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丽峰;贾卫萍;刘玉川;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二市从1996年到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各地区人均生态足迹、能源足迹与人均GDP的关系。结果表明:这期间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二市的生态足迹、能源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生态足迹、能源足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北京影响最大,其次是天津、辽宁、山东和河北,表明高产出需要高投入;各地区的生态足迹和能源足迹效率也存在差异性,北京效率最高,其次是天津、辽宁、山东和河北,要增加相同数值的GDP,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要占用更多的生态足迹和能源足迹;各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对人均GDP的影响系数偏小,说明要素投入的效率偏小,技术进步的作用较少,各地区能源足迹对人均GDP影响的系数要大于生态足迹,表明高增长要靠高能源投入来带动,要素的使用属于粗放型,三省二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伴随着这种增长方式,资源将变为稀缺的生产要素,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0年10期 v.2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40 ] |[引用频次:28 ] - 钞锦龙;任学慧;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内部水热条件发生着相应的改变。以大连市为例,根据1999~2007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气温、降水及风速资料,构建了反映城市内部水热条件组合指数(H),结合同期大连城市化水平(A)的变化趋势,分析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内部水热组合条件特征及其相关性;通过耦合系数计算探讨引起水热条件变化的主要引起因子。结果表明:随着大连市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市化内部水热条件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而道路面积、人口密度和民用汽车拥有量与城市内部水热条件的耦合度较高。
2010年10期 v.24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2 ] - 张志斌;陆慧玉;
城镇密集区已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空间结构对区域成长及社会经济整体协调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是中东部通往西部及连接青藏高原的重要地区,又地处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敏感带。通过对研究区现状空间结构评价,发现区内空间结构呈严重的不均衡状态,空间差异大,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据此,依据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思想,提出四点措施,"因地制宜"地对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优化,缩小区域空间差距,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0年10期 v.24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14 ] - 柴仲平;王雪梅;蒋平安;
通过利用Costanza R.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式对石河子市1996年、2000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该区各研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整体变化显著,部分土地类型面积变化明显。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则表现为增加趋势,而草地和水域的面积变化不大;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两增三减的趋势:林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耕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总体来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整个研究期间呈增加趋势,即从1996的2540.3×105元增加至2004年的2651.4×105元;通过对研究区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分析,发现在整个研究期间各单项服务功能变化程度有所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明显,单项生态服务功能差异显著,生态服务功能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壤形成与保护和废物处理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达18%以上。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有一定的贡献,其构成比例在10%~15%之间。原材料和娱乐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较小,其所占比例在5%以下。
2010年10期 v.24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0 ] |[引用频次:20 ] - 郁科科;赵景波;
运用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及SPASS13.0统计分析软件,在分析宝鸡地区十七年来耕地、人口和粮食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研究该区域粮食安全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991~2007年,宝鸡地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降低趋势,但耕地压力指数略有上升趋势且都接近与1,粮食安全基本有保障。预测显示:在未来10年,该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降低趋势,粮食安全问题比较乐观。这说明宝鸡地区在现有耕地和粮食产量条件下,在未来10年内,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加投入,不断提高耕地生产水平,对减轻耕地压力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还是可行的。
