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甘肃省建设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王海鸿;常艳妮;杜茎深;齐飞;

    基于甘肃省1997~2004年统计资料和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研究揭示了全省近八年来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时空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自1997年以来,甘肃省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上升趋势,即建设用地多样性程度提高,用地结构趋于均衡;通过驱动力分析发现造成建设用地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而各经济发展指标次之。

    2008年08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6 ]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28 ]
  •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赵小芳;耿建忠;鲁奇;李保田;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宏观经济格局的量度,已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构建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05年甘肃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SPSS为工具,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全省划分为四个经济梯度区,分析了各梯度区发展状况、空间分布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2008年08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4 ] |[下载次数:463 ] |[引用频次:23 ]
  • 延安市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郝俊卿;王雁林;姚宏;孟彩萍;

    在作者以往对延安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基础上,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采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进一步定量分析了延安市自1952年以来区域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变化特征;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延安市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延安区域经济总差异在过去50年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差异变化的幅度不同。根据国际上对基尼系数的警示通行标准,延安区域经济差异已经超过警戒状态。2)延安市区域经济差异是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均不断扩大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区间差异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延安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驱动力。3)区域分离系数计算表明延安区域逐渐分离趋异。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的空间变化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县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区域发散或收敛,从而整体上推动了延安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

    2008年08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2 ]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13 ]
  •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与驱动因子分析

    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郭雯雯;

    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延河流域1985~200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1985年至2000年,耕地、草地仍占据明显的优势,二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8%以上。中、低覆盖度草地之间转化比例较大,草场退化严重。2)延河流域15年间平均斑块面积在增加,斑块密度增大,景观趋于破碎化。景观多样性减小,优势度增加,景观异质性程度在降低。3)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毁林(草)开荒与退耕还林(草)并存,人为开荒活动仍在加剧;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主要来自于农村住宅和开发油田等工矿建设用地的扩张。4)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因素及人口压力、宏观政策等人文因素。

    2008年08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4 ] |[下载次数:613 ] |[引用频次:25 ]
  • 三江平原湿地农业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浅析

    姚允龙;吕宪国;

    本文针对湿地农业发展的渍涝治理模式,农牧、林农复合系统发展模式,湿地合理利用的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在富锦市、同江市和抚远县展开了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模式多还不够完善,甚至因理论和技术上的缺陷并不适用。本文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和优化模式建议,以期对区域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湿地的合理保护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持。

    2008年08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1 ]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5 ]
  •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理中生态私有对策实证分析——以榆林市佳县梁家岔村为例

    郝高建;

    通过对榆林丘陵沟壑区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在对本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生态私有的战略意义、环境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等方面阐述了其必要性;并具体分析了农户户主的文化程度、户均人数等人口素质与人均收入的定量关系,对生态私有的可行性进行了说明。对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8年08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3 ]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2 ]
  • 博斯腾湖流域风险评价

    刘卫国;安尼瓦尔·木扎提;吕光辉;

    采用遥感技术确立生态风险受体,通过生态风险的综合计算和GIS分析叠加,得到博斯腾湖区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表明:局部地区为高矿化度及富营养化危害;随着水域面积的缩小和水环境恶化,芦苇长势不断衰退。开都河入大湖河口区和西泵站区为洪涝灾害高发区;西南小湖区面积不断萎缩,矿化度严重;大湖平均水质为III级。在以博斯腾湖湖水水质改善、湖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保持为前提,实施水源地工程、灌区改造工程、芦苇湿地恢复工程和东泵站等工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最大效益。

    2008年08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1 ]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23 ]
  • 酒泉盆地地下水系统水资源评价

    魏国孝;王刚;徐涛;朱锋;

