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陕西省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调整研究

    师谦友;罗送宝;

    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依据大量实地调查数据与文献资料,通过对陕西省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发育因素与机制的分析表明,构建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是促进陕西省社会经济全面迅速发展的关键。并提出了符合陕西省实际的区域发展战略:①选择合理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②构建多样性的开发轴线,塑造合理的中心—外围格局;③优化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加强区域内外联系。

    2007年07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0 ] |[引用频次:15 ]
  • 陕南秦巴山区人口承载力研究

    赖作莲;查小春;

    位于陕西南部的陕南秦巴山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和阻碍了陕南秦巴山区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的人口承载力,以及以陕西省和全国为参照区,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的相对人口承载力,均表明陕南秦巴山区人口处于超载状态,说明持续增长的人口、发展迟滞的经济状况和有限的资源环境容量成为制约陕南秦巴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7年07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3 ] |[引用频次:24 ]
  • 赤峰市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测度与评价

    王雄;姚云峰;郭道安;曹洪杰;

    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度测定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了评价方法和模型,并对赤峰市2000—2004年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

    2007年07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3 ] |[引用频次:17 ]
  • 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城镇体系结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赵娟;张阳生;苏晓海;惠怡安;

    青海省域内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东部河湟谷地处于“青海门户”的重要位置,是省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起着带动青海经济发展极的作用。但是特殊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和国家经济政策进程深刻地影响着城镇发展,造成城镇规模两极化严重,城镇体系不完善,城镇职能雷同等特点。文章通过对其城镇体系特点及成因的详细分析,对城镇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2007年07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8 ]
  • 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李凤华;李晓东;杨彩凤;娄在风;

    新疆具有明显的旅游资源优势,是中国很有吸引力和巨大潜力的旅游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国际旅游发展较快。因此,对其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结构进行研究,有利于进行明确的国际客源市场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客源市场开拓策略,进一步加快国际旅游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了年际变化强度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对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结构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了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并提出了今后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对策,为新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2007年07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19 ]
  • 青海湖旅游区生命周期研究

    肖景义;张璞;陈建强;

    立足青海湖旅游区实际,在分析影响旅游区生命周期的诸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延长该区旅游生命周期的具体措施。

    2007年07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8 ]
  • 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薛亮;苏惠敏;

    旅游资源群是指把区域内同类旅游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从横向角度来研究区域间旅游资源的竞争,同时从纵向角度来研究旅游资源间的屏蔽作用,进而从区域空间整体上把握某类旅游资源个体和整体的特征,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本文以旅游资源群的概念为研究思想,结合陕西旅游资源普查最新数据,利用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计算了陕西区域各大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并从区域间和区域内以及类型等方面对旅游资源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中开发潜力最大的是杨凌的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其开发潜力为1.6415,杨凌的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次之,为1.1653,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和杨凌,开发潜力较大的类型为人文活动和建筑与设施资源群。

    2007年07期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04 ] |[引用频次:52 ]
  •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及其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高群;

    多源信息融合的目的就是要充分集成不同来源数据的优点,尽可能多地获取地物信息,以大大提高解译精度和可信度。本文结合国土资源部“典型县耕地资源分布与生态退耕遥感监测”规划的前期预研究项目,利用ETM和SPOT等多源遥感数据,探讨不同遥感信息融合过程中的处理方法与关键技术,在对比分析所使用的各种数据优缺点的基础上,阐述了数据纠正、配准、融合的技术过程和出现的问题,列出本项目为遥感影像解译所归纳的主要地类的特征图谱。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融合较低分辨率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及时准确获取变化信息,为有关部门进行土地的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07期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59 ] |[引用频次:13 ]
  • 遥感技术在中国绿洲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毋兆鹏;金海龙;

    绿洲是干旱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二十世纪末在中国才兴起绿洲研究之风。经过近1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绿洲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其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发展也与遥感、GIS等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对近年来中国绿洲研究中遥感技术应用状况,从绿洲的形成演变研究、绿洲水资源研究、绿洲土地资源利用与覆被变化研究、绿洲农业资源研究以及绿洲生态环境研究五个方面加以总结,进而分析遥感技术在绿洲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遥感技术在绿洲学研究的应用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2007年07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6 ] |[引用频次:9 ]
  • 准噶尔盆地西南缘人工绿洲演变初探

