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循环经济与新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研究

    李育冬;原新;

    本文通过对新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读,客观论证了新疆目前经济发展中选择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必要性;并从循环经济3R原则的角度,深入分析了造成新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应根据自身的问题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2008年05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9 ]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3 ]
  • 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区域适度人口研究

    李秀霞;刘春艳;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条件下,适度人口取决于生态、经济和土地等多要素的综合承载力。本文探讨了适度人口的计算方法和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吉林省1978-2002年的适度人口进行了测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但适度人口是动态的,是生产力的函数,土地承载是基础,经济承载是关键,生态承载是限制,本文未曾寻求到既能提高区域适度人口数量,又不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破坏与影响的土地、经济和生态承载人口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临界点,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008年05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7 ] |[下载次数:857 ] |[引用频次:31 ]
  • 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结构优化研究

    焦世泰;石培基;王世金;

    文章通过分析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的结构特征,论述了差异巨大、结构畸形为特征的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等级规模特点,分析了职能结构特征,阐明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网络框架、集聚分布型式,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结构优化的措施。

    2008年05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6 ]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14 ]
  • 兰州市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价

    刘海清;

    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迫切需要运用新的科学手段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为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对兰州市1994-2004年的能值自给率、能值输出输入量比、能值投入率、环境负载率、能值-货币比、能值使用密度、可持续发展指数、人均能值用量、人口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变化趋势分析,并与其它地区和国家进行比较。定量描述了兰州市生态经济格局和发展状况的总体特征,为进一步利用兰州本地资源,合理配置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策略和建议。

    2008年05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9 ]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42 ]
  • 宁夏PSEE系统空间差异分析与发展对策

    马彩虹;

    构建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PSEE系统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宁夏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空间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宁夏PSEE系统科学发展水平偏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空间差异比较大,总体表现为北部平原区好于南部山区的空间分异特点。作者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复合式人力资源开发、加大对宁南山区的扶贫力度、建立现代生态农业体系等发展对策。

    2008年05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9 ]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3 ]
  • 基于3S的农牧交错区耕地动态变化研究——以内蒙古奈曼旗为例

    张继平;常学礼;李健英;蔡明玉;

    本文利用3S技术,通过对1975、1985、1995和2005年的内蒙古奈曼旗TM影像的解译,提取出近30年来该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的信息。从耕地数量、变化速率以及耕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等方面对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近30年来,奈曼旗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而变化速度呈下降趋势;耕地主要向林地和固定沙丘地转化;耕地连通性指数、破碎度指数的变化呈波动趋势;耕地斑块数量的变化趋势与破碎度指数相同;耕地的分形维数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耕地在整个景观中的影响作用逐渐加强。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耕地需求增加与土地退化之间的矛盾。

    2008年05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7 ]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19 ]
  • 清代内陆河流域绿洲城镇规模初步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中心

    于光建;王晓晖;杨发鹏;

    本文在现代城市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城镇规模以及结构做了初步探讨。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为府(州)城、县城(厅城、县丞城)、市镇三级;城镇规模呈若首位分布。

    2008年05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9 ]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3 ]
  • 西宁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张志斌;袁寒;

    作为青海省会和青藏高原的区域中心城市,西宁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遵循历史发展脉络,分析西宁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演化特点进行全面阐释,认为地形基础、工业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是影响城市空间演化的主要因子,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沿交通线扩展,呈单中心放射状形态,并与周边城镇构成不完善的核心——边缘结构。

    2008年05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8 ] |[下载次数:707 ] |[引用频次:25 ]
  • 西安市城市化水平与城市资源压力的定量关系研究

    吴璞周;杨芳;卫海燕;

    本文运用综合评价法对西安市1991-2005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同时,使用资源压力指数法对西安市城市资源压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城市化水平的各相关因子与城市资源压力指数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最能体现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因子与城市资源压力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关系,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发展是产生城市资源压力的最直接原因,并提出了协调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缓解城市资源压力之间矛盾的几点建议。

