最大田间持水量这一时刻起到计划冲洗层的含盐量达到允许含盐量止这段时间所需要的在冲洗定额中起输送冲洗作用的那部分水量为盐碱耕地生态需水定额。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典型灌区的调查分析,初步确定塔里木河干流流域防治耕地盐碱化的生态需水定额约为1500 m3.hm-2,最后得出目前塔里木河干流流域防治耕地盐碱化的生态需水量约为0.97亿m3。
2007年01期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2 ] |[引用频次:16 ] - 陈牧霞;地里拜尔·苏力坦;杨潇;王吉德;
本文对新疆污灌区土壤中Cu、Zn、N i、Cr、Pb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Zn、N i、Cr、Pb主要富集在0—20cm表土中。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污染综合指数评价均为安全级。新疆污灌表土中Cu、Zn、N i、Cr、Pb以残渣态为主,水溶态和可交换态比例低,其中Cu、Zn、Pb的潜在生物可利用性较高。
2007年01期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32 ] - 陈牧霞;地里拜尔·苏力坦;杨潇;王吉德;
本文对新疆污灌区土壤中Cu、Zn、N i、Cr、Pb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Zn、N i、Cr、Pb主要富集在0—20cm表土中。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污染综合指数评价均为安全级。新疆污灌表土中Cu、Zn、N i、Cr、Pb以残渣态为主,水溶态和可交换态比例低,其中Cu、Zn、Pb的潜在生物可利用性较高。
2007年01期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32 ] - 李凯辉;胡玉昆;阿德力·麦地;于建梅;高国刚;
在新疆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对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化草原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盖度+高度指标测度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要优于盖度和株数指标,更适于测度高寒草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相关性显著,在小的空间研究尺度内,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受丰富度指数的影响较大。地上生物量与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2007年01期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8 ] |[引用频次:55 ] - 李凯辉;胡玉昆;阿德力·麦地;于建梅;高国刚;
在新疆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对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化草原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盖度+高度指标测度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要优于盖度和株数指标,更适于测度高寒草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相关性显著,在小的空间研究尺度内,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受丰富度指数的影响较大。地上生物量与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2007年01期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8 ] |[引用频次:55 ] - 2007年01期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9 ] |[引用频次:0 ]
- 2007年01期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