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兴民;曹仲波;
对陕西省108个县(区)的耕地资源指标和贫困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运用Excel软件和Supermap软件处理耕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指标。结论:1)陕西省耕地资源丰富县与贫困县相关性分析结果为无相关性;陕西省耕地资源禀赋与经济贫困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为无相关性;所以陕西省耕地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没有相关性。2)陕西省贫困地区分布特点:全省贫困县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耕地资源丰富县主要分布在陕北和关中的山区;耕地资源丰富且贫困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陕北和关中的山区;既非贫困县又非耕地资源丰富县主要分布在关中的平原地区。
2010年03期 v.2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6 ] - 张培峰;胡远满;赵明华;
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严重失调,贫困与环境恶化不断加剧,为了寻求乌兰察布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二者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人口、经济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环保与科技研发投资比例的大小通过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反馈,来影响资源的短缺程度和生态环境的质量;资源的种类、数量,环境的质量和承载力决定了该区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2010年03期 v.24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7 ] |[引用频次:11 ] - 荆治国;周杰;梁剑鸣;何忠;杨林海;
依据1997-2006年西安市城镇居民和非城镇居民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对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影响,旨在探寻引起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城市化驱动机制,以期为西安市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从1997年至2006年,西安市的人口城市化率由40.4%增加至45.7%,人均生态足迹从1997年的1.31hm2增至2006年1.64hm2,共增加了25%。人均生态足迹和城市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万元GDP生态足迹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采用二次多项式方法对人均生态足迹和与城市化率的关系进行了拟合。推算出当城市化率达到50.66%时人均生态足迹达到拐点,即人均1.74hm2。同样采用多项式方法对人均生态足迹和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拟合,推算出当人均GDP达到2.67万元时,人均生态足迹达到拐点,此时人均生态足迹为1.79hm2。结合西安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调控城市化进程,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加大新型能源的推广力度,不断推广高科技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建议。
2010年03期 v.24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8 ] |[引用频次:19 ] - 张沛;卞坤;徐境;
西北干旱区农村城镇化是该地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自身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条件,其发展与生态、资源关系的失衡和矛盾日益加深。在对西北干旱区农村城镇化发展进行多维度审视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和规划对策。
2010年03期 v.24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3 ] |[引用频次:4 ] - 李杰兰;陈兴鹏;
新疆是我国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历来是我国的西北屏障,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横贯新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新疆的开发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新疆的生态经济系统,对于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选取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等原始指标,运用能值分析的方法,对新疆1996-2005年的能值投入率(EIR)、净能值产出率(NEYR)、环境负载率(ELR)、能值-货币比率(EDR)、能值使用强度(ED)和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等9项指标的系统研究,以及与其他国家和部分地区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得出:要实现新疆的可持续发展,需重视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进口低能值、高能量的产品而输出高能值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能源利用高效率和系统的强势竞争力;新疆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的波动下降与新疆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关。因此,要实现新疆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经济增长和控制其对环境系统的压力,保持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平缓降低尤为重要,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2010年03期 v.24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34 ] |[引用频次:22 ] - 付建新;李玲琴;薛静;
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青海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定性方法分析青海省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的现状,再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青海省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表明青海省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是分形的。
