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泽中;黄强;齐青青;李彦彬;
为探讨云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依据,文章以二元水循环规律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空中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四水转化的关系和着陆后云水资源存在形式的分析,提出生态和环境功的概念并给出云水资源生态和环境功的计算模型,来描述云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利用效率。以研究区为例进行应用研究,在雨季末期人工降水20mm时,用此模型计算了研究区三个子区域生态和环境功。应用得到两点主要结论:1)云水资源生态和环境功以地表径流水量生态和环境功为主。2)受水区得到云水资源转化的土壤水和地下水水量受到其初始土壤含水率和初始地下水位限制。应用结果表明云水资源生态和环境功模型函数可以作为云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依据。
2008年10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4 ]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3 ] - 董雯;刘志辉;
本文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研究了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通过对系统内在作用机制的分析,以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和精河流域为例,利用FAHP原理建立了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借助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将FAHP法运用到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求解中,对评价指标、具体评价过程和应用方法进行了解释说明。并预测了研究区未来规划水平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资源配置的决策方向,并探讨提高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法和措施。这也为其它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2008年10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7 ] |[下载次数:444 ] |[引用频次:24 ] - 潘雄锋;刘凤朝;郭蓉蓉;
本文首先对我国用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一种成份数据的预测方法,用于分析饼图中每个份额随时间变化的状况,同时利用该方法,并结合灰色系统建模方法对我国2005-2010年的用水结构进行预测。
2008年10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1 ] |[下载次数:671 ] |[引用频次:46 ] - 潘竟虎;石培基;
基于ESDA-GIS的空间分析框架,利用甘肃省2005年87个县(市、区)的统计数据,对其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格局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统计数据进行了概括性因子分析,抽取的投入、产出与社会发展因子值的频率分布都是偏态的。随后对县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探索性分析,通过空间自相关测度分析得出:产出因子和社会发展因子的空间分布具有正相关性,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投入因子的空间相关特征不明显。最后将小城镇的局域空间自相关系数按县级行政单元进行聚类。研究表明: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清楚地解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并且具有直观的可视化效果。
2008年10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2 ] |[下载次数:769 ] |[引用频次:44 ] - 刘燕;
通过对关中地区供水现状进行分析,对年内逐月和不同水平年的供水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确定出关中地区存在主要供水安全问题的地区和时段,然后对关中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对解决陕西省关中地区供水安全问题的几点认识。
2008年10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1 ] - 史兴民;任亚伟;
黄土高原,孕育了中华民族和延续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但随着历史车轮的向前辗转,黄土高原上出现了生态危机,并且越来越严重。本文运用生态伦理学的有关理论,根据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和所面临的危机,提出了黄土高原健康生命的概念,以及建立黄土高原健康生命的目的,并尝试建立起黄土高原健康生命的指标体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维持黄土高原健康生命的途径。旨在通过此类研究唤起人们对黄土高原的重新认识,唤醒人类对黄土高原的尊重,我们要视黄土高原为一生命体,与之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
2008年10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9 ]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 王晗;侯甬坚;
历史时期,人类通过土地利用的方式对黄土高原施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地貌演变与土壤侵蚀的方式与过程,以致带来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同时,水土流失又限制了人类对土地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环境的压力,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清代米脂县东沟河"水冲"现象是在当地居民长期从事土地利用所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伴随着当地居民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强,"水冲"现象出现的频率加强,同时,当地居民出于保护农田、维护城池的目的,对东沟河进行不断的整饬。在此过程中,其修建时间、维修动机以及施工力度都处于逐渐加强的趋势,甚至咸丰年间的连续两次修渠行为被视为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明显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土地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加剧"的实质。
