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西藏沙漠化程度及其分区评价

    刘毅华;董玉祥;

    从区域沙漠化程度概念出发,本文依据西藏沙漠化普查和荒漠化监测所得的1991年与1997年两期土地沙漠化数据,选择沙漠化土地占地率、重度沙漠化土地占地率、沙漠化土地年增率、沙漠化土地年扩大面积占地率四个指标,采用多指标加权综合指数法,对西藏各个沙漠化县(市、区)的沙漠化现状程度等级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兼有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西藏沙漠化程度进行了区域概括与分区。评价结果,西藏65个沙漠化县(市、区)中有16个属于中度沙漠化程度,其余全部属于轻度,全区可划分出9个沙漠化程度区,其中轻度区4个、中度区5个,总体而言西藏土地沙漠化程度较轻。

    2008年1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0 ]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11 ]
  • 乌鲁木齐河流域灌溉绿洲的形成与演变

    王长松;韩光辉;

    自然绿洲到灌溉绿洲的演变是人类对绿洲可调控性增强的过程。人类对水源的控制方式以"以人就水"—引水导水工程—引、导、蓄、输水系统工程为必然趋势。乌鲁木齐河流域灌溉绿洲的形成分三个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11年奠定基础阶段;1912年至1949年发展阶段;1949年之后形成与继续发展阶段。

    2008年11期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8 ]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4 ]
  • 基于GPPM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

    李春晖;杨志峰;郑小康;庞爱萍;

    水资源是一种再生资源,其可再生性分为自然再生和社会再生两类。将黄河流域划分为15个区域(不含内流区),并把整个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共16个区域,利用统计数据资料,采用遗传投影寻踪模型(GPPM)对黄河流域分区水资源可再生性以及流域15个主要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区域可再生性能力基本上为中等或以下,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能力较弱;15个主要城市中,省会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水平一般,其余城市属于较弱水平,总体上,黄河流域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能力普遍较弱。最后提出了一些增强黄河流域省会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的建议和对策。

    2008年11期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1 ]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3 ]
  • 产业结构调整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以民勤县为例

    丁文广;卜红梅;

    石羊河流域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在现有水量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调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力措施。本文以石羊河流域的民勤县为例,分析了产业结构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依据,提出种草养羊是干旱农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可以提高0.68万元/hm2,而水资源利用量可以减少145.71m3/hm2。

    2008年11期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4 ]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9 ]
  • 甘肃省近50年降水量及气候变化趋势研究

    武金慧;李占斌;沈中原;

    应用线性倾向估算法、累积距平以及Mann-Kendall法对甘肃省1957-2006年以来的降水量、温度、风速、日照百分率的变化趋势和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甘肃省近50年来的平均降水量存在减少趋势,但河西中部、西部地区的降水量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从四季降水量变化来看,除冬季降水量增加外,其余季节降水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秋季减小趋势更为明显;降水量趋势突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近50年来的平均气温表现出增加趋势,其倾向率为0.21℃/10a,在1996年发生突变;风速为减小趋势,突变发生时间为1985年;日照百分率也表现出增加趋势,其倾向率为0.17%/10a。

    2008年11期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0 ] |[下载次数:565 ] |[引用频次:31 ]
  • 西北地区春季沙尘暴的区域性时间变化特征

    王勇;缪启龙;丁园圆;

    本文应用方差极大准则下的正交旋转因子分析(REOF),对我国西北地区近46a(1960-2005年)春季沙尘暴日数资料序列进行客观分区,并采用11年滑动平均方法和morlet小波对其各区区域性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可划分为5区,它们是河套区、南疆区、高原区、河西区和北疆区。2)西北各区的春季沙尘暴日数自1960年以来有下降趋势,南疆区下降趋势最快,北疆区下降趋势较缓,其它三区数值接近,且夹与上述两区之间。3)在年代际变化方面,南疆区下降趋势明显,各年代也呈现下降趋势。河套区和河西区沙尘暴从60年代开始有增加,分别在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达到峰值,然后转而下降。除南疆区以外的其它4个区春季沙尘暴日数较少,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在9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回升,到21世纪初又呈现下降趋势。4)在年际变化方面,利用小波分析方法清晰分析出西北各区域春季沙尘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对小波功率谱进行90%的信度检验,提高小波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得出了各区周期主要集中在2~3a和4~8a周期尺度上。

