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敏;李含琳;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孜州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甘孜州人均生态足迹为2.3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95hm2,生态赤字为0.38hm2,自然资源消耗已经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进一步分析了存在生产性生态赤字的原因和减缓生态赤字的途径和方法。
2008年12期 v.2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9 ] - 张倩;李文军;
过牧已成为学界和决策部门普遍认可的草原退化原因之一。它是基于牲畜总数超过草原承载力这一简单逻辑来定义的。为了消除过牧,中国采取许多措施以降低牲畜数量和增加草料产量。但是,草原"整体恶化"的局面并没有改变。通过案例调查研究村一级的草原管理和牲畜分布方式,本文提出除了目前单纯强调牲畜总量的解释("数量型过牧")外,由于产权制度变化引起的牲畜分布变化也是导致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其定义为"分布型过牧"。
2008年12期 v.22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79 ] |[引用频次:62 ] - 郭晓东;牛叔文;刘正广;曾明明;
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口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乡村地域空间的人口聚居点,其形成和发展受自然条件和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本文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对历史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秦安县域乡村聚落的数量增长与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乡村聚落的分裂演变进行了理论假设与分析;运用GIS方法,对乡村聚落的区位演变和空间扩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扩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008年12期 v.22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2 ] |[引用频次:51 ] - 徐佳;张旺锋;冯宗周;曲强;
文章运用国内外城乡关系和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对西部城乡空间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城乡关联的角度探讨了西部城乡网络式空间结构的构建,包括构建原因的分析、网络系统的完善及主要要素的规划,以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效果,构筑可持续发展的西部新型城乡关系。
2008年12期 v.22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620 ] |[引用频次:20 ] - 张文梅;任志远;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量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法对山西省1996~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得到的预测模型对山西省2006~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96年的1.2259hm2增加到2005年的1.3838hm2,人均生态赤字从1996年的0.4799hm2增加到2005年的0.6618hm2,增加了37.9%。在未来5年内,山西省人均生态赤字仍为增长趋势,山西省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12期 v.22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7 ] - 韦宝畏;
清代是兰州地区农业开发的重要时期,人口急剧增长造成人地关系的紧张,致使兰州地区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耕作方式面临巨大挑战。为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兴修水利工程以增加灌溉面积和发明与推广砂田耕作技术以扩大旱地种植面积成为清代兰州地区民众农业技术选择的主要方面。
2008年12期 v.22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5 ] - 张耀华;赵先贵;肖玲;
本文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内蒙古生态经济系统1990-2005年间的发展态势,结果表明:内蒙古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由1990年的873.43下降到2005年的11.88,同期人均能值使用量在快速增长,分别由1.13×1016sej上升到2.54×1016sej,环境负载率也由0.58上升到4.21,能值自给率都高达98%以上。这说明内蒙古的经济还处在欠发达阶段,并且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对本地资源的过度依赖和高强度利用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说内蒙古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有鉴于此,应从以下方面提高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大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能值受益率;(3)抓好煤炭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4)加强高科技和教育投入,提高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
2008年12期 v.22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9 ] - 杨忍;任志远;徐茜;
