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哈甫.哈力克;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海米提.依米提;熊黑刚;
根据干旱区土地利用和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特征的典型相关分析,提出了表征县级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因素的指标,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及探讨人口变化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协调干旱区土地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提供依据,也为干旱区土地利用研究的深入积累方法和经验。
2007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60 ] - 张军民;张建龙;马玉香;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是绿洲开发的典范,是研究内陆河流域-绿洲生态耦合规律的理想靶区。根据复合生态系统耦合理论,借助能值理论及分析方法,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及MODS生态耦合的理论、方法及机制进行了理论构建,得出山地是生态耦合的“物流高地”、荒漠是生态耦合的“能流高地”、绿洲是生态耦合的“信息控制节点”,而水资源及水文循环是决定耦合的关键因子,水资源能值的有效转换和系统控制决定着各类系统对MODS的贡献及MODS生态耦合的发生规律。
2007年06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8 ] |[引用频次:19 ] - 陶江;杨德刚;苏小军;曾容;王野;
本文选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方面22个与新疆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原始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对原始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得到7个综合指标。分别计算新疆87个市县的综合得分,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排序。新疆可持续发展主因子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分化比较明显,形成北疆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南疆相对较低的格局。在石油资源丰富且已大规模开发的市县和位于交通枢纽和交通干线上的市县,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比较高。
2007年06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12 ] - 赵雪雁;
区域产业空间结构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交互胁迫关系。本文分析了甘肃省产业空间结构特征、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甘肃省第一产业分布分散且与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一致,第二产业发展空间高度集中且与矿产资源分布一致,第三产业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2)甘肃省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3)甘肃省生态环境地域分异与产业空间结构分异交互胁迫,强化了生态环境的地域分异,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007年06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47 ] |[引用频次:36 ] - 周俊菊;石培基;王静爱;乔汝霞;
本文在分析甘肃省耕地资源现状承载力的基础上,对未来不同时期耕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如果按人均粮食400kg计算,甘肃省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分别超载352.88万人、213.91万人、10.05万人;如果按人均粮食450kg计算,甘肃省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分别超载623.24万人、514.97万人、345.31万人。不同类型生态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
2007年06期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7 ] |[引用频次:10 ] - 胡炜霞;吴成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已近五年,总数也达到138家。国家地质公园在促进地质遗迹保护、经济发展和科普教育上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泛化与过热现象。本文通过国家地质公园类型、数量统计并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在分析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试探讨了现象背后的原因所在,并尝试对中国今后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走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使正在兴起的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建设热转化为真正的旅游热,促进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06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74 ] |[引用频次:52 ] - 王录仓;王航;
本文针对2004年张掖市甘州区所辖22个乡镇的发展状况,通过建立反映经济和社会方面两大类、共1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对各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并依据计算结果将发展水平划分为五个层次:发展水平最高、较高、中等、较低和最低,并对各层次进行分析;同时,各乡镇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特征,即距离市区较近、自然条件好的并且交通便捷的乡镇发展水平高于其他乡镇。
