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学蓉;靳燕;
利用宁夏1986-2005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与典型环境指标关系模型,并分析了两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宁夏人均GDP与环境指标总悬浮颗粒物(TSP)年均浓度呈线性负相关,与工业废水、工业COD排放量呈现倒U字型或倒N字型,有明显的EKC关系,原因是环保政策成绩显著和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及企业内部污染治理投资增加;而宁夏人均GDP与工业废气、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符合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发展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理论,没有明显的EKC关系;而整体来看,宁夏工业废水、工业COD排放量控制政策相对较为成功,但工业废气和工业固废控制政策尚需加强。
2010年01期 v.2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8 ] - 许长军;侯光良;于长水;
应用主成分分析表明: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现状是区域内人口、工业、交通、自然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境内铁路里程和海拔,能较好的代表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影响因子;利用因子得分系数,计算青海省43个区城镇等级规模的综合得分,并分为五类;在此基础上对青海省城镇体系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010年01期 v.24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2 ] - 薛建春;白中科;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土地利用在城市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必要性,并结合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特点选择18个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包头市1998-2007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最后针对结果给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2010年01期 v.24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05 ] |[引用频次:47 ] - 倪天麒;刘云同;杜宏茹;曹建标;
以新疆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结合新疆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及产业发展现状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新疆产业竞争力做出评价。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是新疆的优势产业;制造业优势不明显,但发展潜力较大;比较优势呈重型化趋势;支柱行业发展不均衡;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最后就如何定位新疆的产业发展给出建议。
2010年01期 v.24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7 ] |[引用频次:13 ] - 孟丹丹;殷淑燕;
渭北旱塬地区是陕西省重要的农业基地和果业基地,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一个地区。根据渭北旱塬地区14县3区经济发展的18项指标综合考察了本区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得出咸阳市的三原县在本区的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最高为69.35%,长武县的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最低为35.52%,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获得本区经济和生态互动发展的相关措施,以促进渭北旱塬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01期 v.24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7 ] |[引用频次:30 ] - 卜晓燕;米文宝;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城市湿地对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塞上湖城"建设,在阐述银川湖泊湿地历史变迁、形成背景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塞上湖城"建设的意义及可行性,探讨了开发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及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2010年01期 v.24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2 ] - 张国珍;米宗敏;
研究了黄河兰州段水资源和水污染情况,通过运用二维环境容量模型计算出了黄河兰州段每个断面水环境容量,再通过对造成污染的工业源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剩余环境容量对兰州市的工业布局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建立流域工业发展调控体系,为从源头主动控制污染提供具体措施,从而达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0年01期 v.24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12 ] - 赵军;韦莉;陈姗;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上游2000年和2006年30×30m分辨率的Landsat TM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采用谢高地等人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估算了石羊河流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6的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损害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年的100亿元降低到2006年的97.18亿元,损失了28.82亿元,减幅达2.82%。应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天然草场的保护和建设,加强耕地和湿地的封育保护,合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尽可能恢复和提高石羊河流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010年01期 v.24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5 ] |[引用频次:39 ] - 巨天珍;林郁;王继伟;宋晰宇;王玲;