2010年10期 v.24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7 ] - 赵晓丽;张增祥;易玲;刘斌;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对呼和浩特市1976-2004年城市建城区面积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对呼和浩特28年来城市用地的扩展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建成区从1976年到2004年增加了2.96倍,平均每年扩展3.96km2。其扩展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其次为城市扩展融入的农村居民点等其他建设用地和草地,另外还有少量的林地、水库和滩地。自然因素对建成区的扩展形态起着限制作用,社会经济因素是建成区扩展的内在推动力,政策和规划对建成区扩展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呼和浩特建成区遥感监测,了解城市用地的扩展规律、对正确处理城市扩展与占用土地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10期 v.24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83 ] |[引用频次:32 ] - 张明军;孙美平;姚晓军;
以微观个体的幸福感为测评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受访者反馈的信息进行统计处理。首先借助列联表检验法对影响兰州市居民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Ordered Logistic模型对与幸福感有相关关系的变量进行组群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居民幸福感与性别、教育程度、健康状况、职业稳定、家庭关系等因素显著相关。尽管婚姻状况与居民幸福感之间没有表现出相关关系,但婚姻异常(包括丧偶、分居和离婚)对居民幸福感具有突出的负面影响。最后,对居民幸福感与年龄、收入和婚姻关系做了进一步分析,结论为:1)居民幸福感与年龄呈"U"型关系,U型最低点在42岁;2)居民幸福感随收入的增加呈边际递减趋势,收入阈值为27500元;3)婚姻与幸福的关系较为复杂。表现为离婚状态下的居民幸福感最低;已婚男性的幸福感大于未婚男性,而已婚女性的幸福感不及未婚女性。
2010年10期 v.24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13 ] |[引用频次:32 ] - 王耀斌;冯起;司建华;常宗强;
针对当前绿洲稳定性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便于推广的基于粗糙集和灰色理论的绿洲稳定性评价方法。尝试用新的方法,从绿洲稳定性的不同方面,来评价绿洲的稳定性。并以宁夏绿洲为例,与专家结论对照,验证分析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2010年10期 v.24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2 ] - 那音太;乌兰图雅;秦福莹;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3S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科尔沁左翼后旗2000年7月和2007年7月的两期四景Landsat/TM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其植被覆盖度值,并根据荒漠化程度对其进行分类,分别是:未荒漠化(Fc>0.6)、轻度荒漠化(0.3<Fc<0.6)、中度荒漠化(0.1<Fc<0.3)和重度荒漠化(Fc<0.1)四类,得出研究区荒漠化现状与动态变化信息。通过不同荒漠化类型的面积统计、转移面积矩阵等方面的分析,说明研究区域在2000-2007年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521.86km2,重度荒漠化和中度荒漠化面积减少,轻度荒漠化和未荒漠化面积有所增加,总的荒漠化程度有降低趋势,同时对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减少、气温提高等自然背景下,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起了重要的作用。
2010年10期 v.24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14 ] |[引用频次:24 ] - 李晋昌;刘勇;张彩霞;
利用山西省17个站点1957-2008年春季气候资料,对气温、降水及其极端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量越高的地区,气候呈暖干趋势越明显,反之亦反,部分站点甚至呈暖湿趋势;全省2/3的区域气候趋于暖干,呈北湿南旱趋势;春季极端高、低温年份频率分别呈增大和减小趋势,强度均呈增大趋势;极端高、低降水年份频率均呈减小趋势,强度均呈增大趋势;极端干旱年份频率和强度均呈增大趋势,极端湿润年份频率和强度均呈减小趋势;极端高、低温面积分别呈增加和减少趋势,极端高、低温区域几乎不会同时存在;极端高、低降水面积分别呈减少和增加趋势,同时存在极端高、低降水区域的年份频率有增加趋势,极端湿润、干燥区域面积的年际变化与其相同。
2010年10期 v.24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10 ] - 周翠芳;张广平;
利用宁夏北部地区近49年的汛期(6-9月)降水量资料,采用Mexihat小波分析、累计距平分析等方法对宁夏北部地区汛期及汛期各月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对该地区汛期降水建立预测模型,进行试报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宁夏北部汛期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该地区汛期降水49a来存在6a和9a的周期变化;均生函数对宁夏北部降水预测效果较好,尤其对极值的预测,效果更加明显。
2010年10期 v.24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5 ] - 穆振侠;姜卉芳;
