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小杉;高吉喜;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农业资源的投入、产出以及进出口结构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当前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化肥、农药、机械等工业辅助能的能值投入已占了农业生产能值总投入的70%以上,以致耕地退化、农田生态系统恶化形势加剧;畜禽、水产养殖已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在农产品进出口方面,已由最初的农产品能值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农产品年能值消费量的5.5%需从国外进口,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加大;出口农产品能值占国内农产品产出能值总量的2%,畜禽产品、水产品出口成为核心农产品出口物资,为供应世界农产品市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规模化养殖引起的环境污染却日趋严重。尽管20多年来农业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但13亿人口对农产品巨大的需求量仍使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压力。
2010年07期 v.24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25 ] |[引用频次:37 ] - 曹颖轶;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宁夏1995、2000、2006年相关数据,借助Arcview软件制图分析了宁夏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并从宁夏工业布局演变和工业化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及特点。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宁夏经济初显空间集聚效应,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宁夏经济空间结构与工业化、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存在内在的联系和耦合关系,其中工业发展,尤其是矿业是宁夏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经济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原因。
2010年07期 v.24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7 ] - 吴兵兵;陈燕;李辉;王希强;张建明;
利用能值方法对省域内部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应用奥德姆(H.T.Odum)创立的能值方法,定量分析宁夏五个地级市生态经济系统内的物流和能流,并对各城市的能值指标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各城市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主要是一种高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各市应在加强循环经济建设的同时,扩大开放程度,发展各自特色产业,形成互补机制,从而促进全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010年07期 v.24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7 ] - 魏丽华;任志远;王丽霞;
根据近年来西安市辖区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到,西安市辖区耕地面积迅速减少,人均粮食占有量严重不足,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并利用AR IMA模型对西安市辖区的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进行了预测。通过预测和分析得到2020年该地区的人口-耕地-粮食资源矛盾更加的尖锐,因此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2010年07期 v.24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2 ] - 郭晓佳;陈兴鹏;张满银;
以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选取能够充分反映人地系统的主要能值指标,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1985~2005年人地系统的物质代谢和生态效率(即可持续性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1年来,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产出效率不断降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值废弃率、环境负荷率均呈持续增长趋势;人口与环境的矛盾不断激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降低。最后,在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人地系统演变的趋势进行了简要预测及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向和措施。
2010年07期 v.24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5 ] |[引用频次:13 ] - 张洁;李同昇;王武科;
在建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度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以2005年渭河流域干流地区48个区县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分析了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和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指标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本地区资源环境的主要方面,SO2、COD排放量、地区年用水量、已建设用地是目前制约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渭河流域耦合度的空间分布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呈正相关,2005年本地区耦合度的空间分布以拮抗型为主,低水平耦合次之。
2010年07期 v.24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1 ] |[引用频次:19 ] - 高礼;王文华;
