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中西部河谷型城市人口容量研究——以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为例

    董晓峰;魏彦强;

    河谷型城市由于受周边山体的限制和制约,其人口容量计算极具特殊性。本文首先通过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为例,分析了河谷型城市人口容量的主要刚性制约因素为河谷空间、生态环境及水资源。接着以最短边理论分析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兰州市四个主城区的适宜人口容量为207-227.44万之间,最大人口容量在338.24-367.72万之间。根据2006年年末人口统计数字,兰州市主城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四区的人口总数已达205.75万人,十分接近计算所得适宜人口容量207万的低值。最后提出兰州市跳出河谷,拓展新城的战略构想。

    2009年03期 v.2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8 ] |[下载次数:723 ] |[引用频次:24 ]
  • 近十年来我国优秀宜居城市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李雪铭;倪玉娟;

    依据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系统的模糊特点,采用模糊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十一个优秀宜居城市近十年来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协调程度进行实证评算。结果表明:所选的十一个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威海五城市的协调值随时间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化的协调状况在不断改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连、青岛、杭州、天津、南京、贵阳随着时间的发展协调值整体下降明显,出现"协调走低"现象,有碍于城市的健康发展。本文分别对两种现象进行评价,并对"协调走低"进行深入剖析,以修复和促进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为此类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009年03期 v.23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0 ] |[下载次数:1590 ] |[引用频次:55 ]
  • 区域人口经济压力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赵军;田英;

    文中根据影响人口经济压力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因素,确定了反映区域人口经济压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其压力指数,最后通过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定量分析了甘肃省人口经济压力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5年间,甘肃省人口经济压力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特征表现为经济较发达、自然资源条件较好、人口增长较慢、人口素质较高的地区,其人口经济压力变化小;反之,人口经济压力变化就大,除人口自身带来压力外,经济发展缓慢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009年03期 v.23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9 ]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8 ]
  • 城市生态安全模型及评价研究——基于中国4个直辖市和27个省会城市的分析

    吴杰;崔维军;

    文中在总结国内外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研究方法基础上,构建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表征模型—漏斗模型,并基于漏斗模型建立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漏斗模型计算得到漏斗模型中压力度指数、支撑度指数、响应度指数并最终得出城市生态安全度指数。

    2009年03期 v.23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0 ] |[下载次数:751 ] |[引用频次:27 ]
  • 新疆绿洲生态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空间分异特征

    罗明英;

    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新疆84个县(市)的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新疆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区域间差异较大。文章对进一步加强新疆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建设提出了建议。研究内容与分析结论对促进新疆绿洲生态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3期 v.23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5 ]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2 ]
  •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甘肃省城市竞争力研究

    白洁;王学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演变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竞争力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生态学视角下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城市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14个城市生态位及其属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将其作为分类实体进行模糊动态聚类,提出市域生态位的三种发展模式以及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对策建议。

    2009年03期 v.23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682 ] |[引用频次:29 ]
  • 新疆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研究

    孜比布拉·司马义;木合塔尔·扎日;连水根;

    根据新疆近十五年以来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的情况,从城市化水平这个侧面来分析新疆城市发展状况。共对87个市县及12地州进行非农业人口比例及综合城市化水平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找出新疆近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2009年03期 v.23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474 ] |[引用频次:9 ]
  • 银川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演化研究

    渠晓毅;王亚娟;邵宁平;刘小鹏;

    统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借鉴已有成果,选取了工业"三废"排放及其人均GDP指标,运用二次回归计量模型,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银川市近10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拟合。研究结果显示:1)银川市工业"三废"与GDP之间的关系,三次曲线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2)随着人均GDP的增长,银川市工业废水的排放量由加速度减小的减少状态变为加速度增大的增加状态,工业废气的排放量由加速度减小的增加状态变为加速度增大的增加状态,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基本一直呈加速度增大的增加趋势;3)整体上,银川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工业"三废"的污染在经过轻微改善后,又都有所加重,经济发展质量呈下降趋势。进一步提出,在工业企业内部、工业企业之间以及工业企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等各个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以扭转银川市经济发展质量下降的趋势。

    2009年03期 v.23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6 ]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3 ]
  • 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陈忠升;陈亚宁;李卫红;赵锐锋;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利用1990年、1999年、2002年和2005年和田河流域各县市统计资料及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4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和田河流域1990-2005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幅度、年变化率、动态度、优势度等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5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1.28%;优势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未利用地一直最高;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流域内水量平衡、水盐平衡关系,加上对植被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009年03期 v.23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8 ] |[下载次数:862 ] |[引用频次:24 ]
  • 历史时期以来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环境变迁的影响

