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雪雁;林曼曼;
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城市化质量的集中体现,与城市化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化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关系、城市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化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2)城市化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相关性不明显;(3)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增加,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升;(4)城市化水平与生活质量诸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2007年0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8 ] |[引用频次:15 ] - 赵雪雁;林曼曼;
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城市化质量的集中体现,与城市化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化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关系、城市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化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2)城市化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相关性不明显;(3)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增加,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升;(4)城市化水平与生活质量诸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2007年0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8 ] |[引用频次:15 ] - 张竟竟;陈正江;杨德刚;
科学评价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是城乡关系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城乡关系的实质为着眼点,对城乡协调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城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了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这是从系统的角度科学评价城乡关系所做的初步尝试,目的是为制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提高城乡空间组织化程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007年02期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36 ] |[引用频次:182 ] - 张竟竟;陈正江;杨德刚;
科学评价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是城乡关系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城乡关系的实质为着眼点,对城乡协调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城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了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这是从系统的角度科学评价城乡关系所做的初步尝试,目的是为制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提高城乡空间组织化程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007年02期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36 ] |[引用频次:182 ] - 曲建升;高峰;张旺锋;孙成权;
选取了枣庄、阜新、金昌、白银、克拉玛依和大庆6城市作为本文研究的案例比较城市,分别代表了我国煤炭、有色金属和石油三大主体资源型城市。分析了这三种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实施经济转型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多角度的比较,提出了各自的经济转型重点和发展模式。
2007年02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81 ] |[引用频次:42 ] - 曲建升;高峰;张旺锋;孙成权;
选取了枣庄、阜新、金昌、白银、克拉玛依和大庆6城市作为本文研究的案例比较城市,分别代表了我国煤炭、有色金属和石油三大主体资源型城市。分析了这三种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实施经济转型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多角度的比较,提出了各自的经济转型重点和发展模式。
2007年02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81 ] |[引用频次:42 ] - 刘文新;张平宇;马延吉;
产业结构是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环境影响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选取典型资源型城市-鞍山市为案例,从演变的视角,研究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二者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第二产业为主体、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为主导以及国有制为主要运行环境是鞍山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鞍山市大多数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波动下降趋势明显,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产业结构演变的环境效应显著,不同类型的产业对不同污染物的环境影响不同。
2007年02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90 ] |[引用频次:109 ] - 刘文新;张平宇;马延吉;
产业结构是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环境影响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选取典型资源型城市-鞍山市为案例,从演变的视角,研究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二者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第二产业为主体、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为主导以及国有制为主要运行环境是鞍山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鞍山市大多数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波动下降趋势明显,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产业结构演变的环境效应显著,不同类型的产业对不同污染物的环境影响不同。
2007年02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90 ] |[引用频次:109 ] - 吴晓英;李丁;王翠云;陈兴鹏;
