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平养;
生态补偿是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环境保护领域的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生态补偿机制基于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直接以降低保护区的经济活动强度为导向;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补偿机制则更倾向于通过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来补偿保护地的发展机会损失。这两类生态补偿机制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认为,我国应当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以降低保护地经济活动强度为导向,结合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机制。
2010年09期 v.2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03 ] |[引用频次:35 ] - 孜比布拉·司马义;刘志挥;
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率作为城市发展的两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通过南疆铁路沿线的五地州从1994~2006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与城市化进程的时序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南疆铁路的全线贯通对南疆铁路沿线地区城市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南疆铁路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2010年09期 v.2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8 ] - 李佳;南灵;
文中在分析了有关耕地资源的三种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作为衡量耕地资源价值的标准更为合理,并给出了测算耕地资源价值的方法,以陕西省为例测算了耕地资源的价值。从测算结果来看,社会价值占陕西省耕地资源价值的比重最大,为68.92%;其次为生态价值,为20.48%,而经济价值只占很小一部分,为10.60%。最后,就耕地转移过程中耕地资源的很大一部分价值由于外部性的原因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一结论,提出了两条解决措施:一是明晰产权;二是重新建立耕地征用补偿标准体系。
2010年09期 v.24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63 ] |[引用频次:97 ] - 陈红;吴世新;冯雪力;
以1990-2000年、2000-2005的新疆土地利用动态图及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GIS空间分析及遥感影像人工解译,提取新疆近15年的耕地开垦数据,并从现状、发展动态等方面对耕地开垦的时空格局和开发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开垦面积急剧增加,由绿洲向沙地、戈壁地区扩展;耕地开垦主要来源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对草地的开发由低覆盖度草地转向高、中覆盖度草地;未利用地开垦的年均变化率最大,空间上由阿克苏、天山北麓山前平原、吐鲁番盆地转向全疆全面开发,由开发裸土地和盐碱地为主转向沙地、戈壁、盐碱地为主。耕地开垦在空间上由零星、分散转向连续、集中。除新疆中部和西南部少数区域,新疆大部分地区对林、草地的年均开垦速度有减缓趋势;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对水域的开发速度有减缓趋势。
2010年09期 v.24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6 ] - 张金萍;郭兵托;
种植结构调整是宁夏平原区未来实现节水高效的一项重要措施。文中从水资源消耗、微观与宏观两层次出发,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进行重新定义和解释,应用水资源高效利用核算模型体系对不同种植结构下的宁夏平原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调整水稻面积还是套种面积,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的增大,农业和生态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渐增加,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微观工程经济效益增加,宏观区域单方耗水GDP递增,区域用水效益增大,但生态效益却呈递减趋势。可见,种植结构调整对平原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有较大的影响。
2010年09期 v.24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7 ] |[引用频次:22 ] - 郭晓东;牛叔文;吴文恒;马利邦;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受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极为分散。本文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分析了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乡村聚落系统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深入分析了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新时期促进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
2010年09期 v.24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28 ] |[引用频次:123 ] - 秦静;牛叔文;孙红杰;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在能源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生活能源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对其研究有助于总能源消费的研究。分析了1998-2007甘肃省生活能源消费的变化趋势,用灰色关联度分别计算了甘肃省城镇、农村收入及人均煤炭消费、人均电力消费、人均油品消费、人均生物质能与人均生活能源的关联度,得出电力与收入的关联度最大,提出未来较长时期解决甘肃省城镇、乡村生活能源消费问题的途径。
2010年09期 v.24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1 ] |[引用频次:17 ] - 司书红;朱高峰;苏永红;
水资源已从自然资源跃升为国家关键性、基础性战略资源,我国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占国土面积1/3的内陆河流域先天性的资源缺陷叠加不合理的利用使得水问题成为内陆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性问题。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独特的山区降水集流、绿洲集约转化、荒漠耗散消失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分配机理,形成了山区以森林、草甸为主体的山地生态系统和平原以绿洲、过渡带、荒漠渐次交错为圈层的平原生态系统;反过来,生态系统又维系着与其息息相关的水循环系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形成了西北内陆河流域独特的水循环-生态复合系统;并以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为例,论述了流域尺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生态环境变迁机制,并提出水-生态-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010年09期 v.24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05 ] |[引用频次:20 ] - 孙晓懿;黄强;张洪波;王义民;
