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天山北麓绿洲自然适宜性研究

    颜明;许炯心;

    从自然角度出发,以行政区为单位,勾绘出天山北麓11个绿洲,考虑水土资源、气候、自然灾害四个方面对绿洲发育的正负影响,提取11项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从优到差加权计算,计算出绿洲之间的总体相对适宜值,总体上表现为:玛纳斯和昌吉的相对适宜值较高,奇台和精河的值较低,并结合各绿洲的地域特点进行横向比较:绿洲规模主要受水资源总量的控制,其质量的差异更多的受到地貌、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2010年06期 v.2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6 ]
  • 河南省粮食生产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研究

    贺振;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的粮食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河南省29年粮食产量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进步和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主要成分。根据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提出了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和对策,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0年06期 v.2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13 ]
  • 内蒙古苏里格南区块天然气开发生态影响预测研究

    秦卫华;王会;刘坤;李道进;田红;

    苏里格南区块气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的毛乌素沙地腹地,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通过工程分析,天然气开发必然会对区内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和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两个方面。为科学预测其生态影响,先后对项目区进行了自然植被和鸟类实地专项调查,查明了自然植被的种类、类型和分布,并首次在项目区发现了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的繁殖种群及其主要分布区域,结合工程资料,预测了生态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减缓影响的生态保护措施和建议。

    2010年06期 v.24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2 ]
  • 基于能值理论的艾比湖地区生态足迹分析

    谢霞;王宏卫;;

    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之上,采用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博州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衡量了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能值生态足迹方法采用了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等较为稳定的参数,将人类对各种资源的利用转换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更能真实的反映研究区域的特征。使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得到,研究区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6.94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37hm2,人均生态赤字为6.111hm2。与传统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结果一致,研究区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2010年06期 v.24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17 ]
  •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质量评价研究

    刘燕;刘康;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特殊的生态背景,并咨询专家意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可以综合反映该区域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干扰影响的指标来构建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通过对研究区生态质量背景、生态脆弱度、人类干扰度和人类适宜度的计算分类,最终算出研究区各县的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值,并归为不同评价等级。以期为黄土高原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10年06期 v.24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12 ]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承载力分析——以民勤绿洲为例

    刘晓荣;曹方;杜英;马燕玲;

    采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民勤绿洲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民勤县2005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744hm2,2006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636hm2,人均生态赤字有所降低,但民勤县仍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状态。

    2010年06期 v.24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0 ] |[引用频次:12 ]
  • 民勤县生态承载力动态趋势与驱动力分析

    岳东霞;巩杰;熊友才;宋雅杰;

    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双重驱动下,民勤县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民勤县生态承载力动态趋势的定量评价和驱动力分析对于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生态承载力时间动态趋势评价方法,建立了民勤县1990-2007年18年间生态承载力供给与需求的时间动态趋势模型,对其趋势的变化速率与剪刀差进行了定量评价,预测了各项指标2008-2017年10年间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导致该趋势变化的自然与人文因素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民勤县过去18年间人均生态承载力供给和需求呈差异不断增大的反向发展趋势,其中人均生态承载力需求加速增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供给加速降低,供求趋势的剪刀差呈持续增大趋势,年均增长率达7.12%;其间,全县可载人口数持续降低,至2007年,民勤县可载人口数降至16.5万人,超载人口数增至14.7万人;未来10年内民勤县的生态承载力供求矛盾将呈不断加剧的态势,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将日趋严重。导致民勤县生态承载力供求矛盾不断加剧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水资源日益匮乏、土地生产力不断降低、人口压力持续增大,人口消费量急剧增长,消费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等等。

    2010年06期 v.24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74 ] |[引用频次:29 ]
  • 阿拉善沙漠地质遗迹全球对比及保护行动规划

    张国庆;田明中;刘斯文;耿玉环;郭婧;

    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气候条件形成了阿拉善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主要地质遗迹有沙丘(沙山)、沙波纹,沙漠湖泊、戈壁、峡谷、花岗岩风蚀地貌、阿拉善奇石等,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以沙漠地质遗迹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文中对阿拉善沙漠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全球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阿拉善地质遗迹主要有沙漠分布面积大、景观丰富,沙漠湖泊多、水源条件好,鸣沙区面积广,高大沙山分布密集,与文化遗产关系密切等主要特征。在全球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行动规划,认为主要应从沙漠形成演化与全球变化、沙漠地质遗迹与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从乡土科普、教学实习等方面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出了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构想,对其拟建地质公园概况、地质遗迹分级保护开发等进行了总体规划。

    2010年06期 v.24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12 ]
  • 北京市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分析及遗产廊道网络构建