本文基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和时间序列平滑外推预测的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建国以来50多年进行粮食生产、耕地压力指数作动态变化分析,对未来15年的粮食生产、耕地变化、人口、耕地压力指数预测。结果表明:(1)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的趋势,1950年宁夏的粮食总产量为33512×104kg,人均占有量为266.05kg,到2004年粮食总产量为290488×104kg,是1950年粮食总产量的8.87倍。(2)耕地压力指数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年,耕地压力指数迅速减小,从1950年的1.46减少至1957年的1.16。第二阶段,1957-1961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耕地压力指数高达1.61,该区域的粮食处于严重不安全的状态。第三阶段,1962-1984年,耕地压力指数呈下降的趋势,到1984年降至最低点0.9,粮食安全处于富余状态。第四阶段,1984-2004年,处于波动有升的趋势。(3)1950-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和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处于减少的趋势,分别从1950年的0.57hm2和0.832hm2降至2004年的0.19hm2和0.22hm2。(4)在未来的15年里,宁夏的耕地压力指数有下降的趋势,人口继续的增加,到2020年可能达7435792人,粮食产量也将会提高,到2020年预计可达426663kg。区域粮食安全隐患较小,但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很严重,所以对耕地的保护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2008年12期 v.22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23 ] - 周云凯;姜加虎;黄群;孙占东;
岱海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的一个内陆湖,近几十年来,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湖泊水位持续下降,湖水水质出现恶化,2004的水质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岱海湖水矿化度4 658.6mg/L,已接近咸水湖标准。从近50年的变化历程来看,岱海呈现出明显的咸化趋势,且咸化速度不断加快。利用流域内的水文、气象数据,并结合湖泊及河流的水化学特征,建立岱海盐量平衡方程,对岱海湖水矿化度进行模拟计算,恢复了近50年岱海湖水矿化度的变化序列。依此序列对岱海水质咸化的影响因子进行量化计算,结果显示:湖泊萎缩对水质咸化的影响占到86.5%,而由入湖径流与降水所带入的盐分对水质咸化的影响仅占到13.5%。
2008年12期 v.22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22 ] - 春喜;范育新;夏敦胜;赵辉;
本文采用遥感影像分析和差分GPS方法精确测量各级湖岸堤高程,通过OSL定年技术对湖滨沉积物进行年代测定,重建湖泊演化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环境变化历史。通过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在吉兰泰盐湖周围存在海拔高度1080~1070m,1060m,1050m,1044m和1035m的5级湖岸堤。在吉兰泰东北70km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贺日木西尼也存在1080m的古湖岸堤和海拔高度1052m到1035m的长达11km的古沙嘴。各级湖岸堤沉积物由湖滨砂或湖滨砂砾石组成,含有蓝蚬等贝壳体,这些证据是吉兰泰古湖存在和湖面波动的重要标志。通过1080m湖岸堤沉积物的OSL年代测定,确认在MIS 3阶段的60ka B.P.前后发育吉兰泰古大湖,此时湖水向东延伸至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水深达到60m。根据贺日木西尼湖岸堤高程和分布特征来推断,此时的吉兰泰古湖可能与河套古湖产生水源联系。吉兰泰古大湖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区域气候、黄河(内蒙古段)演化和河套古湖的演变以及区域构造运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2008年12期 v.22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3 ] |[引用频次:16 ] - 史建康;包安明;刘海隆;
对于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来说,地下水埋深是指示当地生态变化的至关重要的因子。本文以新疆塔里木河下游为例,基于少量的监测井监测数据,尝试利用分类分段横向和纵向联合回归分析方法模拟地下水位空间分布变化,以1:1万DEM为基础数据运用GIS技术实现数字地下水埋深空间化。结合生态监测井实时监测数据以及地下水分布与植被的响应关系进行模拟精度分析,表明该模拟方法在地下水位监测数据较少和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单一的干旱区内陆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008年12期 v.22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5 ] - 2008年12期 v.22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 李彦彬;黄强;徐建新;张泽中;
为研究黄河径流的长程相关规律,利用非趋势波动分析法对黄河近80年月径流序列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黄河近80年月径流存在内在的长程相关性;长程幂律相关的标度指数а≌0.39;尽管大于11.3a尺度区间的а与小于11.3a尺度区间的а有所不同,但可能由于所分析的径流序列长度受到限制,没有足够的理由判断11.3a是个交叉点;通过波动分析进行趋势预测,在未来十几年,黄河径流的变化可能会成下降趋势。
2008年12期 v.22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10 ] - 冯平;丁志宏;韩瑞光;
在分析小波变换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水文时间序列多分辨率分析的EMD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洮河天然年径流量时序波动特征的多时间尺度研究。结果表明其年径流量变化存在准2~6年、准8~10年、准26年的波动周期,并分析了各分量的趋势变化。EMD方法作为一种全新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处理理论,可以更精确地提取水文时序中不同波动周期的分量,在水文水资源系统变量的分析及预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8年12期 v.22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38 ] - 徐小玲;延军平;梁煦枫;