以甘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例,根据甘肃省"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建立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通过该模型计量了2007-2008年主要环境污染走势曲线,预测了节能减排以后的控制总量。模型显示:在2007年和2008年甘肃省的废水排放量将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固体废物亦呈现上升趋势,废气排放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明确了甘肃省"十一五"期间的减排形势,其中废水与固体废物的减排任务较重,二氧化硫等废气减排任务相对较轻。建议选择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作为试点进行减排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同时大力推广省内外已有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深度和广度双向拓展其应用范围等。
2010年01期 v.24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9 ] - 刘晓琼;刘彦随;
榆林市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岩盐、石英等资源储量巨大,其中尤以煤炭、石油储量最为丰厚,是我国能源重点西移地接续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规模掠夺式能源开发使得榆林市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负熵流动减少,系统脆弱性增加,导致榆林市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损失巨大。因此,急需在该市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实施开发与保护双措并举的开发方针,以防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通过对比评价大规模能源开发前后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变化情况,证实了二十来年粗放型的能源开发方式加剧了先天体弱的榆林市生态环境脆弱形势。据此结合榆林实际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对研究区能源开发实施优化调控、区域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10年01期 v.24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32 ] |[引用频次:20 ] - 梁丽霞;任志远;王丽霞;牛俊杰;
根据汾河流域上、中、下游典型市区54年(1954-2007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气候统计分析法、累积距平和信噪比法对汾河流域气温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汾河流域54年来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年均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总降水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汾河流域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10 a平均增幅为0.24℃;汾河流域进入21世纪初期气温上升幅度减小,且上、中、下游气温悬殊差距缩小;经气温变化的突变分析得出54年来汾河流域气温不存在突变年,1960年、1996年分别是汾河上游、汾河中、下游小的气温转折年,1993年是汾河流域大的气温转折年。
2010年01期 v.24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17 ] - 刘海涛;张向军;郭全水;买买提;王永莉;李绣东;
利用和田河流域和田市气象站1954-2007年逐月气温及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滑动t和Yamamoto法联合检测半世纪来和田河流域气温、降水年及四季突变事实,结果发现:半世纪来,和田河流域气温发生了以变暖为主的显著突变,春、夏、秋三季和年突变点在90年代中期1996~1997年,冬季在1984~1985年;除秋季外,年和春、夏、冬三季都有降水突变,年、春、夏季以突变增加为主,年、春季突变点在1986、2001~2002年,夏季在1985年,冬季以突变减少为主,出现在1978、1994年;气温、降水突变互有影响,1996年春、夏季出现的显著暖突变直接导致同年年气温的显著暖突变,1986年春季降水的突变增加直接导致同年降水的突变增加,1996年气温的显著暖突变引起同年年降水的显著减少突变;不同突变检测方法灵敏性不同,应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增加突变检测点的可信度和确定性。
2010年01期 v.24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11 ] - 白海花;银山;包玉海;春喜;
以处于季风边缘区的太仆寺旗2000年与2005年的TM4、3、2波段合成的标准假彩色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并对TM遥感影像进行合成、增强、纠正、镶嵌和人机交互判读,生成两期的荒漠化动态变化图。在GIS软件支持下,建立了两期的荒漠化现状数据库,采用转移矩阵法和数学模型法,建立2000-2005年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和运算动态度,分析北方环境敏感区荒漠化变化。分析得出: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51121.6hm2;中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68948.8hm2和-5978.7 hm2。其中,1/3的中度荒漠化土地逆转成非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重度风蚀荒漠化转变成轻度风蚀荒漠化的面积2168.9hm2。而非荒漠化土地变成了轻度风蚀荒漠化土地达21393.9hm2。但是非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35374.5hm2。而且重度和中度荒漠化土地演变成轻重度风蚀荒漠化土地也很多。因此,总体而言,太仆寺旗荒漠化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自然环境明显改善,这归功于大力实施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结果。但是也存在非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不够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局部地区的荒漠化迅速发展的现象。
2010年01期 v.24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9 ] |[引用频次:10 ] - 李云艳;张威;李丽;杨蝉玉;丁蒙;
以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测出的粒度数据为基础,应用分形理论计算得出:七顶山马兰黄土的粒度分维值介于2.2085~2.3184之间,平均值为2.2744,相关系数为0.8835;离石黄土粒度分维值介于2.2748~2.4237之间,平均值为2.3467,相关系数为0.8920。全剖面粒度分维值在2.2085~2.4237之间,平均值为2.3187,相关系数达0.88以上,粒度分布具有分形特征(0.76μm~263.75μm的标度范围内)。分维值的大小对黄土的形成环境有良好的指示意义。本区马兰黄土比离石黄土的分维值低,说明马兰黄土沉积时东亚冬季风强盛,气候寒冷干燥,次生成壤作用弱,分选系数偏小,分选性比离石黄土稍好,自组织程度低,分维值偏低且变化幅度小;离石黄土沉积时夏季风较冬季风强盛,气候温暖湿润,后期的成壤改造作用强,分选较差,分选系数稍大,自组织程度高,分维值偏高且变化幅度大。经对比分析得出:粒度分维值反映的环境演变与磁化率、粒度所反映的环境演变一致。
2010年01期 v.24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6 ] - 屈振江;
收集了50 a(1955~2005)陕西96个气象台站的气温资料,分两个时段(1955-1990和1991-2005)对全省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冬小麦、水稻、夏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生育期间不同种植适宜区的热量资源的积温两个时段的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我省主要作物生育期热量资源呈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种植区其生育期热量资源变化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山区和植被较好的地区变化更为复杂,并引起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均。