2008年10期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4 ]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8 ] - 任桂镇;赵先贵;巢世军;董林林;赵毓梅;
根据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利用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对中国1995~2005年的耕地压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近11年的中国耕地生态压力指数比较大,并处于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大量的减少和人口快速的增加;2)耕地压力省际差异比较大,东南和西南地区的耕地压力明显高于中部和北部地区;3)直辖市和东南部地区耕地生态压力指数等级增高,北部、西北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指数等级无变化,仅中部和东北部的少数地区指数等级变小,但并不明显。基于我国耕地压力现状,为缓解我国的耕地压力提出相应的建议。
2008年10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1 ] |[下载次数:744 ] |[引用频次:46 ] - 毋兆鹏;
绿洲系统是干旱区的脆弱系统,争取绿洲系统向稳定性、有序化方向发展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基础目标。文章从绿洲稳定性概念、绿洲稳定性研究的主要内容、绿洲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绿洲稳定性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绿洲稳定性研究领域国内外的代表性观点,系统介绍了绿洲稳定性评价研究的热点领域、争论的观点和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绿洲稳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2008年10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6 ]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8 ] - 孙自永;徐恒力;
基于1977、1993、2001和2005年四期Landsat遥感影像资料,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分析了近30年来额济纳盆地景观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1)乔木林的结构不合理和回复力较低导致其始终处于退化之中,对黑河输水量变化的响应具有滞后和延迟效应;(2)灌木物种生态型的多样性较高,使得灌木林对水分变动的响应表现出一定的弹性,在快速退化后保持相对稳定;(3)草本植物对水分变动的响应十分敏感,草地的面积和空间分布受黑河输水量影响最为显著;(4)沙地总面积持续增加,单个沙丘的规模增大,与沙尘暴发生频率减少但强度持续增大的趋势相一致;(5)水域和干湖盆的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波动特点,主要受黑河向盆地内的输水量与输水方式控制。
2008年10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9 ] - 张克存;屈建军;俎瑞平;韩庆杰;
通过对戈壁、流沙地表风沙流特性的风洞模拟实验研究,风沙流中的风速廓线分布满足幂函数的形式,其幂指数在0.20左右。对于戈壁地表,在不同风速下,相同高度层含沙量具有很大的相关性,风沙活动层主要集中在距地表20cm范围内;由于沙粒与戈壁地表的砾石发生碰撞,风沙流不再服从对数关系递减,其极值出现的高度随风速的增加而上移,呈现"象鼻效应"。
2008年10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35 ] - 汪丽娜;穆兴民;张晓萍;王炜;
本研究以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最大且连续的区域(即北起皇甫川流域南至佳芦河流域地区)为研究对象,以1960~1999年为研究时段,分析了该区内水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变化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已交叉融合在一起,使得该区降雨量、径流量、输沙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在同一时段内,皇甫川流域的降雨损失量最大,而秃尾河流域的降雨损失量最小。40年间皇甫川和佳芦河流域的洪峰和沙峰出现的月份基本上吻合,而孤山川、窟野河和秃尾河流域的输沙量最大的月份同时或滞后于径流量最大的月份。孤山川流域的水沙异源,长时段序列又进一步掩盖了其水沙关系,使得该流域的水沙关系较差,其余4条流域的水沙关系较好,且呈正相关增长趋势。
2008年10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7 ]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15 ] - 蓝永超;沈永平;苏宏超;文军;吴素芬;魏荣庆;
基于有关水文气象测站的观测资料,对全球变暖背景下新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与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新疆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并且不同地区降水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从年代际变化来看,新疆降水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处于振荡减少阶段,80年中后期以后降水呈振荡增加趋势,且1987年为一个降水突变的拐点;新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加主要应归因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境外输入水汽量的增加。
2008年10期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8 ] |[下载次数:813 ] |[引用频次:60 ] - 陈俊杰;周跃志;张燕;秦艳;
根据天山北坡经济带6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及滑动平均法分析了该区域近42a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42a来天山北坡经济带年平均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及春、夏、秋、冬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90年代是气温上升最显著时期。平均日最低气温上升的幅度远大于平均日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并且冬季增温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夏、秋、冬季降水自80年代后出现增加趋势。除春季外,其余各季降水均有上升趋势,从线性拟合看,夏季降水量上升趋势最显著。