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复杂,目前现有水文气象站点一般都设置在高程在2000m以下的中低山带,限制了对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的研究。因此,借助TRMM卫星降水资料,根据研究区水汽来源方向、地形走势选取了研究区四种典型地形走势并对迎风坡和背风坡相区分探讨了天山西部山区降水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发现天山西部山区降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根据地形走势的不同有多种型式,并不总是简单的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海拔低于1000m的迎风坡出现了降水递减而部分背风坡也出现了降水增加的现象,其在垂直方向上的递增率或递减率并不是均一的,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地形,还可能受到风速大小和风向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10年10期 v.24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32 ] - 王勇轶;刘莉莉;张金龙;王首;王义;刘静;孙旭;
以2002年和2005年该区遥感数据为基础,使用马尔可夫模型预测额济纳沿河区各景观类型动态变化。初步结论:按照现在的输水情况,在未来的30年内,裸地和沙地面积将有所减小;而水域、荒漠稀疏草地、河岸灌草林地、河岸乔灌林地面积将有所增加;盐碱地、荒漠稀疏灌丛和交通用地面积变化不大。
2010年10期 v.24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 王小军;张建云;贺瑞敏;刘翠善;
以地处西北干旱地区的榆林市为例,通过收集该地区多年实际用水资料,对比分析了1980至2005年榆林市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变化特点。并结合国家技术细则,按照用水"新口径",建立了生产、生活、生态需水预测模型,对未来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水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5年中,榆林市用水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生活用水比例从1980年的4%增加到2005年的8%,生态用水比例从1980年的0.002%增加到2005年的0.3%,而生产用水比例则从1980年的96%减少到2005年的91%;需水预测模型分析表明,在未来水平年,榆林市需水总量将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整个需水结构中,生产需水所占比重最大,增长幅度剧烈;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用水也将呈现快速增长。因此,在今后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用水定额、改变用水方式等方面抑制需水的增长,逐步提高用水效率,从需水管理的角度实现供需平衡。
2010年10期 v.24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8 ] - 辛宏;张明军;李瑞雪;高文华;刘园园;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兰州市1961-2003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3年兰州年日照时数表现为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78.4h。冬季变化最大,其它各季也均为缓慢的减少趋势。兰州20世纪60-70年代春、夏季日照充足,秋、冬季日照偏少;80年代后期均为负距平,以春、冬季最为明显,90年代与80年代截然相反,季日照时数偏多,尤其是春、夏季。年日照时数偏多年份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而异常偏少年份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年、季日照时数的显著减少与降水量的多少有关。
2010年10期 v.24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11 ] - 刘黎;陈宁生;田连权;
对新疆天山天池气象站近37年的气象资料进行Mann-Kendall检验,发现了包括气温、降水在内的气候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37年里,温度在1%的置信水平下呈单调上升趋势,降水也表现出了增加趋势。相应的时间序列分别在1996年、2001年附近有一个明显的跳跃,气温升高了0.8℃,降水增加了21.5%,这可能是气候变化影响的结果。气候的变化对天池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森林演替,山地灾害频繁发生,谷地森林严重破坏。
2010年10期 v.24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1 ] |[引用频次:12 ] - 刘宁微;马雁军;刘晓梅;王若男;王扬锋;
利用1980-2009年沈阳台站观测的气象要素资料,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沈阳的灰霾日进行判识和筛选,进而研究沈阳灰霾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近30年沈阳灰霾日波动减少,其年际变化特征与沈阳的工业转型模式相吻合;2)沈阳冬季平均灰霾日最多,秋季次之,当年10月至次年3月是灰霾的高发期。同时,灰霾在7、8月也时有发生;3)近30年沈阳的中度和重度灰霾日在总灰霾日中所占比例波动下降,对人体产生显著危害的灰霾日明显减少,沈阳城市空气质量呈总体上升趋势。
2010年10期 v.24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33 ] - 宋桂英;姬雅;韩经纬;王德民;
2008年冬季至2009年初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降水量持续偏少,农田土壤出现旱象。2009年3月1日,一个短波槽自新疆东部移入内蒙古西部地区,同时,低纬度地区的南支系统迅速建立,高空低槽与南风急流汇合,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产生了小-中雨夹雪的降水过程,极大地缓解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冬春旱情。文中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数值产品等资料,对此次久旱转雨天气过程的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
2010年10期 v.24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4 ] - 李小平;王昕;