    2008年11期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1 ]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6 ]
  • 民勤50年来水热风组合变化及其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李晋昌;董治宝;王训明;魏振海;

    利用民勤50年来的气象数据,对各季、年的水热风组合状况及其与风沙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为:1)民勤春季以暖湿弱风蚀和暖干强风蚀组合出现较多,基本不存在冷干组合、湿强风蚀组合和冷强风蚀组合;夏季以暖干弱风蚀组合出现较多,水热组合具有明显的反相位对应关系;秋季和冬季水热风组合均比较复杂,各种组合均有出现,且都不占优势;从全年来看,民勤基本不存在冷干组合,很少出现湿强风蚀组合。民勤春季、秋季、冬季和全年未来气候可能向暖湿弱风蚀趋势发展,夏季可能向暖干弱风蚀趋势发展;2)民勤春冬季水热风组合特征对风沙活动强度可能具有滞后效应,滞后期约为3年,该滞后效应可能是由年均气温所引起,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民勤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将有利于风沙活动强度的减弱。

    2008年11期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5 ]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5 ]
  • 民勤沙区46a主要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韩福贵;韩生慧;常兆丰;马中华;郭树江;仲生年;

    本文通过对民勤沙区不同气象因子分析,研究了不同年代气候特征及其演替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变化,气温的变化有不断增温趋势,每年平均增温0.28℃,以冬季上升最明显达0.38℃,这一点和全球气候变暖是一致的。(2)地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是一致的,有不断增温趋势,地温比气温增温更明显。(3)降水量在年际之间有递增的趋势,虽然有波动现象,但仍然在其平均线上波动。从60年代到21世纪基本经历了一个"少、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过程;(4)地下水位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直线倾向率是0.6897;(5)蒸发量在年际之间有递减的趋势,直线倾向率是-20.5,其年代际变化过程与降水量恰恰相反。

    2008年11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4 ]
  • 干旱区绿洲41年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及分析

    韩春光;丁建丽;蒲云锦;刘海涛;韦建波;

    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本文以新疆石河子气象局1961~2002年年均气温、最大冻土深度和降水量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拟合方法、滑动平均方法、散点图法进行趋势和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石河子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最大冻土深度呈下降趋势。(2)石河子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而每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季。(3)石河子春、夏、秋三季节随着温度升高降水量下降,冬季则相反。(4)用M-K法分析,得出历年温度和降水发生了突变及发生突变的时间。

    2008年11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4 ]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6 ]
  • 宁夏中北部暴雪过程分析

    陶林科;杨有林;唐晶;白玲;倪丽霞;杨侃;穆建华;舒志亮;

    2007年3月2日08:00~3日20:00,久旱的宁夏迎来了一场喜雪,全区降雪量3.0~18.3mm,其中,中北部普降大到暴雪,12h和24h降雪量为宁夏最近30年之最。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宁夏本地化中尺度数值预报(MM5)模式产品、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卫星云图,对本次降暴雪的天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中小尺度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中北部大到暴雪具有明显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主要影响系统有地面河套热倒槽,500hPa西南暖湿气流和700hPa兰州的低涡及地面中β尺度,为此次降雪的持续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

    2008年11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8 ]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6 ]
  • 秦岭南北径流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刘登伟;延军平;

    突变性是水文时间序列重要特征。秦岭南北地区水文水资源系统的演变规律有较强的差异,突变及其形成的物理机制有很多异同点,因此系统分析本地区水资源突变性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秦岭南北年径流和最大径流量的变化周期,研究表明:虽然有秦岭气候分界线的存在,但两侧河流变化的差异性不很明显,秦岭南北径流都在逐年减少,尤其是1992年以来减少幅度很大,年径流量减少到历史最低水平;同时使用Mann-kendall非参数突变检验方法检测秦岭南北河流天然径流量的突变年份,结果表明径流的突变年份基本一致,但是显著程度略有差别,主要在1991-1993年发生了突变,这些突变与北半球气候突变具有一致性,人类活动并不是导致这次突变的原因。