从生态学的观点,将兰州市看作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进而采用生态综合指数法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生态综合指数为0.312,生态化程度较低但接近生态化程度一般的值,多层次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显示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处于评价等级的第四级,即“较差”水平,但有向“一般“水平发展的趋势,两种方法基本一致。针对这种生态化水平较低的现状提出了:兰州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度、建设的对策。
2007年02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8 ] |[引用频次:22 ] - 吴晓英;李丁;王翠云;陈兴鹏;
从生态学的观点,将兰州市看作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进而采用生态综合指数法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生态综合指数为0.312,生态化程度较低但接近生态化程度一般的值,多层次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显示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处于评价等级的第四级,即“较差”水平,但有向“一般“水平发展的趋势,两种方法基本一致。针对这种生态化水平较低的现状提出了:兰州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度、建设的对策。
2007年02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8 ] |[引用频次:22 ] - 常春华;熊黑钢;温江;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因而,对城市化发展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构建新疆各城市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德尔菲法(Delphi)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新疆19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作出比较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新疆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作了阶段性分析,找出了各阶段的变化特点及各城市的发展状况。据此,总结了新疆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提出了各个城市应看清楚各自城市的优势和差距,以利于其在城市发展方面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提供的各方面优惠政策,制定相应对策促进其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2007年02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5 ] |[引用频次:41 ] - 常春华;熊黑钢;温江;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因而,对城市化发展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构建新疆各城市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德尔菲法(Delphi)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新疆19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作出比较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新疆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作了阶段性分析,找出了各阶段的变化特点及各城市的发展状况。据此,总结了新疆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提出了各个城市应看清楚各自城市的优势和差距,以利于其在城市发展方面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提供的各方面优惠政策,制定相应对策促进其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2007年02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5 ] |[引用频次:41 ] - 李百岁;同力嘎;
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就现阶段和未来很长的一个时期加快内蒙古城市化进程不失为一条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有效而重要途径。城市化发展轨迹呈“S”曲线,由于受地缘、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各地城市化过程的阶段划分的临界值(“S”曲线的拐点)有所不同。本文基于人口城市化Logistic模型原理,计算出内蒙古人口城市化“S”型曲线。经计算,内蒙古人口城市化发展的确沿着“S”型曲线演进,且是呈连续的“S”型曲线。根据预测情况看,内蒙古城市化过程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在201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50%,正是发展的快速阶段。与我国相比,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并不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
2007年02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11 ] |[引用频次:38 ] - 李百岁;同力嘎;
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就现阶段和未来很长的一个时期加快内蒙古城市化进程不失为一条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有效而重要途径。城市化发展轨迹呈“S”曲线,由于受地缘、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各地城市化过程的阶段划分的临界值(“S”曲线的拐点)有所不同。本文基于人口城市化Logistic模型原理,计算出内蒙古人口城市化“S”型曲线。经计算,内蒙古人口城市化发展的确沿着“S”型曲线演进,且是呈连续的“S”型曲线。根据预测情况看,内蒙古城市化过程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在201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50%,正是发展的快速阶段。与我国相比,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并不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
2007年02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11 ] |[引用频次:38 ] - 苏伟;刘景双;
利用吉林省1986—2004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了人均GDP与典型环境指标关系计量模型并分析了两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吉林省人均GDP与环境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EKC关系;二氧化硫(SO2)浓度、总悬浮颗粒物(TSP)年均浓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COD)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环境保护政策成绩显著和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及企业内部污染治理投资增加;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上升的趋势,符合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发展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理论。整体来看,吉林省的空气质量和工业废水控制政策相对较为成功,但工业废气和工业固废控制政策尚须加强。