    刘月兰;贺凌云;田玉军;王绍明;

    本文以1989年和2000年TM影像为基础,结合部分统计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沙湾-石河子-玛纳斯人工绿洲近20年的变化特点。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人工绿洲面积增加显著,由1989的6077.62km2增至2000年的6995.02km2,且主要增长期为1995年以后,1998-2002年增长尤为明显;绿洲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弃荒现象,1989-2000年间有365.29km2农用地被荒弃;绿洲的增长以外延式增长为主,开发原有绿洲内部空地为辅;同时,北部莫索湾绿洲土地盐碱化现象明显。

    2007年07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7 ]
  •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马瑛;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和基础。根据各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其划分为很不安全(Ⅰ)、较不安全(Ⅱ)、临界安全(Ⅲ)、较为安全(Ⅳ)和很安全(Ⅴ)共5个等级。在GIS技术支持下,以北方农牧交错带192个县(旗、县级市)级行政单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灰色综合评估方法评价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得出其综合权系数向量,并使用系统聚类方法将评价结果划归不同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1)1989年和200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都较低,1989年以Ⅰ级为主,2000年以Ⅱ级为主。(2)与1989年相比,2000年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普遍有所提高。(3)Ⅲ级区在1989年仅包括4个县,2000年扩大为24个县,并且以大兴安岭山地区和东北冲积平原地区、陕北黄土高原区分布最为集中。(4)1989年没有县达到Ⅳ级,而2000年仅有一个;12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县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达到Ⅴ级。

    2007年07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57 ] |[引用频次:74 ]
  • 西北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分析

    张爱婷;杜跃平;张连业;董国强;

    西北地区属于资源初级品出口地区,因此从消费角度分析西北地区的生态占用并不能真正反映该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利用生态空间占用理论与方法,从生产角度对西北地区生态空间开发占用进行估算,并与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反映西北地区生产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在目前世界平均单产下,西北地区人均生产占用生态空间为3.834hm2,人均生态容量为1.645hm2,西北地区人均生产生态空间占用超出了实际可利用的生物承载能力,出现了生态赤字;西北地区生产生态赤字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能源开发占用生态空间过大引起的,其他类型生态用土地均有盈余,其中西北地区生态空间盈余较多的是草地,说明西北地区对草原利用开发上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007年07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4 ]
  • 东北典型农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以公主岭市为例

    岳书平;张树文;闫业超;张养贞;

    在人为活动占优势的景观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产生的生态效应是不同的,并且可以直观地反映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上。因此,本文利用Landsat TM和MSS遥感数据,以具有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过程的小流域作为评价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了景观生态指数来反映LUCC变化所带来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公主岭市1975—1986年间由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生态风险不断增加,随后逐渐减小,到2000年局部地区又有所回升,这种变化与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别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趋势呈高度相关,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2007年07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22 ]
  •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煤矿区景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研究——以潞安常村矿为例

    王行风;汪云甲;杜培军;

    在RS和GIS支持下,以1993年、2000年和2004年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斑块数、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平均分维数、周长面积比均值、香农多样性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标,从多个层面对常村矿的区域景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煤是造成煤矿区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煤矿区的景观格局一般是随着煤矿的开采,地表逐渐沉陷,平坦农田转化为坡耕地,沉陷农田形状变得不规则。因此,对于煤矿区来说,应采取适当的生态环境政策,来规划、设计和建设煤矿区的景观生态环境。

    2007年07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14 ]
  • 宁夏西海固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面源污染调查研究

    张烽文;刘小鹏;刘希风;

    农业生态环境面源污染控制与保护已成为区域农业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调查分析,西海固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源主要有化肥、农药、地膜、土壤侵蚀、牲畜禽粪便污染、有污染的灌溉水源与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固体废弃物等,并对西海固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基于农业生态环境面源污染具有污染发生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治理难度大等特点,提出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2007年07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3 ] |[引用频次:25 ]
  • 西北农村实施“六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分析