2008年10期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5 ]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14 ] - 马莉;赵景波;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宋代自公元960年到1279年的319年间关中平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宋代关中平原洪涝灾害共发生34次,平均每9.38年发生一次,发生频次时间分布在宋代早、中、晚期变化不均,有显著的阶段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其它朝代相比,宋代洪涝灾害相当少,这主要与当时气候干旱有关。在季节分布上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在空间分布上是从宝鸡、西安、咸阳、渭南、铜川依次减少;在等级分布上,宋代关中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小、中、大、特大四级灾害,各占洪灾总次数的18.5%,40.8%,25.9%,14.8%;宋代关中平原洪涝灾害发生主要由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为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2008年10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5 ] |[下载次数:371 ] |[引用频次:17 ] - 卜风贤;
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西北开发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汉武帝一朝,西北开发功勋卓著。在西汉时期大规模开发西北的决策过程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因素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自然灾害对西北开发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西汉时期严峻的灾害形势对关中和山东农区造成了重大破坏作用,国家粮食安全岌岌可危。出于化解灾害风险的现实需要,西汉王朝不得不以战争的手段解决北部匈奴问题,依靠农业生产扩大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移民实边。经过两百年的刻苦经营,西汉时期终于奠定了西北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关中、河套、河西、河湟主要农业生产区全面形成,中国传统农业阶段第一个人口高峰出现并维持了一千多年之久。
2008年10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7 ] |[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10 ] - 刘国梁;薛素珍;王鹏;
本文分析了山西省1958—2000年16个气象监测站记录的沙尘天气资料,分析表明:山西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发生频率的最大值分别为:5.3天/年、27.6天/年和23.8天/年。近43年山西省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1966年是山西沙尘天气最多的一年,16个站累计有94天沙尘暴天气、448天扬沙天气、626天浮尘天气。春季为沙尘天气的频发期,沙尘暴占到77.6%,扬沙占到61.5%,浮尘占到59.5%;4月是沙尘天气发生最多的月份,沙尘暴占到44%,扬沙占到26.6%,浮尘占到25.4%。对沙尘暴的分析还发现,在1958-2000只有五寨记录到4次特强沙尘暴,强沙尘暴也呈减少的趋势,1966年最多,1989-2000年没有强沙尘暴出现的记录。沙尘暴大多发生在13点至20点之间,占沙尘暴发生总次数的69.1%。
2008年10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3 ] - 李秀梅;王乃昂;赵强;
甘肃兴隆山是第二批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占地面积大,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对于区域和国家都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本文评估了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包括生产有机物价值、涵养水源价值、保护土壤价值、固碳放氧价值及净化环境价值,评估结果表明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保持土壤价值、滞尘价值和生产有机物价值,其涵养水源价值对其区域和国家都很重要。
2008年10期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2 ] |[下载次数:658 ] |[引用频次:13 ] - 吐热尼古丽.阿木提;阿尔斯朗.马木提;木巴热克.阿尤普;
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原始胡杨生长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在研究胡杨对环境约束的适应机制方面提供十分宝贵的资源。胡杨对干旱,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因此,它作为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持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干旱区特殊的环境、地形地貌条件以及人类对水、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地表水资源的减少,地下水位的下降,最终引起了胡杨生态环境的退化。本文以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分析塔里木河流域胡杨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并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2008年10期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6 ]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12 ] - 李阳;黄家飞;
文章简要梳理了脆弱性分析研究现状,对其定义和分析框架进行了评述。重点对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脆弱性进行分析,指出政策因素、区位因素、市场因素等是造成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脆弱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尝试从制度安排、区位优势、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降低白水江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脆弱性。