2007年06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8 ] - 王雪梅;李新;马明国;
人口数据对于全球、洲际、区域尺度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地认知。研究人口数据与环境的关系不仅要关心人口的数量,更要分析其空间分布。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人口统计数据实现空间化的有效工具。结合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特征构建适合黑河流域农村和城市人口分布的模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模拟黑河流域农村人口的空间分布;利用城市边缘距离来表征城市多中心情形,将不规则的城市虚拟成同心圆分布的城市,并将Clark模型和加幂指数模型转换成基于城市边缘距离的形式来模拟研究区城市人口密度。基于以上方法最终获得黑河流域25m格网的人口空间分布结果和尺度上推后的1km格网数据。在乡镇级别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并与已有数据库(GPW1995、UNEP/GRID 1995、LandScan 2002和cn2000pop)估计的黑河流域人口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均表明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模型可以获得更高精度的流域人口空间分布数据。
2007年06期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37 ] |[引用频次:37 ] - 毋兆鹏;金海龙;
绿洲作为干旱区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重要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功能。数字绿洲是数字地球的一个重要区域层次,数字绿洲的构建对于实现绿洲资源信息的共享、绿洲环境的保护、退化绿洲的恢复、重建与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就新疆数字绿洲系统建立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处理及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设计做了详细论述。
2007年06期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2 ] - 张沛;王丹;张俊杰;
在审视西安城市发展宏观背景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剖析了西安城市行政中心迁移的经济学内因及现实性外因,借鉴与反思国内外经验与教训,并结合城市发展现状与态势提出了西安实现行政中心迁移的可行性、影响性以及发展规划建议。
2007年06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83 ] |[引用频次:18 ] - 白凯;马耀峰;李天顺;
本文通过2005年9月旅华西安游客的第一手旅游市场调查资料,从信息刺激角度研究了旅华游客决策行为,研究揭示:信息刺激影响位于前四位的为亲朋推荐、旅游指南、国家政策宣传、海外促销活动;女性受信息刺激程度高于男性;以“口碑效应”传递的人际间信息传播影响度明显高于信息媒体的影响度;关于旅游目的地信息越详尽的资料对旅华游客决策行为影响度越高;各年龄阶段游客对于新旧媒介信息传递的影响度呈明显不对称状态;有一定家庭义务的游客旅游决策行为受人际传递信息影响度高;经济发达国家游客信息刺激敏感度低于经济次发达国家。并就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市场促销建议。
2007年06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98 ] |[引用频次:39 ] - 张振国;贾铁飞;
本文以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为例,运用GIS技术和遥感技术从空间上对其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首先,运用GIS相关软件生成研究区的DEM模型并与其TM影像进行叠加,提取相关数据。然后,分别对研究区的地表切割程度、坡度、坡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进行分析,并划分出研究区中共有三个区域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适宜度。
2007年06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52 ] |[引用频次:50 ] - 付加锋;刘毅;张雷;
以中国工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关系为例,利用相空间重构技术将一维时间序列扩展到多维,从而作为经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由此对2005-2010年的中国工业与环境加以预测,使得预测精度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1986-2010年的工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关系的有效性加以评价,指出二者之间大致呈“S”型发展趋势,表明中国工业环境污染状况正逐步得到改善。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发展基本相符,这为研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2007年06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28 ] - 梁雨华;
本文在对吉林省西部近50年的数据资料统计的基础上,研究了吉林省西部旱涝灾害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旱涝灾害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20年大幅度上升。吉林省西部降雨量逐渐减少,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气温逐渐升高,是旱涝灾害逐渐加重的自然驱动力。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得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恶化,旱涝灾害逐渐加重。
