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志刚;
与以往研究略有不同,本文从资源、经济、市场、科管文教(科技、管理与文教)、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六方面构建包括25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两种方法的组合评价法进行了中国西部省区投资环境状况研究,通过计算中国西部11个省区(西藏除外)和三大地带的投资环境组合指数,分析了西部与东部省区投资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以及西部省区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善西部省区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
2008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2 ] |[下载次数:563 ] |[引用频次:17 ] - 刘雨林;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使得我国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由不同的地区承担和享受,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区际间利益冲突,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发现,当区域收入不均衡的时候,提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纳什均衡结果也不相同,高收入者(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会承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责任,而低收入者(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则会坐享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效益,因此在西藏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当建立跨地区生态补偿的机制,由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补偿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本,运用多种生态补偿的方法,解决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困境。
2008年01期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1 ] |[下载次数:1384 ] |[引用频次:50 ] - 陈秋计;孔云峰;张洪波;姚顽强;
矿粮复合区涉及环境、矿业、农业、经济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复合问题,环境和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目前缺少系统研究。本研究利用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对矿粮复合区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为复合区生态重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焦作市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加快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引起可耕地数量减少和建成地数量加大,总生态承载力略有起伏,但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态势;人均生态足迹正在逐年上涨,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加大,在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中,只有可耕地满足当地的需要,其他各类土地都不同程度存在生态赤字。
2008年01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6 ]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6 ] - 杨中标;石培基;程红芳;
本文利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基本单元,在时间断面上,探讨了2004年城镇化与土地面积、总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时间序列上,分析了1995-2004年相对于这些指标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市州间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客观自然地理条件所致,城镇化水平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且传统农业在经济中仍占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呈上升趋势,不平衡性加剧,对于其他指标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呈下降趋势,不平衡性有所缓和。
2008年01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875 ] |[引用频次:43 ] - 张竟竟;陈正江;
城乡人口空间分布状况是区域城乡关联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天山北坡区域是新疆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其城乡人口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关联发展程度。本文采用多种人口量化方法,从各方面对经济带的城乡人口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评价,并提出了区域城乡人口统筹发展的实施途径,进一步为该区域的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8年0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5 ] - 宁小莉;
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综合环境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研究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包头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方面,确定包头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类型,对2001年-2005年以来包头市的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2008年01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773 ] |[引用频次:44 ] - 马琼;
在界定塔里木河流域空间范围的基础上,进行了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得出了流域水资源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越来越稀缺的结论。并运用市场均衡原理和科斯定理论证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选择制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制度模式。