2007年02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45 ] |[引用频次:90 ] - 苏伟;刘景双;
利用吉林省1986—2004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了人均GDP与典型环境指标关系计量模型并分析了两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吉林省人均GDP与环境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EKC关系;二氧化硫(SO2)浓度、总悬浮颗粒物(TSP)年均浓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COD)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环境保护政策成绩显著和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及企业内部污染治理投资增加;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上升的趋势,符合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发展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理论。整体来看,吉林省的空气质量和工业废水控制政策相对较为成功,但工业废气和工业固废控制政策尚须加强。
2007年02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45 ] |[引用频次:90 ] - 张宁;
地域民族传统文化与技术转移的关系密切,地域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还对技术转移存在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有时还会阻碍技术转移的进一步实施与实现。西部大开发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转移,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某些文化的滞后性和封闭性,使西部开发中技术转移与其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摩擦,超越传统文化,克服陈旧意识,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创新,营造先进的文化环境,为技术转移培育强劲的民族文化内动力,是消除技术转移与传统民族文化摩擦的有效措施。
2007年02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3 ] - 张宁;
地域民族传统文化与技术转移的关系密切,地域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还对技术转移存在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有时还会阻碍技术转移的进一步实施与实现。西部大开发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转移,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某些文化的滞后性和封闭性,使西部开发中技术转移与其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摩擦,超越传统文化,克服陈旧意识,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创新,营造先进的文化环境,为技术转移培育强劲的民族文化内动力,是消除技术转移与传统民族文化摩擦的有效措施。
2007年02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3 ] - 王录仓;王航;张云峰;
本文通过利用2000-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统计资料,对酒泉市与嘉峪关市这两市的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和消费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城乡居民收入差额逐步扩大,但发散和收敛的状况不一致,两地相比,嘉峪关市表现出更明显的收敛性,而肃州区则仍然有较强的发散性;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各异,依赖性存在较大的差别;②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逐步扩大,其发散和收敛的状况与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形成反差,嘉峪关市表现出更大的发散性。究其原因:①城市发育的基础和职能不同;②城市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同。
2007年02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1 ] - 王录仓;王航;张云峰;
本文通过利用2000-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统计资料,对酒泉市与嘉峪关市这两市的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和消费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城乡居民收入差额逐步扩大,但发散和收敛的状况不一致,两地相比,嘉峪关市表现出更明显的收敛性,而肃州区则仍然有较强的发散性;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各异,依赖性存在较大的差别;②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逐步扩大,其发散和收敛的状况与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形成反差,嘉峪关市表现出更大的发散性。究其原因:①城市发育的基础和职能不同;②城市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同。
2007年02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1 ] - 刘普幸;赵志峰;张惠娥;
本文对地处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带的大同市耕地现状和1949—2003年间耕地总量变化进行分析,同时采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对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变化特征分析,得出55年来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具有2—3年和6年左右的年际尺度周期变化,并预测未来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得出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为人口因素、农业现代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三个方面,所得结论有利于在科学的指导下采取措施稳定耕地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相关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2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11 ] - 刘普幸;赵志峰;张惠娥;