2008年10期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11 ] - 徐翠娟;努尔巴依.阿布都沙力克;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分布海拔低,生态景观丰富。该湿地类型孕育了特殊的湿地植被和物种,并成为保护区主要的保护对象。根据考察结果,艾比湖湿地植被可划分为5个植被类型和17个群系。
2008年10期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18 ] - 刘永泉;王晓峰;吴颜;
艾比湖最低生态水位的研究对解决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参考前人所提出的几种确定湖泊最低生态水位的方法,结合艾比湖流域实际情况对艾比湖最低生态水位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艾比湖最低生态水位的范围为191.4m,相应湖面面积为570km2,从保护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角度看,确定的最低生态水位合理。
2008年10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20 ] - 李玉芳;郑旭荣;柏俊华;刘洪光;郑州;
随着玛纳斯河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为了保证流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开展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并进行实时客观评价,提高生态环境优化调控与科学管理的效率,成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因此,本文根据流域生态环境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结果,对流域生态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将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归纳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建立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标准,选择数学模型对流域进行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形成定量反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成果,并根据玛纳斯河流域生态质量评价结果对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建议,为该流域的各种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008年10期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15 ] - 董红梅;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力克;
通过对艾比湖流域的野外考察,以及沿途访问、咨询,分析了艾比湖流域盐尘的成因、加剧的原因、危害以及提出几点治理的办法。结果表明:艾比湖流域盐尘的成因主要是:阿拉山口强劲的大风;丰富的盐尘源;地表干燥、疏松,植被屏障衰退和丧失。近几年主要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得盐尘源地扩大和地表状况恶劣,造成艾比湖流域盐尘加剧。盐尘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对工农业和人体造成了严重危害,而且已经危及到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持续发展,所以治理盐尘刻不容缓。由结果分析要治理艾比湖流域的盐尘,需要减少提供盐尘的源地,改变地表恶劣的状况。
2008年10期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7 ]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7 ] - 刘安花;李英年;张法伟;薛晓娟;
利用2001年和2003年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海北站)矮嵩草草甸土壤水分的日变化、植物生长季期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及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水分的日变化在各季节表现出早晚高,中午低的U型分布变化;在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与植物生长、土壤消融与冻结、气候条件等有很大的联系,少降水年与多降水年变化基本一致;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厚而降低;根据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利用情况将土层分为根系利用层和根系微利用层。
2008年10期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9 ] - 杜军;胡军;建军;拉巴;
利用拉萨1952-2005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年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分析了近半个世纪拉萨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拉萨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表现为显著的升温趋势,以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平均最高气温除春季升温不明显外,其它各季均表现为显著的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27℃/10a的幅度在升高,年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明显大于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则表现为极显著的减小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最低气温的明显升高引起的。年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也都表现为显著的升高趋势,以极端最低气温升高幅度最大,特别是近25年,升幅达1.26℃/10a。20世纪60年代至今,拉萨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异常偏暖出现在1999年和2005年,异常偏冷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气温存在准5a、准15a年际振荡和准24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特征。