    2008年05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7 ] |[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15 ]
  • 内蒙古阿拉善盟2000年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

    姚正毅;王涛;朱开文;

    以阿拉善盟2000年TM卫星影像遥感信息为主要依据,根据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动态分类系统,在遥感影像上进行解译和面积量算,获得了阿拉善盟2000年土地沙漠化状况: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666232.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48%。阿拉善盟主要的沙漠化类型为沙丘活化或流沙入侵(1846880hm2)、灌丛(草地)沙漠化(735369.5hm2)、砾质沙漠化(1064944hm2)和耕地沙漠化(19039hm2)。沙丘活化或流沙入侵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境内,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之间的一些低山丘陵和荒漠干草原上;灌丛(草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阿拉善东部;砾质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的西部,尤其以额济纳旗最多;耕地沙漠化主要集中在额济纳绿洲。

    2008年05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2 ] |[下载次数:516 ] |[引用频次:16 ]
  • 六胡州建城环境与唐代沙漠化研究

    孙佳;黄银洲;王乃昂;何彤慧;程弘毅;

    六胡州是唐代为安置突厥降户而在"灵、夏"南境设置的鲁、丽、含、塞、依、契六个羁縻州的总称。通过野外考察、文献记载、城址现存环境分析,城墙夯层物质粒度分析等几方面,本文详细剖析了六胡州建城时的环境背景,认为现在的毛乌素沙地在唐代已经存在大面积沙漠或者沙地,其南部也面临着严重的沙漠化问题,面积小于现在,但在湖滩地边缘,当时尚存在较大面积的季节性水草丰美之地。这对我们认识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过程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恢复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决策依据。

    2008年05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7 ]
  • 从等温线的变化看中国大陆对全球升温的时空响应

    卢爱刚;庞德谦;康世昌;王天明;熊友才;葛剑平;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实际观察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利用插值法对各个站点的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做出50年代和90年代多年平均的冬夏季节以及年等温线。通过对比每个季节不同年代的等温线,发现中国的年等温线分布态势由夏季气温分布主宰。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冬季和夏季等温线的分布以及变化存在很大的不同:冬季等温线基本上向高纬度方向移动,而夏季以高温和低温中心为基点,向高温或低温方向移动。夏季等温线变动幅度相对小,但夏季存在区域性的降温现象。在幅度上,等温线移动基本上是由南向北普遍增大,西北地区最大。最后对等温线的变化所揭示的气温变化规律以及气温变化的时空差异进行了机理上的分析和讨论。

    2008年05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9 ]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2 ]
  • 细沟侵蚀临界坡度研究

    杨具瑞;史正涛;曹叔尤;刘兴年;

    根据细沟泥沙运动特点,考虑细颗粒泥沙的粘着力作用和非均匀沙的暴露度,建立了细沟泥沙起动公式。结合细沟泥沙起动公式和细沟稳定条件得到坡面侵蚀临界坡度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得到如下的结论:(1)坡面细沟侵蚀临界坡度是土壤性质的函数,在反映土壤性质的容重等参数一定的情况下,仅是粒径的函数。(2)黄土坡面细沟侵蚀临界坡度在21.3°~50.4°之间。对于中值粒径为0.0185mm的黄土坡面,临界坡度为39.9°。(3)对应细沟侵蚀临界坡度存在一临界粒径,当粒径大于该粒径时,不存在细沟侵蚀临界坡度。当临界粒径为0.0198mm,对应的最大临界坡度为50.4°。

    2008年05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4 ] |[下载次数:572 ] |[引用频次:36 ]
  • 巴图湾水库风沙入库量的估算

    宋阳;严平;杜建会;赵平和;高雪杉;岳耀杰;潘星慧;朱孟郡;