2008年01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1 ]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4 ] - 刘新平;孟梅;罗桥顺;
本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理论与模型对新疆农用地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根据DEA有效性值,从土地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分析了各地区的DEA有效性,呈现南疆最高、北疆次之、东疆最低的格局,以及非DEA的区域性差异;农业发展水平越高,DEA有效值越高,反之,DEA有效值越低,总体而言新疆农用地利用效益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的建议。
2008年01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1 ] |[下载次数:749 ] |[引用频次:57 ] -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杨建军;马媛;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根据土地利用分区对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提出区域土地利用方向,是实行有差别的政策和管制措施的依据。本文通过对新疆各土地利用分区的人口-经济-资源相对承载力和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分析,结合各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对不同区域区别对待、分区指导、体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2008年01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阮新;刘学锋;李元华;
根据1961—2000年河北省69个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各代表站旱涝等级划分标准,根据计算出的Z指数把旱涝情况划分成7个等级,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河北省历年干旱的严重程度和干旱发生的范围。对近40年来的资料分析表明:这一区域冬季干旱面积变化不大,春、秋季干旱面积呈减小的趋势,夏季干旱面积呈扩大趋势,年干旱面积也呈扩大趋势。
2008年01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7 ]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39 ] - 刘晓琼;刘彦随;延军平;徐小玲;
基于1974~2004年榆林市气温、降水等气象数据,对近30年来区域气候的年际、季节及各年代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在20世纪70年代属偏冷湿时期,80年代为逐渐转暖的偏暖干时期,90年代为异常暖干时期,21世纪前四年气候较为暖湿。揭示区域气候变化,可以为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产业发展的优化与调控、榆林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据。
2008年01期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4 ] |[下载次数:966 ] |[引用频次:29 ] - 卢玉东;孙建中;李佩成;
在洛川黄土剖面,通过密集采样,做出从第三纪红到整个第四纪黄土地层的碳同位素分析。1δ3C曲线可与大西洋深海钻孔DSDP607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南极氘温度详细对比。S5上有一个特别突出的负高峰,1δ3C=-16.615‰,是气候最温湿的阶段。S0、S1、S4、S8、S9的δ13C峰值在-5.85—-10.00‰之间,是一般间冰期阶段。峰值在-8.72—-6.95‰的S2、S3、S6、S7等对应的是温干的间冰期。L1、L2、L5、L6、L8、L9的1δ3C在-3.7—-2.27‰之间,是一些极冷的冰期。因此,黄土1δ3C是一个灵敏的替代性古气候指标。
2008年01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6 ]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12 ] - 王修信;高凤飞;朱启疆;孙睿;杨胜天;
在北京近郊区海淀公园架设涡度相关仪,连续观测城市公园绿地水热通量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数值日变化。分别采用神经网络、相关分析和灰关联方法研究植被生长季节影响水热通量的环境因素权重,结果表明:公园绿地水热通量受多个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净辐射影响最大,其次是下垫面温度,再次相对湿度和气温影响潜热,风速对潜热的影响较弱,而气温和风速对显热的影响也相对较弱。神经网络方法直接给出非线性关系权值,分析结果较准确,优于统计分析方法。
2008年01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7 ]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14 ] - 李印颖;苏印泉;李继育;贺亮;玉泉幸一郎;牟田信次;
选择黄土高原常见造林树种,分别对不同林分及植被类型进行空气负离子水平研究。空气负离子浓度以及空气清新度大体为:针叶林明显高于阔叶林;油松林夏季优于秋季;不同植被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花卉绿地>林地>宜林荒草地>裸露地>水泥广场;坡向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差异不显著。
2008年01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7 ]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24 ] - 肖玲;王书转;张健;王利军;任桂镇;
调查了秦岭北麓西自宝鸡东至潼关的10县区的28条河流,利用单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有56.1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水质严重污染的河段占7.32%;中度污染的河段占14.63%;轻污染的河段占34.15%。共有43.90%的河段水质较好,其中水质尚清洁的河段占34.15%;水质清洁的河段占9.76%。不同区县的污染特点不同。宝鸡市陈仓区和渭滨区的河段水体较清洁;西安市所辖户县、周至县、长安区主要以有机污染为主;渭南市所辖潼关、华阴和华县的有机污染和金属污染及氟污染都很严重。
2008年01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8 ] |[下载次数:768 ] |[引用频次:38 ] - 胡小韦;海米提·依米提;伊元荣;黄景炎;古丽格娜;
因子分析法是主成份分析方法的推广和深化,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损失较少信息,减少评价指标,针对主因子进行分析,使水质评价结果更为合理和有效。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博斯腾湖水质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影响博斯腾湖水质的3个主因子。因子1以高锰酸钾指数(CODMN)、总硬度、总氮(TN)、pH值、硝酸盐(NO3-)为主,揭示了无机物的污染指标;因子2以总磷(TP)和生化需氧量(BOD)为主。揭示了有机污染指标;因子3以溶解氧(DO)为主,反映了生活类污染状况。
2008年01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7 ] |[下载次数:743 ] |[引用频次:27 ] - 张遇春;张勃;
