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侯林春;李会琴;彭红霞;

    论文把农业生产看作由农业产出、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农业社会四个子系统组成的农业生产系统,并构建了农业生产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评价了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生产系统及其四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另外还定量评价了四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2008年07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71 ]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7 ]
  • 北方干旱化对水土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影响及适应——以陕北地区为例

    文琦;刘彦随;

    运用气候变率、线性回归、因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75-2005年陕北农牧交错区降水、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得出气候暖干化趋势显著的结论。对土地、水和粮食安全与干旱化相关系数离散程度分析表明:在气候干旱化作用和煤炭资源过量开发影响下,区域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以无定河、延河流域为例,发现流域年降水量每增加10%,其径流量增加22.22%,径流深度加深4.47%,年降水量每减少10%,径流量减少15.98%,径流深度减少3.56%的规律;粮食、牧草受暖干化影响,需水胁迫加剧,出现了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草场承载力下降等问题;最后,针对土地、水和粮食安全对干旱化的响应,提出了适应性对策。

    2008年07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1 ]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25 ]
  • 初探京津地区城市化与健康

    齐君;杨林生;王五一;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快速的城市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城市人口密度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环境污染等正威胁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本文从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以及区域气候等三个方面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京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给健康带来的风险及其影响途径,以期为建设健康的生态城市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主要研究方向。

    2008年07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6 ]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6 ]
  • 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评价研究

    宋锋华;

    本文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为研究出发点,创造性地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定义,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指标体系,并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评价模型,从可持续发展风险系数和协调发展风险系数两个方面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进行综合考察,利用该模型对1995-200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008年07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9 ]
  • 都市农业:西安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新视角

    李广志;刘笑明;李同昇;

    在生态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的今天,西安市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新"四化"的发展目标,但在传统途径建设生态城市面前,西安所处的环境却不容乐观。正是基于此,在解析生态城市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的"困境",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建设生态城市的新视角,并阐述了两者的互动关系及其实现途径。

    2008年07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9 ]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10 ]
  • 山西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与对策

    贺振;贺俊平;

    耕地是稀缺性资源,具有空间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和使用的排他性,必须讲求永续利用。近年来,山西省人口增长及城镇化对耕地利用的压力越来越大,本文分析了该省耕地利用现状,耕地增减变化以及耕地利用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

    2008年07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3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3 ]
  • 基于CVM的民勤绿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石惠春;赵勇;杨二俊;胡青云;王芳;梁仲靖;

    在调查石羊河下游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以非市场物品和服务价值评估的理论-条件价值评估法为依据,以支付卡方法设计了500份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石羊河全流域居民对民勤绿洲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补偿意愿,对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了在西北地区评估生态服务价值时改进条件价值评估法的一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68.83%的居民家庭对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存在补偿意愿,平均最小补偿意愿每户每年为263.06元,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的经济损失每年至少在1.115×108元以上,未来20年内,在不考虑生态效益折旧的前提下,民勤绿洲生态系统的总服务价值至少为22.3×108元。由于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具有巨大的负外部效应,因此,仅就石羊河流域居民家庭数量计算得到的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损失,只是对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的经济损失的保守估计。

    2008年07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9 ]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37 ]
  • 承德市1999~2004年生态足迹与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

    张月丛;孟宪锋;赵志强;李双成;

    根据生态足迹原理和方法,用1999~2004年承德市统计数据计算出7年来承德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1999~2004年承德市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1999~2004年承德市人均生态足迹大于土地生态承载力为生态赤字,必须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树立科学发展观,走集约、节约、高效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横向比较看,承德市6年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仅为全球1993年平均水平的43.69%,是北京、天津、河北1990~2003年平均水平的48.17%、50.98%、50.98%,是全国1999年水平的91.98%,说明承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在京津冀地区属于相对发展滞后区。

    2008年07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9 ] |[下载次数:630 ] |[引用频次:9 ]
  • 江河源区沙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胡光印;董治宝;魏振海;满多清;王文丽;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江河源区是我国长江和黄河以及国际河流澜沧江的发源地,同时它又是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沙漠化现象在该地区的快速发展蔓延已经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沙漠化的发展态势、沙漠化的驱动因子、沙漠化的治理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出发,对江河源区的沙漠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2008年07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7 ]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14 ]
  • 锡林郭勒盟春季沙尘暴成因的气象因子分析

    戴晟懋;赵学军;勾芒芒;李钢铁;左合君;李兴;