本文对地处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带的大同市耕地现状和1949—2003年间耕地总量变化进行分析,同时采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对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变化特征分析,得出55年来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具有2—3年和6年左右的年际尺度周期变化,并预测未来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得出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为人口因素、农业现代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三个方面,所得结论有利于在科学的指导下采取措施稳定耕地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相关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2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11 ] - 李忠峰;李雪梅;蔡运龙;汪涌;
榆林地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能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脆弱。建国以来的土地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利用1998-2004年SPOT VEGETATION NDVI分析了榆林地区植被变化情况。并且利用多年气象数据分析了降水和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榆林地区植被状况有明显改善,改善集中于8、9、10月份。而且植被覆盖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北部植被覆盖改善趋势明显,且变化平稳;南部增加趋势不明显,有的地方还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大。
2007年02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52 ] - 李忠峰;李雪梅;蔡运龙;汪涌;
榆林地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能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脆弱。建国以来的土地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利用1998-2004年SPOT VEGETATION NDVI分析了榆林地区植被变化情况。并且利用多年气象数据分析了降水和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榆林地区植被状况有明显改善,改善集中于8、9、10月份。而且植被覆盖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北部植被覆盖改善趋势明显,且变化平稳;南部增加趋势不明显,有的地方还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大。
2007年02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52 ] - 张晶;封志明;杨艳昭;
本文以宁夏平原为案例,从天然状态下的农田水分平衡和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水土资源平衡两个层次对区域水土资源平衡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定量研究,其中天然状态下的农田水分平衡采用长系列(1961—2001年)、短时段(月)和多种作物类型(8种)相匹配的操作方法,建立农田水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到了宁夏平原各个县域单元、8种作物、逐年、逐月的有效降水、盈水量、亏水量值。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水土资源平衡以2000年平水年为代表年份,通过构建县域水土资源平衡方程,计算了宁夏平原12个县域单元的水量平衡与耕地平衡量,揭示了宁夏平原县域单元的水土资源平衡状态。结果表明:①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水分亏缺是宁夏平原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不同作物水分亏缺程度差异较大。②受作物种植结构、灌溉水量及灌溉水平差异等因素影响,宁夏平原县域水土资源平衡现状差异显著;③从整体上讲,宁夏平原2000年供水量大于需水量,灌溉水量对区域农业水土平衡起决定作用。④为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应推行“以水定产”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量,同时挖掘灌区节水潜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2007年02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0 ] |[引用频次:58 ] - 张晶;封志明;杨艳昭;
本文以宁夏平原为案例,从天然状态下的农田水分平衡和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水土资源平衡两个层次对区域水土资源平衡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定量研究,其中天然状态下的农田水分平衡采用长系列(1961—2001年)、短时段(月)和多种作物类型(8种)相匹配的操作方法,建立农田水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到了宁夏平原各个县域单元、8种作物、逐年、逐月的有效降水、盈水量、亏水量值。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水土资源平衡以2000年平水年为代表年份,通过构建县域水土资源平衡方程,计算了宁夏平原12个县域单元的水量平衡与耕地平衡量,揭示了宁夏平原县域单元的水土资源平衡状态。结果表明:①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水分亏缺是宁夏平原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不同作物水分亏缺程度差异较大。②受作物种植结构、灌溉水量及灌溉水平差异等因素影响,宁夏平原县域水土资源平衡现状差异显著;③从整体上讲,宁夏平原2000年供水量大于需水量,灌溉水量对区域农业水土平衡起决定作用。④为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应推行“以水定产”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量,同时挖掘灌区节水潜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2007年02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0 ] |[引用频次:58 ] - 龚晨;安萍莉;琪赫;潘志华;
阴山北麓地区农作制度演变主要经历了撂荒制、压青休闲制、草田轮作制和集约制四个阶段。不同时期主导农作制不同,撂荒农作制在清朝以前占主导地位;压青休闲制主要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实行,解放初期也曾有大面积的实施;草田轮作制在解放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集约制目前还只呈点状分布,面积不广。研究发现,阴山北麓农作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演变;演变具有前进性,农作制度总是由低级向高级、自然向人工方向演变;其演变还具有继承和发展性,各农作制度长期并存。
2007年02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9 ] - 龚晨;安萍莉;琪赫;潘志华;
阴山北麓地区农作制度演变主要经历了撂荒制、压青休闲制、草田轮作制和集约制四个阶段。不同时期主导农作制不同,撂荒农作制在清朝以前占主导地位;压青休闲制主要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实行,解放初期也曾有大面积的实施;草田轮作制在解放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集约制目前还只呈点状分布,面积不广。研究发现,阴山北麓农作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演变;演变具有前进性,农作制度总是由低级向高级、自然向人工方向演变;其演变还具有继承和发展性,各农作制度长期并存。