    王思思;李婷;董音;

    遗产廊道是融休闲游憩、文化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地区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法,构建遗产廊道网络对于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实现宜居城市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判别北京市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线性文化遗产,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遗产的空间结构和遗产廊道适宜性,并提出遗产廊道网络的概念规划和保护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空间分析的遗产廊道网络可以高效地保护遗产资源,并提高遗产的空间可达性。

    2010年06期 v.24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07 ] |[引用频次:109 ]
  • 新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刘月兰;李豫新;

    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新疆1978~2006年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模型和宏观经济模型分别测算了各产业以及产业变动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还较低。需要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0年06期 v.24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25 ] |[引用频次:21 ]
  • 南疆和田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以北部绿洲区为例

    刘海涛;李绣东;买买提;张向军;王仁春;

    应用和田地区六个代表气象站1960-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累计距平、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49a来和田地区气温、降水、相对湿度三要素年及四季的时空变化、突变及周期特性,结果表明:(1)自西向东呈现出气温下降、降水减少、湿度减小的分布规律;(2)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呈线性增暖、增多、增大的变化趋势,尤以冬季气温增暖、相对湿度增大,夏季降水增多较为明显;(3)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和年际周期变化,年际周期尺度较年代际振荡复杂且时期性明显;(4)49a来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均有突变发生,各要素年、季突变点及突变性有差异;(5)三要素之间,气温与降水、气温与相对湿度成反相关关系,降水与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关系。

    2010年06期 v.24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10 ]
  • 平凉黄土高原沟壑区最高最低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王若安;

    利用平凉黄土高原沟壑区7站1959-2008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了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的长期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Mann-Kendall法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与全球和全国变暖趋势一致,气温日较差与全国减小趋势相反;气候的变化过程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气候偏冷期,80年代开始转暖,90年代明显变暖;最高、最低气温分别在1999年和1994年发生变暖突变。

    2010年06期 v.24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2 ]
  • 环境空气质量动态变化规律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梁淑轩;吴虹;李占臣;郑军;董志民;

    运用模糊数学法以保定市为例,对2002年至2007年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SO2、NO2、PM10作为评价因子,通过计算权重系数和隶属度对环境空气按照年度、季节、采暖期非采暖期分别计算。评价结果表明:保定市环境空气质量呈现逐年好转,SO2、PM10依然是保定市空气质量的制约因子,且NO2的权重逐步上升。

    2010年06期 v.24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5 ] |[引用频次:50 ]
  • 能源消费状况对延安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

    寇栓虎;杨荣;

    以1993-2003年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介绍了延安市市区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将上述变化特征与延安市近年来的能源消费状况相对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延安市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延安市的煤烟型污染已得到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延安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2010年06期 v.24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6 ]
  • 兰州市尘暴过程中降尘粒度特征探析

    管清玉;潘保田;李琼;帕提古丽·依明;潘俊斌;

    通过对兰州市两次强度上有较大差异的尘暴样的采集、粒度分析及其与自然降尘样的对比研究,揭示出兰州市尘暴降尘粒度特性的一些细微特征。不论是自然降尘样还是尘暴样,皆以4~63μm的粉砂为主,说明粉砂粒级的颗粒是兰州地区自然降尘与沙尘暴所携带的主要组分;虽然含量甚微,但是尘暴样中存在近源低空气流所搬运的粒径(181.97~724.44μm)较大的粗颗粒物质。在粒径-体积百分含量曲线上,尘暴样基本上为三峰分布模式,区别于自然降尘样的双峰模式。同时,尘暴样具有向粗、细颗粒区间(尤其是细颗粒区间)延伸并富集的特点,尘暴强度越大,其延伸富集的程度也越明显,而且,随着尘暴强度的增大,其主峰的众数粒径呈减小趋势。

    2010年06期 v.24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10 ]
  • 黑河流域近2000年的旱涝与降水量序列重建

    任朝霞;陆玉麒;杨达源;

    黑河流域有大量近2000年来旱涝史料记载资料,通过提取和处理旱涝记载信息,建立近2000年来的旱涝等级序列。利用统计分析得到黑河流域近2000年来旱涝阶段。近40年旱涝灾害与降水量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92,建立旱涝等级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关系,依据黑河流域近2000年的旱涝序列重建2000年来降水量序列。得到结论:从1~5世纪降水量不断增加,5~15世纪降水量不断减少,15~20世纪降水量不断增加。

    2010年06期 v.24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2 ] |[引用频次:19 ]
  • 松嫩平原西部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