    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范围和边界条件,借助GIS技术与FEFLOW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及相应的地下水系统数值模型。以2001~2003年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多次求解与识别,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空间分布及组合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用来对研究区地下水资源进行定量评价与预测。运用识别后的模型评价和预测了在P=50%、75%、95%不同地表径流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水资源量,与其对应的补给量分别为7.7346亿m3/a、7.1663亿m3/a、6.3610亿m3/a,排泄量分别为:8.7208亿m3/a、8.3789亿m3/a、7.8477亿m3/a,总均衡分别为:-0.9862亿m3/a、-1.2126亿m3/a、-1.4867亿m3/a。结果表明在上述三种不同典型年情况下,研究区地下水系统长期处于负均衡状态,为了改善该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地下水开采前应进行可开采量论证,并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

    2008年08期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14 ]
  • 黄河下游凌汛变化趋势与气候变化关系分析——以济南天桥河段为例

    闫娜;延军平;杜继稳;张红娟;

    凌汛是黄河下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黄河下游天桥河段属于典型的弯曲窄河段,极易发生凌情。本文选择了天桥河段为研究对象,根据天桥河段1996-2005年凌情的实测资料,并结合济南市和郑州市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初步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黄河下游凌汛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济南市近10年的气候呈现冷湿趋势,而济南的上一站郑州却呈现暖湿的特点。气候的变化使得黄河下游凌汛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即从凌汛期持续时间、封冻历时及封河长度等综合指标来看,近10年凌情比较严重的年份大致呈现凌情轻重交替出现的特点;天桥河段与黄河下游历年凌情比较,总体上凌情变化趋向于缓和。

    2008年08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4 ]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7 ]
  • 昌马水库运行后疏勒河流域盆地地下水补给资源及其水位变化分析

    马富存;

    通过对昌马水库运行前后不同时期疏勒河流域各盆地地下水补给量与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分析表明:流域地下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地下水位表现为较强的区域性下降。昌马水库运行后,中游玉门踏实盆地地下水补给量大幅减少,比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3.11亿m3、2.95亿m3,下游安西敦煌、花海盆地地下水补给量小幅增加,中游昌马洪积扇前缘泉水量与60年代比削减了53.2%。各盆地水量补给减少区水位下降,增加区水位上升,下降(上升)幅度随补给量减少(增加)而增大。

    2008年08期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6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6 ]
  • 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

    阴雷鹏;赵景波;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特征、灾害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共发生50次,平均5.54年发生一次。明代前期和后期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中期较高。明代该流域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上游和下游地区,中游发生较少,其中上游平凉、庆阳和下游的泾阳洪涝灾害发生最为频繁。根据统计,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6、7、8月。根据洪涝灾害等级序列划分,得出明代该流域二级洪涝灾害发生最多,为25次,占发生次数的50%;其次为一级洪涝灾害,共发生20次,占40%;三级特大洪涝灾害共发生5次,占总次数的10%。明代该流域洪涝灾害发生主要是由于气候和该区域的地貌、降水特征决定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

    2008年08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2 ]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17 ]
  • 毛乌素沙地凝结水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李玉灵;朱帆;张国盛;王林和;板本圭児;吉川賢;

    基于2002年5~10月间运用直接称重法对毛乌素沙地臭柏(Sabina vulgaris Ant.)群落林间空地的0-1.5cm表层土壤凝结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凝结水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凝结水形成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内各月均有凝结水发生,并且可从午后持续至翌日清晨,但各月间凝结水量和凝结持续时间有所不同。5月份凝结水持续时间最短,凝结水量也最少;而9月份凝结水持续时间最长,凝结水量也最多。影响毛乌素沙地凝结水形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有风速、大气相对湿度、气-地温差及其相互作用。其中,风速与凝结量间存在较高相关性,而气温能否趋近或降至露点产生土壤凝结水是决定夜间水分凝结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2008年08期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8 ]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22 ]
  • 计算CN值及其在黄土高原典型流域降雨-径流模拟中的应用

    李常斌;秦将为;李金标;

    针对SCS模型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下垫面及气候不匹配造成的精度受限问题,基于SCS模型机制,反推得到CN值计算式。根据黄土高原小流域水保观测资料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计算CN值进行率定,并在径流场和流域尺度进行还原验证,效果良好,表明计算CN值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水文计算模式,有助于提升SCS模型应用于黄土高原小流域降雨-径流模拟的精度。