    吐尔逊·哈斯木;韩桂红;石丽;曼尼萨古丽·吐尔隼;

    根据有关本地区地理文字记载,塔里木盆地东部一直是干燥的荒漠气候,干燥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沙源,以及气候的动力作用,是导致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环境变迁和沙漠化必然发展的自然因素。但是,本文认为引起历史时期以来,特别是近代,本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改变地表水的地域分配及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的破坏。笔者在1998年5月,2002年10月,2004年5月,2006年5月、10月和2007年5月、11月对塔河中、下游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和实地考察资料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历史时期以来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环境变迁的影响进行探讨。

    2009年03期 v.23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9 ] |[下载次数:634 ] |[引用频次:10 ]
  • 石嘴山市水资源供需形势及其保障对策

    李泽红;董锁成;周长进;

    石嘴山市供水以引扬黄河水为主,地下水为辅,在不开辟新的水源的条件下,未来年供水总量很难超过12亿m3。石嘴山市若保持现有水资源利用模式,按照"十一五"规划实现工农业生产、工业新上项目、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测算,到2010年年需水量将达到14亿m3以上;即使将农业用水保持在2005年的水平,到2010年年需水量也达到13亿m3以上,水资源缺口将长期存在。需要开源节流,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突破口,建立节水型工农业体系和全面节水型社会,摆脱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2009年03期 v.23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5 ]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7 ]
  • 新疆于田县耕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定量研究

    田源;塔西甫拉提·特依拜;丁建丽;张飞;哈学萍;

    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耕地总量减少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的趋势。对引起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覆被研究的热点。于田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沙漠气候,全部社会经济活动都集中在有限的绿洲内部,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是关系到该县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使用于田县1949-2004年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五十余年来该县耕地变化的情况。同时运用SPSS 15.0 for windows软件包对影响耕地变化的11个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建立耕地动态变化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影响于田县耕地变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人口、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三个方面;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耕地面积与粮食单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因子成正相关,而与总人口、GDP等因子成负相关,另外耕地对总人口的变化最为敏感,而对GDP的变化敏感性较小。

    2009年03期 v.23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7 ]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17 ]
  • 酒泉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及多元线性回归预测

    孙国军;刘普幸;李慧芳;赵勇;

    通过对酒泉市耕地的动态变化分析,得出影响酒泉市耕地变化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中水资源居首位,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耕业现代化水平2个方面,同时对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耕地动态变化与社会驱动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期为酒泉市耕地合理使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2009年03期 v.23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0 ] |[下载次数:468 ] |[引用频次:9 ]
  • 兰州削山填沟整地工程主要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

    张明泉;纪淑娜;孙年祥;

    针对兰州市以缓解建设用地紧张为目的的削山填沟整地工程,本文在分析拟整地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性的基础上,预测了整地工程实施对兰州环境空气、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绿化条件等的影响,提出了防治施工扬尘、减少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为合理有序地开发荒山荒沟,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9年03期 v.23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8 ]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12 ]
  • 黄土高原年均温的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孟庆香;刘国彬;杨勤科;

    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多种插值方法对黄土高原年均温进行空间插值研究。结果表明:地统计学方法优于传统的反距离加权插值、多项式插值和径向基函数插值方法;而考虑高程影响的简单协克里金方法优于一般的克里金方法和普通协克里金方法。通过空间插值得到了黄土高原年均温分布图,由年均温分布图可知,黄土高原年均温总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界限很明显;黄土高原7.00~14.00℃面积占整个区域面积的85%,其中年均温7.00~10.00℃的较温暖地区占总面积的54.63%,年均温10.00~14.00℃占总面积的30.71%。因此,黄土高原气候以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为主,适宜农牧业发展。

    2009年03期 v.23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下载次数:593 ] |[引用频次:20 ]
  • 黑河中游地区区域蒸散量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金晓媚;梁继运;

    表面能量平衡系统是应用卫星对地观测的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资料,结合实测气象数据或大气模式输出数据,根据表面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不同尺度的地表大气湍流通量,从而估算地表相对蒸散的一种方法。本文将水文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对张掖盆地1990-2004年间的区域蒸散量进行了估算,评价了区域蒸散的年际变化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张掖盆地的区域蒸散量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这种增长趋势与黑河中游莺落峡、正义峡间的耗水量增加,张掖地区人口、GDP的增长及农田用地的增加有着良好的相关性。

