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交互耦合关系

    赵雪雁;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持续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付出了昂贵的生态环境成本。本文分别分析了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废水、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及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受特殊的经济发展态势、产业结构变动、污染治理资金投入、污染物排放及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交互耦合关系并非呈典型的倒"U"型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而是呈三次曲线;2)甘肃省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内涵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避免倒"U"型峰值的出现。

    2008年06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7 ] |[下载次数:679 ] |[引用频次:39 ]
  • 河套灌区五原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刘普幸;张惠娥;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五原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等是影响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升科技贡献率等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2008年06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8 ]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3 ]
  • 兰州市街道尘埃的元素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王冠;夏敦胜;陈发虎;刘秀铭;杨丽萍;魏海涛;

    用X射线荧光法分析了兰州市街道尘埃样品元素的含量,并利用富集因子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对比元素浓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兰州街道尘埃中元素A l,Na,Ba,Si,Ca,Sn,Th,W,La,U,Zr,Zn,Mn,Ce,Hf,Pb,Mo,Cs,C l的富集因子介于1-10之间,人为污染占相当的比例;As,S,B i的富集因子大于10,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各种污染因素;标识性元素的空间特征分析表明,兰州市燃煤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为西固区和兰州市第二热电厂附近;沙井驿附近和城关区汽车尾气污染严重;B i和Cs可能来源于工业污染。

    2008年06期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7 ]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4 ]
  • 中国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非农流失的计量分析——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检验与修正

    何蓓蓓;刘友兆;张健;

    经济增长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仅用耕地与收入的曲线关系不能全面剖析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1986~2004年中国的耕地、经济数据,构建耕地非农流失量与人均收入、经济结构变量的计量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与耕地流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的耕地非农流失与经济发展的演化规律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2)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耕地非农流失以及耕地与收入曲线产生的影响,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增长率、进出口贸易的比重、投入产出比的提高会加大耕地资源非农流失,并刺激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需求,促使耕地与收入曲线更加陡峭,相反,产业结构的升级则缓解经济增长过程中耕地的压力。

    2008年06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8 ] |[下载次数:581 ] |[引用频次:40 ]
  • 新疆大城市的培育与发展研究

    权晓燕;张小雷;杜宏茹;段祖亮;

    新疆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不完善,存在有大城市缺失的问题。新疆特大城市经济辐射作用有限,中小城市由于规模较小,其集聚带动作用较弱,这不利于新疆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新疆在未来城市化道路选择上应大力发展综合条件较优的、交通便利的中等城市,使其培育成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城市,通过大城市来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进而推动全疆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8个中等城市的发展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分别在北疆选择了石河子市和克拉玛依市,在南疆选择了库尔勒市作为未来发展成为新疆大城市的培育对象,并提出了加快大城市发展步伐的对策建议。

    2008年06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6 ]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3 ]
  • 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

    仲崇玺;周跃志;

    人口分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是不均衡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因素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方面分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与对策。

    2008年06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4 ] |[下载次数:450 ] |[引用频次:18 ]
  •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及其恢复

    卢爱刚;庞德谦;李筱琳;王天明;葛剑平;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部干旱区具有重要生态防护功能的绿洲,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绿洲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由于黑河上中游用水量的增加,导致下游额济纳绿洲的入境水量逐年减少,并且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质恶化。2)以胡杨林、柽柳、梭梭林为主的天然林大面积减少;草地生态系统呈现以草场面积减少,牧草产量下降,草地荒漠化和载畜能力降低等为特征的持续退化趋势。3)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现象在该区表现明显。为了使额济纳绿洲的生态环境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本文从水资源、植被及土地生态系统等方面对额济纳绿洲提出了生态恢复对策。

    2008年06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0 ]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10 ]
  • 艾比湖流域绿洲稳定性研究

    毋兆鹏;

    20世纪50年代以来,艾比湖流域绿洲荒漠化过程加剧,绿洲萎缩,稳定性严重失衡。由于绿洲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因此,文章在探讨了基于水资源、土壤资源和植被资源表征下艾比湖流域绿洲稳定性变化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对绿洲稳定性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诊断并分析了各影响因子在不同表征下对绿洲稳定性的贡献作用大小。结果表明: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稳定性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为拓展绿洲学研究的新思路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2008年06期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6 ]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16 ]
  • 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天然植被生态需水研究

    满苏尔·沙比提;李艳红;阿里木·卡斯木;