    2008年11期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6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15 ]
  • 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研究

    邵天杰;赵景波;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对1368-1949年西海固地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时间序列变化、平均发生时间间隔和干旱变化趋势拟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68-1949年西海固共发生干旱灾害132次,平均每4.41年发生一次;其中以1800-1849年和1900-1949年这两个50年段的干旱灾害最为频繁。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和轻旱涝灾为主,发生频次分别为58次、52次,占干旱灾害发生年总数的43.94%、39.39%。大面积的干旱灾害(三、四级)平均每26.5年出现一次,占干旱灾害发生总年数的16.67%。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西海固干旱灾害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是干旱灾害最为频繁,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少。伏旱造成的危害相对比较严重。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距平百分比曲线呈明显的波浪线型增长;以1700年为界,西海固干旱灾害频次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后期250年的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是前期330年的2.62倍。西海固干旱灾害频发主要是由气候的异常波动、降水的年际、年内分布不均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些自然因素造成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改造和不科学的利用方式也加剧了干旱灾害的发生及成灾程度。

    2008年11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1 ]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17 ]
  • 宁夏CO_2、CH_4、N_2O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及减排措施

    王芳;李友宏;赵天成;陈晨;

    宁夏2003年排放CO2、CH4、N2O总量1048.4047万吨,较1985年增加了1.91倍。1985年和2003年CO2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97%、98.25%;CO2排放量中煤炭燃烧排放量分别占39.52%、61.17%。农田排放量分别占49.89%、25.69%,秸秆燃烧分别占10.59%、13.14%。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是主要减排措施,同时要充分利用当地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再利用。科学施肥,大力植树造林,增强对CO2的吸收量。

    2008年11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12 ]
  • 唐代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对比研究

    殷淑燕;黄春长;

    本文根据翔实的史实资料,对唐代都城长安与陪都洛阳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进行了统计,并从气候因素、地理位置及地形水系、都城建设等方面对唐代长安与洛阳地区水旱灾害频率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气候方面来看,在唐代,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表现出水灾发生频率中间多、两头少;旱灾发生频率两头多、中间少的特征。说明唐代中期气候更为湿润,唐前期与后期气候则相对偏干。从地理位置与地形、水系的关系方面来看,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及地形与水系特点,导致了唐代长安地区的水旱灾害以旱灾为主,而洛阳地区以水灾为主。因此,在气候较为湿润的唐代,洛阳比长安更易受到洪水的侵袭,且水灾危害程度远超过长安地区。此外,都城建设也与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有一定关系。作为都城或陪都,大量的宫殿建设及人口增长,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使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大。因此,从整个唐代发生的水旱灾害总量来看,长安地区的灾害频率比洛阳地区要高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代都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008年11期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8 ] |[下载次数:717 ] |[引用频次:12 ]
  • 西北半干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脆弱性的分析与测度

    韦惠兰;宋桂英;

    本文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对西北半干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脆弱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测度西北半干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并以典型地区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乡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2008年11期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10 ]
  • 天山北坡经济带产业聚集与空间结构研究

    倪天麒;杜宏茹;权晓燕;

    产业聚集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和显著特点,产业空间结构则是在其过程中所形成的地域布局格局。天山北坡经济带作为重点经济开发区域,由于其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与地缘优势、区域发展战略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与产业分工调整等主要因素作用,发生了较为明显的产业聚集现象,演化发展成"一轴四区"的产业空间结构,产业地域分工明确。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天山北坡经济带产业发展与调整的战略目标、思路和方向,以及产业聚集与城镇化发展、资源开发和绿洲生态环境相关问题的思考。

    2008年11期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7 ]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8 ]
  •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白银市为例

    唐志强;亢凯;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群体中一类特殊的城市。探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特殊的问题。作为区域的增长极,资源型城市还肩负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这一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本文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这类城市乃至为资源型城市群体转型提供参考。

    2008年11期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7 ] |[下载次数:583 ] |[引用频次:14 ]
  • 干旱区绿洲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以乌鲁木齐为例

    魏晓婕;杨德刚;乔旭宁;张进英;