2010年01期 v.24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57 ] - 江善虎;任立良;雍斌;贺颖庆;
降水的空间插值将有限的雨量站点观测数据插值为规则分布的空间数据集,对于解决水文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但在众多的降水插值方法中,没有一种普适的最优方法。以中国西辽河上游老哈河流域为例,利用研究区1994-2005年5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利用反距离加权、普通克里格、考虑高程的协同克里格对流域降水进行了空间插值,进而分析了流域降水的空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老哈河流域考虑高程的协同克里格插值取得了较好的精度;老哈河流域降水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性,有由南往北的递减趋势,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流域的西南部。
2010年01期 v.24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06 ] |[引用频次:36 ] - 宋令勇;宋进喜;张文静;
运用非参数检验法(Mann-Kendall)对西安地区7个县区的降水数据(1961-2005年)做了计算分析,探讨了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在时间上,从年、季、月三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在空间上,分析了整个区域年降水和春、夏、秋、冬四季降水的分布规律,并检验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西安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5-10月份的降水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9%,并且年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其中春、秋季节降水减少,尤其以春季最为显著,变化率为-1.98mm/a,夏、冬季降水有增加的趋势。
2010年01期 v.24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06 ] |[引用频次:44 ] - 苏慧慧;查小春;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清代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与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清代268年间,汾河中游发生洪涝灾害104次,平均每2.58年发生一次。清代早期和晚期是洪涝灾害多发期,中期是洪涝灾害较少发生时期。该段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汾河中上游段支流上的汾阳、文水、介休、清徐、交城5县市。根据涝灾的等级序列得出,清代该段流域2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1级涝灾和3级涝灾次之,4级涝灾发生次数较少。最后对洪涝灾害形成原因分析表明,气候变化是汾河中游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人为因素则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这为了解汾河中游洪涝灾害长尺度变化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01期 v.24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17 ] - 张旭阳;宁海文;杜继稳;延军平;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夏季高温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西安及其属县蓝田历年温度资料,对西安夏季高温及城市热岛效应对高温灾害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夏季高温期范围广,日数多,持续时间长,有明显的年、月际变化特征;西安极端高温事件强度有明显增强的特征;西安城市热岛效应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西安夏季高温有发生时间提前及高温过程日数延长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在全球变暖大的高温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西安城市高温主要受白天热岛效应的影响,且影响主要集中于春末夏初,作用超过10%。
2010年01期 v.24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205 ] |[引用频次:47 ] - 石培基;居玲华;
基于甘肃省1997~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统计数据,采用信息熵,空间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都具有不均衡性,有序度低,结构性较差。信息熵值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1997~2002年持续稳定上升,但总体变化幅度较小,2002~2008年H值急剧上升,总体增长幅度较快。总体来看,东南区域比西北区的信息熵要高,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较单一。通过空间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分析得出:耕地和林地分布虽然2008年比1997年趋向均匀,但地区间差距仍很大,而园地、牧草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分布趋向分散。
2010年01期 v.24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00 ] |[引用频次:28 ] - 布佐热·艾海提;瓦哈甫·哈力克;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主要活动场所。绿洲规模的多少,直接影响绿洲稳定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利用实地调查,统计资料和且末绿洲研究靶区的197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类与统计处理,揭示了且末绿洲30多年来的动态变化趋势,并从自然和人为因素探讨绿洲规模动态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力。结果表明:整个绿洲历年以来是扩张的趋势;这种绿洲扩张从绿洲空间规模和人口增长方面明显的表现出来。研究靶区,从1970年到1990年绿洲~交错带~荒漠之间的转变比较突出;绿洲面积从2.46%增加到19.54%,交错带面积从22.19%减少到6.15%,水域和沙漠的变化不太大。从1990年到2000年绿洲面积从19.54%减少到7.02%,交错带面积从6.15%增加到12.94%,水域面积缩小,沙漠面积扩大。研究靶区所出现的这种巨变充分的说明,这里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因素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响应程度。
2010年01期 v.24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8 ] - 马宏伟;王乃昂;
以石羊河支流杂木河为代表,采用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对杂木河出山口近50年(1956-2007)的径流以及石羊河流域乌鞘岭、永昌、武威、古浪、民勤5个气象站近50年的气候要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径流和气候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一步计算了气候要素和径流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杂木河出山口径流呈下降趋势,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明显,受降水影响最大,蒸发的影响次之,受气温的影响较小,关联度分别为0.728,0.667,0.573。