河流生态水文特征是河流生态水文响应机制的外在表现,分析河流生态水文特征变化是建立河流生态水文指标体系的基础。文中应用Mann-Kendall等方法对黄河上游唐乃亥、兰州断面主要的生态水文特征进行系统分析。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系统中改变强烈的生态水文要素主要分布在径流要素的年际和年内变化、最大最小极值的大小及出现时间、大小洪水和变化率等方面。唐乃亥断面与兰州断面发生改变的生态水文特征有所不同,兰州断面径流受人类活动干扰明显。
2010年09期 v.24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16 ] |[引用频次:6 ] - 张军民;
干旱区生态圈层结构是在特定气候条件下水资源有效分配形成的,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健康性的客观表达。荒漠化背景决定了各圈层类型发育的唯水(径流)性,水资源时空分布及其转化的竞争性决定了圈层结构的脆弱性,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耗水的满足程度及景观格局变化决定了圈层结构的生态安全状态。以流域水资源利用率不超过70%和生态耗水率不低于50%为标准,结合圈层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分析,得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存在重大缺陷,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分配的有效性,生态耗水出现长期亏损,导致圈层结构完整性的基础-天然绿洲及过渡带趋于退化,生态安全问题难以有效遏制,已给干旱区生态经济发展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2010年09期 v.24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7 ] - 郭雪莲;朱锡芬;刘秀铭;毛学刚;吕斌;陈家胜;陈渠;
民勤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主要以Na+、Mg2+、SO42-、Cl-和HCO3-浓度升高,Ca2+浓度降低及TDS值升高为主。利用PHREEQC软件对此演化机理进行了质量平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沿水流路径方解石、白云石的饱和指数大于零,有沉淀出溶液的趋势;而石膏、岩盐的饱和指数小于零,有继续溶解的趋势。其水-岩作用以吸收CO2,溶解石膏和氯化物,析出方解石为主要特征,这些矿物相的溶解、析出和蒸发作用共同控制着地下水水化学的演化。从研究区上游往下,由于地层岩性颗粒逐渐变细,水中矿物相迁入、迁出的数量逐渐增大,水-岩作用逐渐增强。研究区水-岩作用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
2010年09期 v.24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20 ] - 冮明峰;马太玲;孙晶;
结合呼和浩特市环境与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建立与水环境密切相关的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应用"模加和"方法,构建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呼和浩特市水环境承载力进行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水环境承载力主要受工业废水达标率、工业重复用水率、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供需比等影响;该市现状水环境承载力程度为"差"。
2010年09期 v.24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7 ] |[引用频次:29 ] - 宋小宁;赵英时;李新辉;
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缺水问题,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植被蒸发蒸腾是水分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以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着区域缺水问题,首先运用MODIS卫星遥感数据定量反演了地表参数(组分温度、反照率、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等);然后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入手,结合地面同步实测数据和气象数据,运用遥感蒸散法,建立了基于亚像元的半干旱地区区域双层蒸散模型。为提高区域缺水遥感定量研究的精度提供了保障,也对西部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2010年09期 v.24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7 ] - 魏毅;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2001-2007年间能源消耗和大气质量等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大气污染的成因:1)地形和气象因素;2)能源结构不合理;3)移动源的污染贡献加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方法和解决途径,以达到明显改善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1)解决燃煤污染问题;2)做好机动车污染防治;3)提高环境监察、监测能力;4)继续完善地方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组织有针对性的治理项目,安排更多的环境投入。5)紧紧围绕"生态园林城市"中心。
2010年09期 v.24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54 ] |[引用频次:47 ] - 乔冈;杜玲玲;朱桦;杨炳超;赵阿宁;徐冬寅;
大荔县是关中盆地的农业大县,也是陕西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而水资源不足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依据,从影响地下水形成的诸因素出发,对大荔县地下水资源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大荔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08×108m3/a,其中地下水质安全区水资源总量为1.1×108m3/a,仅占水资源总量的35.6%;通过地下水资源的对比分析,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内地下水资源进行解析,得出现状水利工程条件下大荔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性的结论,并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2010年09期 v.24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8 ] - 杜顺义;郭慕萍;李智才;