    2009年03期 v.23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2 ]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12 ]
  • 利用多条树轮重建黑河上游地区540年径流量

    刘义花;汪青春;马占良;刘晓琳;阎英;

    通过黑河上游不同地区的多条树轮年表及该区域降水量、气温和径流量的统计分析,探讨了黑河上游地区树木年轮与径流量的对应关系,重建了黑河上游地区自1450年以来径流量的变化,并进行了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径流量的枯水年份稍高。统计得到13个丰水段,累计年份273年,约占总年数的50.6%,相应的枯水段12个,累计年份267年,约占总年数的49.4%,并发现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与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径流量的中、短周期(45、39、34、3、2a)变化明显。

    2009年03期 v.23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8 ]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17 ]
  • 城市与草地生态系统大气氮沉降变化与特征分析

    崔学明;樊明寿;韩鹏;海龙;

    为比较城市与草地生态系统大气氮沉降的差异,分别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锡盟赛罕塔拉两个地区采用雨量收集器收集了连续两年的降水,并测定了大气氮素沉降物中的全氮的含量,分析了不同地区大气氮素沉降与降雨量的关系,以及大气氮沉降的氮浓度、总氮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年降雨量集中在夏季7-8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一半以上。呼和浩特市大气氮沉降的浓度在4-8月份呈递减趋势。其它月份则无太明显的变化,在降雨量最大的7、8月份,沉降氮浓度降到全年的最低值;锡盟赛罕塔拉草原5-10月份的大气氮沉降浓度变化趋势与呼和浩特市基本一致,城市与草原没有显著差异;呼和浩特市氮沉降输入的总氮量2005年与2006年度间差异不显著,但是每月变化量较大。降水量对沉降总氮量影响较大。

    2009年03期 v.23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3 ] |[下载次数:557 ] |[引用频次:11 ]
  • 准葛尔盆地南缘沙尘暴、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赵俊荣;晋绿生;彭擎宇;杨景辉;王进;

    选取1953~2006年准葛尔盆地南缘石河子垦区3个地面观测站的资料,对比分析了沙尘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沙尘暴和大风之间的关系及沙尘暴发生时的最多风向和最小风速指标。结果表明:准葛尔盆地南缘石河子垦区沙尘暴与大风的地理分布刚好相反,沙尘暴多的地方大风较少,北部莫索湾沙漠边缘一带为沙尘暴高发区;但有着基本一致的气候变化趋势。沙尘暴发生时的最多风向为西北风,引起沙尘暴的最小风速指标大于10m/s。

    2009年03期 v.23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4 ]
  • 松嫩平原土地沙化现状、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

    赵海卿;张哲寰;王长琪;

    松嫩平原沙地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半干旱气候区,是松嫩平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利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2001年前后的遥感影像资料,采用RS和GIS集成技术,结合野外调查,研究了松嫩平原土地沙化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松嫩平原土地沙化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2001年的沙化土地面积比80年代中期增加了861.1km2,平均每年以0.44%的速度扩展。其中,重度沙地变化最大,中度沙地面积增加最多。在分析土地沙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2009年03期 v.23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4 ] |[下载次数:443 ] |[引用频次:9 ]
  • 明代军屯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影响

    李新;李群;

    明代边防甚,故朱元璋在北方边境地区设立了九个边防军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偏头、延绥、固原、宁夏、甘肃,史称"九边",又在九边以北建立大宁卫、东胜卫、开平卫三个军事重地,防范蒙古军南下。为在不扰民的情况下,解决边防军队的吃饭问题,便令军队在驻地屯田垦荒。这种政策在施行之初确实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能持久的,其对环境的恶劣影响不断暴露出来。不适度屯垦使晋西北、陕甘宁区域的土地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加剧了该区域水蚀、风蚀的程度,对黄土高原这一时期迅速增加的水土流失量有着不容低估的作用和影响。

    2009年03期 v.23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10 ]
  • 明清小冰期关中地区冻灾研究

    蔡文娟;殷淑燕;

    通过对明清小冰期关中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关中地区的冻灾发生频率做了统计。结果表明:该时期冻灾的发生呈现波动变化,1451-1500A.D.(明景泰-明弘治)、1571-1730 A.D.(明隆庆-清乾隆)、1831-1910 A.D.(清道光-清宣统)这三个时期冻灾发生的频率较高,而1501-1570 A.D.(明弘治-明隆庆)、1731-1830 A.D.(清雍正-清道光)冻灾发生的频率较低。且冻灾的灾害程度与冻灾的发生频率密切相关,冻灾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期,灾害的程度也较重。此外,与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旱灾发生频率统计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冻灾与旱灾的发生频率基本上为同步变化。旱灾与冻灾的同步增多,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稳定、人口数量变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9年03期 v.23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0 ] |[下载次数:853 ] |[引用频次:25 ]
  • 毛乌素沙地三种下垫面土壤吸湿凝结水量的比较