宁夏是我国西部省份之一,其跨越式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文中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分析了宁夏1990-2007年的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U+弱倒U型,但曲线特征并不稳定;其倒U型EKC转折点有可能继续右移。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长,尚未到达转折点。在研究的基础上,为宁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2010年07期 v.24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12 ] - 欧阳玲;
以位于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具有典型性的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根据实地调查的大量农户数据,基于微观视角对村域近15年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母子山村总人口呈减少趋势,由1990年的1388人减少到2008年的1188人;外出人口由1996年的45人急剧增加到2008年的237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有所下降;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大量的人口流出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该地的人地矛盾;但其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0%,导致人均收入水平低、年际波动大;文化教育水平落后,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23.57%,14岁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43年,科教投入仅占GDP的0.76%。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贫困使得母子山村社会经济系统严重失衡,阻碍了该区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研究从人口、劳动力、农业结构、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协调社会经济系统的对策及建议。
2010年07期 v.24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2 ] - 徐境;石利高;
以呼包鄂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及适宜发展模式,从而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的健康发展寻求理论支撑及发展路径、政策措施等,以加快呼包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的带动周边地区城镇空间发展并推进我国区域发展与规划的进程。
2010年07期 v.24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3 ] |[引用频次:26 ] - 周忠学;任志远;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法对本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1988-2004年陕北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与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之间具有明确的函数耦合规律;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之间相关性达0.976,林地和建设用地比重的变化通过影响第二产业的比重,从而影响三次产业结构。林地和园地、耕地比重变化直接影响种植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从而影响农业结构,相关性分别达0.918和0.788。
2010年07期 v.24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85 ] |[引用频次:42 ] - 代革联;
在分析韩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地质构造对韩城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水文地质单元划分、井下突水、岩溶发育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影响;认为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形成和运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水文地质特征的控制作用明显。
2010年07期 v.24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15 ] |[引用频次:47 ] - 高业新;
对河北平原不同层位含水组深层地下水开展了抽水试验工作。利用MODFLOW软件对抽水试验的水位降深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求得了水文地质参数Kx、Kz和S,利用这些参数计算了不同层位含水组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结果表明:深层地下水开采资源量主要是贮存量,越流量和侧向径流量所占的比例较小,并且含水组埋藏越深,二者所占比例越小。
2010年07期 v.24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7 ] - 赵长森;黄领梅;沈冰;雷志栋;胡和平;杨诗秀;
研究旨在对和田绿洲的水分转化与消耗进行模拟分析,为绿洲今后的水土资源合理开发配置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改善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使绿洲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系统研究干旱沙漠区"四水"转化规律与和田绿洲水土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开发构建了和田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the Dissipative Hydro-logical Model for Hotan Oasis,DHMHO)。经参数率定与合理性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可以为今后和田绿洲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性的指导。
2010年07期 v.24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10 ] - 杨勤;桑建人;丁永红;