利用黄土高原东部山西65个气象站1960~2007降水和气温资料、1956~2000年山西岩溶大泉水流量资料以及山西中部晋中市1956~2006年的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资料,应用相关分析及检验、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分析黄土高原东部山西水资源的分布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水文、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分析初步得出:黄土高原东部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山西省平均下降速率为15.2mm/10a;年平均气温为上升的趋势,山西省平均上升速率为0.26℃/10a;水资源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天然径流量与降水量均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呈下降趋势,山西省1990年代年均天然径流量较50年年均量减少19.59亿m3;降水对泉流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泉流量变化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与延迟效应。
2010年09期 v.24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17 ] - 张国宏;王志伟;郭慕萍;刘文平;
利用山西省50个站1961~2005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和1978~2005年全省玉米产量资料,运用趋势系数和EOF分解方法,分析了山西的气候变化,计算了气候生产力并用玉米产量作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对气候生产力的时空演变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45年的气温变化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生产力能较好地反映气候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山西年气候生产力由东南向西北逐次递减,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中西部和南部的年际变化差异最大,在这一地区气候生产力最不稳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总体呈下降趋势;全省气候生产力变化的空间相关结构可以用三个模态来表征,即全省一致型,南北反向型和"+-+"型。
2010年09期 v.24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2 ] - 杨瑞珍;肖碧林;陈印军;卢布;
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应用与黄淮海平原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和规律性相适应的农作技术,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特别是降水资源的利用率,是解决黄淮海平原农业缺水问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从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和农业生产条件出发,探讨了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路,提出了实现黄淮海平原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的六大农作技术。
2010年09期 v.24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30 ] - 胡江玲;武胜利;金海龙;刘楠;
利用艾比湖流域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月降水资料,运用趋势系数、距平百分率、Mann-Kenda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艾比湖流域的降水变化。结果表明:1)近48年来,流域年降水量以6.72mm/10a的速率呈增加趋势,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变化也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平均增加1.43~4.88mm/10a,夏季增幅最大,秋季增幅最小。2)20世纪60-70年代的年和春、夏、秋、冬四季降水均偏少,以冬季偏少最明显;80年代的年和春、夏两季降水正常,秋、冬两季降水偏多;90年代至今的年和春、夏、冬三季降水均较为丰沛,90年代秋季降水偏少。3)流域年降水量于1986年发生突变,前26年略呈减少趋势,减幅为2.01mm/10a;近22年则表现为增加趋势,增幅为8.52mm/10a。4)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特征比较明显,1961~1979年以准3年的振荡为主,1980~1997年以准7年的周期变化显著,之后又呈现出准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
2010年09期 v.24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2 ] |[引用频次:16 ] - 杜海燕;李钢铁;邹受益;潘文杰;
文中采用1955~2001年呼和浩特和包头两个气象站的沙尘暴观测资料,分析比较了两个城市的沙尘暴在年、月、日、起始时间上的不同规律。结果显示,从1955年到2001年的47年间,包头共发生沙尘暴1476次,年平均31.4次;而呼和浩特共发生1356次,年平均28.9次。主要集中在3~6月份,包头和呼和浩特在这4个月中的沙尘暴发生次数分别占总数的60.6%和60.9%。在一天内,从中午12时起到下午17时、20时是沙尘暴发生的高峰期,虽然只有6个小时,却占总沙尘暴发生次数的一半。两个城市的沙尘暴持续时间50年代、80年代相差不大,90年代呼和浩特较包头长近一倍,60年代和70年代包头的持续时间较呼和浩特长3~5倍,总体上包头的沙尘暴持续时间长于呼和浩特2.2倍。呼和浩特和包头两个城市沙尘暴的发生是相对独立的,呼和浩特47年间发生沙尘暴1356次,有592次是与包头在同一天内发生的,其中有213次是在晚于包头2个小时后发生的,仅占呼和浩特发生沙尘暴总数的15.7%。在包头市发生沙尘暴后的2~3小时内呼和浩特市也发生沙尘暴的比例为1.5%。由此可以推断,呼和浩特沙尘暴的发生与上风源地包头市关系不大。
2010年09期 v.24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3 ] - 刘辉;孟祥君;
利用黑龙江省29个气象台站的暴雨资料,用小波分析和GIS研究了黑龙江省暴雨日数变化的时空特征。通过研究得出:近41年来黑龙江省暴雨日数的变化在时间序列上存在着3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暴雨日向7月份集中趋势明显;在暴雨日数较少的时期,8月份暴雨日数往往比7月多;黑龙江省中部是全省的暴雨中心;暴雨中心随月份变化由中部地区向东南部移动;绥芬河-宝清以东地区8月暴雨日数较7月多。
2010年09期 v.24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5 ] - 李琦;宋进喜;宋令勇;郭颖;
基于实测资料分析,根据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不同运行模式,分1961-1973年、1974-1990年和1991-2001年三个时间分析了渭河下游河道泥沙冲淤变化特点、河道比降演变规律以及河道泥沙淤积对河床比降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泥沙淤积量主要在临潼以下河段产生,河道泥沙冲淤由建库运行后的溯源淤积变化到冲淤动态平衡,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渭河下游全河段的淤积的趋势;咸阳-临潼段的河床比降在1961-1973年间呈现出显著的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之后由1974-1990年间的增加趋势变缓变化到1991-2001年间减小趋势,而临潼-华县段的河床比降在三个时期均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在1961-1973年减小幅度最大,1974-1990年减小趋势最缓;河床比降与河道泥沙累计淤积量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在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之前的1960-1973间及其之后的1990年以来,河道泥沙淤积造成河床比降下降的影响作用尤为显著。