    风沙入库给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库带来了严重的填淤危害。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乌审旗南部巴图湾水库岸边流动沙丘不同部位风速与风沙流的同步观测,计算出库岸流动沙丘表面的平均输沙率。利用巴图湾水库1986~2005年9月份的5期TM遥感影像统计出水库两岸受不同风向影响的流动沙丘断面的平均长度,结合巴图湾水库附近乌审旗河南乡气象站1985~2004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出不同风向大于起沙风的风速年均持续时间,初步计算出巴图湾水库的年均入库风沙量。结果表明:(1)巴图湾水库的年均入库风沙量为3.65万t,其中西岸风沙入库量为3.55万t,东岸为0.10万t。西岸风沙危害最为严重,是治沙工作的重点。(2)巴图湾水库的风沙入库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方向性。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风沙入库的方向会随着风向的变化而改变。东南风与西北风是造成东西两岸风沙入库的主要风向。西北风对风沙入库量的贡献最大。(3)在大于起沙风的风速中,5~12 m/s风速段是风沙入库的主要风速。当风速中7 m/s以上的风速持续时间有一个较小的增加时,入库风沙量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增加。(4)库岸半固定沙丘的风沙入库,降尘和风水复合侵蚀引起的库岸坍塌也是入库风沙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巴图湾水库的实际年入库风沙量应该大于3.65万t。

    2008年05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8 ]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4 ]
  • 3S技术在敦煌铁路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杨春艳;缪启龙;沈渭寿;张慧;邹长新;

    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S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本文以RS为信息源、GPS为空间定位手段,利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在编制敦煌铁路沿线10km生态系统类型图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两方面,利用专家打分法结合数学模型进行评价,将铁路沿线地区划分为不同的保护级别,为铁路建设合理设计工程和施工场地提供科学依据。

    2008年05期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9 ]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8 ]
  • 西藏日喀则末次冰期风成黄土粒度分析及其意义

    路晶芳;向树元;江尚松;刘超;曾方明;

    通过对西藏日喀则市大竹卡乡风成黄土剖面样品的粒度测试分析,划分出六个气候阶段,显示67.0±7.2kaB.P-10.4±1.6 kaB.P间经历了温暖湿润-干燥多风-温暖干燥-干燥多风-湿干偏湿-温暖湿润环境的变化。该地区的黄土是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砂黄土,粒度较黄土高原的黄土要粗,表明当时受行星风系及高原隆升的影响,冰期的温度整体较低,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减小,规模小的温暖湿润波动不能对气候产生影响。因此,本区地层中的记录信息较黄土高原简单,气候向干冷化发展。

    2008年05期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3 ]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13 ]
  •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价值、存在问题及实施对策

    杨絮飞;

    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旅游地的价值较高,生态旅游业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融资途径、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经营者和管理者、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还可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是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应当积极选择的发展战略,但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也存在环境问题,能否解决好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今后自然保护区及生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8年05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8 ] |[下载次数:640 ] |[引用频次:15 ]
  • 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与生态风险分析

    尚天成;

    在分析生态旅游系统内涵、指导思想和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将生态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引入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阐述生态旅游系统中生态风险分析的含义、内容、程序以及生态风险分析的方法,分析生态旅游系统中生态风险管理与生态风险分析的关系,探讨生态风险分析在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2008年05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9 ]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11 ]
  • 基于ITGTM的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趋势研究

    高军;马耀峰;张佑印;

    本文在分析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趋势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入境旅游增长趋势理论模型(inbound tourism groth trend theoretical model简称ITGTM)。将入境旅游增长趋势理论模型应用于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趋势研究,依据1978~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年统计数据,建立了以1978年为起点,正常年份里的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的具体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结合微分学,分析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的趋势(包括增长性和波动性),对我国"89风波"、"98洪水和金融危机"、"SARS"与禽流感对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对我国2007~2010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做出预测,并将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划分为1978~1984、1985以来两个发展阶段。

    2008年05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655 ] |[引用频次:12 ]
  • 中国省际入境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区位可达性的矩阵分析

    李琦;孙根年;韩亚芬;