2007年06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15 ] - 王西琴;李力;
西辽河断流的发生具有周期规律性,90年代后期进入新的断流高峰,断流发生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较之前周期有所增加,而且有继续断流的趋势,形势严峻。断流不仅引起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还严重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分析发现,西辽河断流与支流断流有密切联系,流域降水减少、水利工程拦截和社会经济用水增加都是断流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从四个方面缓解断流的对策:加强水源地保护,减少支流断流;合理调度水库,强化流域管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开辟新水源,提高水资源的再生能力。
2007年06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7 ] |[引用频次:29 ] - 赵强;李秀梅;王乃昂;
根据石羊河流域终端地区具有14C测年的湖岸地貌、沉积证据恢复了古湖泊面积,运用水热平衡模型计算了石羊河流域6700~5800 yr BP期间的古降水量。主要结论如下:古湖泊面积在1∶5万DEM图上得出为581km2;通过对全新世以来的七级岸堤所匡算的湖面面积做线性回归,得出自然状态下现代的湖泊面积约为126km2;对于现代流域温度和流域降水量,分别采用了分布式温度模型和分布式降水量模型得出,结果为6℃/a和213mm/a;利用水热平衡模型恢复的古降水量为293mm/a,比现在降水量高37%。
2007年06期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13 ] - 钟炜;冯平;李建柱;
较大流域的降水通常具有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往往在雨量站较少情况下采用测站范围以内的降水量均化值对径流进行模拟精确偏低。本文分别采用分块法、单元格点法以及DEM法计算区域平均降雨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潘家口水库来流预测模型。比较模型的模拟结果发现,以DEM法计算区域平均雨量值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所模拟的效果优于另外两种区域平均雨量计算方法,且预测结果令人满意。
2007年06期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 ] - 彭少明;黄强;刘涵;畅建霞;
通过研究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规律,预测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黄河流域紧张的水资源供需形式。在流域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对多目标规划的水资源配置规则研究,探讨了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方法。在考察了21世纪各水平年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寻求提高流域水资源承载水平的调控手段,系统地研究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为分阶段提出黄河水资源利用对策提供依据。
2007年06期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93 ] |[引用频次:30 ] - 任学蓉;张宁惠;
本文对沙湖水体营养盐来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水、农田退水的补给是沙湖营养盐的主要来源;②2004年由黄河水补给入湖的总氮、总磷量分别为20.00t和3.04t,占全年入湖总氮、总磷量的50.4%和57.7%;③2004年由农田退水补给入湖的总氮、总磷量分别为15.00t和2.00t,占全年入湖总氮、总磷量的37.8%和37.9%;④2004年由芦苇收割和渔业捕捞出湖的总氮、总磷量分别为11.99t和1.93t,占全年入湖总氮、总磷量的30.2%和36.6%;在调查沙湖营养来源的基础上,建立沙湖水质经验模型并分别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OECD模型能较好预测沙湖水体总磷、总氮浓度。最后利用该模型,对所提出的沙湖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方案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并确定合适的防治方案。
2007年06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7 ] - 李英年;徐世晓;赵亮;张法伟;赵新全;
采用快速响应红外气体分析仪对青海海北高寒湿地大气CO2浓度进行连续监测,分析2004年CO2浓度变化特征表明,CO2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季变化,日、年内均表现“U”型变化特征。这些变化与植被生理活动、土壤呼吸、大气逆温层、及湍流交换强度等有关。自1月到7月CO2浓度的日变化过程中,日最高值出现时间在日出前后的5:00到9:00,并随7月的到来逐渐提早,日出后下降,约在下午15:00左右为最低,日落后又逐步升高。7月以后日最高值出现时间随时间推移又滞后,最低提早。一年中,月平均浓度最低值出现在7月份,最高值则在10月。观测表明,2004年海北高寒湿地CO2年平均浓度为315.3μmol/mol,月平均最高为335.0μmol/mol(10月),月平均最低值为270.1μmol/mol(7月)。统计海北高寒湿地旬平均CO2浓度与气象因素线性相关关系表明,海北高寒湿地CO2浓度与大多数气象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土壤温度、气压、相对湿度等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2007年06期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17 ] - 任朝霞;杨达源;