2010年09期 v.24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3 ] |[引用频次:10 ] -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
利用降水量与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比值构建了表征气候干湿程度的干旱指数,通过分析生长季(5-9月)干旱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松嫩平原1960-2008年干旱的严重程度、分布特征、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松嫩平原的气候明显趋向干旱,期间经历了"湿润→干旱→湿润→干旱"4个交替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为重要的转折点,在2008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松嫩平原仍将处于偏干时期。生长季的多年平均干旱指数具有从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空间分异特性,通过REOF分析可以将松嫩平原分为东北区、西南区、南区、东区4个干旱异常区。平均气温与干旱指数负相关,干旱指数对降水量的敏感性大于平均气温。
2010年09期 v.24 11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16 ] - 杨尚英;穆婉红;肖国举;
利用陕西渭北旱塬12个气象站1960-2007年各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月、季、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和偏低出现频次,并分别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温度异常偏高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近10年是渭北旱塬平均温度异常偏高的多发期;温度异常偏低出现频次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93年以来是渭北旱塬月平均气温异常偏低的少发时期。该研究有利于提高渭北旱塬短期预测水平。
2010年09期 v.24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3 ] - 田大江;王润;刘家明;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衡量。然而,不同城市有其旅游发展的特色与问题。文中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范式出发,主要从硬环境与软环境入手,总结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将各个要素与西北五省会城市旅游发展的实践相比较,找出各个城市的"短板",将这五个城市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问题类型,之后就存在问题提出不同的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可为城市旅游管理提供依据,为不同类型城市旅游发展提供参照。
2010年09期 v.24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08 ] |[引用频次:49 ] - 王松茂;海米提·依米提;
随着新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乌鲁木齐的旅游接待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那么由此而引起的旅游环境承载能力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文中通过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分析了乌鲁木齐市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以及各区县承载力的差异,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从而有利于提高乌鲁木齐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合理的利用资源。
2010年09期 v.24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7 ] |[引用频次:5 ] - 刘俊清;
开发草原生态旅游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在分析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对草原旅游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草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探讨了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10年09期 v.24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26 ] |[引用频次:15 ] - 李艳花;李卫华;郁广健;
平遥古城是山西省的一个特色旅游目的地,文中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山西平遥古城的居民进行调查。利用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了影响东道主客主交互行为的人口学特征因素、经济类因素、障碍类因素、旅游动机类因素。从因素的作用机制及结合平遥古城的相关统计或调查分析来看,在大多数因素方面,它们对平遥古城的客主交互机会和效应都是有利的,平遥古城具备良好的旅游客主交互基础,但冷漠敌视式客主交互亦个别存在。
2010年09期 v.24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0 ] |[引用频次:12 ] - 马丽君;孙根年;玉素朴江;贾英;
文中运用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分析计算了新疆15个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划分出适宜于旅游的季节分布,依据舒适期的年内分布划分为3种类型:夏适型包括阿勒泰、富蕴、和布克赛尔、奇台、伊宁、乌鲁木齐、和田等6个城市,年内气候舒适度呈倒"U"型,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在54.4-64.2。春秋适型吐鲁番、库车、巴楚、克拉玛依、精河、若羌、哈密等城市,年内气候舒适度呈"M"型,年综合舒适性指数在55.2-67.2。春夏秋3季适宜型气候,包括喀什、和田2个城市,年内气候舒适度呈宽倒"U"型,年综合舒适性指数在70.8-71.6。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随纬度的降低呈上升趋势。系统收集了2005-2007年新疆入境客流量数据,对新疆入境客流量年内变化及其与气候舒适度、沙尘暴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2010年09期 v.24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21 ] |[引用频次:47 ] - 王永明;马耀峰;李创新;
从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角度出发,利用指数分析、竞争态矩阵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部三大区入境旅游流向四川省扩散转移特征及规律。并得出结论:珠三角区向川转移入境游客量最多,其次是环渤海,长三角最少;三大区向川流年际变动强度都较大,客流不稳定;四川省对三大区入境游客吸引力都较弱,吸引力相差不大;三大区向川流的市场占有率和转移增长率年际变动较大。四川旅游在拓展三大区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2010年09期 v.24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7 ] |[引用频次:22 ] - 南宇;杨阿莉;