    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缺乏,生态与环境脆弱,平原非灌区天然植被主要依靠汲取浅层地下水来满足其对水分的需求。本文利用遥感技术、水文地质调查等手段查明了研究区内的浅层地下水埋深和天然植被分布面积,应用GIS技术划定计算单元,利用典型地下水均衡试验场潜水蒸发和蒸腾试验成果确定各计算单元的潜水蒸发系数和植被系数,进而计算出现状条件下研究区域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为5.37×108m3,其中林灌地生态需水量为0.95×108m3,占17.71%,草地生态需水量为4.42×108m3,占82.29%。

    2008年06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6 ]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17 ]
  • 于田绿洲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预测

    熊黑钢;徐长春;

    以多期遥感图像为信息源,用GIS、RS手段和马尔珂夫链模型对新疆于田绿洲土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探讨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多年来,研究区以荒漠为基质、以克里雅河为廊道、以农田和草地为主体斑块的宏观分布格局基本未变。总体上,生态保护,封沙育草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草地面积的扩大和荒漠面积的缩小意味着绿洲稳定性增强。水体、湿地始终受到较大程度的人为干扰。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不断地以消耗和利用河流水资源得以生存和发展。趋势预测今后农田、水体、湿地、高草和中草持续增加,而低草、盐碱地和荒漠进一步减少。整个区域呈现荒漠、草地和农田三足鼎立之势。

    2008年06期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8 ] |[下载次数:304 ] |[引用频次:24 ]
  • 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违规问题分析

    袁畅彦;

    研究目的:探讨杜绝土地资源配置违规与合理可行的方法措施。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理论指导法。研究结果:土地资源配置的违法环节:农地转变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土地转变为城市国有土地、政府划拨土地转变为城市商业用地;违规者有地方政府、村集体和个人;土地用途、使用权转变政策漏洞的巨大套利空间是其动力。研究结论:改革健全现行土地管理中政府划拨、商业与非商业用地间的悬殊价格差异,是杜绝土地违规交易的根本办法。

    2008年06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0 ]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2 ]
  • 银川平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张智;林莉;陈晓娟;

    利用宁夏银川平原4个气象站1961-2006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季、年值时间序列进行气候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平原近46a低层和高层年平均气温均呈增温趋势,低层比高层增温时间滞后,冬季增温幅度最大,低层各季增温均非常显著,高层春季、秋季、冬季增温显著;年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也均呈增温趋势,平均最高气温秋季、冬季增温显著,平均最低气温春季、夏季、冬季增温显著;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各季降水量增减变化不显著;年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冬季减少显著。

    2008年06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401 ] |[引用频次:18 ]
  • 高寒温带干旱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以柴达木盆地为例

    张雯;李秀彬;王秀红;

    能值理论是综合分析生态经济系统的各种能量流的转换机理,并定量研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本文以柴达木盆地(青海海西州)的农牧生态经济系统为例,通过一系列的能值指标的建立和能值的投入产出分析,定量分析海西州农牧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并发现该地区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本地区和相似区域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08年06期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1 ]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16 ]
  • 阴山北麓丘陵区种植业系统能值分析——以固阳县六分子村为例

    王海燕;张彩清;苏金华;郭连生;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以阴山北麓丘陵区固阳县六分子村为例对该区种植业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阐明了种植业系统的环境基础和经济特征,为该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08年06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2 ]
  • 黄河干流水文缺水分类模型研究

    吴新;

    本文通过对黄河干流节点径流频率分析和超越机率分析,推求了节点水文缺水量。通过制定黄河干流水文缺水等级划分标准,用节点天然径流系列为样本,建立了节点水文缺水分类模型。应用分类模型,进一步得到了节点缺水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节点水文缺水分类模型和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将会对黄河干流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2008年06期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0 ]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1 ]
  • 关中盆地黄土剖面古洪水平流沉积物鉴别研究

    文杨;黄春长;庞奖励;孙素梅;

    古洪水水文学是环境变迁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鉴别古洪水沉积物则是古洪水水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任务。本文通过对关中盆地西部地区漆水河流域深入调查,在渭河北侧支流漆水河中游河谷,发现具有典型的古洪水平流沉积夹层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利用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进而通过磁化率、粒度分析深入揭示了古洪水沉积物与风成黄土堆积物之间的主要区别。

    2008年06期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7 ] |[下载次数:422 ] |[引用频次:8 ]
  • 土壤水分下渗机制及其在半干旱区产流模拟中的应用

    冯平;李建柱;