2010年03期 v.24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9 ] |[引用频次:20 ] - 穆兴民;戴海伦;高鹏;吴燕;张琛;
陕北地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降雨侵蚀力是表征水蚀地区降雨侵蚀潜力的复合指标。系统分析降雨侵蚀力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陕北及其周边地区27站日降雨资料及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方法,分析陕北地区降雨侵蚀力季节差异、年际变化,绘制了陕北地区多年平均及其20世纪各年代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等值线,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知陕北地区水土流失规律、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03期 v.24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69 ] |[引用频次:56 ] - 侯钰荣;安沙舟;
应用遥感技术,从景观格局着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比分析塔里木河干流断流前、治理前、治理后三个阶段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1972年至2000年间,高覆盖度植被和水域面积逐年下降,低覆盖度植被面积增加最快;上、中游农用地有所增加,主要由高覆盖度植被和沼泽演变而来;下游由于河流断流,原有农用地被弃耕,变为荒地;(2)2000年至2006年间景观面积增加最多的是农用地,主要转移来源为沼泽、有林地、灌丛、草地;面积减少量最大的以低覆盖度植被最为典型,主要去向是水域和荒地;斑块数目增加最多的是农用地;(3)从1972年至2006年,整体景观斑块个数和斑块分维数都在增加,说明整体景观的破碎度和整体形状复杂程度在增加;(4)以1972年各景观类型为起点,经过生态治理,景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恢复,但恢复程度与起点相比还相差很远。
2010年03期 v.24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8 ] - 赵少华;邱国玉;秦其明;杨永辉;熊育久;
在近年来提出的两种温度劈窗算法中,研究采用Sobrino等(2003)的辟窗算法和NDVI阈值法获取地表比辐射率,并结合Mao等(2005)劈窗算法中对大气水汽含量的估算,反演了山西省三个时相的地表温度。从反演的LST分布图上发现,该反演算法与LST产品比较符合。同时以其中的一个时相为例,利用LST产品对反演的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反演值和产品二者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的误差值分别为1.08℃、0.16℃和0.75℃,其均方根误差RMSE达1.30℃,具有较高的精度,从而表明该法反演地表温度的可行性,并化简了地表温度遥感估算的难度,在不依赖于地面实测资料的情况下,可准确快速地大面积遥测农业环境温度,有助于监测农业旱情。
2010年03期 v.24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39 ] |[引用频次:21 ] - 冯瑶;慕彩芸;阿斯亚;
运用哈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对哈密地区的气候变化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哈密地区气温和降水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以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界,哈密地区气候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8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异常年份增加,表明气候变化越来越显著。
2010年03期 v.24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14 ] - 侯林春;彭红霞;李长安;
气候条件及其变化是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的最敏感、最活跃的因子,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也最为明显。然而,气候变化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上。在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特征;在空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不同地区的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气候特征。不同的连接区域的气候构成的气候变化序列可以替代同一个区域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序列,因为它们的变化都是连续的。基于此思想,选择气候条件明显不同的两个区域(分别用我国南方的和北方的两个省代替),分别模拟不同的气候条件利用现代的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生产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等定量方法,并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剔除耕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管理、地形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定量研究探讨气候变化(可能是渐变或跳跃性的突变转型)对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气候条件转好时,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减小;农业社会和农业产出状况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也减小;人们会有选择地耕种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较高的土地。当气候条件变差时,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增强;农业产出和农业社会状况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增大;人们更多关注农业人均产出水平和农村社会生产状况,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状况的关注严重减少。
2010年03期 v.24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1 ] |[引用频次:2 ] - 李岩;赵景波;