通过WAsP模型在宁夏区域风能评估的应用,对所选宁夏区域4个站点进行逐日时间序列(1991-01-01~2007-04-30日)4次定时(02、08、14、20时)各时次的16方位平均风向频率图及逐日风速风向时间序列,在Windows下图形显示分析结果表明:石炭井站14时0°方位的风向频率在4次定时记录中最大,达33.3%,功率密度最大达402W/m2,平均风速为6.32m/s,Weibull风速尺度参数最大,为7.0m/s;银川站02时0°方位频率最大达21.9%,功率密度为315W/m2,平均风速为5.40m/s;盐池站02时0°方位频率为4时次中最大达15.4%,功率密度达192 W/m2,平均风速为3.79m/s;西吉站02时0°方位频率为4个时次中最大达11.7%,功率密度达165W/m2,平均风速为3.59m/s。石炭井站14时为4个站所有时次时间序列总功率密度评估最大,为152 W/m2,平均风速为3.36m/s。时间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石炭井站4个时次中14时记录的最大风速为15m/s,静风(≤0.2m/s)占有效记录的1.27%;银川站14时记录的最大风速为18m/s,静风风速占有效记录的2.23%;盐池站14时记录的最大风速为18m/s,静风风速占有效记录的1.46%;同心站14时记录的最大风速为12 m/s,静风风速占有效记录的3.54%。4个站点14时的静风是4次定时记录中风速所占比例最小时次。石炭井站在两个阶段4个时次的总评估结果表明:14、20时的后一阶段风速及功率密度较前阶段有所下降,但比银川站强,石炭井站作为风电场选址较适。
2010年07期 v.24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6 ] - 郝高建;黄春长;庞奖励;查小春;李晓刚;姚平;
古洪水沉积物特征的研究对于鉴别古洪水事件以及利用古洪水沉积物来恢复古洪水的水位、流量和发生规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陕北地区延河下游河谷发现了具有典型全新世古洪水平流沉积层剖面,对该剖面进行磁化率、烧失量、碳酸钙、粒度指标的测定,这些指标揭示了古洪水平流沉积与风成黄土堆积之间的区别。
2010年07期 v.24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11 ] - 张青瑶;
搜集公元19世纪前晋北地区地震活动若干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及时空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公元前~公元399年、700~999年、1100~1299年地震活动记录较少,400~699年、1000~1099年、1300~1499年地震活动记录较多,1500年之后地震活动表现活跃,受地震影响的区域较广。地震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北西、东西方向展布的地震活动带上,多发生在一系列断陷盆地的边界。晋北地震活动多发生在夏四、六月份,秋冬九、十、十一、十二月份,一、七、八月相对较少。经分析发现,地震活动与其前后干旱灾害有一定相关性。讨论典型地震活动个案,对其震中、震级、烈度等问题做一定程度的恢复,并讨论地震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及政府相应的减灾救灾措施和效果。
2010年07期 v.24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1 ] - 刘普幸;张锐;吴三雄;
利用敦煌气象站1952-2005年气温和降水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54a来,敦煌绿洲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173℃/10a,并以冬季增暖最显著,最低气温增温最突出,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84℃/10a,0.331℃/10a,对全年气温变化的贡献最大。年平均降水量则在波动中微有增加,其变化倾向率2.398mm/10a,且以夏季增湿最多,冬季略有减少,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010年07期 v.24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3 ] - 郑红莲;严军;元慧慧;
近年来新疆气候尤其是南疆气候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使用南疆地区吐鲁番、库车、南疆、和田、且末、若羌、哈密7个气象站1951-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经验函数拟合法和小波分析法,对南疆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和周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趋势分析中,南疆地区平均温度年际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呈现冬暖夏凉的现象;平均降水量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表明南疆地区气候已呈现出较明显的变暖变湿趋势。异常分析中,年平均温度偏暖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偏冷期集中在20世纪60、70年代;降水量异常主要表现为降水异常偏多、显著偏多、偏多、偏少的情况。周期分析中,月平均温度距平存在99.06月(8.26年)的主周期,月平均降水量距平存在58.90月(4.91年)的主周期,根据主周期的小波系数实部,预测未来2年南疆地区的温度仍将偏高,降水量仍将偏多。
2010年07期 v.24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0 ] |[引用频次:38 ] - 屈振江;鲁渊平;雷向杰;
根据气温二倍标准差和降水量业务化距平百分率标准,分析了陕西93站,近45 a(1961-2005 a),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和汛期(6~9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陕西降水异常频数增加,气温异常偏高频数增加。冬季气温最为异常且降水量异常偏多频数最多,汛期降水量异常偏多的站数和频数较多。从区域分布看,关中、安康、商洛和榆林气温异常偏高的频数较多,异常偏低频数较高的地区集中在关中和陕南。陕北和渭南北部降水异常偏多频数较高,降水异常偏少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集中在陕北中北部和关中大部。
2010年07期 v.24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3 ] |[引用频次:26 ] - 穆振侠;姜卉芳;
由于受到地形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对山区降水量分布、降水结构的认识还不完整。严重的制约了山区降水规律的研究,进而影响了与之相关方面的研究。随着卫星雷达技术的快速度发展及在相关方面的应用,对降水规律的研究提供一个较好的技术平台。文中以TRMM/TMI卫星观测数据与研究区实测水文气象数据分析了TRMM/TMI卫星对山区降水过程的探测能力以及降水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TRMM/TMI卫星反映了TRMM/TMI卫星对山区降水过程有一定的探测能力,能够反映降水量的基本特征,但其值偏小。在平面上其能够反映降水的分布趋势。
2010年07期 v.24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9 ] |[引用频次:20 ] - 井立红;井立军;高婧;米热古丽;谢芳;马岭夏;