    本文选取了锡林郭勒地区沙尘暴高发季节春季(3~5月)的大风日数、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通过对当地气象因子的调查,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气象因子分为3个主成分,并分析了各主成分的意义,通过对沙尘暴成因的各种气象因素所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在沙尘暴的预报和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008年07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1 ]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3 ]
  • 宁夏近44年水汽时空分布及环流差异特征分析

    陈楠;陈豫英;彭维耿;邵建;

    利用NCEP/NCAR(1961-2004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宁夏水汽含量(通量)的年际、年代际演变特征及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同期宁夏24个气象站降水实况资料,通过对夏季水汽输送偏多年和偏少年环流差异特征的合成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宁夏水汽含量呈明显减小趋势,2001年后有所增加,中部干旱带水汽含量最小,固原市水汽含量最大;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不同区域纬向水汽通量总体为增加趋势,之后,均在波动中减少;引黄灌区和固原市60年代到70年代经向水汽通量有所增加,之后显著减小,中部干旱带近40多年经向水汽通量为逐渐减少趋势。同时,水汽输送偏多年,宁夏处于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下,河套地区受纬向西风控制,南风偏强,且从太平洋到孟加拉湾上有较大的水汽由南向北输送;水汽输送偏少年,河套地区处于平直气流里,东风气流较强,水汽输送较偏多年显著偏弱。

    2008年07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7 ]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12 ]
  • 近二十年内蒙古地区空中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达布希拉图;朝伦巴根;苏立娟;卢士庆;闫宾;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12个探空站1980-2000年的每日两个时次的探空资料,计算了每个探空站的可降水量,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多年的变化趋势。另外利用这12个站的实际降水资料分别计算了它们每个月的降水效率、年平均降水效率。结果表明:可降水量从1-7月逐渐增加,7月后逐渐减少,且从东到西依次减少。1980-2000年12个站的可降水量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降水效率在7、8月份最大。年平均降水效率最少的是额济纳,最大的是索伦。内蒙古地区的降水效率较低,即使是降水效率最大的索伦站7月份的降水效率也只有21.02%,因此,可以说内蒙古地区的空中水资源的开发潜力是较大的。

    2008年07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3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6 ]
  • 奈曼旗沙漠化及其防治中的政策影响因子分析

    包慧娟;赵明;闫丽;郭佳;

    沙漠化是在脆弱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明确它们在沙漠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沙漠化防治的需要。前人的工作成果显示,人类活动在奈曼旗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比自然条件的作用更为突出,因而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将对这个地区的沙漠化防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奈曼旗沙漠化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对比研究,明确了人类活动在沙漠化中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左右人类活动的因素,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合理与否,主要受政策因子的控制。因此,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实施是否得力成了奈曼旗沙漠化防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2008年07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3 ]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14 ]
  • 宁夏局部突发性特大暴雨中小尺度分析

    陶林科;杨有林;胡文东;杨侃;穆建华;舒志亮;

    2006年7月2日下午,宁夏陶乐县突遭短时特大暴雨袭击。此次暴雨降水强度大,1h和10m in降水量为宁夏44年之最。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宁夏本地化中尺度数值预报MM5模式产品、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卫星云图,对本次突发性短时暴雨发生前后的天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突发性暴雨具有明显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主要影响系统有地面河套热倒槽,500hPa和700hPa兰州与银川的暖性低涡及地面中β尺度低涡,为暖湿不稳定能量的贮存和短时强降水的产生与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2008年07期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4 ]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12 ]
  • 甘肃省河东地区不同时段暴雨空间格局研究

    马金辉;卢秀丽;

    本文利用甘肃省河东及其周边地区的200多个站点的暴雨多年最大值资料研究了10m in、60m in、6h、24h和3d 5种时段的暴雨多年最大值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时段越长空间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越强。3d和24h暴雨受东南季风影响,降雨量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水平地带性规律;10m in暴雨受地形的影响,呈现出开口朝北"U环"形态,高值区出现在东南部的陇南山地、六盘山山地,以及甘南高原北缘、东缘;60m in和6h受地形和东南季风的共同影响,属于东南-西北渐变型与"U环"型的过渡类型。

    2008年07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0 ]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6 ]
  • 西安空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邵天杰;赵景波;马莉;