    2008年08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2 ] |[下载次数:941 ] |[引用频次:46 ]
  • 绿洲生态水权界定及其分配

    郑洲;郑旭荣;李玉芳;

    从水资源产权的角度来理解绿洲生态用水,期望为绿洲生态和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首先对生态用水概念进行了辨析,给出了绿洲生态用水的概念;其次对绿洲生态水权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了界定;最后提出绿洲生态水权分配的层次结构,介绍了绿洲生态用水的计算方法,重点对绿洲生态水权进行分配。从而进一步明晰了绿洲生态水权,为绿洲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

    2008年08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7 ]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6 ]
  • 西部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温度及地理效应

    黄天明;聂中青;袁利娟;

    本文基于IAEA和WMO建立的GNIP网降水资料,得出中国西部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LMWL)为δ2H=7.56δ18O+5.05‰(VSMOW)。分析了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温度效应、地理效应,确定了降水中δ18O和δ2H与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海拔高度、纬度的相关关系。根据张掖站降水δ18O与温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民勤地下水14C年龄和δ18O特征,初步重建了晚更新世以来民勤盆地地下水补给温度,并与惰性气体补给温度(NGT)进行了比较,其相关系数为0.65,晚更新世地下水的补给温度(据δ-T关系)较大,可能是没有考虑降水量效应的缘故。

    2008年08期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9 ] |[下载次数:925 ] |[引用频次:80 ]
  • 旅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吕君;

    大规模旅游发展给旅游接待地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旅游业的发展,用生态系统理论去解决旅游所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旅游生态系统是由区域内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具有系统等级的层次性、区域结构的特殊性、层次结构的网络性、系统状态的脆弱性等结构特征,并且发挥着旅游生产、旅游消费和生态调节等基本功能。

    2008年08期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3 ] |[下载次数:741 ] |[引用频次:28 ]
  • 新疆旅游开发空间分析

    曹颖;韩春鲜;

    本文利用空间资源优势评价方法,分析了新疆14个地州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分布差异,将其分为四个等级;并从旅游消费成本角度对各地州的旅游成本进行核算,按成本高低也分为四个空间等级。在此基础上对14个地州市的旅游开发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旅游开发策略。

    2008年08期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4 ]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9 ]
  • 省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刘宇峰;孙虎;李娜;原志华;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其旅游竞争力受多个因素影响,也包含多个层面。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旅游发展评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从竞争环境支持力、资源产品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三方面构建了一个省域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客观分析了各地区旅游业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为各省全面提升旅游竞争力提供了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2008年08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8 ] |[下载次数:1380 ] |[引用频次:80 ]
  • 天池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罗辉;韩春鲜;杨敏;

    本文以天池风景区为研究区域,结合目前的发展现状,采用数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有关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和评估了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经济发展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了相关性评价。结果表明天池风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基本处于适载状态。

    2008年08期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5 ]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18 ]
  • 呼伦贝尔退化草地植被演替特征研究

    刘东霞;卢欣石;李文红;

    由于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长期不合理的草地利用方式,致使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沙漠化趋势加剧,草地的退化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沙地植被三种草地类型的植被退化演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沙化)程度加大,群落结构与多样性逐渐丧失,草层高度、植被盖度、株丛密度、地上部生物量等,都呈现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草地退化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逐渐单一,数量逐渐减少,物种组成发生显著的变化。未退化草地以禾本科植物占主导地位,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大,退化指示类的菊科植物的重要地位得到提升,中度退化阶段蔷薇科植物不断增加,并占据优势地位,重度退化阶段,多以耐践踏的蔷薇科植物和小型禾草为优势种,其中重度沙化草地,多年生植物几乎全部消失,而被一年生植物替代。

    2008年08期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603 ] |[引用频次:27 ]
  • 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及分析

    牟迈;龚大洁;孙坤;蔡正旺;谢建平;