通过对清代开封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该时期开封地区的洪涝灾害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等级及其成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封地区从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清宣统三年(1911年)间的268a中,共发生洪涝灾害78次,平均每3.4a发生一次;轻度涝灾21次,占涝灾总数的26.9%;中度涝灾发生46次,占涝灾总次数的59.0%;大涝灾发生6次,占涝灾总数的7.7%;特大涝灾发生5次,占涝灾总数的6.4%;清代开封地区洪涝灾害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在1644-1780年之间,平均2.4a发生一次,为洪涝灾害最频繁阶段;第2阶段在1781-1870之间,平均5.3a发生一次,为洪涝灾害较少阶段;第3阶段在1871-1911之间,平均13.7a发生一次,为洪涝灾害最少阶段。涝灾频次变化显示,开封地区洪涝灾害从清代早期到晚期具有明显的波动递减的趋势。兰考县发生洪涝次数最多,其次为开封市。该地区洪灾类型可分为河决型、河溢型和降水型,河流容易决堤泛滥、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以及高度集中是该区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2010年03期 v.24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4 ] - 岳大鹏;董美云;
矿产资源开采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税收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环境税是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在我国逐步开征环境税是十分必要的。从矿产资源开采成本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环境税的构成,为环境税的制定、完善以及税收的用途提供了可靠依据。
2010年03期 v.24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5 ] |[引用频次:7 ] - 张晓琴;石培基;
以兰州市为例,探讨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和评价方法,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主要目标及权重,同时结合模糊优选理论模型进行健康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运用PSR模型将各要素指标联系起来,并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实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2000~2006年间兰州市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不高。
2010年03期 v.24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071 ] |[引用频次:105 ] - 蔺文静;王文中;陈德华;王贵玲;
结合我国北方城市区域水文地质背景以及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对照城市应急供水的地下水资源属性、应急供水属性、水源地建设条件以及环境影响4个属性指标层的内涵,利用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了北方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石家庄市为例,开展了石家庄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适宜性评价,对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宏观上反映区域地下水的丰富程度,对于开展地下水应急供水、确定北方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及实施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0年03期 v.24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3 ] |[引用频次:21 ] - 窦妍;侯广才;钱会;尹立河;王晓勇;
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下水的演化规律对于该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地下水动力场、水岩作用的角度,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都思兔河-盐池地下水系统的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应用PHREEQC软件计算出矿物饱和指数。研究表明:该地区地下水随着水流方向,地下水的水质发生明显的改变,并且水化学类型也呈现出了由HCO3型水向Cl型水转化的较强的规律性变化。总体上,水岩作用为石膏、萤石、菱铁矿的溶解以及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沉淀作用。
2010年03期 v.24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3 ] |[引用频次:39 ] - 巴建文;闫成云;
河西走廊平原区北部及部分山前地段浅层地下水氟含量高,以该水为饮用水源的当地居民氟中毒病较为严重。平原区地下水氟含量在平面上由南到北呈现出从低氟水到高氟水的区域性水平分带规律;在垂向上,细土平原高氟水带浅层水氟含量较高,下部分布质与量均佳的中低氟承压水,呈现为上高下低的规律。平原区周围含氟矿物与氟矿物及深层循环地下水为氟的主要物质来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干旱气候,封闭的北部低洼地形及水化学环境等综合因素促成了氟的富集。
2010年03期 v.24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13 ] - 田华;王文科;荆秀艳;邓林;
氚同位素作为一种理想的示踪剂被广泛用于地下水循环研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53-2003年降水氚浓度恢复结果,结合活塞与全混模型得出地下水系统的平均滞留时间,并估算地下水系统的平均更新速率。结果表明:从冲洪积扇到冲洪积平原沙漠区地下水的年龄逐渐增大,滞留时间增长,更新能力变弱。不同地下水系统其更新速率差别较大,其中平原区潜水水流系统氚值最高,地下水的年龄在30年左右,更新速率在6%左右,更新速率最大,地下水更新能力最强。
2010年03期 v.24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15 ] - 董维红;林学钰;张博;胡颖华;焦珣;
利用2008年8月所采集的29件浅层地下水样品的水质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南区块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及地下水污染源,结果表明:苏里格南区块浅层地下水中总溶解固体(TDS)含量较低,且基本上未受到有机物污染,但存在大肠菌群、亚硝酸盐氮、氨氮、硝酸盐氮以及金属锰、铁超标的现象;浅层地下水中大肠菌群的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人蓄粪便,而地下水中"三氮"的污染源主要为农药化肥及人蓄粪便;浅层地下水中铁、锰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土壤中铁、锰的本底值较高。