    本文以1990-2001年西安市空气污染物的监测结果为依据,对其平均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空气总体污染较为严重,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的改进,近年来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西安市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明显,月变化曲线呈"U"字型,且冬春季节重于夏秋季节,这主要是由冬季取暖和不利气象条件造成的。1、2、11、12月西安空气污染较为严重,6-9月空气污染物浓度较低,与月平均气温变化具有较好的反相关性。1996年以来,西安空气污染物呈现明显的时空转化特征,工业区污染物浓度大幅度下降,商业区和居住文教区的污染反而高于工业区,这反应了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变和区域发展速度的差异,应引起环保部门重视。从1999年开始的煤改气工程收到了明显的环保效益,各功能区的TSP浓度变化情况均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2008年07期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9 ] |[下载次数:728 ] |[引用频次:19 ]
  • 黑龙江省工业SO_2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及成因分析

    仇方道;李博;佟连军;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通过对1981-2006年黑龙江省工业SO2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动态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黑龙江省工业SO2排放量经历了先减后升的过程,排放强度显著下降,主要来源于能源生产、造纸及纸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制造业部门,资源型城市的排放量占全省工业SO2排放量的50%以上,而综合性工业城市则占到1/3左右。EKC模型对工业SO2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关系的模拟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呈现较为典型的U型关系。分解分析结果显示,规模效应、清洁技术效应是影响工业SO2排放的重要因素,其中清洁技术效应对工业SO2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

    2008年07期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4 ]
  • 近52年来磴口地区气候变化分析

    肖彩虹;郝玉光;刘芳;刘明虎;

    本文分析了磴口52年(1954-2005)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逐年代递增,低温年发生在50至70年代,暖温年发生在80年代后,体现为"前凉后暖"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及各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依次为冬季>全年>春季>秋季>夏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比较明显,60年代与90年代降水明显偏多,其它年代偏少,而且70年代是降水偏少的转折时期。年际间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丰水年与枯水年分别为36.5%和27.0%。降水的年际变幅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降水的波动形态与夏季基本一致。

    2008年07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1 ]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8 ]
  • 近200年来关中地区干旱灾害时空变化研究

    张允;赵景波;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统计和分析,对1800-2000年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时间变化、空间变化和干旱变化趋势拟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近200年共发生干旱灾害94次,平均2.14年发生一次;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可分为四级,其中发生轻旱灾24次,占旱灾总数的26.6%;中等旱灾47次,占旱灾总数的48.9%;大旱灾19次,占旱灾总数的20.2%;特大旱灾4次,占旱灾总数的4.3%;从1900年代开始,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有明显的增加;旱灾以夏旱和春旱最多,占发生次数的32%和28.1%;关中地区中部和东部为旱灾的高发区,其中渭南地区干旱的发生次数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从19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拟合曲线有增加趋势;40年代至今旱灾略有下降。

    2008年07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9 ] |[下载次数:493 ] |[引用频次:28 ]
  • 基于GIS的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

    张海峰;白永平;刘峰贵;

    本文根据青南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及2002年人口、经济等社会人文要素和1949-2000年自然灾害统计数据与相关文献,运用ARCGIS 9.0及ARCVIEW 3.2软件建立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空间数据库及属性数据库并生成区划基本单元,运用自下而上区域合并的方法得到青南高原自然灾害区划小区,结合自上而下区域划分的方法将青南高原自然灾害划为4个一级灾害区10个二级灾害区,得到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

    2008年07期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442 ] |[引用频次:14 ]
  •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在生态区规划中的应用探讨

    罗遵兰;李俊生;高吉喜;潘英姿;

    水资源承载力是关系到一个地区资源与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沙漠型城市。本文在总结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水资源综合承载力指数法分析克拉玛依区水资源承载力,认为农业用水量占克拉玛依区总用水量较大比重,且用水量非常大。因此,需慎重考虑农业用水水源及用水量,此外,克拉玛依区工业、生活及其它用水方面也需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规划,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008年07期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4 ]
  • 祁连山区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以讨赖河为例

    张耀宗;张勃;吕永清;

    利用近46年来讨赖河上游冰沟站年径流量和该流域同期的气候资料,分析了讨赖河径流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讨赖河上游年径流量呈减少的趋势,其中以夏季最为明显;讨赖河上游降水呈增加的趋势,并以夏季最为显著,而流量大的秋季是减少的。流域温度的升高,特别夏季的温度升高与夏季的径流关系显著。温度的升高加大了流域的蒸发量特别是夏季的蒸发量,加剧了地表水资源的消耗,这也是讨赖河上游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文章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研究了他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2008年07期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5 ]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15 ]
  • 奎屯河近379a 9月径流量的重建与特征分析

    喻树龙;袁玉江;龚原;何清;

    利用奎屯河流域树轮年表资料,分析树木生长与河流流量变化的关系,重建了奎屯河379a9月的径流量,并分析其变化特征。自1623年以来,奎屯河9月径流量共经历了7个丰水期和7个枯水期,现今正处于相对枯水期。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重建序列的周期变化和突变变化。结果发现,在不同时域上,重建径流量存在15a、40~50a和80~100a左右的显著周期,在1652年、1734年、1761年和1819年发生突变。