    尽管目前提出了许多流域水文模型,但多数模型更适用于湿润地区,将这些模型移植到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往往模拟结果并不理想。为了研究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流域的产流机制,本文通过描述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过程,建立了湿润峰和饱和带上界面的移动方程,给出了土壤水的动态下渗过程,并据此将径流分为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建立了流域产流模型。还以滦河水系的柳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性地进行了降雨径流的模拟。结果表明:模型的确定性系数达到77.2%以上,用于该流域的产流计算是可行的。

    2008年06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0 ] |[下载次数:557 ] |[引用频次:10 ]
  • 全球变暖情境下天山山区水循环要素变化的研究

    蓝永超;吴素芬;韩萍;赵琪;

    根据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2005年来天山山区气温、降水、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受全球升温的影响,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天山山区气温明显升高,近十年来增温幅度最大;天山南坡降水增加幅度高于天山北坡,尤其是天山南坡西段是近十年降水增幅最大的区域。大多数水文站出山口径流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天山南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增加,天山北坡径流1996年后增加显著。近十年来天山南坡中西段河流出山径流量增加幅度在30%以上,并且春、夏、秋、冬四季径流量都呈增加趋势。相对来说,春夏两季天山南坡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小河径流增加幅度较大;秋季天山山区受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增幅较大;受冬季气温升高的影响,冬季天山南北坡的河流径流增幅都较大。

    2008年06期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8 ]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19 ]
  • 干旱区荒漠新垦土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雷春英;田长彦;

    以克拉玛依生态农业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干旱区荒漠新垦土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及其剖面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干旱区荒漠开垦利用对荒漠"碳汇"功能的促进作用,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克拉玛依生态农业开发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在0~20cm深度内,速生杨林地与苜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棉花地、打瓜-棉花地耕作类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相对较均匀,但是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略低于下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与有机碳类似。农田与林地的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明显高于荒漠,农田对土壤有机碳的汇聚作用优于人工林地。

    2008年06期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25 ]
  •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评价

    徐柯健;范晓;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地处甘肃省景泰县东南部,区位交通条件较为优越。其地质遗迹景观多样,主要包括"黄河石林"地貌景观、风蚀地貌景观、河流地貌景观、风成地貌景观、沟谷地貌景观、洞穴地貌景观和地震遗迹景观等类型,具有典型性、独特性、较高的科学价值、美学和观赏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等特点。

    2008年06期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4 ] |[下载次数:622 ] |[引用频次:17 ]
  • 敦煌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探讨

    张满银;火飞飚;孙志忠;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热点。本文在分析生态旅游的产因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敦煌旅游资源特点及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应注重发展生态旅游的观点,生态旅游是敦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但考虑到敦煌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发展生态旅游可能存在一系列问题,文章最后详细探讨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策略,为今后敦煌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2008年06期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8 ] |[下载次数:749 ] |[引用频次:7 ]
  • 基于非参与式调查的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者偏好研究

    席建超;刘浩龙;葛全胜;成升魁;

    基于非参与式调查的方式,从旅游者现实行为表现与心理行为意向的双重视角,以生态旅游区旅游者行为偏好为研究目的,构建统计计量模型(吸引力与持续力指数)来分析旅游者消费偏好和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者平均花费2个小时45分钟完成两个核心景区的游览活动。两景区中吸引力最强的景点分别是蒙古包、龙女出浴、瞭望塔等。结合访谈调查发现,旅游者对景点的心理行为意向偏好程度与其行为表现吸引程度量化指标大致相符。因此,研究认为旅游吸引力指数与持续力指数可以作为衡量景点开发是否成功的较为简易的评价指标。此外,对于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景点研究结果发现,除景点自身特征外,景点与旅游者的交流互动也是影响其旅游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对旅游吸引力与旅游者地域特征、年龄以及旅游方式三因子变异系数分析发现,年龄差异与旅游吸引力间差异显著。因此,对于未来景区(点)开发,强化与旅游者互动参与以及产品开发的多元化,从综合角度来评估景区(点)的开发是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

    2008年06期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6 ] |[下载次数:468 ] |[引用频次:6 ]
  • 基于亲景度、竞争态的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定位研究

    唐苏华;杨兆萍;刘旭玲;

    对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准确分析,是新疆国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运用亲景度指标和市场竞争态指标,定量分析2000-2005年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和竞争态的时空演替特征,据此将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定位为3类市场:基础市场、重点市场和拓展市场,并提出开拓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针对性对策。

    2008年06期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7 ] |[下载次数:670 ] |[引用频次:38 ]
  • 新疆和田玉资源及其旅游开发