    旅游资源及景点吸引力是游客前来旅游内在的直接驱动力,而交通区位及可达性是影响游客到访重要的外部因素。本文利用2004年我国A级景点资源和交通运输统计数据,综合测定了我国31个省区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和区位可达性指数,分析了入境旅游市场占有率和景点资源丰度及区位可达性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省区的景点资源吸引力、区位可达性与客流量市场占有率、旅游收入市场占有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其中,A级景点资源丰度与客流量市场占有率、旅游收入市场占有率的边际弹性分别为0.022和0.019,区位可达性指数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035和0.056,区位可达性的边际弹性大于景点资源丰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景点资源吸引力与区位可达性二维组合矩阵,将我国31个省区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划分为3种类型:即资源驱动型、区位驱动型和资源区位共同驱动型。

    2008年05期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1560 ] |[引用频次:102 ]
  • 新疆绿洲地区小城镇旅游资源开发思考——以新疆沙雅县县城旅游开发为例

    赵龙梅;张阳生;朱瑞芳;刘雅妮;

    小城镇旅游业的发展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它处于大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之间,具有承上启下性。小城镇旅游兼具城市和乡村旅游的特性,研究小城镇旅游具有很大的适用性。本文选取新疆沙雅县县城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县城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适合我国县城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和资源整合方式;绿洲地区的小城镇旅游资源开发需要重点突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以宏观的空间构架和微观的基础建设相结合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

    2008年05期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3 ]
  •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新疆旅游业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

    王燕;王哲;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理论,以2002年新疆投入产出表为依据,对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旅游业的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感应度及感应度系数、影响力及影响力系数等重要指标的计算,探讨了新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对其他产业的后向拉动作用及前向推动作用。

    2008年05期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1258 ] |[引用频次:53 ]
  • 青海湖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自然地理基础与环境响应

    曹广超;马海州;李玲琴;周笃筠;

    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是沟通青海省东部、西部和青南地区的枢纽地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的自然地域,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由于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导致本来就很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出现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失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中外学者和各级政府的关注。深入探索和研究、改善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维护其生态平衡,已成为实现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和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刻不容缓的迫切要求。

    2008年05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3 ] |[下载次数:794 ] |[引用频次:14 ]
  • 50年来榆林地区粮食生产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学梅;李忠峰;

    榆林地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又是能源富集区。建国以来土地整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但是仍然属于落后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利用多年统计资料分析了榆林地区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榆林地区的粮食产量逐步提高,但仍不稳定,波动较大。而且榆林地区的粮食生产与外部联系越来越密切。影响因素有人口、基本农田建设、科技投入、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因素等。

    2008年05期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9 ]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3 ]
  • 黑龙江松嫩平原土壤有效态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李志斌;陈佑启;姚艳敏;石淑芹;

    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技术研究了黑龙江松嫩平原农业区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数转化、域法处理和Box-Cox转化3种数据处理方法对土壤有效钙、有效镁、有效硼、有效铜和有效锌进行了正态分布性检验。结果表明,有效钙原始数据很好的服从正态分布,Box-Cox转化成功地使有效镁、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锌含量数据更好的服从正态分布。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了半方差函数的计算和最适合模型的拟合,得出各元素最好的理论模型,并绘制了各养分元素的空间分布图。半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元素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并对造成现有空间分布特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2008年05期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4 ]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14 ]
  • 不同放牧压力下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植被之间关系的研究

    李春莉;赵萌莉;韩国栋;红梅;

    研究了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的特征及其与植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未放牧区(CK)>轻度放牧区(LG)>中度放牧区(MG)>重度放牧区(HG),中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分别显著低于未放牧区(P<0.05);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与草群高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与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具有极强的相关性,而与草群高度的相关性较弱;根据相关性的强弱,建立了土壤有机碳与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的线性回归模型。

    2008年05期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3 ] |[下载次数:865 ] |[引用频次:91 ]
  • 中国帕米尔高原种子植物属的区系研究