    杨文选;王云;

    “六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是依据我国西北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的,以生态经济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的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文章从投入费用和产出效益的比较中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2007年07期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5 ]
  • 松嫩平原作物现实生产力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王宗明;张柏;宋开山;李晓燕;刘殿伟;李建平;

    本文通过分析松嫩平原主要作物—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阐明区域尺度作物生产力的重要控制因子。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现实生产力与生长季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好,与年总太阳辐射之间的相关性次之,其次为与年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大豆现实生产力与年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好,与年总太阳辐射之间的相关性稍差;大豆现实生产力与平均温度之间呈现较弱的负相关。不同坡度条件下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水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对于松嫩平原而言,坡度不是影响作物现实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耕作土壤对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的影响分析表明,对于玉米而言,6类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玉米现实生产力存在以下规律:黑土>草甸土>黑钙土、暗棕壤和盐碱土>风沙土。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大豆现实生产力存在差异:黑土>草甸土>暗棕壤>黑钙土和盐碱土>风沙土。以500mm降水量等值线为界线,将松嫩平原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研究其作物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松嫩平原东西两个部分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水平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差异。

    2007年07期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14 ]
  • 阿勒泰地区近40a气温变化分析及其灰色预测

    李帅;何清;李祥余;易莉;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1961—2001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得出阿勒泰地区气温变化与全国和新疆气温变化基本一致,但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即:近40a阿勒泰地区年度和四季的气温变化倾向率均为正值,呈现出气温升高的趋势,并且,春、夏、秋季的气温变化对年度的变化影响比较显著,都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但是,近些年来变暖脚步渐缓。利用1990—2004年的气温资料和灰色系统模型,预测了阿勒泰地区2005—2010年的平均气温,可以看出:气温将仍旧呈递增趋势。

    2007年07期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12 ]
  • 淡水资源稀缺性城市供需水量与城市化关系分析

    李雪铭;张婧丽;

    淡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是制约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沿海淡水资源稀缺性城市。本文以严重缺水的滨海城市——大连市为例,从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生活用水量的需求和城市供水不足对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两方面入手,分析大连市城市供需水量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大连市城市生活用水量随城市化的增长而增长。(2)大连市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速度由快变慢,主要是由淡水资源缺乏导致城市供水量不足引起的。(3)如果不解决大连市淡水资源的现有瓶颈,城市供水量不足对城市化的限制率将越来越大。

    2007年07期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9 ]
  • 黑河流域节水工程实施对地下水补给资源影响变化分析

    李爱军;闫成云;

    本文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系统收集、整理了河西走廊地区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水利化现状、节水工程实施状况,以1999年为水平年对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由于节水工程的实施引起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与1999年相比将发生变化,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将减少10366.9万m3/a。下游的鼎新灌区地下水补给量较现状河道输水条件下减少7931.25万m3/a,额济纳平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26651.51万m3/a。地下水补给途径发生变化,主要补给由中游向下游转移。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节水工程的实施。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也引起泉水溢出带泉水量减少。

    2007年07期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6 ]
  • 农牧交错带不同封育时间对植物特征值及多样性的影响

    李瑞;张克斌;王百田;刘刚;吴瑞菊;

    为研究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封育时间对干旱、半干旱草原植物特征值及多样性的影响,同时探索农牧交错带草原封育周期,本研究选取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宁夏盐池人工封育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于每年7-8月份(植物生长季节)对封育区植被生长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植物名称、植物种数、株数、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鲜重)等。运用生态学、地统计学原理,结合Biodiversity Pro、Microcal Origin等生态学统计软件对外业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封育2-3年后植物群落优势种优势地位得到巩固,而一些伴生种则在竞争中消失;封育区植物特征值在封育2-3年后达到最大,如地上生物量(鲜重)在封育3年达到最大值,为6907.75kg/hm2,此后呈下降趋势;封育区主要植物重要值及植物物种多样性均在封育2-3年后出现最大值,此后也不同程度地呈下降趋势。

    2007年07期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7 ]
  • 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制度群落多样性研究

    闫瑞瑞;卫智军;韩国栋;王鹏飞;周忠义;