2008年10期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0 ]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11 ] - 夏训诚;赵元杰;王富葆;曹琼英;魏立涛;
罗布泊湖心区近地表层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为:同类元素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如较稳定元素Ti、Cr、Co、N i,在中部60-250cm层段含量高,但有所波动;活动性中等的Cu、Pb、As其变化则以198cm为界,上段含量少、变幅小;另外还有些元素在上段相应层位中缺失,如Nb在24-48cm和78-150cm段、Zr在36-42cm和78-144cm段缺失。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段与岩性的变化基本一致。不同时段离子类型、含量以及微量元素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应阶段的环境特征。
2008年10期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0 ]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7 ] - 赵振勇;张慧芝;黄俊芳;李凤英;于谦龙;
渭干河是新疆著名大河之一,是渭干河绿洲的塑造者,该绿洲的生存和发展与灌区水资源利用关系密切。渭干河灌区环境恶化主要是在自然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灌区分布于独立而封闭的冲积扇上,原生土壤普遍含盐,加之长期以来重灌轻排,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本文根据渭干河灌区多年水盐监测资料,探讨灌区多年来的水盐动态变化及其耦合关系。研究表明:灌区盐分来源主要为引水携盐,灌区排水是灌区盐分去处的主要途径;灌区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质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地下水状况决定水化学类型。
2008年10期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9 ]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6 ] - 李易麟;南忠仁;
本文选择开垦年限约为10年的耕地及自然状态下的荒地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开垦对荒漠土壤养分含量以及pH、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荒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剖面有机碳、氮、磷、钾含量、CEC、C/N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H值有所下降;表层土壤受耕作的影响程度大于下层土壤。开垦后土壤0-15cm有机碳增加了359%;全氮增加了367%、全磷增加了47.5%;速效养分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增加的幅度大于全量。总体来说,耕作活动增加了荒漠土壤养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质量。
2008年10期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2 ]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24 ] - 邓林;王文科;杨晓婷;李英;
通过对关中盆地225个潜水样点进行采样分析,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中的变异函数和克里格插值工具对盆地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关中盆地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空间相关性属中等程度,随机性因素对于该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分布的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在该区造成的硝酸盐污染已是区域性的;关中盆地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普遍较高,总体分布特点为东部高于西部,由南至北有逐渐递增的趋势;盆地中东部的礼泉-兴平-武功一带和三原-富平-蒲城一带的阶地及黄土台塬区是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最为严重的区域。由于是关中重要的农灌区,施肥灌溉等农业活动是造成这两个区域地下水硝酸盐激增的主要原因。
2008年10期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22 ] - 蒋德明;曹成有;押田敏雄;阿拉木萨;李明;
选择科尔沁沙地沙漠化严重地区相邻地段的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为对象,对土地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种类消长、物种多样性、生活型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化过程是一个物种多样性衰减的过程,沙漠化导致大多数原生性物种消失。从生活型来看,地面芽植物受沙漠化影响最大。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严重丧失,土壤微生物量C、N、P,以及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脱氢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均随沙漠化程度的加剧而大幅度下降。土壤生物活性对土壤沙漠化比较敏感,在固定沙丘到半固定沙丘的转化过程中土壤生物活性和物种多样性下降最快。
2008年10期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下载次数:450 ] |[引用频次:13 ] - 岳永杰;慕长龙;刘兴良;郑绍伟;何飞;
研究干旱河谷区土壤层的蓄水特性,以期揭示该区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格局及其供水机理。本文对理县干旱河谷区典型阳坡的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海拔1450m、1650m、1850m和2050m的0~50cm土层的年平均贮水量分别为54.04mm、42.8mm、56.38mm和66.22mm,表明了在典型阳坡上部土壤水分贮量最大,下坡位次之,水分条件最差的地带出现在中坡。土壤层贮水量在剖面上的垂直变化规律为30~50cm土层>10~30cm土层>0~10cm土层,底层贮水量最大,表层贮水量低且稳定。在典型阳坡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层贮水量季节分布极不平衡,贮水量变化过程与降雨量季节变化不一致,贮水量变化明显滞后于降雨过程,滞后期为1个月。
2008年10期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5 ]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4 ] - 张颖娟;郎秀平;李青丰;