    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候鸟和荒漠生态系统。2006年3月~2007年4月,对该保护区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等进行了多次科学调查。综合文献记载,得知阳关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86种,隶属13目,30科,57属,其中留鸟13种,夏候鸟47种,冬候鸟5种,旅鸟21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0种。鸟类区系以古北界成分为主,占繁殖鸟总数的70%,而东洋界种类仅2种。生境类型包括湿地、草原、灌丛和居民点等。近年来保护区内珍稀鸟类数量不断减少,主要影响因素是栖息地丧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

    2008年08期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7 ]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21 ]
  • 西安市灞河湿地鸟类生境构成与保护价值评价研究

    薛亮;赵振斌;延军平;

    城市生境调查评价是城市自然保护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西安市灞河湿地研究样区,对城市湿地鸟类生境构成与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按照地貌、土地利用和植被等要素,研究样区共划分出湿地生境3类15个亚类。不同生境类型中的鸟类组成差异明显,构成多种鸟类生境类群。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植物种的特有性、群落的自然性、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鸟类分布特征和生境的相对稀有性5个因子,对生境的综合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河滩生境和积水沙坑生境景观特色明显,生态意义突出,具有很高的综合保护价值。

    2008年08期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2 ]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22 ]
  • 兰州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及经济损失研究

    张国珍;褚润;南忠仁;

    本文从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入手,分析兰州市大气污染现状,采用人力资本法定量分析了大气污染对居民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估算了相应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兰州市大气污染健康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74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13%。

    2008年08期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0 ] |[下载次数:1016 ] |[引用频次:52 ]
  • 楼兰城的兴衰与塔里木盆地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

    李晓英;许丽;

    本文主要探讨了丝绸之路沿线上曾辉煌一时的楼兰城的兴衰与其所在的塔里木盆地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塔里木盆地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怎样使楼兰最终走向衰亡的过程。以便为西部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对其今后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08年08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7 ] |[下载次数:740 ] |[引用频次:19 ]
  • 我国西北近50年春季沙尘暴活动的变化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研究

    张冲;赵景波;

    本文根据我国西北不同地区近50年来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区沙尘暴活动特点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五十年来我国西北沙尘暴发生总体呈波动减小趋势,这主要与新疆和内蒙古等沙源区向暖湿方向发展有关,而1999—2002年沙尘暴活动增强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气候要素中的降水量变化与沙尘暴的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气温的高低也与沙尘暴的发生呈负相关,但没有与降水量的关系明显。在沙尘暴多发的60—70年代,沙尘暴日数减少与春季降水量的增加关系密切;而在80—90年代,冬干气候对沙尘暴日数增加作用明显。在沙尘暴多发的60—70年代,拉尼娜年对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减少作用;相反,在沙尘暴较少的80—90年代,厄尔尼诺年对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增加作用。

    2008年08期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8 ]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18 ]
  • 西安地区泾阳南塬全新世黄土剖面磁化率反映的古气候

    李秉成;王燕娟;胡培华;

    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通过对西安地区泾阳南塬寨头村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阐述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论证和详细分析了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对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的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对比,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将西安地区10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气候阶段。

    2008年08期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1 ]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8 ]
  • 新疆沙拐枣属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分布格局

    冯缨;潘伯荣;严成;

    新疆是我国沙拐枣属植物分布最多的省份,有19种,约占了82.6%,其中新疆特有种有5个,在北疆准噶尔盆地分布种类最多;从沙拐枣的形态、遗传、物候、抗逆性以及分布格局五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新疆沙拐枣属植物多样性特征以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为深入开展沙拐枣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自然植被的科学经营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08年08期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4 ]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11 ]
  • 克拉玛依种子植物科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张燕;吕光辉;杨建军;陈俊杰;谢辉;陈婷婷;

    克拉玛依有种子植物44个科198属369种,通过对该地区种子植物科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表明该地区的种子植物单种科,单种属多,区系优势现象明显:本地区中的7种优势科,虽只占克拉玛依植物区系总科数的15.91%,但所含种数占总种数的67.75%。特有种比例低,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较少,且植物区系主要以温带为主:温带分布科占总科数的57.80%,植被分布符合该地区地带性特点。