黑河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所处地带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是对该地区农业发展危害最大的主要灾害。因此,对该地区降水序列的研究以及对干旱的预测尤显重要。本文以张掖市为例,采用高台、民乐、山丹、肃南、临泽和甘州6个观测站的1956-2004年49年的月降水量观测值,分析该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和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并选择1968-1997年30年的月降水量观测值,运用灰色系统的灾变预测方法,建立各县区的灾变预测模型GM(1.1),对该地区未来一定时期内干旱发生的时间进行预测,经检验预测模型精度较高,检验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因此,研究结果可对广大旱区抗旱减灾,促进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2008年01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16 ] - 张焱;韩军青;郭刚;
利用晋西地区1955~2001年年降水量、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和累积距平曲线法分析了该地区近47年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变化呈减少趋势,降水倾向率为-28.16mm/10a;汛期降水变化也呈减少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减少趋势显著;降水的季节变化各季均呈减少趋势;年降水量无明显的突变。
2008年01期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5 ]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28 ] - 李群;彭少明;黄强;
水资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和稀缺性,本文通过分析水资源的外部性属性,研究水资源外部性的经济学原因,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之下如何内部化水资源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建议和市场方法,并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提出对策。
2008年01期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9 ] |[下载次数:709 ] |[引用频次:19 ] - 赵海霞;曲福田;朱德明;陈雯;陈江龙;
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经济的快速增长阶段。分别利用1985-2004年时序数据和1998-2004年面板数据考察环境污染随时间和GDP的变化规律,发现环境污染呈现加剧趋势。进一步分析近年来环境污染造成的福利损失,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逐年上升的,并且造成严重的环境不公现象,即环境污染的西迁和"逐步改善的城市环境与逐步恶化的农村生态"城乡环境差异。寻求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加强环境治理已刻不容缓。
2008年01期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4 ] |[下载次数:748 ] |[引用频次:26 ] - 马耀峰;郑鹏;白凯;
本文构筑了一个旅游决策行为模型,并分析了对旅游决策行为共同影响的多种因素。同时在2004年六大旅游热点城市入境游客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李科特量表系统对比分析了旅华日美游客决策行为。从旅华日美游客旅游方式、来华次数、停留时间及旅游城市选择等方面研究揭示旅游决策行为的不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日本客源市场实施亚文化区域旅游特色宣传,对美国客源市场进行区域联合旅游推介等营销策略。
2008年01期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2 ] |[下载次数:1292 ] |[引用频次:32 ] - 王旭科;赵黎明;
本文对中卫市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分析了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构建旅游开发空间布局、提升核心区文化品位、推出特种旅游产品线路与节庆活动、开发反差旅游市场、推行旅游开发一体化等开发策略,旨在为中卫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008年01期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0 ] |[下载次数:746 ] |[引用频次:19 ] - 刘宇峰;孙虎;原志华;
近年来,山西海外入境旅游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本文根据山西省1996至2005年海外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动态变化的时序数据,分析了海外旅游市场的现状特点,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方法及借助Lotus1-2-3软件,建立了山西省海外入境旅游市场的GM(1,1)动态预测模型。同时,对山西入境游客规模进行的预测表明,山西入境游客数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针对今后海外入境游客增长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拓展海外入境客源市场的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山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及市场规划提供参考。
2008年01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8 ] |[下载次数:1189 ] |[引用频次:47 ] - 刘宏盈;马耀峰;
旅游安全作为旅游业顺利开展的保证,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旅华游客的第一手旅游市场调研资料,以国内六大旅游热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昆明为例,比较分析了旅华游客对我国旅游热点城市旅游安全的感知。
2008年01期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1 ] |[下载次数:1951 ] |[引用频次:49 ] - 章光新;郭跃东;
嫩江中下游湿地是我国自然湿地主要集中分布区之一,是东北松嫩平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近50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湿地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生态水文功能急剧退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或丧失。本文重点阐述了嫩江中下游湿地的主要生态水文功能,并系统地分析了湿地生态水文功能退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上升和降水量减少、中上游用水量增加与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流域下游湿地水源补给量锐减、大规模的湿地农田化和过度放牧、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湿地景观演变和生态水文功能退化的主要机制。根据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恢复和重建嫩江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保证湿地生态水文功能的正常发挥,保障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008年01期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9 ] |[下载次数:1229 ] |[引用频次:63 ] - 金晓媚;万力;薛忠歧;于秋生;于艳青;