    任春颖;张柏;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

    选取吉林省通榆县为研究区,以1986年-2006年4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近20年来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气象、人口等多源数据资料解析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耕地、草地和盐碱地是通榆县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近20年来,耕地面积增加了近53%,草地面积则减少了1165km2,耕地与草地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过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是明显减缓的;耕地以向周围区域扩展的方式不断增加,分布于中部和南部、西北部的草地则连片消失;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是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形成的基础,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政策和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等人为因素则是影响和控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的主导驱动力。

    2010年06期 v.24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3 ] |[引用频次:36 ]
  • 用GPS遥感资料分析大气水汽特征及与降水的关系

    苏立娟;达布希拉图;卢士庆;邓晓东;闫宾;

    在呼和浩特及二连浩特布设三套双频GPS做水汽观测实验,首先对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检验,证明三个观测站数据有效可靠。其次利用2008年1-10月的观测数据对两站的水汽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站均表现为夏季平均水汽含量最大,达到25mm左右,秋季次之,春季第三,冬季含量最少,仅5mm左右甚至更低。第三,与探空计算的水汽值进行了对比,GPS反演的水汽高于探空计算值,在呼和浩特站大约高2mm,在二连浩特站高4.996mm。第四,分析发现水汽同本站月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且在降水发生前后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010年06期 v.24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11 ]
  • 艾比湖水位变化对湖滨湿地盐渍化的影响研究

    刘永泉;王晓峰;吴颜;

    通过比较2000~2005年艾比湖水域及湖滨盐渍化土地的变化特点,分析了艾比湖水位变化对湖滨湿地盐渍化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方式。发现个别年份艾比湖水位上升所形成的大水面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原有的盐渍化土地而使盐渍化总面积减少,但水位急剧上升同时也是导致湖滨土地盐渍化面积扩大、程度加剧的根本原因。要想减轻艾比湖湿地盐渍化程度加重所带来的危害,保证艾比湖拥有一个稳定的水位是根本的出路。

    2010年06期 v.24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9 ] |[引用频次:17 ]
  •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风蚀量的研究

    郑兵;吕伟;姚洪林;海拉苏;张连根;孟令东;

    在对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多伦县沙漠化土地调查中,就其风蚀地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不仅论证了风蚀地貌的形成、类型和分布,而且实测了不同类型区的风蚀量数据。并采用克拉瓦洛维克的风蚀强度公式计算了该地区风蚀量的理论值。以测定数据为基础,研讨了增加地表粗糙度的方法及防止或减缓风蚀的有效途径,并且具有在同类地区示范推广作用。

    2010年06期 v.24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13 ]
  • 格尔木地面、低空风场特征分析

    祁贵明;王发科;贺海成;李海凤;李月高;

    利用格尔木地面和探空风速、风向资料,对格尔木风场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各季平均风速的日变化较为明显;年内各月之间平均风速变幅不大;大气边界层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低空风速的垂直变化一日中只有07时平均风速基本上随高度增加而稍有增大。格尔木常年以西风为主导风向,其次是西西北风和南西南风,各风向下的平均风速玫瑰图春、夏、秋、冬及年很相似,均以偏西风最大,偏东风次之。格尔木常年以w为主导风向,其次是wws风和sws。日变化中10~17时为一日中较大时段,20~23时为一日中较小时段。小于1.5m/s和1.5~3.0m/s的风速频率高,风速较大有利污染物的扩散。

    2010年06期 v.24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7 ]
  • 新疆奎屯河流域枯季径流频率分布选型与计算

    徐东泽;王晓峰;叶茂;杨晓娟;

    枯水径流频率计算对于水资源评价、环境水利及工程水文分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依据奎屯河流域三条主要河流1959-2006年48年径流序列资料,采用PPCC检验法对我国常用的5种水文频率分布线型进行检验,以选择适合奎屯河流域的最优线型。结果表明:奎屯河流域内三条最大的河流的代表性水文站最小月枯水序列和各时段枯水序列的枯水径流频率分布都是以P-Ⅲ型曲线最优,但流域内其它个别水文站也有以其它线型最优。最后对三条主要河流最小月和最小3个月枯水径流频率采用P-Ⅲ型曲线进行了计算,得出不同保证率的枯水径流。

    2010年06期 v.24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3 ]
  • 呼伦贝尔盟草原植被覆盖状况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李营;张峰;王桥;

    以呼伦贝尔盟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8~2008年4~10月的SPOT_VGT数据、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植被指数(NDVI)动态变化监测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8至2008年期间,呼伦贝尔盟草原以草地为主的地区、草地-耕地过渡区、草地-林地过渡区的草地覆盖状况呈现先减后增趋势,但草地-耕地、草地-林地过渡区的林地覆盖状况变化不大,研究区2008年植被覆盖要小于1998年;同时,低植被覆盖区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研究区存在大范围、严重的退化现象,尤以西部的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最为严重,研究区沙化面积增大,生态系统恶化,生态系统脆弱性更加突出。