    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通过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的比较试验,研究不同放牧制度下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结果表明:①对照区、轮牧区和自由放牧区的植物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前一年均有所增加,优势度指数除对照区有所增加,轮牧区和自由放牧区基本不变化;均匀度指数轮牧区和自由放牧区均略有下降。②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更多地受丰富度的影响。③对照区、轮牧区和自由放牧区群落β多样性指数随取样面积增加而降低;荒漠草原在不放牧、自由放牧和划区轮牧下,轮牧区β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对照区和自由放牧区;④2004年轮牧区与自由放牧区的相似性系数为最高,其次为轮牧区与对照区;自由放牧区与对照区差异最大。到了2005年,除轮牧区与自由区的相似性系数降低外,轮牧区与对照区、自由区与对照区的相似性系数均有所增加。

    2007年07期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2 ] |[引用频次:34 ]
  • 民勤荒漠植被的形成与演替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常兆丰;刘虎俊;赵明;韩福贵;仲生年;唐进年;

    甘肃省民勤县是我国的典型荒漠化地区,自西汉以来生态环境逐渐退化,植被经历了一个从沼泽植被到盐生草甸植被再到荒漠植被的退化过程。水资源的变化是决定当地植被退化的主导因子,在大面积湖泊、河流背景上是沼泽植被,在干涸湖泊、河床背景上的是盐生草甸植被,在沙质荒漠背景上的是荒漠植被。目前,荒漠植被正处于进一步退化过程中。退化演替的同一阶段存在多种演替过程,现阶段存在着荒漠植被退化演替和盐生草甸植被向荒漠植被演替2种退化过程。20世纪中叶,在当地是从盐生草甸植被向荒漠植被演替的过渡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荒漠植被逐渐占据了优势。目前的天然种子植物共有22个科,72个属,127个种,其中以典型荒漠为主,共有3个植被型,7个群系组,17个群系。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群落随生境的分异性较大。目前的植被正处在进一步退化过程中,植物种类和面积减少,大面积枯梢、死亡,优势种的优势度增大。现阶段决定荒漠植被生长状况的主要是大气降水,植被盖度和密度随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尤其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目前影响植被退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上游来水量减少,地下水严重超采、草场严重超载和造林密度过大等。在干旱内陆盆地,一旦水资源供给减少,湖盆、河道干涸,泥沙出露,形成沙漠和沙漠化则是必然结果。

    2007年07期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38 ]
  • 灰色关联分析在黑岱沟露天煤矿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马建军;李青丰;张树礼;

    在进行黑岱沟人工复垦地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进行了理化性质、微生物及营养成分等项目的系统测试,选择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水分、土壤容重、pH值、土壤3大微生物及固氮菌等项目作为评价指标,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黑岱沟露天煤矿复垦区土壤质量以三等居多,四等次之,无一、二、五等;排序顺序为:各种果树(0.7209)>油松×柳×沙棘(0.7058)>锦鸡儿(0.6602)>羊草0.6165>纯杨林(人工)(0.565)≈杨林(原生)(0.556),油松林(0.5421)>杨×沙棘(0.5352)>对照(0.5154)。

    2007年07期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49 ]
  • 半干旱退化山区灌草立体配置与水分调控研究

    张源润;赵庆丰;蔡进军;董立国;王月玲;季波;

    半干旱退化山区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降雨量时空分配不均,且水热不同步(在春夏,植物常因缺水而枯死),致使生态环境建设中恢复植被的难度大。为此,采用工程整地措施与灌草立体配置模式,发展集流灌草植被。集蓄土壤水分,随着时间的延续土壤水分可不断得到补充和调节,促进灌草植被的快速恢复,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07期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 ]
  •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胡杨、柽柳液流变化研究——以英苏断面为例

    何斌;陈亚宁;李卫红;陈永金;