通过实地考察,应用无定河流域典型淤地坝土壤水分的实测记录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淤地坝的水资源效应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总体上淤地坝的土壤含水率韭园沟高于裴家峁沟高于辛店沟,支沟坝低于主沟坝,在一定的深度基本上会存在较明显的湿土层或干土层,土壤含水率在坝地中部变化比较平缓,在6m以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基本上呈现增长趋势,在坝地中尾部某一深度会达到稳定状态。淤地坝蓄水减水效益非常明显,辛店沟、韭园沟和裴家峁流域坝系土体的总贮水量分别为5.14×104m3、63.67×104m3和15.21×104m3,蓄水效益分别为39.39%、20.94%和8.85%,减水效益分别为48.27%、44.06%和38.16%。辛店沟流域淤地坝约减少地表水资源9.87×104m3。三个流域所有淤地坝至少可以减少地表水资源88.75×104m3,对无定河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0.093%。淤地坝的这种土壤水分效应和蓄水减水效应是人为因素对水资源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
2008年12期 v.22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2 ] |[引用频次:20 ] - 李梅;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污水再生回用与社会、经济、资源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SD模型)。将模型用于西宁市的污水回用规划中,通过设计模拟运行方案,对该市污水再生回用系统在三个设计方案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随着污水回用的增大,将缓解城市的缺水状况,同时能将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但是应该增加污水处理和回用方面的投资额。
2008年12期 v.22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5 ] - 韩海涛;胡文超;司建华;张凯;
本文利用阿拉善盟各气象台站40年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降水、大风日数、沙尘暴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不仅为预测区域气候要素发展趋势提供基础资料,也为揭示区域环境演变规律和生态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008年12期 v.22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6 ] - 张智;林莉;梁培;
利用宁夏20个测站1961~2006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趋势等方法,对宁夏单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各地单次雷暴天气过程差异较大,年平均单次雷暴过程的次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每10a减少24次;雷暴日平均单次雷暴过程也呈明显减少的趋势,1980年以前为相对偏多期;各地单次雷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多在2h以内,北部平原地区单次雷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短,主要出现在偏W方向,南部山区单次雷暴过程持续时间长,主要出现在偏N方向;通过对500hPa温度场变化分析,宁夏雷暴天气过程的变化主要受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
2008年12期 v.22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2 ] - 桑建人;舒志亮;邱旺;
根据宁夏20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4年的日最低气温和地表0厘米地温资料,组合建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霜冻指标。研究表明:近44a宁夏霜冻发生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春霜冻发生几率明显高于秋霜冻,大多数站终霜日的绝对变率大于初霜日;霜冻发生频次和各地拔海高度呈正相关关系,生长季、年均日最低温度与霜冻发生次数呈负相关关系;全区累积发生连续2d以上霜冻几率占发生总数的1/3以上,最多持续时间在5~6d;过程性霜冻主要表现为局地性霜冻,虽然全区性霜冻发生几率不到1/5,但危害很大;春、秋霜冻随地域在农事关键期的发生几率差异较大。
2008年12期 v.22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24 ] - 薛翔燕;王乃昂;
利用水热平衡模型,并结合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分析,恢复了石羊河流域全新世四个特征时期的降水量。结果表明:在6.5~5.8kaB.P、5.5~5.2kaB.P、3.6kaB.P、1.5kaB.P四个特征时期石羊河流域的降水量分别为167mm、157mm、152mm、147mm,分别比现在多30%、21%、15%和10%。降水量的这种变化趋势说明自全新世中期以来,石羊河流域的气候是趋于向干旱化的方向发展的。这一结论为研究本区土地退化、荒漠化等环境问题提供了自然背景。
2008年12期 v.22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3 ] - 杨萍果;郑峰燕;
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的方法,利用汾河流域1957~2006年逐月观测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汾河流域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和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汾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小,总趋势以21.49mm/10a的变化率减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水明显减少,这种减少主要是由夏季降水量减少所引起的,变化率为-9.04mm/10a,而在春、秋两季降水量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变化率分别为8.36mm/10a和2.28mm/10a;空间分布表明该区域降水量的地理分布不均,南北梯度大,东西差异小,有阶段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等特点。
2008年12期 v.22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16 ] - 刘宁微;万志红;马雁军;张菁;