为了了解渭南市典型工业企业对其所在地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及其污染现状,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对其周围土壤环境中重金属(As、Co、Cu、Mn、Ni、Pb、Zn)进行了研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Cr、Cu、Pb、Zn的污染比较显著。运用多元分析法进行污染源的解析,结果与地累积污染指数和富集因子评价结果高度一致,表明该工业区化工的生产活动以及以化石燃料的燃烧包括汽车尾气的排放应该是城市主要的污染源。
2010年10期 v.24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8 ] |[引用频次:29 ] - 闫正龙;王晓国;高凡;黄强;袁著春;卓锐;
为对塔里木河干流上游地区的土壤盐渍化的变化状况进行监测,选择研究区1999年TM、2002年ETM+和2004年ASTER等3期春季遥感影像和基础背景数据,基于RS、GPS、GIS及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并采用图属一体化、多源数据无缝集成的建库思想,通过分类体系划分、信息解译处理、变化类型建立及野外验证等方法,对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土壤盐渍土总面积持续增加,裸土地、水域等土地类型面积逐年减少,靠近河道、水库附近的土壤盐渍土改善状况较好,而远离水源的土壤盐渍土分布呈无规律性变化状态;2)研究区内土壤盐碱土强度明显减弱。重盐渍土面积由1999年的6.89×105hm2下降为2004年的6.06×105hm2,年变化率为-2.43%;中盐渍土面积由原来的2.20×105hm2增至4.23×105hm2,年变化率为18.42%;轻盐渍土面积呈波动变化状态,逆转现象频频发生,恶化与改良状况并存,但改善速度远大于恶化速度;3)研究期间,整个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趋于好转,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对区域盐渍土逆转、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10年10期 v.24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0 ] |[引用频次:23 ] - 雷泽勇;刘心玲;周凯;姜涛;
通过定位监测与对比分析,对辽宁西北部沙地的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干旱的沙地,不论是在生长初期、生长盛期还是生长末期,灌木林地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最低,乔木林地深层土壤水分最低,草地类型水分含量始终最高,灌木林生长依赖于降雨,而乔木林则依赖于降雨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双重作用。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是降雨和植物生长、地下水位共同作用的结果。降雨和植物生长对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影响较大,而对深层土壤水分的作用不大。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与降雨和植物生长的变化相似。
2010年10期 v.24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9 ] - 王晓江;贺康宁;唐道峰;
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理论角度出发,利用整树容器实测法和彭曼联合(Penman-Monteith)估算法的互证研究方法,对库布齐沙地主要造林树种沙柳、沙枣、小叶锦鸡儿和四翅滨藜的蒸腾耗水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稳态气孔计测定值始终大于整株称重测定值。随着苗木土壤含水量的提高,两种方法测定值均上升,说明土壤水分对两种方法的测定值有一定影响。2)从Penman-Monteith修正方程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准确的测算消光系数与叶面积指数是提高准确性的关键。3)四种灌木年蒸腾量大小排列顺序为:沙柳﹥沙枣﹥小叶锦鸡儿﹥四翅滨藜。不同林分的月蒸腾量差异较大,6~8月月蒸腾总量可达生长季蒸腾量的70%~80%。沙柳、沙枣和四翅滨藜林分月蒸腾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7月、小叶锦鸡儿则出现在6月。
2010年10期 v.24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12 ] - 王玉魁;阎艳霞;余新晓;李钢铁;
盆栽控水模拟自然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了灰白滨藜2年生实生苗的保护酶活性和抗旱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由23.0%下降到4.5%时,灰白滨藜叶片含水率、自由水含量和水势下降,水分饱和亏、束缚水含量和束缚水/自由水比值上升;SOD和CAT活性持续增强,当土壤含水率为9.0%时POD活性开始下降;MDA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而增加,O2·-产生速率呈现降低趋势,活性氧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干旱胁迫下,灰白滨藜能够有效维持体内水分平衡,保护酶系统能够及时清除O2·-并有效减轻膜脂过氧化伤害,并且保护酶之间存在相互补偿功能。
2010年10期 v.24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32 ] - 赵翠翠;南忠仁;刘晓文;丁海霞;晋王强;
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张掖甘州区和临泽县农田土壤中Mn、Co、Cu、Zn、Ni全量的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五种微量元素全量的平均值与全国土壤平均值相当;变异系数在9.27%~20.90%之间,属弱变异性或中等变异性。相关性分析表明,除Zn外,其余微量元素全量与pH成显著负相关;除Co和Zn,其余元素与OM成显著正相关,CaCO3、有效P和CEC与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较小。运用克里格(Kriging)最优内插法得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图,图中显示除Ni外,其余元素的含量分布有一定规律性,说明Mn、Co、Cu、Zn种微量元素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地形、成土母质等结构性因素。
2010年10期 v.24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16 ] - 齐雅静;白淑兰;闫伟;邵东华;韩胜利;