利用塔城地区8个气象站1960~2006年实测日照时数、降水量、总/低云量等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EOF经验正交分解、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47a塔城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的基本特征,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EOF第1、2特征向量分别描述了塔城地区日照时数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变化及南北两大气候区日照时数分布的不同特点;2)塔城地区月均日照时数除1、2、11、12月显著减少;7、8月呈不显著减少外,其余各月均呈不显著增多趋势;冬季日照时数以-6.1 h/10a的速率显著减少,其趋减幅度远大于夏、秋季,春季则呈不显著增多趋势;年均日照时数以-17.3h/10a的速率显著减少,且在80年代初之后发生了突变,自1983年以后日照时数逐渐减少;3)塔城地区作物生长季(4-10月)日照时数以34.3 h/10a的速率不显著增多;4)近47a塔城地区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及低云量(8成日数增多所致。
2010年07期 v.24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9 ] - 毋兆鹏;胡江玲;陈学刚;
利用1990年到2005年遥感数据资料,计算了博尔塔拉河、精河流域绿洲植被盖度,分析了该地区植被盖度的历史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1990-2000年期间,植被退化型所占比例最大,弃耕型所占比例最低;2)2000-2005年期间,植被恢复型所占比例最大,弃耕型所占比例最低;3)1990-2005年的16年间,研究区总体以植被恢复型为主。研究表明:影响研究区绿洲植被盖度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而人口剧增带来的水土资源开发强度增大则是主要人文因素。
2010年07期 v.24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4 ] - 张宝成;曹军骥;王启元;魏东升;赵珂;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青海湖环境日益恶化:天然草场退化、优良牧草的产量下降,杂草产量上升。通过连续10年观测环青海湖天然草场5种主要优势牧草的高度和牧草在主要生长月(5-8)的地温、积温、降水(≥0.1mm、≥0.5mm)等因素,分析了其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用主成分分析法揭示了影响牧草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即第一个因子是影响牧草产量波动的因子,它们的贡献是56.3%;第二个因子是维持牧草产量稳定的因子即天山赖草和干生苔草,它们的贡献是14.7%;第三个因子是5-8月5 cm土壤热积温对牧草产量的贡献为10.6%。这三个因子解释总变量的80.9%。通过找出影响草场产量的主要因子,为以后草场建设及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07期 v.24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16 ] - 运向军;卫智军;杨静;吴燕玲;
运用Li-6400光合测定仪对禁牧休牧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种群植物光合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和碱韭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为双峰型,"午休"现象均出现在13:00。2)禁牧休牧下,三种牧草叶片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均为"V"字型,在13:00达到最低值。3)休牧2区,三种牧草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日均值最大,显著高于禁牧区、自由区、休牧1区和休牧3区(P<0.05)。4)光合生理指标与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
2010年07期 v.24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6 ] - 魏晓霞;呼和牧仁;周梅;翟洪波;李良;邵仁旭;宋吉祥;
2009年5-10月中旬,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红水营林区,采用ZLZ-5型压力室水势测定仪(兰州大学)测定了3个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的叶水势。同时用HOBO自动气象站和烘干法测定了气象因子和土壤含水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叶水势有明显日变化,生长初期(5、6月)和生长末期(9、10月)叶水势最低值出现在12:00点左右,生长盛期(7、8月)叶水势最低值出现在8:00左右;叶水势最高值均出现在早上6:00点左右。在7月份,3个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所遭受的水分胁迫最强,其中31年生落叶松的水分亏缺更明显。随着月份和树木年龄的变化,叶水势的主要影响因子也不同。气象因子中,温度和光强是主要影响因子,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和黎明叶水势变化趋势有较好的一致性,黎明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份(除31年生)。
2010年07期 v.24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18 ] - 田永祯;司建华;程业森;庞得胜;谢宗才;
从1984-2006年共23年时间,在年降水量100-200mm的贺兰山西麓、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38个不同立地条件的宜播地飞播造林面积11.068万hm2,保存面积8.753万hm2。通过阿拉善沙区飞播造林试验研究表明:有利于种子发芽成苗的最佳飞播期为6月下旬~7月初。适宜飞播地应选择在水文条件相对较好,干沙层浅的平缓和低矮流动沙丘或具有沙质疏松宽广丘间地,沙丘高度5~10m,沙丘密度0.5以下的中高流动沙丘上。土壤水分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飞播植物种的存活与生长。飞播固沙造林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显著。
2010年07期 v.24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12 ] - 彭焕华;姜红梅;赵传燕;
采用森林植被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法,估算了甘肃省森林植被碳贮量和碳密度,并对其地理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了讨论。主要结果如下:1)据甘肃省第五次森林资源普查数据,甘肃省森林植被总碳贮量为1.025×108t,较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时的0.8658×108t有一定提高,总量只占我国森林植被总碳贮量的1.5%左右;甘肃省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51.8047t/hm2。云、冷杉林碳密度最高,为67.7342t/hm2,是甘肃省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的1.3倍。2)依甘肃省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计算,甘肃省14个地州市中,甘南藏族自治州森林植被碳贮量最大,为0.3297×108t,天水市和陇南市次之,分别为0.2010×108t和0.1823×108t。3)甘肃省五次森林资源清查总碳贮量分别是0.8658×108t、0.8991×108t、0.8120×108t、0.8665×108t和1.0252×108t,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N"字型趋势。