2007年02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9 ] - 蒋贵彦;刘峰贵;
耕地减少是全国和各省耕地变化的基本趋势,本文根据青海省现有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青海省54年以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社会系统压力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青海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三类因素,并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2007年02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1 ] |[引用频次:51 ] - 蒋贵彦;刘峰贵;
耕地减少是全国和各省耕地变化的基本趋势,本文根据青海省现有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青海省54年以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社会系统压力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青海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三类因素,并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2007年02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1 ] |[引用频次:51 ] - 周忠学;任志远;
利用1988-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和人工神经网络SOM模型对16年来陕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土地利用变化总特点是耕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面积增加,牧草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复杂,各种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是驱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主导因素。
2007年02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24 ] - 周忠学;任志远;
利用1988-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和人工神经网络SOM模型对16年来陕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土地利用变化总特点是耕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面积增加,牧草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复杂,各种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是驱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主导因素。
2007年02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24 ] - 程红霞;高敏华;林粤江;
本文运用和谐理论,通过建立城市土地资源系统和谐性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评价模型,初步探讨了乌鲁木齐1995~2004年城市土地资源系统和谐性的状况,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丰富土地学的理论,规范与指导城市土地利用的实践活动。
2007年02期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4 ] - 程红霞;高敏华;林粤江;
本文运用和谐理论,通过建立城市土地资源系统和谐性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评价模型,初步探讨了乌鲁木齐1995~2004年城市土地资源系统和谐性的状况,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丰富土地学的理论,规范与指导城市土地利用的实践活动。
2007年02期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4 ] - 张春轶;瓦哈甫.哈力克;马燕;
本文运用1949—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和田绿洲人口和耕地的时间变化以及耕地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50多年来人口对和田绿洲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并对和田绿洲人口与耕地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给耕地带来的压力进行了分析。最后鉴于该绿洲的现状提出了解决人地矛盾的对策和建议:控制人口总量、提高当地人口素质、有效的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益等措施来减轻人口因素给耕地变化带来的影响。
2007年02期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28 ] - 张春轶;瓦哈甫.哈力克;马燕;
本文运用1949—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和田绿洲人口和耕地的时间变化以及耕地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50多年来人口对和田绿洲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并对和田绿洲人口与耕地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给耕地带来的压力进行了分析。最后鉴于该绿洲的现状提出了解决人地矛盾的对策和建议:控制人口总量、提高当地人口素质、有效的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益等措施来减轻人口因素给耕地变化带来的影响。
2007年02期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28 ] - 毛彦成;张勃;张华;
本文以1986年至2004年间8年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与自然驱动力。文中对各项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对社会经济和自然驱动力的11个指标综合分析和对比,确定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阐明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74.303%和16.960%,反映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因子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其中,社会经济驱动力在张掖市甘州区LUCC中起到主导作用,自然驱动力相对来说作用较小。
2007年02期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99 ] |[引用频次:42 ] - 毛彦成;张勃;张华;
本文以1986年至2004年间8年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与自然驱动力。文中对各项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对社会经济和自然驱动力的11个指标综合分析和对比,确定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阐明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74.303%和16.960%,反映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因子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其中,社会经济驱动力在张掖市甘州区LUCC中起到主导作用,自然驱动力相对来说作用较小。