2010年01期 v.24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7 ] |[引用频次:26 ] - 王庆峰;海米提·依米提;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刘国华;
根据于田绿洲地下水水质分析的结果,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地下水化学特征,得出如下结论:依据布罗德斯基分类法,提出了研究区共存在Cl·HCO3-Na·Mg、HCO3·Cl-Na·Mg、Cl·HCO3-Mg·Na等共8种化学类型的地下水;HCO3-和Cl-与可溶性总盐的相关关系显著,且回归方程拟合效果均理想,而CO32-和SO42-与可溶性总盐的相关关系均不明显;(Na++K+)和Mg2+与可溶性总盐的相关关系显著,且回归方程拟合效果理想,而Ca2+与可溶性总盐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2010年01期 v.24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4 ] - 李秀明;何俊仕;汪洋;赵鹏;石浥尘;
大凌河流域缺水比较严重,对其进行初始水权分配能有效配置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为使各地分得的初始水权更加准确,以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为指导,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并分别运用模糊决策和层次分析法对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进行分配,并对两种分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力求各地权重趋于合理化,最终选择层次分析法做为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方法。
2010年01期 v.24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12 ] - 赵海卿;张哲寰;陈艳丽;
通过野外调查获得的大量资料,分析松嫩平原不同地貌单元、不同深度地下水水位下降状况,以及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环境负效应。研究发现,在过去的20年中,松嫩平原潜水水位普遍下降了2-5m,第四系承压水头下降了1-2m。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泉水流量变小或消失,土地沙化加剧等环境负效应,部分地区由于深层承压水头下降,上层劣质潜水透过弱透水层下渗污染承压水。
2010年01期 v.24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16 ] - 马礼;苏海霞;
基于沽源县1996-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沽源县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表明:沽源县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交通用地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到1.34%,其中林地的年变化率最大,耕地的年变化率也较大;11年来沽源县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2010年01期 v.24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91 ] |[引用频次:31 ] - 王长燕;赵景波;杜娟;董雯;
通过对2003.3-2007.4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四府村麦地0-6 m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分析了长安区四府村麦地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及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土壤水资源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长安区大贫水年翌年春季冬小麦地0-6m土壤水分主要为中效水,土壤供水明显不足,平水年及丰水年翌年春季主要为极易效水和渗透重力水,水分供应充足。大贫水年的翌年春季冬小麦生长期内土壤水分不能正常下渗补给地下水,形成大气-土壤水分循环模式;平水年及丰水年的翌年春季冬小麦地入渗降水能正常补给地下水,形成大气-土壤-地下水循环模式。平水年和丰水年的翌年春季冬小麦地0-1m根系层水资源量变化主要受地表蒸发和作物耗水的影响,1-2m、2-4m层位水资源量变化主要受前一年降水量的影响,4-6 m层位水资源量主要与前一年土壤原有水资源量有关。经历连续两个贫水年之后的2003年春季冬小麦生长受到水分的严重限制,若要达到正常产量,春季需灌溉水量约300 mm。长安区近13年来干旱年和丰水年交替变化,总体来说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基本正常,通过采取有效的集水保墒措施,干旱年冬小麦也会获得较高产量。
2010年01期 v.24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5 ] - 李瑜琴;
通过对不同降水年份西安南郊、北郊和东郊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地下0~600 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土壤干层水分恢复和消耗。结果表明:贫水年西安地区人工林地200~400 cm土壤含水量小于10%,发育了弱的土壤干层;丰水年人工林地200~400 cm土壤含水量大于20%,明显高于贫水年这一层位的含水量,指示土壤干层水分得到了恢复;平水年人工林地200~400 cm土壤含水量小于15.5%,表明恢复的水分再次被消耗。分析得出,在降水丰富的年份,发育较弱的土壤干层不仅可以得到恢复,而深层恢复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同时,土壤水分含量对西安城市绿化树种的选取具有指导意义。
2010年01期 v.24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9 ] - 邱立新;
西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供应的主要基地。由于自然条件原因,水资源极其贫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然而,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影响地表生态和环境,也将扰动地下水资源。采用情景分析法,对西北地区未来二十年煤炭开发利用造成的水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为西北煤炭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2010年01期 v.24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7 ] |[引用频次:23 ] - 克力木·买买提;海米提·依米提;阿布都沙拉木·加拉力丁;