    本文以乌鲁木齐为例,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响应的耦合关系进行评价与分析,在乌鲁木齐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中,空间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最为明显,社会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相对小一些,而人口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关联度仅为0.59,对于干旱区绿洲城市来说人口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束缚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水、土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胁迫效应,资源能源、生态条件对于城市化的制约和限制作用最为明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于城市化进程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生态环境污染对于干旱区绿洲城市的胁迫作用相对较小。最后得出结论:乌鲁木齐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目前正处于缓慢变化阶段,属于逐步磨合型。

    2008年11期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6 ] |[下载次数:1110 ] |[引用频次:46 ]
  • 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空间扩展——以兰州市为例

    李雪梅;张志斌;

    "精明增长"是美国应付城市蔓延提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然而,我国城市在空间扩展中也出了不同程度的蔓延。本文在分析兰州城市人口增长、产业和空间扩展现状基础上,指出了兰州城市在空间拓展中出现的问题,借鉴"精明增长"理念为兰州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2008年11期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5 ] |[下载次数:1242 ] |[引用频次:44 ]
  • 新疆伽师绿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模式研究

    聂小青;张小雷;雷军;董雯;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主题。新疆伽师绿洲地处塔里木盆地边缘,生态环境脆弱,是一个以农牧生产为主的经济落后地区。本文分析了伽师绿洲经济发展阶段、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选取经济增长极,提出实现伽师绿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角增长极"空间模式。

    2008年11期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3 ]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5 ]
  • 我国西北工业与旅游城市加速发展与节约集约用地研究——以甘肃省嘉峪关市为例

    甄计国;霍静;赵军;潘竟虎;李伟元;何瑞东;

    研究目的:探讨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工业与旅游城市加速发展情势下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问题和可能途径。研究方法:依据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在土地利用现状和各类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基础上,构建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从规模、结构和时序等方面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用地标准及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嘉峪关土地节约集约程度相对较低,有较大的提高潜力:嘉峪关耕地的内涵挖潜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城市人均用地218.18 m2/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但从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生产总值(GDP)、自然条件等发展需求来看,其新增用地规模控制基本在合理幅度以内。研究结论:保持现有耕地面积,通过开发整理开辟新的耕地,加强占补平衡规划和管理,是该市国土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优势,加大投资强度,提高各产业的用地效率,是土地政策制定和利用调控的首要目标。

    2008年11期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42 ]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2 ]
  • 甘肃省旅游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高翔;

    甘肃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并非一个旅游产业大省。它选取具代表性的五类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西部、全国背景,并建立甘肃与邻近省区(陕西、四川、宁夏与青海)的比照系统,分别从其丰度、分布密度(面积相对密度与人口相对密度)、综合优势度、资源类型组合状况等方面系统加以评价,以把握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真实基础和相对优势,为针对性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提供依据。上述系统评价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西部和全国背景,能够体现甘肃旅游资源特质和影响力的五类主要旅游资源的数量大多均比较可观。从分布的面积相对密度看,甘肃是个旅游资源较集中的省份,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集中优势最为明显。从人口相对密度看,一方面甘肃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享受,另一方面甘肃旅游资源的本地客源市场不大,需开拓省外市场。2)与甘肃省在西部、全国的情况不同的是,甘肃与邻近四省区(陕西、四川、宁夏、青海)相比,其主要旅游资源的集中优势却不够突出,但潜在地方客源方面,除历史文化名城外,其他旅游资源的潜在客源市场还可以,需要稳固和保持。3)与邻近四省区(陕西、四川、宁夏、青海)相比,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度偏低(基于人口相对密度的综合优势度排第3位、基于面积相对密度的综合优势度排第4位),其旅游业发展面临来自周边的现实竞争压力很大,但总体上甘肃大多主要旅游资源与这四个省区的配套能力较强,有利于它们的协同与综合开发。

    2008年11期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8 ] |[下载次数:876 ] |[引用频次:16 ]
  •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件下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甘肃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为例

    刘旻霞;姚晓军;

    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前提。生态旅游作为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旅游方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推崇。本文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测度指标,对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论述,提出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件下的生态旅游开发原则与目标,探讨了其开发模式。

    2008年11期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0 ] |[下载次数:751 ] |[引用频次:11 ]
  • 武威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及旅游开发优化途径