    张雷;黄佛君;王哲;

    本文在探讨和田玉旅游开发意义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和田玉资源的分布、储量、开采与加工,对和田玉按其产状、颜色、造型、功用、保健等进行了分类,并认为和田玉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存在的独特性、丰富的文化性和功能的多样性特点,结合综合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开发原则,设计了和田玉观光、探险、玉乡佛国、体验、购物旅游线路。

    2008年06期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4 ] |[下载次数:674 ] |[引用频次:5 ]
  • 黑河上游山区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金晓媚;万力;胡光成;

    以祁连山区的生态植被为研究对象,应用MOD IS NDVI遥感数据及DEM地形高程数据,定量分析了海拔高度、坡向对植被发育的影响,并对降雨、地温等气候因素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植被指数随高程的增加逐渐增大,在高程3400m处达到峰值,植被发育最好,而后又随着高程的增加逐渐减小;2)在海拔3400m以下,植被指数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地表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400m以上,植被指数则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地表温度的增大而增大;3)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在高程3200m~3600m范围内,坡向为NE0~70o,NW 330~360o之间的区域植被长势最好,这一变化则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其它高程范围内,植被长势与坡向关系不明显。

    2008年06期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60 ] |[下载次数:496 ] |[引用频次:28 ]
  • 内蒙古东部湿地植被演替的初步研究

    张韬;刘佳慧;王炜;布仁托娅;梁存柱;王立新;

    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其演替过程受地表水分、水深浅、水流速度、流向、微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伴随着这些因素影响所引起的微生境的变化,湿地植被的类型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和迁移,从而沿河湖岸形成一定的梯度变化规律,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序列,而这一序列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些湿地类型的湿地植被的演替过程。因此,本文试图以内蒙古东部区湿地植被现状和类型的调查结果为例描述其湿地植被在不同因素作用下的演替序列。

    2008年06期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2 ] |[下载次数:507 ] |[引用频次:18 ]
  • 克拉玛依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研究

    傅德平;吕光辉;杨建军;

    采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克拉玛依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梭梭+碱蓬>花花柴、胡杨>碱蓬+麻黄>柽柳>琵琶柴>猪毛菜>梭梭>芦苇>盐节木>白刺+柽柳;灌木和乔木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大于草本群落,而均匀度指数在乔木,灌木和草本群落中则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2008年06期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3 ]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21 ]
  • 围栏封育对农牧交错区沙化草地植物群落影响——以宁夏盐池为例

    沈彦;冯起勇;张克斌;杜林峰;

    封育措施是一种主要的草场恢复和重建的措施。通过对半干旱沙地老封育、新封育和对照区的比较分析,量化了不同封育措施下植被变化。对三种封育措施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封育改变了群落的组成成分并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对群落植物的生活型、饲用价值分析及样方相似性指数计算结果则显示,老封育(>10a)的群落植物逐渐向多年生发展,各植物种分布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提高,放牧价值开始降低,而对照区则明显处于一种非平衡的稳定状态。从3种措施植被的盖度、高度、生物量和饲用价值来看,老封育区均低于新封育区和对照区,表明长期封育不利于促进并提高草场的放牧利用价值。

    2008年06期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1 ]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16 ]
  •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磴口绿洲近52a水分因子的变化

    肖彩虹;郝玉光;贾培云;

    本文分析了磴口52年(1954-2005)逐月降水量、蒸发量及相对湿度。结果表明:60年代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均偏大,70年代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均偏小。90年代降水量偏大,蒸发量偏小而相对湿度偏大,近5年降水量偏小,蒸发量最大,相对湿度反而偏大。降水量与蒸发量均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而相对湿度则是夏秋季相近,春季最小。降水量与蒸发量夏季波动形式与年的波动形式比较相近。

    2008年06期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6 ]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16 ]
  • 甘肃省中西部地区人工牧草产量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

    佟长福;郭克贞;佘国英;畅利毛;

    根据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因素和产量的动态,运用统计学原理分别建立了人工牧草产量与各环境因子及多因子回归模型,采用最优化原理期望值系数法对影响人工牧草的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并利用水-热指数建立人工牧草产量积累的农业气象模式。

    2008年06期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3 ]
  • 羊草、赖草与白草种苗活力及耐旱性的研究

    郭金丽;李青丰;张姝媛;田上兴;

