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探讨——以陇东为例

    石培基;刘海龙;胡苗;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受自然、区位、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化水平落后,严重制约了地区社会经济,难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何提高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陇东地区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对城镇化水平作了相关预测,提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2008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7 ] |[下载次数:432 ] |[引用频次:19 ]
  • 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胡兵辉;刘燕;廖允成;

    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评析了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总结探讨了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做法及经验,并提出建立健全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2008年03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5 ] |[下载次数:596 ] |[引用频次:18 ]
  • 干旱区绿洲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朱磊;罗格平;许文强;张丹;

    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查,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耕地减少,园地、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减少,土地利用强度明显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过于集中,引起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造成区域内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质恶化,大气污染严重,热岛效应显著,地质灾害频发等。但在个别区域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取代了生态价值较低的未利用地,使得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建议对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乌鲁木齐市,不必强调集中连片扩展,可采取分散集中布局的模式,将耕地或果园作为城市绿色空间加以保护,继续加强周边荒山的绿化,以缓解建设用地和绿色用地的矛盾,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2008年03期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5 ] |[下载次数:1378 ] |[引用频次:31 ]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奈曼旗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荆玉平;张树文;匡文慧;

    本文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支持下,以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近二十五年来的土地利用为例,对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演变、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76—2000年间,奈曼旗发生土地利用变化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2.70%,发生变化的土地总面积为184015.51hm2。林地、未利用地面积明显增加,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减少幅度约为21.86%。景观斑块的聚集程度变小,破碎程度加大,趋于离散分布。从生态效应上来看,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现出改善和恶化并存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草地生态功能的退化以及土地的沙化、盐碱化,沙地有扩展蔓延趋势;林地面积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减少对提高区域生态质量和生态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8年03期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1 ] |[下载次数:552 ] |[引用频次:27 ]
  • 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系统研究

    哈斯巴根;宝音;李百岁;

    本文在传统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基础上发展了货币型人口承载力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了呼和浩特市未来十几年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下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得出中方案相对较优方案。与此同时,本文以全国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参照区域,分析了相对资源承载力,分别与SD模型预测的值比较,得出呼和浩特市未来十几年的发展态势。到2020年,以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参照区域对比研究的相对资源承载力为517.30万人口;以全国作为参照区域对比研究的相对资源承载力为1388.52万人口;以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的中方案的小康型综合人口承载力为1104.4万人口。呼和浩特市的发展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水平,愈来愈接近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这符合呼和浩特市未来发展趋势。

    2008年03期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6 ] |[下载次数:942 ] |[引用频次:30 ]
  • 兰州城市发展与山地灾害防治

    鲍文;崔鹏;

    兰州作为全国受山地灾害影响和危害最严重的省会城市,其城市发展与灾害防治必然会成为兰州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城市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山地灾害问题,并提出了城市发展中做好山地灾害防治的一些措施。

    2008年03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24 ]
  • 黑龙江省建设生态省的模糊综合评价

    褚祝杰;陈伟;

    建设生态省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生态省建设的评价是衡量生态省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在对黑龙江省进行详细分析的前提上,通过对生态省建设目标的特征分析,确定了生态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构建了黑龙江省的生态省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确定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的综合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并且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提出了黑龙江省建设生态省的具体对策。

    2008年03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26 ]
  • 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与动态设计——在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框架下

    刘冬梅;

    生态足迹模型是测量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和其他测量方法比较,存在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不足需要完善。本文首次在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指导下,对Wackernagel为代表的生态足迹分析模型进行优缺点分析及评价的基础上,修正并完善了生态足迹分析指标模型,使其计算结果与应用更符合实际,从而更具有科学严谨性和政策解释力。

    2008年03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4 ] |[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15 ]
  •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史俊宏;赵立娟;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保障,但其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使得在发展中引起了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经济增长缓慢的不可持续性。本文利用区位商测量模型对内蒙古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资源型产业集群战略化、延伸产业链条等政策建议。

    2008年03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3 ]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9 ]
  • 干旱区村庄布点规划重点及方法探讨

    甄延临;陈怀录;李忠国;

    目前,各地正积极开展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工作,本文就干旱区村庄布点规划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和影响布点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方法与措施。

    2008年03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0 ]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12 ]
  • 近50年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李振朝;韦志刚;文军;符睿;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55个气象台站1951-2000年50年的气温和降水逐日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特征;把黄土高原地区分成4个小区,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各个小区气温和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总趋势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近50年来的降水是逐渐减少的;气温的地理分布特点也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近50年来的气温是在逐渐上升的;各区降水主要存在准3a周期、8-12a和准22a周期,年平均气温的准3年周期在少数时段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2008年03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2 ] |[下载次数:1288 ] |[引用频次:98 ]
  • 气候变化对暖温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生产力的影响