    杨小梅;王录仓;李宗省;万国宁;白千千;

    武威市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运用空间分布、积聚效应、连接度和平均路径长等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武威市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该区旅游资源整合较差;旅游景点之间联系度较低,旅游网络不够发达;旅游交通设施接待能力较弱。整合了该区旅游资源,并划分为三大特色旅游区:天祝民族特色旅游区、312国道景观长廊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旅游区。并提出了优化旅游开发的建议:加强旅游交通建设,优化旅游交通网络;创新旅游开发的思路和体制;旅游开发要坚持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2008年11期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0 ] |[下载次数:973 ] |[引用频次:22 ]
  • 我国城市居民森林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以西安市民为例

    刘艳;吴三忙;李树民;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但是当前众多森林公园提供的森林旅游产品雷同化和单一化,并不能真正满足森林旅游者的需求,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很好分析森林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点。本文以西安市民为例,对森林旅游消费行为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运用U检验和Chi-Square检验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森林旅游的对策建议。

    2008年11期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592 ] |[引用频次:12 ]
  • 荒漠绿洲的土壤异质性分析——以银川平原为例

    陈卫平;朱清科;薛智德;

    以银川平原为例,分析了荒漠绿洲主要土壤类型即淡灰钙土、灌淤土、风沙土、潮土的地带性分布、机械组成及分维数、肥力特征等异质性表现。各土壤类型的平均分形维数大小顺序是:灌淤土>潮土>淡灰钙土>风沙土;分维数的大小确切地反映了银川平原主要土壤的组成和质地。0-80cm范围内各土壤类型的垂直分维特征表现为:淡灰钙土和风沙土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分维值也随之变大;潮土分维值的垂直分异则表现为0-40cm的分维值较高,土壤深度>40cm后分维值随之下降;灌淤土质地均匀一致,分维值变化很小。灌淤土和潮土的全N含量明显高于淡灰钙土和风沙土,除风沙土外,其它3种土壤类型的全P含量相差不大,荒漠土壤的全K含量都比较高。除风沙土,灌淤土、潮土、淡灰钙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表层向下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而且灌淤土和潮土的土层厚。主要土壤类型的形成和发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最后针对土壤的异质性特点,提出土地利用的分区建议。

    2008年11期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6 ]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7 ]
  • 臭柏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环境的变化

    红雨;王林和;

    在臭柏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含水量总的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在进展演替阶段呈上升趋势,逆行演替阶段逐渐下降。0~5 cm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变化不明显,上层5~30 cm的土壤含水量有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深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大。从土壤剖面来讲,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含水量在逐渐的下降。随着进展演替土壤颗粒组成发生变化,砂粒含量趋于减少、粉粒和粘粒增多、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C/N下降,逆行演替阶段与其相反;臭柏群落的演替对有机质积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50cm土层内;物种丰富度、盖度与土壤粘粒、C、N、K、P呈正相关。由此可见,臭柏群落进展演替的系统内容与基质的改造和土壤发育密切联系,它们之间彼此影响,相互配合。

    2008年11期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1 ]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8 ]
  • 塔里木盆地南缘典型植被光谱特征分析——以新疆于田绿洲为例

    丁建丽;张飞;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地物光谱特征是遥感机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遥感应用研究的重要依据;既是传感器波段选择和设计的依据,又是对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及各种定量分析的基础。本研究以深处内陆盆地、典型的干旱区于田绿洲作为研究区,利用便携式野外光谱仪,对研究区内主要植被地物进行了地面调查及反射光谱曲线测量;分析了植被的反射光谱曲线,并对植被光谱进行了导数、"红边"效应等研究,对比了健康植被和非健康植被光谱特征的差别,对研究区内的其他典型地物光谱特征也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对于干旱区地物光谱特征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11期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6 ]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阿拉善荒漠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赵淑文;燕玲;

    阿拉善荒漠区地处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属温带荒漠气候,是亚非大陆戈壁荒漠区的东翼。本文对阿拉善荒漠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特点及性质进行了分析,并与邻近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经统计本区有种子植物(包括部分栽培种)87科377属1091种,野生种子植物82科367属1073种。主要结论为:1)植物种类较丰富;2)特有成分突出,共有中国特有属14个,其中当地特有属5个,分别是:四合木、绵刺、革苞菊、连蕊芥、百花蒿,多为单种属或寡种属;3)区系起源古老;4)与蒙古、古地中海、华北或东亚以及青藏高原植物区系关系密切。