干旱区的水文地质及生态地质环境研究一直是水文地质学的研究热点。从流域尺度上研究地下水变化的生态效应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银川盆地地处干旱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的发育与地下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遥感技术在大尺度问题的研究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本文将遥感技术与地下水数据相结合,引入条件植被覆盖率的概念,对银川盆地适宜于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进行了研究,并对适宜水位埋深范围内,水质矿化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银川盆地适宜于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范围为2-4m,在此埋深范围内,矿化度小于2.5g/L时,地下水水质利于植被发育。
2008年01期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1 ] |[下载次数:823 ] |[引用频次:49 ] - 张军民;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使绿洲水文循环产生了二元分化,天然、人工水循环的彼此消长,改变了水资源在人工绿洲、天然绿洲及过渡带之间的时空分布和转化条件。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靶区,根据已有的分布式水文循环模型及水文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绿洲引用水对2000m以上的山地暂无影响,但平原区水循环发生了了以人工水循环为主导的二元分化。人工绿洲、天然绿洲、过渡带和荒漠间生态统一性出现无序化趋势,造成绿洲-荒漠生态呈现出对抗趋势。
2008年01期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3 ]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7 ] - 曾加芹;欧阳华;牛树奎;周才平;
利用西藏地区1985年及2000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的数据,并结合GIS和统计软件,对西藏地区15年来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2000年,西藏地区各景观要素之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未利用地、居住地及建筑用地、灌木林地及疏林地面积增加,其中居住地及建筑用地增加的速度最快,增长率为46.6%;农用地、森林、草地、河流及湖泊、冰雪地面积减少,河流、湖泊和农用地面积减少率较大,分别为13.1%和10.4%;各景观要素发生相互转移,其中转移程度较大的是草地与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向草地转换了80313.46km2,草地向未利用地转换了155974.97km2,占草地转出量的90%以上。通过对景观格局分析发现,总体景观斑块数量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破碎度增加,优势度等减小,西藏景观格局向多样化、破碎化发展;同时各景观要素之间聚集度指数在增加,形状指数、分维数减小,景观不同要素分布交错格局趋于简单,斑块形状向着规则化方向发展。利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发现人口增长、过牧等人为活动以及海拔、气温等自然因子是西藏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2008年01期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0 ] |[下载次数:679 ] |[引用频次:46 ] - 甄霖;刘纪远;刘雪林;王菱;Ochirbat Batkhishig;王勤学;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蒙古高原农牧业系统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阐述了蒙古国农牧业生产现状和过去半个多世纪农牧业格局变化,在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时空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蒙古耕地比例小,主要作物单产很低,耕地面积自1950年代起逐渐增加,至1980年代中期达到最大,然后持续减少,谷物总产量在1980年代中期前波动增加,之后则持续减少,人均拥有谷物量与总产量走势基本一致;畜牧业是蒙古支柱产业,但畜牧业粗放经营,畜产品生产力远低于发达国家,各种畜种数目自20世纪初都有所增加,特别是山羊自1990年代起增长迅猛,而人口稳定增长却导致人均占有家畜量波动下滑。分析认为蒙古农牧业系统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农业技术投入和牧业管理、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尤其气候灾害和开放市场经济对蒙古农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08年01期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6 ] |[下载次数:596 ] |[引用频次:33 ] - 郑奕;
塔里木河是我国干旱区最长的一条内陆河,同时塔里木河流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该流域荒漠化程度日益加剧,具体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对塔里木河的实际调查资料,分别计算了上、下游典型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对塔里木河上、下游地区的天然植被的群落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内的植物区系组成贫乏,群落结构简单,随着上游至下游水量的减少,下游地区天然植被较上游地区普遍退化,植物种类及群落类型均少于上游地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2008年01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4 ]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13 ] - 王锋;赵成义;
根据1997、2000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塔里木河上游地下水水位的时空变化,反映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在农田灌溉模式下,在垂直河道方向上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受到塔里木河干流水位、农田灌溉和潜水蒸发的影响。沿河道的横切方向上地下水位的变化与距河道距离成正相关,但具有明显的滞后反应,其滞后时间随垂直河道的距离增加而增加。干流水位明显影响地下水的范围为3.5km。农田灌水使地下水水位在3、11月份明显抬升,也在7月份时对地下水水位产生影响,使其抬升。潜水蒸发量随地下水水位的升高而增加,使地下水水位变化趋于缓和。
2008年01期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3 ] |[下载次数:486 ] |[引用频次:5 ] - 刘丽霞;王辉;孙栋元;马仲武;