    钱连红;李洪波;张国盛;王林和;斯庆毕力格;张兴源;

    为探讨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对土壤吸湿凝结水量的影响,采用称重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院内臭柏群落、油蒿群落和裸地三种下垫面土壤吸湿凝结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被可以改变试验点的温湿度,裸露沙地凝结量小于有植物区;臭柏群落形成吸湿凝结水最多,油蒿次之,裸地最少;同一下垫面中的凝结水量,地表以上20cm处的>10cm处>地表处。

    2009年03期 v.23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5 ]
  • 土壤物理特性对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影响分析

    王晓愚;白丹;李占斌;李刚;

    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由于受到土壤因素的制约而比地表滴灌流量有所减小,研究土壤物理特性对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的影响程度对地下滴灌水力计算与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文中分别选取灌水器工作压力、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为因素,采取混合水平均匀设计安排试验方案,将归一化处理后的各因素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各试验因素对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地下滴灌中工作压力是决定灌水器流量的主要因素,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的影响较弱,但在地下滴灌水力计算与工程设计中也不可忽略。

    2009年03期 v.23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8 ]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7 ]
  • 和田绿洲洛浦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与模拟

    冷中笑;海米提·依米提;高前兆;

    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绿洲洛浦灌区地下水位较高的成因,研究了灌区地下水位年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小波分析的多分辨率功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逼近功能,建立了基于小波变换和BP神经网络的地下水埋深动态预测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灌区地下水位变化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的特点,并且可以被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准确地模拟,模型预测洛浦灌区在未来几年内地下水位会持续上升,年平均升幅为0.1 m左右,因此当地应加强地下水的科学管理。

    2009年03期 v.23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3 ]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3 ]
  • 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建设思想探微——以徐贞明《潞水客谈》为中心

    杨发鹏;张钰;

    明代继承了元朝郭守敬、虞集的西北水利建设思想,徐贞明在其《潞水客谈》中将这一思想发展得日臻完善。徐贞明的水利建设思想和方略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水利建设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中以徐贞明《潞水客谈》为中心拟对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建设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予以疏理,以期对我们今天开发建设西北水利提供借鉴。

    2009年03期 v.23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4 ]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7 ]
  •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不同退化程度羊草群落指标研究

    乌仁其其格;武晓东;闫瑞瑞;

    本试验对放牧干扰下不同退化程度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羊草群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群落的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及植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各物种的重要值变化幅度很大,建群种羊草的重要值在重度退化区高于轻度退化区。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羊草群落伴生种的重要值降低,一些耐践踏、适口性差的物种增加,一、二年生植物的重要值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通过研究表明,可用群落的平均高度和地上生物量、物种α多样性指数和重要值作为放牧干扰下确定不同退化程度的植物群落学指标。

    2009年03期 v.23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3 ]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5 ]
  •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对洪河保护区湿地植被退化的影响

    那晓东;张树清;孔博;付强;李晓峰;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近30年来高强度人为干扰下三江平原东北部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对内部洪河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了保护区湿地植被的退化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1976-2005年,研究区湿地被大范围的开垦为农田,沼泽和草甸的面积分别减少了457075hm2和326511hm2,而旱地和水田的面积各自增加了362984hm2和246086hm2。区域高强度的农业开发对内部洪河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间接影响。自1997年有地下水观测资料以来,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区域平均地下水位下降了3.66m。保护区已有759hm2的草甸和沼泽被林地入侵,湿地植被退化趋势明显。

    2009年03期 v.23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3 ] |[下载次数:733 ] |[引用频次:17 ]
  • 阿拉善荒漠区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研究

    郑敬刚;吴国玺;何明珠;李新荣;甘红军;

    为了弄清阿拉善荒漠区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初步阐明调控荒漠植被空间分布的土壤理化指标,本文对阿拉善荒漠流动沙地、固定沙地、砾质沙地和盐碱地四种生境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不同生境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指标的逐步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沙地和砾质沙地的植物多样性明显高于流动沙地和盐碱地;在砂粒含量较高的流动沙地和砾质沙地,灌木物种的Shannon-Wiener指数明显大于草本物种;逐步回归方程表明,土壤pH及砂粒含量显著影响流动沙地的植物多样性,固定沙地和砾质沙地的植物多样性与土壤中全磷、全钾含量密切相关,而土壤中全磷和总盐量则显著影响盐碱地的植物多样性。