多年来,可吸入颗粒物始终是造成沈阳地区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为此,本文利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其造成的一次污染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10上升阶段,沈阳地区气流呈气旋性切变或辐合状态,低空多为小风或静风,逆温现象明显,湿度呈上干下湿分布,有利于PM10和水汽的累积。而PM10下降阶段,地面流场平直均匀,风速较大,有助于PM10的扩散与输送。由此可知,天气系统的演变直接影响到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温压湿风等气象要素对PM10浓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008年12期 v.22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5 ] - 王学良;陶健红;
利用1993-2004年高空和地面资料,统计分析了祁连山降水环流特征,得出祁连山降水的主要形势为高空冷槽型、西南气流型、西北气流型。预报系统04年业务化以来,增雨条件判断准确率70%,对人工增雨业务具有客观的指导意义,并有助于对增雨效果的检验。
2008年12期 v.22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9 ] - 陈凤臻;姜琦刚;赵明;马驰;于显双;
本文运用GIS、RS手段,以航天遥感MSS、TM、ETM为主要信息源,对松辽平原进行多时相、大面积沙质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从中探索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的规律,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面积变化呈现快速增加和缓慢减少两个阶段,即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总面积呈快速增加趋势,动态度为-3.91%;而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则呈缓慢减少趋势,动态度为0.82%。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的重心随之呈有规律的移动,沙质荒漠化面积增加时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速率为3.08km/年。沙质荒漠化面积减少时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速率为1.64km/年。
2008年12期 v.22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10 ] - 杨林海;周杰;
通过对历史时期毛乌素地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沙漠化过程的综合分析认为,历史时期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呈逐渐加速的趋势;唐朝之前本区沙漠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控制,之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论是冷湿还是暖湿气候,良好的水分条件总是有利于沙漠化的逆转,而农业活动总是会造成沙漠化的扩展。今后本区的沙漠化是扩展还是逆转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全球变暖对毛乌素地区降水量的影响以及农业和牧业所占的份额。
2008年12期 v.22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1 ] |[引用频次:19 ] - 薛亮;孙根年;
本文结合生物群落的定义首次尝试性提出旅游资源群落这一新的概念,总结了旅游资源群落的基本特征,并以陕西省旅游资源为例,计算了旅游资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研究发现,在空间分布上,陕西旅游资源群落中各子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在经度和纬度上都基本上遵循由南到北逐步减小的规律,并可根据各群落的相似性初步确立陕西境内旅游资源群落的区划方案。结果表明:旅游资源群落这一概念对于旅游资源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为旅游资源科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从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旅游资源。
2008年12期 v.22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3 ] - 徐境;卞坤;张沛;
包头市九峰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脆弱性的特点。论文在分析九峰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九峰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原则、战略定位、发展格局等影响其生态安全的关键问题。
2008年12期 v.22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7 ] - 刘增文;段而军;刘卓玛姐;冯顺煜;
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不但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其服务功能的发挥。根据对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武川县东坡林区)的人工及天然林研究表明:(1)当地林下植物一般以一年生植物、隐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种占绝对优势,3项合计占到所有植物种数的72~100%;(2)各种林地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都很低,分别为0~5.02%和1.94~17.56%;林下植物(灌木层+草本层)的总盖度大小顺序为:云杉林(55.02%)>小叶杨林(17.56%)>白桦林、白榆林和山杨林(5.45~8.40%)>荒草地对照(4.63%)>油松林、落叶松林和油松+落叶松林(2.10~4.09%);(3)各种林地林下优势植物种类差异不大,灌木层优势种类以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蒙古荚蒾(Viburnum mongoli-cum)为主,草本层优势种类以羊胡子草(Carex rigescens)为主,其次有各种蒿类(Artem isi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灰藜(Chenopodium album)、苦菜(Mulgedium tataricum)和红芪(Hedysarum polybotrys)等;(4)林下灌木既少且物种多样性极低,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也不大。各林地林下植物(灌木层+草本层)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之和)大小顺序为:小叶杨林(5.83)>白榆林、油松林、油松+落叶松林(5.03~5.50)>白桦林、荒草地对照(4.48)>山杨林(3.28)>落叶松(2.89)>云杉林(1.13)。