    2008年07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6 ]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34 ]
  • 不同情境下的虚拟水战略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李吉玫;徐海量;张占江;宋郁东;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根据2003年塔里木河流域的资料,计算了主要农产品单位质量的农产品虚拟水含量、城乡居民消费的虚拟水含量、生产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和在不同的情境下虚拟水战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西北其它地区相比较,塔里木河流域生产单位质量的农产品虚拟水含量相对较低;从塔里木河流域虚拟水消费总量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相差不大,分别为37.14×108m3和32.95×108m3。而对于其中一些消费产品而言,如粮食、猪肉、家禽、鲜蛋、糕点和鱼虾等的消费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全社会消费的虚拟水数量和实际生产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分别为70.09×108m3和219.63×108m3,可以看出在塔里木河流域实际生产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远远大于各项消费的总虚拟水含量;在塔里木河流域实施虚拟水战略可以缓解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压力,若通过虚拟水战略,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恢复天然植被,则可以局部的逆转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2008年07期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2 ]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16 ]
  • 陇东黄土塬区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及排水资源化研究

    李杰;王亚娥;孙三祥;王志盈;

    本文在大量试验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出陇东黄土塬区城市由于排水下塬引起的严重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黄土塬土壤的性质和当地降雨特性及城市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采取一切科学而又可行的措施将排水尽可能截流在塬上,实现资源化利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研究同时还得出黄土塬地表水下渗的规律是以垂直裂隙下渗为主,这为该地区雨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雨水可以下渗,污水严禁直接下渗的资源化利用方案。

    2008年07期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7 ]
  •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内陆河流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

    张云峰;王录仓;王航;

    水资源是内陆河流域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但由于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农业用水挤占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形成水资源分散、高耗、低效利用的格局,导致资源型缺水和结构性缺水的双重矛盾。在工业化的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处于十分活跃的时期,本文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农村劳动力多层次转移的"产业移人"模式实现其"水资源利用—劳动力占用—产业效益"的良性循环,得出农村劳动力只有在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移的情况下,才能够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2008年07期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3 ]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5 ]
  • 阿克苏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张占江;李吉玫;石书兵;

    阿克苏河是天山南坡水量最大的河流,是目前塔里木河最大的水量补给来源。由于阿克苏河流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仅使得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导致了补给干流的水资源减少,使得干流(尤其是在下游)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针对阿克苏河流域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依据阿克苏河流域供需状况等,选取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均供水量、水资源利用率、耕地灌溉率、供水模数、需水模数、生活用水定额、生态用水率等指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综合的评价了流域内现状和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并提出了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

    2008年07期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5 ] |[下载次数:703 ] |[引用频次:31 ]
  • 新疆绿洲旅游环境预警系统浅析

    赵永峰;焦黎;郑慧;

    旅游环境预警是防止旅游环境系统向无序化方向发展和进行旅游环境系统优化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新疆旅游环境日益恶化背景下,针对新疆绿洲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把生态安全理论和生态预警的方法应用到旅游环境预警系统中,建立了新疆绿洲旅游环境预警系统,对其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建立和完善新疆绿洲旅游环境预警系统的配套措施提供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新疆绿洲旅游环境预警研究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参考。

    2008年07期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27 ]
  • 基于重心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孙根年;杨忍;姚宏;

    本文运用重力模型,采用1990-2006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各年份入境旅游客流、旅游外汇收入的全国和各大区重心位置,结果表明:入境旅游客流重心在经度和纬度方向上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波动性,总的变动趋势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方向移动,接待客流量的南北差距在缩小,东西部差距呈年际波动;旅游外汇收入重心整体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规律性移动,旅游外汇收入的南北、东西差距总体进一步加大,近两年出现缩小趋势;入境旅游客流与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在位置上有差异,收入重心在南北方向上较客流重心偏北约2个纬度,在东西方向上收入重心较客流重心偏东约1个经度;七大区的入境旅游客流重心、收入重心空间变化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各个大区内省际之间入境旅游发展存在着不均衡性。

    2008年07期 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2 ] |[下载次数:1709 ] |[引用频次:103 ]
  • 区域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量化分析

    张佑印;马耀峰;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量化手段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31个省份不同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出区域及省市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分布特点及分类。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为上海、北京和广东,区域结构方面,我国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总体上呈现东—西梯度演进结构。文章将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系统分解,研究了旅游产业主体(旅游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从而为更好的理解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思路。