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西北区都市圈经济区,重点扶持西北区层级梯度旅游中心城市,是加速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城市层级梯度开发的重要选择。梯度开发西北区五省城市旅游就是要突出重点开发一级旅游中心城市,重视开发二级旅游中心城市,兼顾开发三四级旅游中心城市。文中通过阐述西北区城市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开发西部重点城市经济带和重点建设西北区五大旅游都市圈空间结构构想,论证了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各省中心城市体系格局,梯度层级开发西北丝绸之路区重点旅游城市。培育西北区层级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带动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010年09期 v.24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76 ] |[引用频次:35 ] - 杨建锋;章光新;
土壤盐渍化是松嫩平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在年降水量基本保持稳定波动的情况下,松嫩平原西部河流年径流量逐年衰减,自然泡沼和湿地面积日益缩小,区域地下水位普遍呈持续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盐渍化土壤面积却显著增加,特别在低平原地区土壤盐渍化呈扩大和加重态势。土壤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过程分析表明:目前松嫩平原发生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应主要归因于人类的经济活动改变了原来内流区地表的水文过程,极大地减少了地表积水-径流的数量和时间。土壤原生苏打盐渍化是在浅埋深地下水和地面渍涝积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浅埋深地下水是土壤表层积盐的主要原因,而地面渍涝积水使土壤表层积累的盐分向微地貌的高处迁移,影响了苏打盐渍土在地表的分布格局。在土壤开始发生盐渍化的阶段,浅埋深地下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地下水盐分向土壤迁移量越来越少;在目前次生盐渍化阶段,地下水对土壤盐渍化作用微弱,甚至可以忽略。
2010年09期 v.24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3 ] |[引用频次:12 ] - 田幼华;谢辉;吕光辉;
在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东大桥和鸭子湾附近选取38个样地,对17个植物群落内的21种植物进行了土壤酶、有机质、盐分、pH值等的测量。结果表明:与湿润地区相比,干旱区的土壤酶含量很低,在土壤剖面上土壤酶活性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聚类分析中,土壤酶是影响聚类分析最重要的因子,分到同一类别中的植物在酶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适应环境胁迫的机理极其相似。聚类分析可作为植物分类的方法,和经典的植物分类方法结合,为植物分类提供更合理的依据。相关分析表明,干旱区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酶底物的重要补给源与土壤酶活性呈极显著相关。
2010年09期 v.24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27 ] - 李涛;张建丰;程慧娟;杨艳芬;李剑;
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以成龄无核白葡萄为研究材料,采用深层坑灌灌溉技术,在大田设3个灌溉处理,主要研究不同水分胁迫对葡萄成熟叶的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龄葡萄光合作用存在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过程呈现"双峰型";建立了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过程的高斯拟合模型,对各拟合参数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解释并验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拟合参数进行分析,进而找到并定义了影响葡萄净光合速率的"水量因子"和"水量因子函数",而且找到灌水量与水量因子关系式;灌水量主要影响葡萄光合作用的第一峰的累积净光合量、对光照强弱变化的适应性和峰现时间。
2010年09期 v.24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5 ] |[引用频次:16 ] - 韩艳洁;
以内蒙古大青山油松(Pinus tabu laeformis)、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天然次生林三种林地植物为研究对象,对三种植物的根际微生物在不同深度下种类的数量,不同季节种类分布及根际效应做了研究,三种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共同特点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三种植物的根际微生物不同季节分布特点为:夏季>春季>秋季。
2010年09期 v.24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1 ] - 梁喜珍;李畅游;贾克力;张生;李兴;
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乌梁素海湖泊实测水质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经检验,统计量FP=6442.87,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F检验,认为回归方程的效果比较显著,效果良好。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用在富营养化水体主控因子总磷的研究中,并进行分析、模拟预测。
2010年09期 v.24 18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6 ] - 冯达;谢屹;郑云玉;温亚利;
荒漠化牧区的生态公益林管理制度既体现了公益林管理的共性,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巴音敖包嘎查的生态公益林管理制度体现了林业与牧业结合、林业与社会保障结合等特点。针对当地公益林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行政体制、护林员制度、生态补偿、退牧限牧、林下经济等层面的政策建议。
2010年09期 v.24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3 ] - 周莉;张宇清;苏宁;张晓星;
我国平原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是我国木材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但平原地区区域林业经济发展显著不平衡,区域林业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低,林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平原林业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自我调整阶段,此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业分类经营政策是极为重要的。文中以全国26个省868个县的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平原地区进行林业经济分区,综合分析各省林业经济综合实力和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建立了6类林业经济区域,因地制宜制定林业产业指导政策。
2010年09期 v.24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