2010年07期 v.24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4 ] |[引用频次:19 ] - 秦泗国;钟国辉;王景升;
那曲草原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西藏北部,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通过对那曲地区1955-2004年气象数据的研究,分析了那曲草原气候格局,随着海拔的升高,气象因子在减小,而年际变化却在增长。同时利用"气候-植被"模型:NPP-RDI.rRn(r2+R2n+rRn)(Rn+r)(Rn2+r2).exp(-(9.87+6.25RDI)0.5)估算出那曲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结果表明:在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那曲地区各区域NPP没有明显的差异,而且NPP增量规律为中部≥西部>东部,并通过对载畜量的比较,得出了超载是那曲草地退化的主要和直接因素。
2010年07期 v.24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8 ] |[引用频次:40 ] - 王芳;肖洪浪;苏永中;范桂萍;
研究了荒漠开垦为绿洲后土壤的演变规律。以黑河流域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为例,结合野外调查及室内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结果表明:戈壁开垦后,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N含量均表现为林地最高,草地和林草间作地居中,农田最低。绿洲农田表层土壤速效P含量相对戈壁而言提高了48%,明显高于其它几种利用方式。荒漠绿洲区K素的含量一直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开垦利用对其影响不大。开垦耕种后土壤砂粒含量明显降低,细粒物质明显增加。合理的耕作和管理措施使土壤含盐量显著减小。合理营造防护林能够促进绿洲化的进程。
2010年07期 v.24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4 ] |[引用频次:27 ] - 崔德宝;刘彬;
对新疆盐生药用植物种类进行了资料调查与标本收集鉴定。新疆共有盐生药用植物69种,隶属20科40属。与西北其他地区相比,是盐生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对新疆盐生药用植物种类、功能、生活方式和植被类型等进行了归类统计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2010年07期 v.24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10 ] - 卢妍;宋长春;徐洪文;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进行N2O排放通量的日变化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小叶章草甸土壤-植物系统和土壤的N2O通量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小叶章草甸土壤-植物系统和土壤的N2O通量最大值均出现在16:00,最小值均出现在6:00,其变化趋势与气温、地表温度、5cm、10cm、15cm和20cm地温均呈正相关关系。小叶章植株的存在促进了土壤-植物系统N2O的排放,土壤-植物系统N2O日平均通量是土壤的1.81倍。小叶章草甸土壤-植物系统N2O通量日变化的变异系数大于土壤。
2010年07期 v.24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10 ] - 孙飞达;龙瑞军;路承香;
通过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不同洞穴密度条件下,三江源区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分析表明: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种的丰富度变化一致,但与优势度指数变化恰好相反;鼠洞密度为中等密度时(MP,864个有效鼠洞/hm2)各指标值最小。不同鼠洞密度与植被盖度、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均满足正二次函数关系,说明单峰式函数能较好地表达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有效鼠洞梯度的分布格局。同时不同鼠洞密度样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也满足正二次函数关系,在中等生物量时各指标值最小,高寒嵩草草甸在高原鼠兔种群中等密度和地上生物量中等水平时其群落多样性各指标值均为最小,由于鼠类活动参与而有悖于"中度干扰假说"理论。
2010年07期 v.24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2 ] |[引用频次:29 ] - 张永明;邢志兵;马万里;姜春前;
利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百里香总DNA,同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百里香基因组DNA的RAPD-PCR和ISSR-PCR反应体系及扩增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两种标记技术的最佳PCR体系分别为:20μl RAPD反应体系中,含2.0μL 10×PCR Buffer、1.0mmol/L Mg2+、250μmol/L dNTP、1.5U Taq酶、0.8μmol/L引物和80ng模板DNA。20μl的ISSR-PCR反应体系中,含2μL10×PCR Buffer、2.0mmol/L Mg2+、250μmol/L dNTP、1U Taq酶、1.0μmol/L引物和20ng模板DNA。百里香RAPD-PCR和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今后百里香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一个标准化程序。
2010年07期 v.24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5 ] - 金勇强;
北宋时期,黄土高原中西部草原植被的变化受到战事和垦殖活动两种因素的影响,而战争对草原植被的破坏又以焚烧为主要形式。文中通过对宋代西北草原地区火灾资料的系统分析整理,总结出该地区草场焚烧的主要形式、时空分布和影响因子。并认为宋夏战争期间对草场的焚烧,是除垦殖活动以外,草原环境所遭受的最大威胁。
2010年07期 v.24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2 ] - 王忠;赵黎明;刘慧媛;
以GIS系统为工作平台,设计了旅游景区灾害管理系统,分析了系统流程,构建了系统结构,并提出了预警、救灾、灾情评估、实时监控和辅助灾害规划5大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法。研究结论希望能为我国旅游景区灾害管理水平提供支持和服务。
2010年07期 v.24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07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