    2008年07期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5 ]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14 ]
  • 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阿尔斯朗·马木提;

    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是指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她是新疆典型干旱区自然旅游资源奇观和美景、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浓厚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最集中并具有古丝绸之路传奇色彩的旅游资源富集区。是更具有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独特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婚丧嫁娶、喜庆节日、丝路古迹、冰峰雪岭、大漠风情等方面的旅游资源为主的其它特色旅游为辅的旅游体系。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对其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很深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南疆铁路沿线各地州的旅游资源环境、旅游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等调研的基础上,对南疆铁路沿线地州的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2008年07期 164-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3 ]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10 ]
  • 水分和温度对冬小麦和玉米免耕作产量影响的研究

    袁汉民;董立国;徐华军;李生宝;火勇;陈洁;袁海燕;

    本文对宁夏彭阳县旱地冬小麦、玉米的免耕作中水分和温度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探索。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前、后,旱地免耕作膜侧种植冬小麦处理比无地膜覆盖常规耕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膜侧种植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水分明显高于无地膜覆盖常规耕作处理。膜侧的土壤含水量高于膜内的土壤含水量,有利于膜侧冬小麦的生长。旱地免耕作膜侧冬小麦产量达3540kg/hm2,比对照增产78.8%,纯收益比对照提高79.7%。旱地玉米免耕作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常规耕作玉米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覆盖1/2玉米秸秆、全部玉米秸秆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比常规耕作增加11.1%和9.8%。但是常规耕作有地膜覆盖,对耕层土壤的增温效果最好,而玉米秸秆覆盖对土壤增温的效果较差。覆盖1/2玉米秸秆、全部玉米秸秆处理产量分别比常规耕作减产25.4%和11.2%。

    2008年07期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19 ]
  • 山地林火烧迹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王丽;嶋一徹;

    在日本冈山县备前市久久井地区的一片森林火烧迹地,设立了三块不同样地进行调查研究,对火烧后由于降雨引起的水分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三块样地的水分流失、pH值和阴阳离子变化程度不同。同时参照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寻求减少土壤水分流失的最佳方法,从而选择最适植被恢复方式,为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2008年07期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8 ]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5 ]
  • 不同矿化度滴灌水对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的效应分析

    靳正忠;雷加强;徐新文;李生宇;赵思峰;

    在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区,选取四种滴灌用水矿化度值2.58/g.L-1、5.75/g.L-1、8.90/g.L-1和13.99/g.L-1的防护林地,采集0-5cm、5-15cm、15-30cm和30-50cm土层的土壤,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在不同矿化度滴灌水作用下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滴灌用水矿化度值不同的防护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明显,微生物数量随矿化度值增大而减少;不同土层间土壤微生物数量亦出现差异,中层土壤最大;当滴灌用水矿化度值增大时,土壤盐分含量会升高;由于高矿化度滴灌水的作用,土壤物理结构变差,从而影响速效养分的积累。由此可见,高矿化度滴灌水会使土壤积盐、板结硬化,不利于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和养分活化积累,土壤质量下降,从而抑制土壤微生物生长和发育。

    2008年07期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8 ]
  • 短花针茅草原优势种群特征对不同放牧制度的响应

    闫瑞瑞;卫智军;杨静;周忠义;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通过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的比较试验,研究了不同放牧制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优势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由放牧区短花针茅高度、盖度、密度、重要值、相对现存量均高于划区轮牧区。划区轮牧区无芒隐子草和碱韭的盖度、密度、重要值、地上现存量和相对现存量均高于自由放牧区。

    2008年07期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6 ]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16 ]
  • 新疆玛纳斯麻黄生态保护区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分析

    刘运东;王绍明;王伟;邱远金;陈志丹;

    以重要值为测度指标,选择反映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的7个测定指数,对玛纳斯平原林场麻黄生态保护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区荒漠植物群落中,中麻黄、百刺、蛇麻黄和骆驼蓬等物种有较高的重要值,而草本植物的重要值较低;麻黄种群在样地中属优势种,且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明显,减少人为干扰,麻黄种群自然恢复较快。

    2008年07期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4 ]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5 ]
  • 抗寒耐旱的百里香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周秀梅;李保印;

    随着全球对新花卉作物的开发与利用的广泛重视,抗旱耐旱的百里香属植物作为待开发的新花卉作物之一,在中国已开始受到重视。本文着重介绍了百里香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形态特征、生态特性、成分及其开发利用途径与方法,以期为该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008年07期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0 ]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