    本文对羊草、赖草与白草三种根茎型牧草进行了种子活力和幼苗耐旱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牧草种子萌发时需水量相对较低,为种子重量的0.4—0.46倍;种子活力与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呈正相关关系,白草的种子活力明显高于赖草和羊草;三种牧草幼苗的耐旱性与种子活力和种子萌发最低需水量有关,活力高的种子其幼苗耐旱能力强,萌发时最低需水量低的种子其幼苗耐旱能力强,白草幼苗的耐旱性强于赖草和羊草幼苗的耐旱性。

    2008年06期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6 ]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9 ]
  • 1995-2004年河北省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

    魏静;冯忠江;郑小刚;刘小丽;

    基于国内外生态足迹动态分析理论和最新成果,本文对河北省1995-2004年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结合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等指标,为综合评价河北省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十年间,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态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5年的0.4882hm2下降到2004年的0.4357hm2,生态赤字反映出区域生态系统正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压力之下,生态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平稳下降表明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在逐步增强。

    2008年06期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30 ]
  •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油蒿群落细根分解及影响因子分析

    秦艳;王林和;张国盛;胡永宁;耿威;张丽;

    采用埋袋法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油蒿群落的分解速率在2005年4~10月,2006年4~10月间进行了为期2年的动态研究,并同步测定样地的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绝对湿度、土壤含水率等影响因子。建立了细根重量保持率与时间的数学关系式,揭示了群落内部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臭柏和油蒿细根分解系数相差较大(P(0.05),细根分解系数在臭柏群落与臭柏灌丛间差异不显著,臭柏分解系数为油蒿分解系数的44.44%。在对细根分解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基础上,探讨沙区生态系统中气象因子、土壤水分对细根分解速率的影响,这部分工作的开展对于揭示沙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008年06期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3 ]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12 ]
  • 库布齐沙漠沙柳林复壮更新技术措施研究

    米志英;高永;弓彩霞;白存德;张万禄;

    沙柳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树种和工业用材林树种。研究沙柳复壮更新技术措施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环境,促进沙柳相关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库布齐沙漠东段衰退的沙柳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设置沙障"、"地表平茬"、"常规平茬"、"施肥"和"不同密度造林"对沙柳高生长和地径两个形态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种不同复壮更新技术措施对沙柳的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其中,密度为4 m×2m、3 m×2m的设置对沙柳的高生长和地径增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施肥"的处理对沙柳的高生长效果比较显著,"设立沙障"的处理对沙柳的地径生长效果更好。

    2008年06期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8 ]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32 ]
  • 内蒙古大青山油松、虎榛子根际土壤酶活性研究

    邵东华;韩瑞宏;宁心哲;白淑兰;方亮;任琴;

    试验以内蒙古大青山油松(Pinus tabulaeform is)、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不同林型根际土壤为材料,进行了土壤酶活性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油松与虎榛子不同林型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最终为内蒙古大青山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中油松与虎榛子和谐共存机制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对硝基苯磷酸二钠比色法测定磷酸酶活性,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蔗糖酶活性,邻苯三酚比色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脲酶活性。酶活性单位均以单位风干土重在培养时间内生成物的量表示。结果表明:油松、虎榛子不同林型内土壤酶活性强弱总排序为:油松、虎榛子混交林(虎榛子纯林(油松纯林。

    2008年06期 1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15 ]
  • 引进美国无芒雀麦栽培技术的研究

    崔向新;田秀民;汪季;高永;

    引进美国无芒雀麦(Bromus stam ineus Desv.)是农业部948项目"旱生灌草植物资源的引进及开发利用"的引进草种之一,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它,本实验采用田间实验对比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对其生长指标的影响;利用方差分析,确定了引进美国无芒雀麦的合理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结果表明:1)撒播时,在播种密度为549粒.m-2处理下单位面积出苗率最高,分蘖数最多,鲜重最大,单株最高,种子产量最大;生长速度在播种密度为412粒.m-2处理下生长最快,密度为549粒.m-2处理下稍次之,结合方差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它在撒播时的播种密度为549粒.m-2;2)条播时,在行距为25cm、播种密度为412粒.m-2处理下单位面积分蘖数最多,鲜重最大,单株最高,生长速度最快;种子产量在行距为15cm、播种密度为824粒.m-2处理下最大,在行距为25cm、密度412粒.m-2处理下次之;结合方差分析,就3种规格的行距来说,引进美国无芒雀麦条播时的行距为25cm,播种密度为412粒.m-2;就这两种播种方式来说,应该选择撒播。

    2008年06期 19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0 ]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11 ]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征稿简则

    2008年06期 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8 ] |[下载次数:512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