    2008年08期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9 ]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12 ]
  • 阴山山脉中段九峰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樊永军;闫伟;蓝登明;

    内蒙古阴山山脉中段九峰山地区作为半干旱、干旱的中山山体的一部分,是暖温型和中温型草原的天然屏障,该地区植被以东亚阔叶林为主体,主要区系地理成分为东亚和华北成份。通过对该区植物属、种的区系特征进行统计并与邻近地区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较高,本保护区范围内现共登记有维管植物82科302属596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11属18种;裸子植物3科6属7种;被子植物71科285属571种。该地区的植物组成反映了干旱地区的特点,即种类集中于少数科属之中。菊科种类最多,共32属76种,其次为禾本科,蔷薇科和豆科。区系地理成分较临近地区复杂且具有过渡性,以中生多年生草本及东亚成分和华北成分最为丰富。

    2008年08期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3 ]
  • 新疆土壤元素含量特征及其对沙尘气溶胶贡献分析

    高卫东;

    新疆土壤中Al、Si、Ca和Fe等元素的含量较高,土壤颗粒物的粒径都比较小,特别是沙漠周围的边缘地带、河流两岸、古河道中的土壤是大气沙尘气溶胶中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和潜在来源。来源于地壳的物质是塔里木盆地气溶胶的主要成分;对气溶胶颗粒物进行化学分析发现,气溶胶来源主要是自然源,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小;对气溶胶颗粒物中水不可溶相主要元素分析发现,该类元素具有相同的源,主要来源于地表土壤。

    2008年08期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8 ]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5 ]
  • 区域粮食安全状况测算方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李玉平;蔡运龙;

    明确粮食安全的基本涵义,准确衡量与评估粮食安全状况,是粮食安全研究的核心内容,对制定及时、有效的粮食安全政策,防范粮食不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全面介绍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国内外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河北省粮食安全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该模型简便、科学、合理,易于操作,更加符合粮食安全的实际。

    2008年08期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9 ] |[下载次数:711 ] |[引用频次:29 ]
  •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以榆林市米脂县为例

    郗静;曹明明;

    以榆林市米脂县为例,选择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对比分析;以1995~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该县2010年的粮食供需前景。研究结果表明:与退耕前相比,米脂县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25.15%,耕地压力指数增加了7.99%;粮食供需预测显示,2010年米脂县粮食总供给量为42522 t,当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190kg、230kg、260kg时,粮食总需求量为39847 t、48236 t、54527 t,粮食盈余率为6.29%、-13.44%、-28.23%。这说明在低的需求下,目前退耕还林工程没有对该县的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但随着需求水平提高粮食安全威胁迅速加大。因此,决不能对粮食安全放松警惕,并据此提出了保证未来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2008年08期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13 ]
  • 重工业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以包头市为例

    王贵;王芳;

    以包头市区及近郊8个样点表土中重金属Cu、Zn、Pb和Cd测定结果为依据,分析了重工业城市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显示:Pb、Cd含量较低,而Cu、Zn含量均高于所有参考值,分别为全国土壤几何均值的1.85和2.26倍;棕钙土含量的1.32和2.12倍;内蒙古土壤均值的2.90和3.22倍,重金属累积极为明显。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麻池乡Cu污染严重(Pi=4.60),古城湾毛其来Zn污染严重(Pi=3.76)。后营子乡属清洁区,其它样点均有不同程度污染,工业生产是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原因。

    2008年08期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7 ] |[下载次数:683 ] |[引用频次:34 ]
  • 沙棘"柔性坝"对沟底土壤有机质影响的现场试验