2008年12期 v.22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6 ] - 代海燕;张秋良;魏强;郭鑫;刘文军;
在2007年,本文采用环刀法和烘干恒重法对大青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特性和旱、雨季土壤含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物理特性明显好于荒草坡,白桦天然次生林要好于人工林;土壤旱雨季的含水量的变化与各时期内土壤有效水的排序有很大的不同,旱季土壤含水量大小排序为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天然次生林、灌木林、油松人工林、荒草坡,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排序为落叶松人工林、荒草坡、白桦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灌木林。在雨季的时候有林地的贮水能力要好于荒草坡和灌木林,雨季土壤含水量于其土壤理化性质排序一致,并且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土壤有效水和含水量方面降雨对油松和荒草坡的水分变化影响最大。
2008年12期 v.22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24 ] - 李瑜琴;赵景波;
通过对长安双竹村夏、秋季不同性质土层CO2释放量的测定,本文研究了不同性质土层CO2释放规律及其差异。资料表明,从当日早晨到次日早晨,不同性质土层土壤CO2释放量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土壤CO2释放量与土层性质有密切关系,马兰黄土土层CO2释放量最高,其次是黏性土,释放量最低的是含砾石中细砂土;土层CO2释放量变化与气温的变化呈现负相关。
2008年12期 v.22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4 ] - 王俊杰;云锦凤;吕世杰;
用0.15%、0.25%、0.35%的NaCl溶液分别对3份耐盐性不同的野生黄花苜蓿材料和中苜1号苜蓿(对照)的幼苗进行处理,通过测定其束缚水含量、自由水含量、组织水含量、束缚水/自由水、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研究黄花苜蓿种质材料的耐盐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黄花苜蓿和紫花苜蓿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各项生理指标都与二者的耐盐性相关;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各生理指标与耐盐性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束缚水>束缚水/自由水>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自由水含量。在0.35%NaCl溶液处理下,采用多项生理指标进行黄花苜蓿苗期耐盐性综合鉴定较为合理。
2008年12期 v.22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4 ] |[引用频次:19 ] - 王少昆;赵学勇;赵哈林;郭轶瑞;云建英;
本文通过对科尔沁沙质草场不同强度放牧后围栏封育过程中表层(0-5cm)和亚表层(5-15cm)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因子的研究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围栏内,土壤微生物总数表现出:轻牧区>中牧区>对照区>重牧区>自由放牧区,11年的围栏封育不能使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沙质草场恢复到相同水平;亚表层土壤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pH、电导率和含水量均大于表层土壤。轻牧和中牧有利于微生物各类群的生长繁殖,过度放牧会抑制微生物的活动,一直自由放牧则会严重破坏沙质草场表层土壤,使其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碱性增强。
2008年12期 v.22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21 ] - 杨全生;汪有奎;袁虹;王零;倪自银;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已记录的森林昆虫16目175科1 609种,目数占世界昆虫33目的48.5%,占甘肃森林昆虫23目的69.6%;种数约占世界昆虫总种数的0.17%,约占中国昆虫总种数的3.15%,占甘肃森林昆虫种数的31.92%。记录世界范围仅在祁连山区分布昆虫20种,目前国内只在祁连山区有分布的鳞翅目昆虫118种。甘肃省内只在祁连山林区有分布的有366种,占甘肃省森林昆虫总数的7.5%,占祁连山保护区森林昆虫总数的22.7%。保护区分布有珍稀蝴蝶17种,其中凤蝶科2种,绢蝶科10种。分析了祁连山区昆虫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状况和害虫发生原因,提出了昆虫多样性保护策略。
2008年12期 v.22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1 ] |[引用频次:21 ] - 王普昶;易津;韩智龙;张冬冬;赵丽丽;
对内蒙古草原区不同演替群落华北驼绒藜种群生物量生殖分配(RA)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蕾期、花期到结实期,华北驼绒藜种群RA逐渐增加,但不同种群的生殖配置格局各异。华北驼绒藜种群在3个生殖阶段的RA基本均表现出随分布群落演替阶段的提高而下降的趋势。华北驼绒藜种群的生殖年龄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即幼龄生殖期、过渡生殖期、稳定生殖期和衰退生殖期。3个生殖阶段RA均与种群密度显著正相关;在蕾期,土壤含水量与RA呈极显著正相关;花期和结实期,土壤速效氮均与RA呈显著正相关。
2008年12期 v.22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19 ] - 李银芳;阿迪力·吾彼尔;
本文对沙枣树的出胶,进行了不同创口类型和创口数量与出胶量关系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成龄树的主干上或者老树的树瘤上进行人为创伤制造创口的办法,都可获得较多的出胶量,并且出胶量随创口数的增加而增加。
2008年12期 v.22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2 ] <正>~~
2008年12期 v.22 183-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