2007年02期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99 ] |[引用频次:42 ] - 卓玛措;冯起;李锦秀;
本文分析了河湟地区水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河湟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加快开发黄河水能资源,建立以水能资源开采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发展;浅山地区因地制宜推广雨水集流利用工程,走出“水窑+科技+节水产业+生态”的发展模式;“引大济湟”工程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推进湟水流域全面发展。
2007年02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19 ] - 卓玛措;冯起;李锦秀;
本文分析了河湟地区水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河湟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加快开发黄河水能资源,建立以水能资源开采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发展;浅山地区因地制宜推广雨水集流利用工程,走出“水窑+科技+节水产业+生态”的发展模式;“引大济湟”工程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推进湟水流域全面发展。
2007年02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19 ] - 于兴丽;陈兴鹏;蒋莉;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2年间甘肃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总生态足迹需求均呈逐渐增长趋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和总的生态承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运用万元GDP、人均贸易足迹和生态协调性系数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甘肃省的发展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的不足的,处于一种生态不协调状态。
2007年02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8 ] |[引用频次:44 ] - 于兴丽;陈兴鹏;蒋莉;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2年间甘肃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总生态足迹需求均呈逐渐增长趋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和总的生态承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运用万元GDP、人均贸易足迹和生态协调性系数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甘肃省的发展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的不足的,处于一种生态不协调状态。
2007年02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8 ] |[引用频次:44 ] - 刘洁;王先甲;
本文从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概念出发,就西北地区的一个典型的流域代表玛纳斯河(以下简称玛河)流域的生态特点与问题,提出玛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水概念,并概述了国内外生态环境需水的现状。根据玛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本文从降水———径流的发生与演变出发,按山区和平原生态圈层结构分层次计算玛河流域生态需水,并区分生态需水的水源组成(降水、径流)。分析计算结果,对玛河流域生态需水计算结果进行供需平衡分析。
2007年02期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17 ] - 刘洁;王先甲;
本文从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概念出发,就西北地区的一个典型的流域代表玛纳斯河(以下简称玛河)流域的生态特点与问题,提出玛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水概念,并概述了国内外生态环境需水的现状。根据玛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本文从降水———径流的发生与演变出发,按山区和平原生态圈层结构分层次计算玛河流域生态需水,并区分生态需水的水源组成(降水、径流)。分析计算结果,对玛河流域生态需水计算结果进行供需平衡分析。
2007年02期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17 ] - 刘永强;刘志辉;
提出以数据仓库、方法库、模型库、知识库一体化模式实现基于“3S”的新疆融雪洪水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思路。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事务管理层,决策支持系统则是系统应用处理层,两者互为依托。信息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源,决策支持系统所产生的结果进入信息系统并对其进行管理,当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方法、知识运作成熟,数据结构化后,又将进入信息系统中,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2007年02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12 ] - 刘永强;刘志辉;
提出以数据仓库、方法库、模型库、知识库一体化模式实现基于“3S”的新疆融雪洪水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思路。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事务管理层,决策支持系统则是系统应用处理层,两者互为依托。信息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源,决策支持系统所产生的结果进入信息系统并对其进行管理,当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方法、知识运作成熟,数据结构化后,又将进入信息系统中,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2007年02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12 ] - 李新虎;宋郁东;李岳坦;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湖泊出现了萎缩、水位下降、水质污染等问题,确定和保证湖泊生态系统必须的最小生态水量是淡水资源科学配置和永续利用的保证,本文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对湖泊最小生态需水的概念、模型、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模型的各参数,最低生态水位、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交换量、出湖水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2007年02期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5 ] |[引用频次:15 ] - 李新虎;宋郁东;李岳坦;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湖泊出现了萎缩、水位下降、水质污染等问题,确定和保证湖泊生态系统必须的最小生态水量是淡水资源科学配置和永续利用的保证,本文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对湖泊最小生态需水的概念、模型、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模型的各参数,最低生态水位、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交换量、出湖水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2007年02期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5 ] |[引用频次:15 ] - 任学蓉;郎勇设;金辉;