2010年03期 v.24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7 ] |[引用频次:11 ] - 魏新民;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必然结果,通过分析隋唐以前人为诱因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中所产生的反面影响,结合这一时期历史上人类活动,深入揭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首先应该确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其次应该注意到环境的改造与人的改造同步进行,而且也应该明确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恢复是一项长期的、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工程。
2010年03期 v.24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9 ] - 白祥;金海龙;钱云;
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首倡创建绿洲学以来,绿洲研究在我国获得了蓬勃发展。针对所搜集的2000-2008年我国期刊发表的绿洲学文献1245篇、著作17本,分不同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近十年来绿洲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为我国绿洲学者了解和把握中国绿洲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2010年03期 v.24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6 ] - 陈稳亮;
大遗址属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化资源。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地处农村腹地的区位环境使得村落型大遗址避免了高强度城市建设的扰动。然而是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封闭、欠发达的区域环境也使得村落型大遗址在其保护进程中面临考古工作不足、展示理念陈旧、管理体制落后等诸多挑战。因此,以雍城遗址为例,在深入分析遗址保护现状与破坏因素的基础上,对雍城遗址保护进行了问题诊断,并结合农村区域的环境资源特性与雍城实际状况对雍城遗址的保护进行了对策研究,以期对推进村落型遗址的保护进程有所助益。
2010年03期 v.24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02 ] |[引用频次:42 ] - 何昭丽;海米提·依米提;王松茂;丁培毅;
从人力资本投资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入手,以全国平均状况为参照标准,通过对比实证分析了新疆人力资本投资对其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改善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些建议。
2010年03期 v.24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90 ] |[引用频次:13 ] - 陈砺;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旅游资源特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新疆石河子地区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其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新疆石河子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独特性,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在此基础上对新疆石河子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了等级划分。
2010年03期 v.24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1 ] |[引用频次:21 ] - 蒋玉华;杜卫红;
旅游形象定位必须紧紧抓住旅游资源特色、环境背景、人文脉络以及当今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的趋势。以呼伦贝尔市的地脉、文脉、旅游资源及市场感应为研究基础,以呼伦贝尔现在的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宣传口号为研究对象,对呼伦贝尔旅游形象定位及宣传的主题口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010年03期 v.24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21 ] |[引用频次:14 ] - 李杨;刘艳;张璞;
利用1981~2003年逐月NOAA/AVHRR NDVI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沙漠南缘绿洲沙尘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3年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覆盖面积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植被覆盖程度较高的区域分布在沙漠中部和西部,同时,这里也是23年来植被覆盖程度显著增加的区域;春、夏季植被覆盖与沙尘天气日数之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夏季植被覆盖程度与沙尘天气日数之间的负相关最为显著。这说明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覆盖程度与其南缘绿洲沙尘日数间存在负耦合关系,植被覆盖是影响沙尘天气发生及其强度的因子之一。
2010年03期 v.24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5 ] - 李昌凌;李文军;
掌握草原植被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是制定合理畜牧政策和策略的前提。分别利用Mann-Kendall方法和ENVI软件对苏尼特左旗1982-2003年的NDVI数据进行了趋势分析和空间比较。结果显示:1982至2003年,苏尼特左旗地表植被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并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大部分区域生物量呈现较大年际波动,波动程度由东北向西南递増,其中旗东南部波动较小;从多年平均来看,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呈东北向西南的递减梯度;生物量的空间差异相对80年代而言,在90年代维持在较低水平,2000年左右显著回升。
2010年03期 v.24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8 ] |[引用频次:17 ] - 许冬梅;刘彩凤;谢应忠;王堃;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地、盐化丘间低地和缓坡丘陵梁地4种不同生境的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从缓坡丘陵梁地,经盐化丘间低地、固定半固定沙地到流动半流动沙丘,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减少,一年生草本植物及沙生灌木、半灌木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下降。
2010年03期 v.24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18 ] - 张莉;吴斌;丁国栋;张宇清;