    杨淑萍;阎平;陆嘉惠;

    中国帕米尔高原座落于新疆西南部,北纬37°-39,°东经73°-76,°面积约30000km2,区内平均海拔约4000m,拥用种子植物963种(包括变种),分属于59科303属,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12种,被子植物56科300属951种。种子植物属的区系特征如下:1)单种属、少种属占极高的比例,属种比值偏高,植物区系组成复杂,2)属级水平分析表明,本区植物区系以北温带为主的温带成分占主导地位,仅有13个从热带分布区延伸到温带的热带属,且在本区所含种类极少,但丰富了本区植物区系的组成,3)植物区系较为年轻且有一定的衍生性,4)高原生态因子的作用,使本区植物获得了适应寒冷和干旱的特性。

    2008年05期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1 ]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11 ]
  • 长春城市发展下的水资源演变特征

    陈定贵;吕宪国;周德民;

    本研究选取长春市作为研究区,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段城市水资源量及其可利用量的变化特征,研究了长春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和产业发展、水污染加剧等综合区域发展因素,以及河流径流量持续减少,导致长春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可利用量明显下降,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本地水资源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城市供需水的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产业用水,以及城市景观用水等其他用水明显增加。长春城市用水已经越来越依赖松花江的客水资源,以远距离调水为特征的城市供水模式在未来将会对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对长春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均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08年05期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0 ]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7 ]
  • 人工控制潜水位下苏打盐渍土水盐动态分析

    张红;章光新;杨建锋;杨帆;

    土壤盐渍化是松嫩平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潜水埋深及矿化度对盐渍化的发生和盐渍土的水盐运移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在"中国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进行野外定位实验,研究了人工控制潜水位下的土壤水盐动态,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潜水位下的苏打盐渍土水盐运移规律。通过对人工控制不同潜水位(1.0m、1.4m、1.8m、2.2m、2.5m)下苏打盐渍土土壤含水量和盐分在剖面深度和试验期间内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试验期间的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重;基本上地下水埋深越浅,土壤体积含水量在剖面中的变化越小;受降水和蒸发等因素的影响,深度80cm以上土壤体积含水量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深度40cm以上土壤含水量在整个试验期间(7月~10月)变化比较明显;土壤盐分和主要离子含量(Na+、HCO3-)在深度60或100cm处表现为最大值;且在降水和蒸发的共同作用下,试验期间(7、8、9月)土壤盐分和主要离子含量表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2008年05期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1 ]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10 ]
  • 河套灌区区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的确定与评价

    杨靖宇;屈忠义;

    为了研究河套灌区土壤特性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对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9种土壤质地、110个土样进行室内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经验模型中的参数。同时分析了各模型参数与土壤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为河套灌区区域土壤特征参数的进一步简化推求及水盐运动模拟提供参考依据。

    2008年05期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565 ] |[引用频次:24 ]
  • 滹沱河上游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张翠云;张胜;李政红;殷密英;马琳娜;

    在滹沱河上游区采集了河水、地下水、泉水、水库水样品,分析了各类水的氢、氧、氮同位素和化学特征,并将氢氧稳定同位素与平原区大气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沿流程的变化,识别了硝酸盐来源。结果表明:滹沱河源区河水、地下水和泉水与平原区大气降水的同位素组成差别明显;滹沱河水进入水库以后,水库水受到明显的蒸发浓缩作用,也可区别于平原区大气降水;水样的NO3-含量变化在1.68~87.4 mg/L之间,大部分样品的1δ5N值大于8‰,指示水中NO3-来自污水或粪便。

    2008年05期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8 ]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15 ]
  • 内蒙古地区与全球云水资源分布情况研究

    达布希拉图;朝伦巴根;苏立娟;闫宾;