    郝建锋;金森;马钦彦;雷瑞德;周晓峰;

    目前,由于大气中CO2浓度升高而导致的气候变化已被公认,气候变化势必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复杂,且不定性因素较多,故采用划分功能型的方法,将中国东部暖温带森林划分为四类功能型。采用"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以各生态站提供的各树种实测光合数据为基础,耦合林窗模型,来预测气候发生变化后500年内,四类功能型林分生态系统结构、生产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功能型林分均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和不同的适应性。

    2008年03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7 ] |[下载次数:976 ] |[引用频次:24 ]
  • 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李谢辉;李景宜;

    我国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薄弱,而且缺乏生态风险管理。本文首先对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内涵、通用理论框架做了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一些在水环境和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重金属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农田系统与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以及项目工程等方面的实例,对我国近年来生态风险评价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些展望。

    2008年03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55 ] |[下载次数:2362 ] |[引用频次:89 ]
  • 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王海鸿;常艳妮;杜茎深;齐飞;

    近几年来,随着甘肃省社会经济稳步发展,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该研究采用较为翔实的资料,对甘肃省1997~2004年建设用地扩张的基本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系统的考察了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关系,并在多因素分析中,引入灰色关联度定量研究了5个驱动力因子对建设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是甘肃省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有利于用地优化。

    2008年03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6 ] |[下载次数:560 ] |[引用频次:56 ]
  • 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刘燕;胡安焱;

    本文在分析了渭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分区的水资源、社会和经济空间分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水平年条件下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分异原因进行剖析,最后针对各水资源利用分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为实现渭河流域水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2008年03期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6 ]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5 ]
  • 新疆天山北麓典型绿洲城市的水资源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李艳红;楚新正;王丽;沈丛林;

    本文主要采用模糊评价法对新疆天山北麓的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三个绿洲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分析,认为这三个城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虽处于开发利用的起步阶段,水资源开发规模较小,开发程度较低,利用率不高且对水资源的利用发展缓慢,制约了其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最后提出解决新疆天山北麓城镇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

    2008年03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0 ]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11 ]
  • 阿克苏河流域平原型水库水质特征研究

    艾尼瓦尔.买买提;阿曼古丽.阿不都热合曼;地里拜尔.苏里坦;海米提.依米提;

    本文对阿克苏流域的三座大型平原水库,即上游水库、胜利水库和多浪水库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水质进行了监测分析,比较了各水库不同水期水质现状,并对监测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三座水库枯水期污染程度比丰水期高。水质污染物可分抑制性因子(F1),包括NH3-N、SO42-、Cl-和矿化度以及富营养性污染指标(F2),包括TN、TP和CODMn。目前水库水质主要由第一因子F1决定。枯水期水质污染大小次序为胜利水库>上游水库>多浪水库,而丰水期为多浪水库>胜利水库>上游水库。三座水库水质与引水河流的水质污染指标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2008年03期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2 ]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5 ]
  • 新疆奎屯河流域平原区生态需水研究

    母敏霞;王文科;杜东;赵顺阳;杨丽君;

    新疆奎屯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国民经济需水与生态需水已成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因此,为了实现奎屯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对生态需水进行研究。本文以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分析了奎屯河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干旱区生态需水概念与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了奎屯河流域生态需水的界定范围。在此前提下,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需求出发,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流域生态需水进行了计算,可为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奎屯河流域生态需水达5.65×108m3,占流域水资源总量16.98×108m3的33.3%,占径流总量15.41×108m3的36.7%。其中天然绿洲生态需水为2.41×108m3,占生态需水的43%;人工绿洲生态需水达3.24×108m3,占生态需水的57%。

    2008年03期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6 ]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15 ]
  • 基于断面水质达标的河网生态需水量计算研究

    彭进平;逄勇;王华;

    建立了九洲江文官至石角段的河网区水量、水质计算模型,并根据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在率定的水质水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水质及水量考察断面,以试算法计算了现状排污状况下,基于水质考察断面水质达标的河网水量考察断面的需水量,并结合Tannent法得出可维持九洲江河道可持续利用的生态需水量;此外,计算分析了河网流量与排污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流量与排污量有明显的正相关系。

    2008年03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1 ]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1 ]
  • 甘肃省近30年平均降水空间模拟方法的研究