    2009年03期 v.23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5 ] |[下载次数:1086 ] |[引用频次:48 ]
  • 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多元分析及其土壤环境解释

    寇思勇;赵成义;李君;朱宏;王丽娟;

    应用对应分析(CA)与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方法,对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并给出各群落类型的土壤环境定量解释。结果表明: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林地区多数物种出现频次不高,物种丰富度低;CCA排序结果显示出土壤含水率、总盐、HCO3-是决定植物群落分异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得到CCA第一轴、第二轴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并将样地划分为4种群落类型,定量地揭示研究区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

    2009年03期 v.23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7 ]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19 ]
  • 大青山区阳坡油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莎仁图雅;田有亮;郭连生;

    对大青山区阳坡30a油松人工林生长季土壤水分特征进行研究,根据2006年的观测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油松人工林0~20cm层土壤水分季节动态与降雨量变化相似,7月份土壤含水量最高,后逐渐减小趋于平缓,20~60cm层随季节变化波动很小,基本呈现水平趋势;2)土壤水分在垂直分布上可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活跃层、相对稳定层;3)0~60cm土层范围内,土壤含水量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但表层变化规律不显著。

    2009年03期 v.23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7 ]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15 ]
  • 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生活生态型多样性分析

    张存厚;刘果厚;赵杏花;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科的生活型中,含草本的科占主导地位,占种子植物总科数的65.4%,且大部分属于世界分布类型;属的生活型中,落叶灌木和陆生草本相对发达,且大部分属于温带分布类型,尤其以北温带成分占优势,世界分布的属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种的生活型中,草本植物共有900种,占本区总种数的85.2%,其中,种子植物区系中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并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种的水分生态型中,中生植物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总种数的46.0%,其次是旱生植物,这也表明本区仍保留有典型草原的特征,中生植物在本区的组成成分中占绝对优势。

    2009年03期 v.23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6 ]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8 ]
  •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特征及生境质量评价

    刘旻霞;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生态系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资源的特点,研究其生物多样性的类型,并对其生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由此得出其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因此,保护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03期 v.23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2 ] |[下载次数:766 ] |[引用频次:45 ]
  • 艾比湖湿地盐生植物区系研究

    谢辉;于恩涛;孔琼英;吕光辉;

    对艾比湖湿地盐生植物区系和常见群落的土壤盐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艾比湖湿地盐生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共有31科73属144种,分别占新疆盐生植物39科128属358种的79.5%、57.0%和40.2%,占中国盐生植物73科239属566种的42.5%、30.5%和25.4%;艾比湖湿地盐生植物地理成分在科的分布有4个类型4个变型;属的分布有9个类型7个变型,其中古地中海成分明显,没有区系特有成分。常见盐生植物群落冠下土壤盐分含量均显著低于裸地,能有效改良盐碱地。

    2009年03期 v.23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21 ]
  • 黄柳叶片对水分亏缺的生理响应

    崔秀萍;刘果厚;

    在实验室通过离体叶片来模拟水分亏缺,对黄柳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以分析研究其叶片对水分亏缺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在水分亏缺条件下,黄柳叶片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较多,持水能力较强;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黄柳叶片的Pro含量增加,对黄柳均有渗透调节作用;黄柳SOD活性和POD活性增加,且与CAT进行了较好的协调作用,以减缓自由基对细胞膜系统的伤害;黄柳叶片中MDA含量逐渐增加,说明膜系统的伤害程度也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而加剧。因此,在生理特性上,黄柳亦表现出了对沙地干旱环境的适应特性。

    2009年03期 v.23 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0 ]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14 ]
  • 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优化研究

    朱国锋;石培基;

    从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出发,分析了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以矩阵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定量方法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对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评价,探讨了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对策。

    2009年03期 v.23 1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6 ] |[下载次数:735 ] |[引用频次:16 ]
  • 甘肃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选择

    何爱红;

    运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和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针对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模式应有所创新。由于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散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模式应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城镇为节点,重要旅游景区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按照"12356910""的总体布局与发展模式选择来实现空间开发格局,牵引式、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旅游资源开发。

    2009年03期 v.23 194-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1 ] |[下载次数:1070 ] |[引用频次:1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