    2008年11期 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9 ]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17 ]
  • 新疆艾比湖流域植物区系研究

    孔琼英;努尔巴依·阿布都沙力克;

    艾比湖流域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很严重,突出表现在:盐尘暴天气增多、艾比湖湖面缩小、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体污染等。这些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会产生威胁,所以对艾比湖流域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有重大意义,是非常必需的。对此我们在艾比湖流域进行野外调查,并整理和鉴定植物标本,艾比湖流域共有高等植物1178种,隶属79科440属,其中蕨类植物7科,9属,15种,裸子植物3科,4属,7种,被子植物69科,427属,1156种,其中有2个特有种:艾比湖桦(Betula ebinuricum),艾比湖沙拐枣(Calligonum ebi-nuricumIvanova)。对艾比湖流域的植被进行了地理区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艾比湖流域治污区系成分复杂,分属于20个类型,以中亚成分、欧亚成分和北温带成分占优势,表明新疆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与本地区所处的气候带、地理位置及其地史变迁是一致的。这可为艾比湖流域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2008年11期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3 ]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20 ]
  •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模拟中的地形因子尺度分析

    闫业超;张树文;岳书平;

    地形因子是土壤流失方程中坡度坡长两因子的乘积,用来表示土壤侵蚀中的地形效应,与研究区域的地形地貌特点密切相关。本文以黑龙江省克东县丰收小流域为例,利用1:5万和1:10万地形图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探讨了不同DEM分辨率和地形图比例尺变化所产生的地形因子的尺度效应。认为东北黑土区利用1:5万地形图计算地形因子时,20m格网大小是较理想的DEM分辨率;另外,在利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建立的DEM计算地形因子时,汇水单元的划分不宜过细。

    2008年11期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9 ] |[下载次数:434 ] |[引用频次:13 ]
  • 胡杨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

    韩艳洁;张秋良;

    以额济纳天然胡杨林根系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不同深度根系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土壤微生物类群分布为:在0cm时,真菌>细菌>放线菌;10cm时,放线菌>细菌>真菌;20cm时,细菌>放线菌>真菌;30cm时,细菌>真菌>放线菌;40cm时,细菌>放线菌>真菌;50cm时,细菌>放线菌>真菌。其中真菌12个属、细菌13个属、放线菌12个属,在微生物的总量中,以细菌的数量占优势。

    2008年11期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7 ]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19 ]
  • 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张爱平;张华;

    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引起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改变,可定量评价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1995、2000、2003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谢高地等人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估算了地处农牧交错区的赤峰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改变。结果表明:1995~2000年间,赤峰市耕地增加5.04%,林地减少2.44%,草地减少1.32%,水域减少0.74%,城乡工矿及未利用地减少0.74%;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782.88亿元减至778.49亿元,净减少值为4.39亿元,减幅为0.56%;2000~2003年间,赤峰市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变化为耕地-17.71,林地31.56,草地2.95,水域-27.71,城乡及未利用地3.29,其生态价值由778.49亿元增至849.75亿元。表明前5年间毁林垦草播耕等不合理土地利用现象仍存在,至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后3年土地利用格局的合理化,大面积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是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2008年11期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3 ]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15 ]
  • 新疆车尔臣河下游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生境适宜性评价

    艾尼瓦尔·吐米尔;颜赛勋;马合木提·哈力克;

    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是唯一分布在干旱地荒漠的珍稀动物,历史上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流域,现仅分布在沙雅、尉犁和且末地区。作者通过2005-2007年的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水源、隐蔽条件、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为评价因子,采用生境评价模型,对塔里木马鹿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车尔臣河下游阿克塔孜牧场地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塔里木马鹿的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22278.6hm2和64425.0 hm2,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13.01%和38.79%;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塔里木马鹿的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减少了3.77%和5.35%,而不适宜生境面积增加了7.96%。

    2008年11期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0 ]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