    韩兰英;陈全功;张正偲;

    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全球变化研究的需要强化了部分自然地理要素空间模拟研究的重要性。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合理规划种植制度的重要指标。降水资源的研究是有限的降水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的依据。本研究利用ArcMap地理信息系统,对国际主要的4种插值算法(距离权重法、趋势面法、样条函数法、普通Kriging法)进行分析,建立甘肃降水空间数据库,计算并比较分析了甘肃近30年平均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对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然后根据插值精度选择其中精度最高的一种进行甘肃近30年的降水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降水量模拟的4种算法中,普通Kriging的计算精度最高。利用最优的插值方法的栅格降水空间数据库,建立的多年平均降水资源信息系统,可快速计算研究区内任一地域单元中降水的总量及其空间变化,对降水资源模拟、工程规划、发展战略及决策管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8年03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5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11 ]
  • 我国北方强风蚀区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分析

    韩小红;杨联安;周欢水;姜英;

    我国北方强风蚀区是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区域,本文依据各风蚀区风速的大小、走向,自然地理条件,沙化土地现状及分布特点,将我国北方沙区分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缘、天山东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柴达木盆地西段、河西走廊—阿拉善、鄂尔多斯—乌拉特、浑善达克沙地东北部、内蒙古东部七个强风蚀区。同时从沙化土地、降水量、风速及大风日数、沙尘天气的发生等方面对强风蚀区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进行了分析。

    2008年03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3 ]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5 ]
  • CBERS-2/CCD影像数据在干旱区绿洲景观信息图谱中的应用与研究

    李锦;王让会;薛英;徐晓芳;林毅;

    文章对我国的CBERS-2/CCD卫星遥感数据—2005年6月12日的火焰山北部鄯善县连木沁镇绿洲影像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并叠加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25万数据库中的100m空间分辨率的DEM(数字高程模型),叠加显示水平相当好。从影像分辨率、几何分辨率、地物识别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影像质量评价,对各景观类型的特征统计值做了相应的分析。与Landsat TM影像对比,CBERS-2/CCD影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容易反映地物的细节,同时也指出了它的一些不足。论文依据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MODS)以及干旱区所特有的自然景观特征,将该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划分为山地景观、绿洲景观、居民地景观、水域景观、荒漠景观5大类,从地学信息图谱的角度分析了鄯善县连木沁绿洲的景观要素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不同的景观结构特征进行了描述。

    2008年03期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9 ]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9 ]
  • 陕西省古村镇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对策研究

    薛亮;张海霞;赵振斌;

    特色古村镇是物质和精神的复合体,是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古村镇所具有的地域性、乡土性和自然性等特点,其特色显著。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特色古村镇以其独特的人居形式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成为保护地方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阵地。特色古村镇的旅游开发作为当前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多种积极意义。本文依据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总结出陕西省古村镇旅游资源的特征,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陕西省古村镇的旅游开发总体思路进行了宏观探讨,提出了相关开发对策,为陕西旅游业及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及途径。

    2008年03期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720 ] |[引用频次:22 ]
  • 包头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张宪玉;刘家明;吴月湖;刘爱利;

    包头市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目前没有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包头市原有的城市形象不适合作为旅游形象。基于包头市的地方性,以旅游者感知为核心是包头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本文把包头市旅游形象定位为"草原休闲之都"。

    2008年03期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9 ] |[下载次数:1034 ] |[引用频次:30 ]
  • 迭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孙亚芳;杨太保;吴永红;

    迭部以其优美的自然生态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甘肃省旅游的新亮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决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开发利用前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模糊评判方法对迭部各景区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景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并对此进行分析和论证,指出当前旅游地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最后,就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对策。

    2008年03期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6 ]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9 ]
  • 民族自治区域的民族民俗旅游开发研究——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

    刘敏;陈田;高飞;刘爱利;

    在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本文关注了民族自治区域的民族民俗旅游开发的特殊性。本文认为民族自治区域的民俗旅游开发具有旅游资源丰厚,多以一个或两个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为主,地域空间相对较大,政府在民俗旅游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旅游投入不足等特点。在对其特殊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民族自治区域的开发模式。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实证,对其开发层次、景区类型、地域特色等进行了研究。这对其他民族自治区域的民俗旅游开发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2008年03期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6 ] |[下载次数:1658 ] |[引用频次:18 ]
  • 不同干扰生境中荒漠小灌木红砂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张颖娟;高瑞霞;李青丰;