本文采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沙湖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沙湖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已经由2002年的轻度富营养发展到2005年的中度富营养,磷和有机污染物是沙湖富营养化限制因子。对富营养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源污染和内源释放是造成沙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黄河补水和地表径流是主要的外污染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沙湖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
2007年02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18 ] - 任学蓉;郎勇设;金辉;
本文采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沙湖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沙湖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已经由2002年的轻度富营养发展到2005年的中度富营养,磷和有机污染物是沙湖富营养化限制因子。对富营养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源污染和内源释放是造成沙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黄河补水和地表径流是主要的外污染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沙湖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
2007年02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18 ] - 贾亚娟;沈发云;李阳;
本文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居民能源需求调查为依据,初步说明了林缘社区能源需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森林的依赖程度,进而对这种高依赖度的成因及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2007年02期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23 ] - 贾亚娟;沈发云;李阳;
本文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居民能源需求调查为依据,初步说明了林缘社区能源需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森林的依赖程度,进而对这种高依赖度的成因及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2007年02期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23 ] - 翟胜;梁银丽;王巨媛;戴全厚;杜社妮;刘辉;周茂娟;
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川道地村为研究对象,对种植业用地结构、系统生产力、产值结构、系统稳定性和种植业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显著,坡地明显减少,林草地明显增加,种植业用地结构由坡地与川道地为主转变为以川道地为主;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由粮食与经济作物为主转变为粮食与蔬菜特别是保护地蔬菜为主的种植结构,蔬菜已成为种植业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产值结构趋于平衡,系统稳定性有所提高;种植业产投比较低,种植业已步入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轨道,基本实现了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种植业效益有待提高。
2007年02期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13 ] - 翟胜;梁银丽;王巨媛;戴全厚;杜社妮;刘辉;周茂娟;
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川道地村为研究对象,对种植业用地结构、系统生产力、产值结构、系统稳定性和种植业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显著,坡地明显减少,林草地明显增加,种植业用地结构由坡地与川道地为主转变为以川道地为主;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由粮食与经济作物为主转变为粮食与蔬菜特别是保护地蔬菜为主的种植结构,蔬菜已成为种植业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产值结构趋于平衡,系统稳定性有所提高;种植业产投比较低,种植业已步入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轨道,基本实现了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种植业效益有待提高。
2007年02期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13 ] - 赵强;吴冬梅;张凤华;
在新疆干旱区,由于暖季沙漠增温效应的影响,与沙漠相邻绿洲区的热量资源相对优越,为植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随着时空变化,绿洲棉花热量生产潜力也呈现出相应的分异规律。本文以新疆北疆玛河流域石河子平原绿洲区为例,将绿洲与沙漠联系起来考虑,分析了距沙漠不同距离梯度的绿洲区棉花热量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石河子平原绿洲区内,距离沙漠最近区与最远区之间棉花热量生产潜力相差389Kg/hm2,绿洲与沙漠的距离平均每增加10Km,热量生产潜力下降43Kg/hm2。暖季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棉花的热量生产潜力影响明显,沙漠对相邻绿洲区的农业生产有着正面影响,起到了除太阳外第二个热量源的作用。
2007年02期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 赵强;吴冬梅;张凤华;
在新疆干旱区,由于暖季沙漠增温效应的影响,与沙漠相邻绿洲区的热量资源相对优越,为植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随着时空变化,绿洲棉花热量生产潜力也呈现出相应的分异规律。本文以新疆北疆玛河流域石河子平原绿洲区为例,将绿洲与沙漠联系起来考虑,分析了距沙漠不同距离梯度的绿洲区棉花热量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石河子平原绿洲区内,距离沙漠最近区与最远区之间棉花热量生产潜力相差389Kg/hm2,绿洲与沙漠的距离平均每增加10Km,热量生产潜力下降43Kg/hm2。暖季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棉花的热量生产潜力影响明显,沙漠对相邻绿洲区的农业生产有着正面影响,起到了除太阳外第二个热量源的作用。
2007年02期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 张丽娟;张冬有;谢远云;周嘉;