    2010年06期 v.24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18 ]
  • 不同保护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群落生物量及能量功能群构成的比较

    高伟;鲍雅静;李政海;梁存柱;王海梅;

    基于野外调查数据,结合能量功能群分类方法,对不同围封年限(围封4年,围封9年,围封29年)及不同利用方式(放牧、割草)影响下羊草草原的生物量、根冠比及不同能量功能群优势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围封使得群落地上、地下总生物量增加,并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渐趋稳定。相比围封保护,放牧和打草利用均会使群落根冠比变大。5个样地比较,放牧退化对群落的能量功能群构成影响较大,相比其他样地,低能值植物功能群优势度明显增加,而中能值和高能值植物功能群则明显下降。几个围封样地和打草场样地之间则没有显出规律性变化。相比重度放牧而言,围封和打草这两种利用方式都可以使羊草草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对于围封而言,围封3-5年后对羊草草原加以适度的利用对草原保护和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2010年06期 v.24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3 ] |[引用频次:43 ]
  • 基于MODIS数据的湟水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王兮之;粱钊雄;

    利用2001年~2008年250m分辨率的MODIS-NDVI数据,并结合湟水流域的地形特征数据,对流域内8年来植被覆盖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8年来湟水流域植被覆盖总体呈下降趋势;大通河流域以高植被覆盖区和较高植被覆盖区为主,湟水干流以高植被覆盖区、较高植被覆盖区和中度植被覆盖区为主;基于地形特征的湟水流域植被覆盖分布差异显著,脑山区以高植被覆盖区和较高植被覆盖区为主,浅山区以较高植被覆盖区和中度植被覆盖区为主,川水区以中度植被覆盖区和低植被覆盖区为主。

    2010年06期 v.24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15 ]
  • 五种绣线菊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资源评价

    邢燕红;燕玲;岳秀贤;

    采用GB/T8312、GB/T8313、GB/T8314、GB/T5009.13、GB/T5009.12、GB/T5009.18等方法对土庄绣线菊等五种绣线菊属植物的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铜、铅、氟等11种化学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土庄绣线菊叶与柳叶绣线菊叶中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茶用成分均优于砖茶,铜、铅、氟等微量元素含量显著低于砖茶,是替代砖茶的优良种源。此项研究为绣线菊属植物资源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填补了内蒙古缺少茶资源的空白,也为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0年06期 v.24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13 ]
  • 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特性研究

    公延明;胡玉昆;阿德力·麦地;李凯辉;高国刚;尹伟;

    以新疆天山南坡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分量分析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标,分析了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重要值为参数通过主分量分析(PCA)对样方进行排序,得到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4种类型群落;随着植物群落的逆行演替,优良牧草盖度、高度、频度等呈递减趋势,杂类草表现为增加趋势,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丧失。未退化阶段群落羊茅(Festuca ovina)、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为优势种,随着退化加重,天山赖草(Leymus tianschanicus)、委陵菜(Ptentilla spp.)等在群落中占主导地位,地下芽根茎型草本植物逐渐代替地面芽密丛型禾草植物成为群落优势种。

    2010年06期 v.24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3 ] |[引用频次:37 ]
  • 晋西黄土丘陵区植被生态需水研究

    武永利;马雅丽;栾青;

    以水量平衡关系为理论基础,采用1961-2007年晋西黄土丘陵地区14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在GIS技术支持下估算该地区的植被需水量,分析植被需水量的时空变化以及缺水量。研究结果表明:晋西黄土丘陵地区现有植被适宜需水量为40.759×108m3,最小生态需水量为24.784×108m3,从北到南呈递增趋势;适宜和最小亏缺水量分别为5.581×108m3和0.414×108m3,区域分布是中部最多,南部次之,北部最少;植被生态需水和缺水表现出不同的年变化和月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规律。生态需水量与亏缺水量的计算结果为改善晋西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植被资源,提高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提供参考依据。

    2010年06期 v.24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9 ]
  • 内蒙古呼伦湖沉积物营养元素分布及环境污染评价

    李卫平;李畅游;张晓晶;史小红;李兴;杨文焕;