    应用RAPD标记技术对荒漠小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种群在不同扰动下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8条随机引物对红砂6个种群的120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检测10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99个。研究结果表明:红砂种群的多态位点比率(P)为96.86%,显示了不同生境中红砂种群内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0.5007)、Nei基因多样性指数(0.3307)和基因分化系数(Gst=0.1952)揭示了红砂种群遗传变异多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则较小。聚类分析表明:红砂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物种特性和不同干扰生境有关,与生态因子无相关性。

    2008年03期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5 ]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18 ]
  • 放牧和割草条件下瑞香狼毒种群生物学特性比较

    李晓兰;蒋德明;李雪华;姬兰柱;骆永明;王红梅;

    研究了科尔沁草地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下瑞香狼毒植株的生物学特性异同。结果表明:两种生境中的瑞香狼毒在某些特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叶片厚度、叶片体积和叶片自然含水量均以割草地大于放牧地,但叶片饱和含水量放牧地却比割草地大。两种生境中瑞香狼毒的其他特性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牲畜对有毒植物不采食有关。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两种生境中两两特性间的相关关系可知:两种生境中的构件特性间大多数为不相关,而且两生境的正负相关的成对特性也不尽相同。其中,茎干重与地上干生物量之间均表现出最强的正相关性,它们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放牧地)和0.990(割草地),而叶片自然含水量与叶片干物质含量则表现最强的负相关性,其Pearson相关系数均为-0.998。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两组相关特性之间的R2值均大于90%,这说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极强。

    2008年03期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8 ]
  • 秸秆覆盖对旱地玉米休闲田土壤水分状况影响研究

    鲁向晖;隋艳艳;王飞;穆兴民;

    根据大田试验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玉米休闲田进行秸秆覆盖处理后对土壤水分特征和土壤水分贮存量的影响。分析3种秸秆覆盖处理对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差系数结果表明:传统无覆盖处理方式的土壤水分随深度的变化波动最为强烈,而整秸秆覆盖处理方式的土壤水分随深度的变化相对最弱;整个休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均以整秸秆覆盖处理最高,半秸秆覆盖次之,分别比传统无覆盖处理增加2.68%和1.19%,两种秸秆覆盖方式可使0~80cm土层的土壤蓄水能力对降水的敏感度提高;休闲期结束后,整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水分贮存量(236.80mm)最高,半秸秆覆盖(224.10mm)次之,传统无覆盖(208.45mm)最低。

    2008年03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542 ] |[引用频次:95 ]
  • 西安南郊夏秋季不同土壤碳排放量的变化研究

    郝玉芬;童心刚;

    根据NaOH溶液吸收CO2原理,对西安南郊不同土层CO2释放量进行了观测,探讨了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资料表明,关中地区夏秋季土壤(厚土层)CO2释放量变化规律,与气温变化规律负相关,CO2释放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般滞后4~6h;而薄土层土壤CO2释放量变化规律,与气温变化规律正相关,CO2释放量不存在"滞后性",且释放量明显小于厚土层;深层土壤释放量波动小,且释放量小与厚土层;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天气密切相关,温度高、天气晴朗时释放量大,反之则小;厚土层CO2释放量白昼小于夜间,白天约占1/3,夜间约占2/3;薄土层CO2释放量白昼大于夜间,白天约占2/3,夜间约占1/3。土层CO2观测揭示了CO2释放量与释放规律与土层厚度、深度有关。

    2008年03期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3 ]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6 ]
  • 温度和土壤水分对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彭家中;常宗强;冯起;

    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09土壤呼吸室和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对祁连山云杉林土壤呼吸速率进行野外测定,并通过多元回归对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呼吸总体趋势是夏季高,其它季节低,但季节动态呈现不规律的多峰曲线;气温、地表温度以及5cm、10cm、15cm和20cm的土壤温度均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的指数关系,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低温时比高温时更显著;土壤呼吸的平均速率为2.145μmol.m-2.s-1。以气温、地表温度以及5cm、10cm、15cm和25cm的土壤温度为依据得到的Q10值依次为2.67、2.23、4.17、4.32、4.36和4.54;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与土壤呼吸速率呈相关关系,当土壤水分含量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也随着增加,但是当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土壤呼吸速率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

    2008年03期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5 ] |[下载次数:728 ] |[引用频次:57 ]
  • 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金良;姚云峰;

    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和统计标准,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本文针对以上现状,在对我国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进行逐一统计和了解的基础上,初步提出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应包括的主要类型,目的在于统一标准,便于研究。同时,通过分析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认为在今后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加强内部管理与保护,走牧民参与型的发展模式;加强科学研究,挖掘保护区科研潜力,做好资料库的建设;探索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协调的新型发展道路。