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是以胡杨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对保护塔里木河中游甚至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遥感数据入手,对研究区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土地利用情况,通过遥感数据分类,结合GPS数据和多年实地照片分析的基础上,获取了研究区近3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分析了影响生态环境的自然与人文因子,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塔里木河岸林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措施。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与改善措施,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2010年01期 v.24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3 ] - 陈林;张庆霞;宋乃平;谢应忠;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建设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而在西部干旱地区农业灌溉中,存在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对比分析了风沙区有、无灌溉情况下的土壤水分,结果表明:灌溉地和非灌溉地剖面内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灌溉只对0-60 cm土壤水分有影响。4-10月灌溉和非灌溉紫花苜蓿地0-20 cm层土壤含水量呈多"W"型,20-60 cm层土壤含水量大致呈"V"型,60-100 cm层土壤含水量为平稳型,0-1m土层储水量的变化呈"V"型。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变化可划分为3个时期:土壤水分消耗期(5-6月);土壤水分积累期(7-9月);土壤水分稳定期(10月至次年4月)。灌溉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0年01期 v.24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14 ] - 王洋;刘景双;郑娜;
冻融作用对不同土壤pH值的重金属Zn赋存形态产生显著影响,以24 h为一个冻融周期,对Zn含量为150 mg.kg-1的黑土冻融8次的实验结果表明:pH值4.5~5.8,冻融作用促进交换态Zn含量略有增加,pH值5.8~9.5,交换态Zn含量降低;pH值5.0~9.5,冻融作用使得有机结合态Zn含量增加,pH值4.5~5.0时变化不显著;pH值4.5~9.5,冻融作用促进铁锰氧化物结合态Zn含量降低,残渣态Zn含量显著增加。pH值不同,冻融作用对重金属有效态的促进作用不同,低pH值时,冻融作用促进重金属Zn有效态增强,高pH值时,重金属有效态降低。
2010年01期 v.24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82 ] |[引用频次:51 ] - 樊永军;闫伟;王黎元;
通过对九峰山自然保护区的专项调查,共获得大型真菌标本289号,根据Hawksworth和G.C.Alnsworth等(1983年)的分类系统,真菌中文名主要引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真菌名词及名称》和《中国真菌总汇》中使用的中文名,初步鉴定出95种,隶属于2个亚门4纲11目34科68属,其中食用菌49种,药用菌21种,毒菌12种,木腐菌32种,菌根菌5种;尚有部分标本因文献资料缺乏未能确定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补充。
2010年01期 v.24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12 ] - 姚玉璧;张存杰;万信;张秀云;石界;
应用气象观测资料和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地点、面积、发展趋势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候要素变化特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气温年际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大部分区域相对湿度略增、平均风速略减、日照时数减少。研究区域马铃薯晚疫病历年发病面积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发病面积比例以每年3.55%的速度增加。马铃薯晚疫病发病面积比例与5~10月马铃薯生长季相对湿度、降水量、气温等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负相关。降水减少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不利因素,气温增高、相对湿度增加、平均风速减小、日照时数减少均是有利的因素。当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气候变化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呈上升趋势。
2010年01期 v.24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1 ] |[引用频次:28 ] - 冯泽深;高甲荣;崔强;贺康宁;
低覆盖度时,灌木林的水平配置格局成为制约土壤风蚀的重要因素。以宁夏盐池县风沙区人工灌木林基地为试验区,研究了不同下垫面类型和不同配置格局的灌木沙障对风速、近地表输沙率和地表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林的防治土壤风蚀能力与灌木林的种类、高度和配置格局有直接关系:行带式配置能显著提高灌木林的防风效果,其中以沙柳林效果最佳;三行一带、平均高1.5m、行距1.5m、插深0.5m配置规格的沙柳沙障对地表土壤风蚀的控制效果最好,但防护范围限15倍带高以内;在行数一定的情况下,沙障高度越低,控制土壤风蚀能力越强。
2010年01期 v.24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9 ] - 王文瑞;伍光和;
按照旅游资源赋存条件、旅游地可进入性和旅游地空间竞争三个方面对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地开发的适宜性进行尝试性分析。研究表明:在沙漠旅游资源条件中,沙丘形态在影响沙漠旅游开发中起关键作用,而沙漠区规模对旅游开发影响不明显;夏季和秋初(即5至8月)的四个月是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地气候适宜期;而其它类型旅游资源与沙漠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提升沙漠旅游地的吸引力;虽现已开发的沙漠旅游地大多分布在沙漠区的边缘区,但有向沙漠腹地扩展的趋势,另外,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地开发中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比较明显,由此而导致的空间竞争问题较为突出。
2010年01期 v.24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26 ] |[引用频次:41 ] - 艾琳;卢欣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将草原生态旅游做出特色,是草原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必要性入手,论述了保护性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提升草原生态旅游的积极意义及开发策略。
2010年01期 v.24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97 ] |[引用频次:32 ] - 李文兵;南宇;
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在经历了20多年的实践后,依然没有进入正常轨道,该文从宏观视角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机制。研究认为,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主要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目的地间合作,历史文化是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的核心,以第二亚欧大陆桥为主轴的交通轴线是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的支持体系,利益分享是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的动力。
2010年01期 v.24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96 ] |[引用频次:4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