利用近50a西北干旱区21个代表站点的逐月降水量资料,通过逐月降水量趋势系数和对西北干旱区降水量变化贡献最大的月份的比较,深入分析近50a西北干旱区降水量变化的差异,从而得到以下结论:(1)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量变化较为复杂;夏季除了新疆西北部降水量减少趋势外,其他地区降水量都以增加为主;秋季形成了从南到北降水量依次增加的格局;冬季在新疆东部、南部和河西走廊的降水量有减少趋势,新疆西北部和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以增加为主。(2)对夏半年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的月份主要在7月,在新疆东部、南部和柴达木盆地。冬半年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的月份主要在3月,在新疆西部、南部地区、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
2007年06期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8 ] - 徐进祥;尚庆生;
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评价比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张掖市为研究区域,将2000年作为基准年对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肃南为最脆弱地区,甘州区属于中等脆弱地区,高台、民乐属于较不脆弱地区,临泽、山丹属于最不脆弱地区。在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适应性对策。对调整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6期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1 ] |[引用频次:14 ] - 丁金梅;延军平;
根据陕甘宁地区气温、降水和蒸发量资料,运用回归分析、趋势分析和5年滑动平均法,分析该区1955-2004年的气候演变过程,比较不同气候要素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特别是退耕还林近5来气候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50年来年均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冬春温增幅较大;降水呈减少趋势,夏秋季降水急剧减少;蒸发量减少。近5年来,温度保持在较高水平,秋冬季降水有所增加,降水变率增大。最后,初探了陕甘宁地区气候变化的原因,肯定该区仍处于暖干期,指出气候变化特征对该区生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2007年06期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23 ] |[引用频次:65 ] - 柳媛普;吕世华;
利用美国NCAR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6模拟分析了三江源区草地荒漠化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草地荒漠化后,源区地表温度白天升高晚上降低,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减小;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小;边界层高度白天增加晚上减小,昼夜差增大,边界层内能量损失增加。综合分析说明草地荒漠化后源区气候变的更加干燥,不利于植被生长和水土保持,环境变的更加恶劣。
2007年06期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7 ] - 孙秋梅;李志忠;武胜利;肖晨曦;
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风动力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植被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决定因子。本文根据风洞试验的结果,探讨了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荒漠化的正过程。指出该区的土地荒漠化是在南疆气候变异以及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大环境下发生的;同时,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又有特定的内涵:以天然绿洲的土地退化为本质;人类活动加速了这一过程。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其物理学驱动机制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荒漠河岸林衰退期、灌丛沙堆稳定发展期、灌丛沙堆活化-荒漠化发展期。
2007年06期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3 ] |[引用频次:24 ] - 李红军;袁玉江;何清;
本文通过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能见度仪、自动气象站观测沙尘暴的资料,得到:(1)在沙尘暴过程中,器测能见度越小,持续时间越短,随着器测能见度增大,持续时间呈波动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级是800m,时间为419min。(2)在沙尘暴过程中,器测能见度200m,500m是两个明显的分界点,在分界线左右的能见度持续时间变化较大,最大相差20倍,在<200m,200-500m,500-1000m三段范围内器测能见度持续时间变化不大,最大相差0.8倍,(3)沙尘暴过程中,平均风速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器测能见度增大而减小,平均风速最大值出现在能见度400m处,最小值出现在能见度接近1000m处,平均风速11.9m/s,最大风速21.1m/s。器测能见度从400m变化到500m风速有较大减小。气压和相对湿度以器测能见度500m为界,能见度<500m,数值较大,能见度>500m数值较小。(4)根据器测各能见度持续时间、气象要素变化和统计检验,沙尘暴中,在器测能见度500m处各气象要素变化很大,这对沙尘暴分级有积极意义。(5)器测能见度与人工观测值有较大差距,但它们之间有较好相关性,其相关系数是R=0.7993,通过了t检验(α=0.01)。它们之间拟合方程是y=5.746X0.8523。
2007年06期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4 ] - 张雪梅;房世波;