本文对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的沙尘暴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4—8Ф的粉砂占71.18%,>4Ф的砂粒组分占21.7%,<8Ф的粘土组分仅占7.13%;粒度分布呈现三峰态特征,4.85—5.10Ф粒级组成第一主峰,1—1.25Ф粒级为第二主峰,10.25—10.5Ф粒级形成第三主峰;平均粒径Mz为5.14Ф。哈尔滨沙尘暴沉积物是迄今为止有见报道中最粗的,是不同来源沙尘远距离和近距离搬运的混合体。本文认为哈尔滨市沙尘暴的远距离沙源为内蒙古镜内沙地、科尔沁沙地、近距离沙源为松嫩平原和哈尔滨周边地区。
2007年02期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8 ] - 张丽娟;张冬有;谢远云;周嘉;
本文对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的沙尘暴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4—8Ф的粉砂占71.18%,>4Ф的砂粒组分占21.7%,<8Ф的粘土组分仅占7.13%;粒度分布呈现三峰态特征,4.85—5.10Ф粒级组成第一主峰,1—1.25Ф粒级为第二主峰,10.25—10.5Ф粒级形成第三主峰;平均粒径Mz为5.14Ф。哈尔滨沙尘暴沉积物是迄今为止有见报道中最粗的,是不同来源沙尘远距离和近距离搬运的混合体。本文认为哈尔滨市沙尘暴的远距离沙源为内蒙古镜内沙地、科尔沁沙地、近距离沙源为松嫩平原和哈尔滨周边地区。
2007年02期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8 ] - 陈少勇;董安祥;陈添宇;安华银;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4个测站,1961—2000年历年1—12月平均低云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祁连山区低云量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云量变化与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平均气温升高1℃的情况下,祁连山区年平均低云量减少1%—6%,其中祁连山东南部减少最多达22%,而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增加10%—40%。低云量对气温响应较好的区域秋、冬季是柴达木盆地,春季是祁连山区,夏季是河西走廊地区。
2007年02期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17 ] - 陈少勇;董安祥;陈添宇;安华银;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4个测站,1961—2000年历年1—12月平均低云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祁连山区低云量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云量变化与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平均气温升高1℃的情况下,祁连山区年平均低云量减少1%—6%,其中祁连山东南部减少最多达22%,而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增加10%—40%。低云量对气温响应较好的区域秋、冬季是柴达木盆地,春季是祁连山区,夏季是河西走廊地区。
2007年02期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17 ] - 塔依尔;吕新;马兰花;丁连军;
本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南部不同距离绿洲的温度、气压、风向风速及净辐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地表面温度和气温升降速度比绿洲观测点要快、变化幅度大;由于各观测点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升降度不同,使得各观测点的气压升降幅度也不同,白天气压的变化曲线呈单蜂型;各观测点在12:00到18:00期间主导风向主要是南风,还有东南或西南风,在20:00时风速几乎为0;早上和晚上沙漠的净辐射高于绿洲,白天近地面净辐射绿洲大于沙漠;对绿洲气象要素时空效应特征分析,为棉花等绿洲优势作物的播种期、物候期、作物生育及生理生态特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7年02期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2 ] - 塔依尔;吕新;马兰花;丁连军;
本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南部不同距离绿洲的温度、气压、风向风速及净辐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地表面温度和气温升降速度比绿洲观测点要快、变化幅度大;由于各观测点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升降度不同,使得各观测点的气压升降幅度也不同,白天气压的变化曲线呈单蜂型;各观测点在12:00到18:00期间主导风向主要是南风,还有东南或西南风,在20:00时风速几乎为0;早上和晚上沙漠的净辐射高于绿洲,白天近地面净辐射绿洲大于沙漠;对绿洲气象要素时空效应特征分析,为棉花等绿洲优势作物的播种期、物候期、作物生育及生理生态特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7年02期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2 ] - 何雨;王玲;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仅次于新疆的第二大沙漠分布区域,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沙漠景观和神奇的鸣沙,但是沙漠资源自身的巨大旅游价值尚未很好地体现出来。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内特别是内蒙古沙漠旅游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并阐述了沙漠旅游产品的具体开发模式,提出了内蒙古沙漠旅游在产品开发、区域合作、市场开拓和营销宣传等方面的新理念与新策略,试图探索一条对西部沙漠旅游发展有益的道路。
2007年02期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82 ] |[引用频次:54 ] - 何雨;王玲;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仅次于新疆的第二大沙漠分布区域,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沙漠景观和神奇的鸣沙,但是沙漠资源自身的巨大旅游价值尚未很好地体现出来。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内特别是内蒙古沙漠旅游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并阐述了沙漠旅游产品的具体开发模式,提出了内蒙古沙漠旅游在产品开发、区域合作、市场开拓和营销宣传等方面的新理念与新策略,试图探索一条对西部沙漠旅游发展有益的道路。
2007年02期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82 ] |[引用频次:54 ] - 王旭科;赵黎明;
本文在对日喀则地区旅游资源分类及特性评价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开发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消除瓶颈制约因素、优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系列化旅游产品、构建线区开发空间布局、启动发展动力机制、实现标准与特色一体化以及推动资源与环境深度保护等开发策略。
2007年02期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3 ] - 王旭科;赵黎明;
本文在对日喀则地区旅游资源分类及特性评价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开发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消除瓶颈制约因素、优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系列化旅游产品、构建线区开发空间布局、启动发展动力机制、实现标准与特色一体化以及推动资源与环境深度保护等开发策略。
2007年02期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