    利用ISCCP-D2云资料、内蒙古116个气象站地面降水资料、NCEP同化资料,分析研究了全球云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内蒙古地区云水时空分布特征、降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20年年均变化来看,可降水量在波动过程中有增多的趋势;降水量从1984年到1998年有增多的趋势,1998年到2001年有明显的减少趋势;从24年实际降水量空间变化趋势来看,内蒙古东部地区有明显的减少趋势,中西部地区有增多趋势,尤其中部地区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区有明显的增多趋势。

    2008年05期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5 ]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2 ]
  • 陕西省2020年需水预测研究

    巩琳琳;黄强;王光社;薛晓杰;王新奇;

    本文用多种数学模型和分类用水定额法对陕西省2020年需水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一元线形回归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在需水预测中有一定的局限,而神经网络和分类用水定额法的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和精度,可以为陕西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2008年05期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754 ] |[引用频次:25 ]
  • 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高效用水灌溉制度研究

    贾德彬;刘艳伟;张永平;谢岷;

    本文以2006年内蒙古河套灌区沙壕渠试验站—春小麦的灌溉试验资料,应用FAO-56双作物系数法计算了不同试验处理的春小麦的实际需水量,研究了需水量与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并用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为原则确定了春小麦各种处理的高效用水灌溉制度。

    2008年05期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1 ]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12 ]
  •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排放与扩散失衡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魏毅;王芳芳;杨焕明;

    在分析乌鲁木齐市近5年来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大气污染物排放与扩散失衡的原因。同时结合乌鲁木齐市的现阶段发展水平和清洁能源的资源优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方法和解决途径,以达到明显改善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

    2008年05期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1 ]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26 ]
  • 三江平原毛苔草群落30年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

    娄彦景;赵魁义;

    对三江平原1973、1983、2003年3个时期的毛苔草群落的种类组成、频度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毛苔草群落的种类组成差异明显,1973-1983年,毛苔草群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物种地位的变化,1983-2003年主要表现为物种组成种类的变化;物种多样性特征的变化表现为1973-2003年,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均匀性呈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优势度与之相反,总体表现均为1973-1983年变化缓慢,而1983-2003年变化较大;物种频度图的分析表明,不同时期毛苔草群落的结构均处于稳定状态,但随着演替进行,群落中有分化和演替的趋势,并且以1983-2003年变化最为明显;通过分析初步认为,毛苔草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主要由水位的下降所引起,景观破碎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2008年05期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2 ]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2 ]
  •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树高生长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玉米提.哈力克;柴政;罗淑政;Bodo Coenradie;Birgit Kleinschmit;

    以塔里木河下游4个典型断面作为野外调查靶区,根据3a来对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恢复状况的实地监测数据,分析了影响胡杨树高生长量的因素,并得出中龄段胡杨树高生长量和地下水埋深的回归模型:y=-0.1286x+1.0097。结果显示:在塔里木河下游影响胡杨生长的主要因子是地下水,由回归模型可以得出:当地下水埋深<4.5m时,中龄胡杨树高生长是显著的;地下水埋深在4.5~6.5 m时,胡杨树高生长受到抑制;而当地下水埋深>6.5 m时,胡杨树高生长非常缓慢;地下水埋深>8m时,胡杨树高生长基本停止。此外,聚丛的群生株无论在树高还是在高生长量上都比散生的单生株显现优势。

    2008年05期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6 ]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27 ]
  • 浑善达克沙地牧户经营与草地变化的实证分析

    杜富林;根锁;小宫山博;鬼木俊次;

    本文以浑善达克沙地牧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在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通过对牧户经营现状以及草地变化状况的实证分析,明确了牧户经营基本特点、经营收入支出构成与草地资源变化特征,并提出调整畜种结构,适当增加牛的饲养比重;科学管理,提高牲畜出栏率;加强牲畜改良,提高良种比率;完善草畜平衡制度,加强监督、执法力度等对策。

    2008年05期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8 ]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6 ]
  • 内蒙古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张武文;高永;

    中国的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是从原内蒙古林学院起步和发展的。本文回顾了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5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取得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成果,展望了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2008年05期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9 ]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