长叶红砂(Reaumuria trigyna)和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均为荒漠地区超旱生小灌木,长叶红砂为红砂属珍稀种,而红砂为广布种。通过种子萌发对光、温和土壤水分需求的研究表明,长叶红砂对光照不敏感,而黑暗有利于红砂的萌发。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均为恒温20-25℃或15/25℃变温。25℃后,随着温度升高萌发率下降。土壤含水量在3%以上时,有利于两物种的萌发,萌发适宜的含水量都在12%。在各种条件下,珍稀种长叶红砂的萌发均高于广布种红砂,说明种子质量和萌发并没有造成长叶红砂的珍稀濒危。但长叶红砂高萌发率却不利于应对荒漠地区极端和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增加了生存的风险性,可能是其濒危原因之一。
2008年10期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1 ]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21 ] - 韩芹芹;杨跃辉;姜逢清;马勇;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三片棉花种植区之一,具有丰富的棉花秸秆资源。开展棉秆的高效综合利用不仅对发展新疆农业循环经济、改善和提高新疆棉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开辟新的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增加棉区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棉秆利用现状,总结出工业、农畜牧业和能源利用为三种主要发展方向,并据此提出了棉秆循环利用的理论模式。鉴于新疆棉秆现行利用方式主要局限在直接焚烧和还田两方面,并且二者均存在一些技术与经济上的制约和不良环境后果。因此,将棉秆循环利用的理论模式和本地区实际相结合,探讨适合于新疆棉秆循环利用的适宜模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10期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6 ]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18 ] - 王生军;韩丽华;李春红;图雅;周世权;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mongolica)、赤松(P.densiflora)、油松(P.tabulaefor-mis)均属于松科、松属、双维管亚属中的油松组。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叶二针一束,叶鞘宿存,针叶内有两条维管束,树脂道边生。但是,他们在形态特征、针叶内部结构及生态生物学特性方面也有显著的区别。根据这些区别,以准确辨认这三种松树,在生态环境的建设改造中不致于选错树种,从而造成人力和经济上的损失。
2008年10期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7 ]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9 ] - 王玉涛;李吉跃;刘平;张雪海;
于2004年生长季节利用BP3400精密天平等仪器,在人工模拟干旱的条件下,对5个种源沙柳苗木的连日耗水量和耗水速率日变化规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5个种源沙柳的连日耗水量呈现一致的波动递减趋势;耗水速率日变化均呈明显的"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14:00,随干旱胁迫的加剧,民勤和榆林种源提前到10:00-14:00。白天平均耗水速率和最大耗水速率均是适宜水分>中度干旱>严重干旱。民勤种源在整个干旱胁迫过程中总耗水量最小为1876.9g,其次是达拉特种源(1972.8g)和盐池种源(2001.8g),耗水量最大是乌审旗(2200.6g)和榆林种源(2112.9g)。沙柳各种源最大耗水速率与白天平均耗水速率的比值非常接近,平均为1.56,根据这一比例关系,在对沙柳的最大耗水速率进行测定后,可以推算出其白天的平均耗水速率,并进一步推算白天(或整天)的耗水量。
2008年10期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7 ]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5 ] - 孙学凯;范志平;王红;白洁;张营;邓东周;
在自然条件下,利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科尔沁沙地3个阔叶树种复叶槭、紫叶矮樱和紫叶稠李的光合参数,研究各树种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结果表明:复叶槭、紫叶矮樱和紫叶稠李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最大峰值出现在8:00~10:00,分别为12.22、11.70和7.24μmol.m-2.s-1。通过比较3个树种的蒸腾速率,得出紫叶矮樱和紫叶稠李的蒸腾速率日均值较低,分别为5.10和4.95mmol.m-2.s-1,而复叶槭蒸腾速率日均值最高,为6.21mmol.m-2.s-1;对于水分利用效率而言,3个树种的日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紫叶矮樱(1.08μmol CO2mmol-1H2O)>复叶槭(0.78μmol CO2mmol-1H2O)>紫叶稠李(0.69μmol CO2mmol-1H2O),说明紫叶矮樱对干旱环境适应能力更强。最后,通过净光合速率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得出,3个阔叶树种净光合速率与其胞间CO2浓度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r复叶槭=-0.954、r紫叶矮樱=-0.968和r紫叶稠李=-0.970,说明胞间CO2浓度是影响树种净光合速率最主要的影响因子。
2008年10期 18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7 ]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33 ] - 王玲;何雨;
目前,各类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将关注西部地区典型的旅游资源非优区,在对旅游资源系统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内容、规模、时序三个方面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有效模式。文章着眼于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区域,提出以空间区位理论为指导开展广泛的区域旅游合作、通过设计策划构建良好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以地区经济发展驱动旅游业的深入开展等具有指导性的旅游开发策略。
2008年10期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1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