    应用先进的PHYTALK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对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胡杨、柽柳的液流流速和相关环境因子日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胡杨和柽柳的液流速率日变化趋势相似,有明显昼夜节律变化,夜晚平稳,白天波动剧烈,呈多峰值;受植株水分储存的影响,液流早晨启动后,液流突然下降,达到一个低值后开始恢复;主要受降雨影响,距主河道100m处的胡杨枝平均液流速率低于距主河道200m处相同直径柽柳枝的平均流速;试验期,影响胡杨和柽柳液流的主导环境因子不同,每个因子都有各自的影响机制;植株液流的变化是植株自身生理调节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7年07期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16 ]
  • 内蒙古羊草草原生物多样性探讨

    贾亚娟;韩国栋;王明君;郑淑华;

    多样性的研究是长期以来许多学者争论的焦点,然而经过长期的研究,关于多样性的变化仍存在着差异。本文根据对多年围封的草地数据资料,对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均匀度对多样性的变化起主要作用;多样性与生产力呈曲线关系,在达到一定值后,随多样性的增加生产力下降;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也呈曲线变化,但在研究初期稳定性与多样性呈负相关。

    2007年07期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13 ]
  •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西坡退牧封育效果分析

    田永祯;张斌武;程业森;

    贺兰山区自1999年—2004年期间进行退牧还林、封育保护,本文通过对贺兰山退牧还林后不同立地类型及不同地带的森林植被恢复和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贺兰山退牧还林五年来取得的成效。研究表明,退牧封育可促进植物生长和更新,动植物种群增加,植被盖度和密度增加,从而增强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护功能。同时还对贺兰山今后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合理建议和措施。

    2007年07期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4 ]
  • 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后草畜产业发展探讨——以海原县为例

    曹心静;米文宝;张媛;

    退耕还林政策对加强生态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在对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的情况实地调研的工作基础之上,通过对宁南山区、海原县草畜产业基础数据的比较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草畜产业生产过程的灰色控制模型,找出草蓄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海原县应加强政府管理、扶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加大科技支撑等解决对策。

    2007年07期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9 ]
  • 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主要植物种群生态特征分析

    于建梅;胡玉昆;李凯辉;范永刚;柳妍妍;高国刚;

    本文采用Levins提出经Corwell修正指数和王氏重叠指数,在土壤pH值和土壤全盐二维生态因子梯度上,测定了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20种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细果苔草、珠芽蓼、线叶嵩草、羊茅等建群种和优势种的生态位最宽,适应土壤酸碱和盐渍化能力强,为泛化种;委陵菜、千叶蓍、草原老鹳草等伴生种生态位窄,适应酸碱和盐渍化能力弱,为特化种。在二维资源维上生态位重叠值最高的种对发生在轮叶马先蒿和斜生秦艽之间,重叠值分别为0.7808和0.861,但其生态位宽度均很窄,未达到0.3。与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其生态位重叠值也较大的结论不完全相符。

    2007年07期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20 ]
  • 干旱荒漠区新垦绿洲土壤改良措施对盐分变化的影响研究——以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为例

    蒲红艳;陈亚宁;李卫红;

    针对克拉玛依新垦绿洲土壤粘重、板结、有机质含量低的实际情况,分别以有机肥、粉煤灰、草炭和沙作为土壤改良材料,测定了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施肥改良措施对土壤盐分的表聚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粉煤灰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在灌溉的条件下可以将表土层盐分充分淋洗到土壤下层,脱盐率达50%;掺沙次之,有机肥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土壤表层的盐分;草炭与对照措施下土壤的盐分变化规律基本相似,脱盐率大致相同。由此表明,草炭对土壤基本上没有改良压盐的作用。

    2007年07期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26 ]
  • 脱硫石膏改良碱土过程中特征值变化的研究

    张海军;李跃进;陈昌和;徐旭常;王淑娟;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脱硫石膏在改良碱土过程中对碱土特征值(盐分组成、pH值、碱化度、土壤渗透性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脱硫石膏后,碱土各特征值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碱化度从改良前的30%以上降低到了改良后的5~10%之间;pH值从改良前的9.4以上降低到了改良后的8.2以下;碳酸根、重碳酸根离子明显减少,硫酸根、钙离子及钠离子含量有所增加;土壤渗透性提高了3~8倍;土壤硬度测定值虽仍偏大,但却表现为随着脱硫石膏的施入而减小的趋势。

    2007年07期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98 ] |[引用频次:4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