    2008年03期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6 ]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8 ]
  • 野生甘草资源植冠种子库特性的初步研究

    刘芳;肖彩虹;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是荒漠地区具有植冠种子库的植物。成熟种子硬实率高达80%以上[1],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很低(约为5%-15%)[2]。本文研究了荒漠区野生甘草植冠种子库大小、种子活力、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种子脱落机理及植冠种子库的生态功能,指出野生甘草资源植冠种子库在甘草资源保护和恢复方面的重要作用。

    2008年03期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8 ]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18 ]
  • 内蒙古大青山生态脆弱带封山育林效果调查研究

    白育英;樊文颖;葛莉莉;崔远毅;武霆;任建民;

    通过对大青山白石头沟流域多年来封山育林成效的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封山育林效果显著,使森林面积增加,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综合效益。为大青山冲积平原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可靠的生态屏障。

    2008年03期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3 ]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7 ]
  • 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与林分密度关系的研究

    白静;田有亮;韩照日格图;郭连生;

    在内蒙古大青山区应用"平均标准木法"测定30a生油松人工林的地上生物量,并对相似立地条件下,不同林分密度的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平均单株生物量和单位面积林木总生物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前者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小,可由方程y=axb来描述;后者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密度达到一定值(阳坡为3000株/hm、阴坡为4000株/hm时)生物量增长缓慢甚至不变,可由方程y=a+bln(x)来描述。2)乔木层生物量是林分总生物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坡乔木层所占比例为76.06%~88.20%,阴坡乔木层所占比例为83.19%~93.75%。3)叶面积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阳坡的叶面积指数大于阴坡,且密度愈大两者相差愈大。

    2008年03期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0 ] |[下载次数:1038 ] |[引用频次:53 ]
  • 沙棘茎的形态解剖特征与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李晓燕;王林和;李连国;刘艳;李巧玲;赵灵芝;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沙棘的4个种类,不同立地条件的沙棘茎形态解剖结构进行显微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同一生境下的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的茎形态解剖结构差异很大,导管直径、木细胞面积、韧细胞面积以俄罗斯沙棘茎最大;髓部面积占茎截面积的百分比和导管密度则以中国沙棘最大,表现出中国沙棘适应干旱地区生态条件的结构特征。同一种类在立地条件不同的山地、滩地、人工林的中国沙棘茎组织结构各部分也有差异,人工林导管直径最大,滩地的导管直径次之,山地导管直径最小。导管密度则以果园人工沙棘林导管密度最小,立地条件不同所造成的差异是由于人工林、滩地及山地,土壤水分逐渐减少即逐渐趋于干旱,土壤肥力逐渐减弱即逐渐趋于贫瘠,中国沙棘形成了适应其严酷的立地条件变化的适应性特征,此项研究为沙棘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08年03期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1 ] |[下载次数:586 ] |[引用频次:36 ]
  • 宁夏河东沙地不同放牧方式对物种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王占军;蒋齐;刘华;潘占兵;

    以宁夏河东沙地退化草场的不同放牧方式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植物群落优势种的分布,增加了物种数,使植物群落逐渐趋于稳定性,且6区轮牧、4区轮牧、2区轮牧的盖度分别比单轮(自由放牧)提高了28.26%、39.13%、10.87%;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平均值来看,以2区轮牧和6区轮牧的最高、自由放牧(单轮)的最低,而且植物的均匀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相同趋势,生态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相反趋势;封育、6区轮牧、4区轮牧、2区轮牧的草产量分别比自由放牧(单轮)提高133.04%、47.96%、33.99%40.65%,说明在20亩/羊单位下,采用不同放牧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草产量,并且以6区轮牧的效果较好。

    2008年03期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8 ]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23 ]
  • 高寒草地主要类型土壤因子特征及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王鑫;胡玉昆;热合木都拉.阿迪拉;李凯辉;范永刚;柳妍妍;

    以新疆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五种主要草地类型的实测数据为依据,探讨了土壤因子随环境变化的特点及其对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泽高寒草甸土壤含水量最大,有机质和速效N、P、K的含量都最高。高寒草原土壤含水量最小,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含量最低。土壤含水量与速N存在显著正相关,速P与速N和速K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正相关,速K和有机质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含水量和速N含量是影响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土壤因子,回归方程分别为Y=379.954X+28.238(F=12.562,P<0.05)和Y=0.864X-122.874(F=21.352,P<0.05)。

    2008年03期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5 ]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2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