    对呼伦湖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营养元素(TN、TP和TOC)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表层沉积物进行了营养元素的环境评价和重金属的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新开河、乌尔逊河及克鲁伦河入湖点(A10、F9、I2)营养元素的含量均低于其它采样点,且TOC与TN和TP的环境行为近似,说明TN和TP的沉积与生物有机质的沉积相伴随;呼伦湖沉积物碳氮比的均值约为10.2,说明内、外源有机质基本达到平衡状态。通过对沉积物的环境污染评价发现,呼伦湖沉积物有机污染较轻,仍处于较清洁状态,但有机氮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地积累指数评价显示,主要污染元素为Cd和As,Hg、Cu和Zn属于无污染状态。

    2010年06期 v.24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6 ] |[引用频次:10 ]
  • 基于径流量模拟的渭河流域有机污染负荷削减方案研究

    赵串串;王晓昌;马宏瑞;张荔;

    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GBHM2),基于GIS/RS平台,按照渭河流域现状地理、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条件和2004年社会经济情况,构建了模型需要的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模拟了研究区域渭河流域现状条件下,9个子流域日径流量的变化,取得了满意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分析了流域工业与生活污染源CODCr在各模拟子流域中的分布情况,结合流域丰、枯水期CODCr这一特征指标的变化,同时考虑了流域点源与面源有机污染负荷的影响,确定了各模拟子流域年CODCr污染负荷消减系数,实现流域水环境功能目标,流域模拟年CODCr污染负荷削减总量为15.7万t。

    2010年06期 v.24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4 ]
  • 秸秆覆盖对农田黑土春季地温的影响

    张少良;张兴义;于同艳;隋跃宇;刘晓冰;

    通过黑土区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度对太阳反射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进而探讨了其对土壤温度的调控作用。在作物出苗前,秸秆覆盖度免耕(覆盖度70%)>少耕(覆盖度10%)>旋松(覆盖度0%)。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少耕和旋松的累计反射强度依次递减,反射辐射强度越大土壤温度越低;免耕具有较高的质量含水量,质量含水量均与地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010年06期 v.24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33 ]
  • 青藏高原东缘十字花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

    巩红冬;

    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十字花科藏药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十字花科藏药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统计,共有17属18种,占青藏高原东缘藏药植物总种数的2.73%。为此对青藏高原东缘十字花科藏药植物区系及药用价值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一些建议。

    2010年06期 v.24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13 ]
  • 不同配置城市防护绿地中胡杨构型特征

    杨小艳;尹林克;姜逢清;胡秀琴;

    应用枝系构型理论,研究了胡杨在克拉玛依市防护林中的分枝构型的特征,并重点针对3种配置类型: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胡杨×银白杨(Populus alba L.)和胡杨×白榆(Ulmus pumila L.),分析了胡杨分枝构型在不同配置中的变化。结果表明:防护绿地中胡杨不同部位(树冠)构型格局中,各级分枝长度数值和各级分枝角度数值从上到下均表现为逐渐变大的趋势;不同配置类型对胡杨构型特征(主要表现在分枝角度和分枝长度两个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力大小依次为胡杨×银白杨、胡杨×白榆、胡杨×沙枣。

    2010年06期 v.24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8 ]
  •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种子库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

    李志强;王明玖;陈海军;孙熙麟;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野外随机定点取样与室内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围封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垂直结构、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以及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各试验区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占种子库总密度的87%~96%;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种子库总密度减少,同时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相似物种数减少,种子库组成的相异性增加;轻度放牧对土壤种子库中一二年生草本所占比例影响较小,而中度和重度放牧使土壤种子库中一二年生草本所占比例增加;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

    2010年06期 v.24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2 ] |[引用频次:28 ]
  • 内蒙农牧交错带家畜品种改良可行性分析——以克什克腾旗经棚镇为例

    李艳波;李文军;

    引入外来品种改良牲畜被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手段,但对其在生产基础差、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小农户生产系统中的适用性却缺乏分析,因而,盲目推广改良可能危及牧民生计,进而导致生态破坏。以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赤峰市克旗的家畜改良为案例,通过入户访谈,在识别其畜牧业生产系统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家畜改良的效果、可行性条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在小农户生产系统中,家畜品种改良并不能提高限制性资源的生产率,而且增加了农户面临的生态风险和市场风险,改良是否可行取决于外部环境能否有效地改善其对限制性资源的利用及平衡风险,尤其是提供稳定的饲料和畜产品市场,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技术及金融保障。

    2010年06期 v.24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7 ]
  • 西部县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构思——以甘肃省武山县为例

    王立安;郭晓东;李亚兵;

    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文化生态旅游非常适合人文旅游景观富集,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西部地区开展。基于甘肃省武山县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分析与评价,对该地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提出了构想,以期对西部县域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思路。

    2010年06期 v.24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10 ] |[引用频次: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