以景电灌区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田防护林系统内土壤水分蒸发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1H范围内,越靠近林带,土壤蒸发量越大。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土壤蒸发量有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农田防护林系统内土壤水分蒸发量在灌溉前后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且对照点土壤水分蒸发量始终高于林网内观测点,林网内土壤蒸发量与对照点相比平均减少了35.17%。说明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能有效减弱土壤蒸发量;相关分析表明,系统内土壤水分蒸发量受到土壤本身和气象因子的制约,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土壤含水量>太阳辐射>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气温,其中土壤含水量、太阳辐射、气温、风速与土壤蒸发量成正相关,空气相对湿度与其成负相关关系。
2008年01期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3 ] |[下载次数:525 ] |[引用频次:46 ] - 王葆芳;张景波;江泽平;杨晓晖;赵英铭;
通过对梭梭6个种源的种子性状和繁殖力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间种子性状和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其质量指标差异大于形态指标,即单株种子重差异最大,千粒重次之,果翅长度最小;成活率的差异性明显大于发芽率。(2)各种源区间的种子性状和繁殖力之间的遗传差异为极显著水平,环境差异为显著水平,梭梭种子质量主要受遗传基因控制,而种子繁殖力则受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及土壤等多重因素控制。(3)种子各性状与成活率均呈正相关。除果翅长度与成活率相关不密切外,其它性状之间均为极显著相关。(4)在种子果翅长度、千粒重、单株种子重、发芽率和成活率等5个指标中,变异程度最高的是单株种子重,最低者为成活率;各种源区种子各性状具有较高的重复力(0.8580~0.9737),受强度遗传基因控制,通过种源选择可望获得良好效果;通过对发芽率指标选择,可比直接从成活率选择提高2.40%~24.86%(10%的选择率)的遗传进度;经综合选优评价,内蒙磴口种源的种子性状和繁殖力最好,青海次之,其次为甘肃和内蒙乌后旗,内蒙额旗和新疆最差。
2008年01期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9 ]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28 ] - 王铁娟;赵一之;王娜娜;董学琴;
大青山种子植物共有88科,391属,874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7属12种,被子植物85科,384属,862种。植物生活型多样,多年生草本占优势(65.22%),一二年生草本也占有一定比例(18.19%)。中生植物为主,占72.09%,旱生植物其次,占23.00%,由于生境的多样化,也有一些湿生和水生植物分布。地理成分复杂,东亚成分优势明显,蒙古成分也较多,反映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温带亚洲、北温带、旧大陆温带成分均占有较高的比例,表现出明显的温带性质。
2008年01期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556 ] |[引用频次:16 ] - 徐基平;张霞;刘海英;王仿;王绍明;
啤酒花隶属于桑科葎草属,全世界共有该植物5变种,分布遍及北半球,间断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作者通过对中国新疆地区啤酒花的实地调查,结合所搜集的啤酒花的文献资料,对啤酒花的起源,分化和地理分布进行讨论,并提出保护野生啤酒花资源的建议。
2008年01期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8 ] |[下载次数:614 ] |[引用频次:32 ] - 贺慧;燕玲;郑彬;
本文通过对荒漠锦鸡儿、红沙等5种荒漠植物种子形态结构的观察和萌发试验及其萌发过程中吸水特性的研究发现:5种荒漠植物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水量有显著性的差异;荒漠锦鸡儿、多裂骆驼蓬等同种植物不同产地的种子的吸水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吸胀过程中5种植物种子的千粒重与吸胀时间呈正相关,与吸水速率呈负相关。
2008年01期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6 ] |[下载次数:813 ] |[引用频次:39 ] - 段广德;霍仲芳;刘凤玲;
锡林浩特市位于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浩特市城市风景林带是锡林浩特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屏障。作为城市风景林带,其所具有的防风功能的大小,是建设城市风景林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测定证明,不同风景林带对不同高度层的风速降低作用差异很大。灌木林带(大白柠条和山杏)主要以降低近地层风速(100cm以下)为主,对高层风速影响相对较小;而乔木林带(银中杨和沙地榆)则以降低高层风速为主(100cm以上)。不同林带类型降低沙粒沉积数量的作用效果明显,当风速为7.0m/s时,裸地1分钟内沙粒沉积重量为9.89g,而银中杨林带相同时间沉积的沙粒重量仅为1.40g,沙地榆林带1分钟内沙粒沉积的重量为4.47g,大白柠条林带相同时间沙粒沉积的重量为1.07g,是四种林带中沉积沙粒重量最少的类型,山杏1分钟内沙粒沉积的重量为1.25g。
2008年01期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2 ]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1 ] - 杨婷婷;姚国征;王满才;丁国栋;
对乌兰布和沙漠封沙育草带内的天然灌丛周围风速及输沙量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天然白刺灌丛沙堆对风沙流具有阻滞作用,风沙流在迎风面受阻堆积,在背风面风速下降40.3~42.1%,并形成低速区,引起沙粒堆积;沙蒿灌丛对2m高处风速没有影响,但可引起灌丛背风面近地表0.5m处风速下降20.5%。灌丛的迎风面存在一个减速区,灌丛顶部及两侧为加速区,灌丛背风面存在一个静风区和一个尾流区。灌丛侧面的输沙量最大,背风面输沙量最小,迎风面2H处输沙量大于1H处,这与各点的风速变化是一致的。对不同盖度沙地的输沙量进行的观测表明,输沙能力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减小,流动沙地输沙量最大,在5.6~9.4m/s风速范围内输沙量为2.25~21.75g,半固定沙地的输沙量次之,为0.32~13.58g,固定沙地最小,为0.06~2.29g。
2008年01期 1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4 ]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21 ] - 崔学明;王林和;周梅;郭广猛;王开云;
用于火点监测的MODIS数据的分辨率是1km,不可避免地存在有混合像元。本文使用Dozier提出的方法,利用卫星数据不同波段对高温目标的不同响应来获取子像素火点温度及面积,并使用同时相高分辨率的ASTER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背景温度估计准确的情况下,MODIS数据可以比较准确地获得子像素火点的面积,对于判断火情火势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01期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1 ]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1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