采用土柱法对毛乌素沙地沙柳与柠条的根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沙柳与柠条均为主根型植物,沙柳的水平根更为发达。三年生沙柳根系水平分布在距树基160cm范围内的土层中,距树基0~40cm范围内根系分布最多,占总根量的78.73%;柠条根系水平分布在距树基60cm范围内的土层中,占总根量的78.58%。沙柳根系垂直分布在60cm土层以上,而柠条根系垂直分布在30cm至90cm土层之间。
2010年03期 v.24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9 ] |[引用频次:67 ] - 徐刚;尹林克;段士民;谭勇;
对奇台沙拐枣(Calligonum klementzii)自然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依据自然植物群落特征对异地重建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自然群落特征数量指标中,优势度、重要值、多度、频度、高度、生活型、生长型是决定重建群落特征的主要参考指标。(2)奇台沙拐枣重建植物群落理论最小种植面积为2286-2857m2;主要物种数为10种,其中小乔木2种,灌木3种,草本5种;重建群落优势种奇台沙拐枣、梭梭(Haloxylon mmodendron)、羽状三芒草(Aristida pennata)最小物种保存数分别为96-120株、40-80株、120-240株;种群年龄结构按自然群落模式配置。
2010年03期 v.24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0 ] - 贺丽萍;李志忠;孙彦楠;高慧敏;周世权;
鄂尔多斯共有主要蜜源植物34种,辅助蜜源植物29种。但对其分布面积、数量及生物学特性方面缺少资料,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0年03期 v.24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3 ] - 赵鹏武;海龙;宋彩玲;苏日娜;周梅;魏江生;王树森;
倒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独特的生态功能。对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倒木进行研究,发现平均每块样地共有兴安落叶松和白桦倒木32株,总材积为14.92m3,大约165m3/hm2,兴安落叶松占78%。研究认为,在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兴安落叶松的浅根性生理特征是影响倒木输入的内在原因;风和多年冻土是影响倒木输入的重要生态因子。由于大兴安岭林区低温高湿的环境,倒木分解非常慢,其中Ⅱ、Ⅲ级腐烂级倒木的现存量最多,兴安落叶松倒木的分解常数是0.0136/a(R2=0.9557),白桦为0.3508/a(R2=0.8789)。倒木的产生为森林经营管理提出了警示,预示达到成熟年龄的林分要及时进行抚育渐伐,避免树木心腐而浪费资源;同时,倒木的发生及其分解产生了很多重要作用和病虫害以及森林火灾隐患,应进行合理地管理利用。
2010年03期 v.24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1 ] |[引用频次:36 ] - 韩剑萍;李秀萍;李新文;
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兰州市1982-2004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总产值)及其影响因素如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灌溉条件、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等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近20多年来各因素对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影响和作用,对促进兰州市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03期 v.24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5 ] - 严俊霞;李洪建;尤龙凤;
采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连接6400-09土壤叶室,于2005年1月至12月对太原盆地夏玉米农田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同时测定了土壤温度和水分,目的是了解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比较明显的日变化,晚间维持在较低水平,最低值在凌晨5:00左右,随后开始上升,最大值一般在11:00-15:00之间;同时土壤呼吸速率也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较低,盛夏秋初较高,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2月。土壤呼吸速率与0-10cm的土壤温度关系显著,剔除土壤水分胁迫时的测定数据后,土壤温度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29%(直线函数)、41%(指数函数)、44%(Lloyd&Taylor函数);标准化前、后土壤呼吸与土壤水分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剔除水分胁迫后的Q10为2.32,R10为2.23(指数方程)、2.67molm-2s-1(Lloyd&Taylor方程)。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结合在一起进行土壤呼吸预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48-52%。玉米农田的年土壤呼吸总量为1.476kgCm-2。
2010年03期 v.24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02 ] |[引用频次:55 ] - 李禾;吴波;杨文斌;张武文;崔力强;刘静;
对毛乌素沙地不同飞播年限的4个播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盖度、重要值以及生活型的研究和分析,说明飞播对沙地退化植被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分析表明:飞播后飞播植被盖度随时间逐年增加,由14%增加到33%,说明飞播后植被得到良好的恢复;飞播后在不同的沙丘部位植被盖度各不相同,但是随着飞播年限的增加沙丘各部位的盖度相差不大;各飞播植物种的盖度和重要值随飞播年限的增加而变化,在飞播后的24年中呈现出不同的消长动态。飞播改良了沙地土壤的性质,使多年生和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群落中得以生长,随着飞播年限的增长,飞播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群落更趋于稳定。
2010年03期 v.24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15 ] - 张秀卿;
通过野外和室内不同梯度固体水处理盆栽实验(自然模拟),分析了固体水对苗木生长作用效应,结果表明:固体水可提高苗木根系土壤含水率、苗木成活率、生物量及光合速率、减少蒸腾速率,从而保证苗木良好的生长;从室内不同梯度固体水处理盆栽实验得出,经过两个月连续干旱,维持根系周围土壤的水分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1000g、750g、500g、250g固体水;环境因子对野外苗木的光合蒸腾速率的影响明显于对室内盆栽苗木光合蒸腾速率的影响;各树种由于其不同的生理生态特征,因而对固体水的适应性不同,这方面内容需进一步研究。
2010年03期 v.24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