    张涛;李怀恩;杨寅群;杨方社;杨晓东;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最重要的组分之一,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2006年试验测定了种植沙棘"柔性坝"的沟道内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与东一支沟左岸一条未种植沙棘的小支沟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坝内有机质的垂向分布不仅与土壤的发育过程和土层结构有直接联系,而且与土壤中的水分运移过程密不可分;种植沙棘"柔性坝"的沟道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未种植沙棘"柔性坝"的对比沟道,而且在相同时期种植的沙棘"柔性坝"内不同取样点处的有机质含量总和相当接近;种植沙棘"柔性坝"的沟道内土壤异质性不显著,但与未种植沙棘的沟道相比,土壤的空间异质性较大,建议对这一问题应采用更大的空间尺度进行深入研究。

    2008年08期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5 ]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 巴音布鲁克主要草地类型表层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范永刚;胡玉昆;李凯辉;肖燕;

    以新疆天山中段巴音布鲁克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植被特征和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布在盆地海拔最低处的高山沼泽化草甸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而分布在盆地中间海拔的高山草原最低,分布在较高海拔的高寒草甸和高山草原化草甸处于高山沼泽化草甸和高山草原之间。0-3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空气相对湿度、草地生产力、植被盖度、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与温度存在一定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偏相关分析显示,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主要的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土壤紧实度、草地生产力、空气相对湿度。

    2008年08期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28 ]
  • 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污水灌溉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研究

    张慧文;马剑英;陈发虎;吕光辉;

    本文选取了干旱区有代表性的污水灌溉地区—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结合GIS,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污水灌溉区域土壤中的pH、有机质、CEC、总盐、全N、全P、全K7种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变异性,并采用普通克立格法绘制了各种土壤肥力要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图。结果表明:有机质、总盐、全N、全K的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CEC、全P的理论模型为高斯模型;pH的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pH、有机质、总盐、全N、全K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都在25%以下,说明空间自相关作用强,其含量分布受结构性因素控制;CEC、全P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在25%~75%之间,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其分布是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肥力的相关距变化范围为246.0~2100.0m。

    2008年08期 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6 ]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20 ]
  • 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根瘤的形态解剖特征研究

    李晓燕;王林和;李连国;马强;张相文;赵灵芝;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沙棘的生态效能,揭示其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性与规律性,2003~2006年对沙棘的4个种类,不同立地条件的沙棘根瘤结构采用根瘤切片法,进行显微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同一生境下的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的根瘤形态解剖结构差异很大,中国沙棘的皮层厚度比俄罗斯沙棘相对要厚,维管束直径大,维管束内细胞、维管束外细胞均小,泡囊及泡囊密度均大,这与其原产地域密切相关;同一种类在立地条件不同的山地、滩地、人工林的中国沙棘根瘤组织结构各部分也有明显差异,人工林中国沙棘皮层厚度比滩地及山地的中国沙棘皮层厚度要厚、维管束直径也大,随着立地条件不同的人工林、滩地及山地的土壤水分逐渐减少、土壤肥力逐渐减弱,维管束内细胞、维管束外细胞明显变小,泡囊大小、泡囊密度则为山地最大、且数量最多。中国沙棘根瘤解剖结构与其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中国沙棘根瘤结构适应其严酷的立地条件变化的特征。

    2008年08期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1 ]
  • 沙漠公路防护林乔木状沙拐枣的平茬效益分析

    李应罡;徐新文;李生宇;张建国;孙树国;

    在极端生境胁迫下,乔木状沙拐枣种植7-8年后即出现长势减弱,自然枯死等现象,本文对7a生乔木状沙拐枣植株进行了人工平茬试验,并对其平茬效益做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乔木状沙拐枣的再生能力较强,第一次平茬后新生枝株高,冠幅,地径等迅速增长,且经过第二次平茬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生物效益显著。(2)平茬后乔木状沙拐枣生长旺盛,特别是同化枝表面积增长最快,第一次平茬植株生长2年后其同化枝面积大小已接近未平茬植株。(3)在沙漠公路防护林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灌溉制度下,对老化衰退的乔木状沙拐枣植株进行平茬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茬促进了乔木状沙拐枣的生长发育,从复壮更新的角度来看,有利于乔木状沙拐枣的再生和防护林生态利用率的提高。

    2008年08期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8 ]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2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