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展开已经有4~5年,其执行效果如何?如何及时总结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更好的退耕还林决策呢?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采访调查,及时的、客观反映了退耕还林的执行情况。本文以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区——川藏边缘的横断山区X县为例,应用“3S”技术对退耕还林的成果进行了监测,得出:由于种种原因,该地区退耕还林中可能上报的退耕面积不实,超出实际退耕面积;耕地中很大比例的坡度小于25o的耕地纳入到退耕地中。研究也分析了退耕还林对当地社会、经济等影响,调查和有关研究证实,大面积退耕还林使该地区财政收入大比例较少,农民对国家的补贴依赖性强,一旦停止钱粮补助,农民将失去生活来源,很可能导致毁林复耕。多数农户强烈表达了希望延长粮食补助的愿望,本研究认为经济补偿机制的关键应该放在如何调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后续产业的积极性上,否则再长时间的连续补偿也无济于事。对已经大面积退耕的区域,加紧发展后续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对正在计划退耕的地区,应该将退耕还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考虑,退耕还林应该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实施的过程,必须综合各种原则和因素、分清楚轻重缓急,一步步实施,相应的经济补偿机制也需要调整。
2007年06期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11 ] - 方峨天;满多清;杨自辉;孙坤;
河西走廊东段和祁连山前地带是河西地区中麻黄集中分布区和产区,并为一些地带的优势种群;在中、西部和北部,随着生境恶化,其分布趋于稀疏,长势弱,生产力低下,显示了该物种在一些极端生境的存在。无论是中麻黄播种苗还是刈割再生草均为连续生长三年达到植株高度和分蘖枝数的峰值,但二者生长节律有显著差异,生物量累计与生长节律和生境有密切关系,生境好,高度和分蘖枝数多,生物量亦大。在对中麻黄再生草进行人工条件下地上生物量积累的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表明:生长年限和灌溉因素都达到了F0.05的显著水平,对生物量积累影响显著,而施肥因素的差异并不显著。中麻黄属强旱生植物,是荒漠区少有的生态、经济植物,通过合理利用荒漠资源,在绿洲边缘大面积种植,实行丰产栽培,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让其防风固沙、防治荒漠化,对促进本区荒漠生态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6期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6 ] - 吴国玺;张国盛;王林和;秦艳;邬俊义;郝云龙;于斯琴高娃;
在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北试实验地选取了七块样地,并依据建群植被外貌特征划分为臭柏群落、臭柏灌丛、油蒿群落三类。用根钻对各样地一个生长季内的根系进行了五次取样,同时测量土壤水分、枝条生长长度、温湿度等一些气象因子。对活细根分级并称干重,发现臭柏、油蒿不同径级细根的季节动态不同,不同土层内相同径级的细根生产动态也不相同:①臭柏与油蒿D≤2 mm的细根生物量在4~5月份都有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随后增长格局各不相同。②臭柏灌丛中,1 mm<D≤2 mm的细根在5月和8月有两个峰值,油蒿群落在6月和10月出现两个峰值,臭柏群落变化比较平缓。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臭柏群落细根生物量动态与0~15 cm土壤含水率和空气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臭柏灌丛细根生物量与空气相对湿度相关显著,油蒿群落与气象因子和土壤水分以及地面枝条生长量相关性不显著。活细根的季节动态可以反映整个生长季中,地下部分的代谢状态,也为我们评价群落健康状况、演替阶段、研究细根周转提供参考。
2007年06期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10 ] - 马建军;李青丰;张树礼;
为探讨黄土高原区露天煤矿沙棘混合配置下土壤生化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本文以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煤矿人工复垦区为例,对沙棘灌丛、沙棘+3种不同类型植被配置及对照区的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配置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出差异性.土壤养分含量大致顺序为:沙棘+羊草>沙棘>杨树+柳树+沙棘>杨+沙棘;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含量之间某些因子呈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2007年06期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9 ] |[引用频次:46 ] - 陈小兵;杨劲松;刘春卿;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制约阿拉尔灌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子。在阐述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背景条件的基础上,作者以田间水盐平衡模型为依据较深入分析了灌区土壤盐分动态、盐碱化趋势及其效应问题;其次,根据区域水盐平衡理论估算区域尺度上的灌排比并探讨了排水的出路问题;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持续灌溉农业和遏制灌区农业副效应目标下的对策与建议。
2007年06期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2 ] |[引用频次:42 ] - 黄立华;梁正伟;
通过对高冰草种子在不同钠盐(NaCl、NaHCO3、Na2CO3)溶液中萌发情况的研究,旨在探明高冰草种子在不同盐胁迫下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碱性盐(NaHCO3、Na2CO3)胁迫较中性盐(NaCl)胁迫显著降低了高冰草的发芽率。高冰草种子在NaCl浓度150mmol/L、NaHCO3浓度100mmol/L和Na2CO3浓度50mmol/L时萌发受到明显抑制。不同钠盐胁迫下高冰草种子胚根和胚芽的受抑制大小顺序为,中性盐NaCl胁迫:胚根<胚芽;碱性盐NaHCO3和Na2CO3胁迫:胚根>胚芽。
2007年06期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4 ] |[引用频次:7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