研究应用BIOLOG技术,对油松、虎榛子不同林型根际土和根围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了测试,目的是了解油松、虎榛子不同林型中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变化规律,最终探明在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虎榛子的存在对油松的促生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虎榛子纯林根际土的AWCD值增长的最快;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主成分分析都显示混交林根际土中的微生物最为稳定;主成分分析显示,起不同生态作用的主要为糖类,其次是羧酸类、氨基酸类和多聚类化合物。
2010年10期 v.24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4 ] - 王玉宝;吴普特;赵西宁;马学明;南纪琴;
以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及现场勘察等参与式方法和工具对塔里木河流域资源环境、农业用水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利用调查获取的资料数据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灌溉工程及管理、土地利用、种植结构、土地沙漠化及盐碱化等状况进行了分析,针对调查分析发现的问题提出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多方位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提高农业用水管理水平、加强无序开荒监控与监督,建立生态节水型种植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解决对策。
2010年10期 v.24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4 ] - 刘金鹏;南忠仁;费良军;
通过对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的定义分析,认为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安全研究必须以水分因子为关键将其置于整个绿洲的生态安全框架之下,即,外部条件必须符合整个绿洲安全规模的基本要求(主要指面积、用水量等),保证绿洲的生态安全需要,内部条件必须满足保证整个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结构的经济、社会、生态因素,建立了符合绿洲生态安全的作物种植规模和优化结构模型。并以甘肃省民勤绿洲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得出了较为合理的计算结果,为绿洲的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发展依据。
2010年10期 v.24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7 ] - 庞立东;刘桂香;
以1987和2005年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基于RS与GIS技术,提取西乌珠穆沁草地信息,对其景观进行分类,共分为10种景观类型并形成景观分类图。应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在景观类型和景观总体两个层次上,从景观异质性、景观类型面积比例、斑块数量、斑块周长面积比和结合度等方面进行景观结构分析。借助Arc/view和Arc/Info软件,计算景观转移矩阵分析西乌珠穆沁草原景观结构变化。通过研究表明:西乌珠穆沁草原景观空间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土地沙化退化趋势明显,人工景观比例增加,草地景观仍占主导地位(86%),但有减少趋势。从景观总体来看,景观整体破碎度加剧,连通性降低,草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随着人口和载畜量增长,人类活动强度加剧,对自然景观特别是草地景观占用和开垦等情况突出,过度放牧弃耕等行为使草地景观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沙化。气候因素如气温变暖和干燥度加大是景观整体结构发生变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2010年10期 v.24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17 ] - 常骏;王忠武;李怡;韩国栋;
草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和功能群之间的相互补偿作用可以减少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稳定性。近年来,大量学者就草地生态系统补偿性及系统稳定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将气象因子,如降水和温度同草地生产力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还相对甚少。文中用15年的草地生产力及气象动态监测数据拟合回归分析,主要分析结果如下:1)逐步回归筛选出了和草地生产力最密切的气候因子为1-8月份降雨量,二者的回归模型为:Y=4.18952+0.37672X(R=0.3018,Pr=0.0339);2)多年草地生产力数据表明,无论物种水平还是功能群水平上,其生物量比例相对较大的物种或功能群变异性较小,即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较小;3)不同物种和功能群之间存在显著的补偿效应。优势种和亚优势种、优势种和非优势种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亚优势种和非优势种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从研究结果来看,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受生长前期和生长季降水的影响,生态系统在外界气候条件变动下存在自我补偿和调节机制。研究结果为内蒙古草地在草地退化管理及生态补偿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理论依据。
2010年10期 v.24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8 ] - 张芳芳;
通过退耕还林推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了土地收益,保障退耕还林的可持续。使工程区生态经济社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010年10期 v.24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12 ] - 李金霞;王继仁;程莉;
以包钢尾矿坝下风向一定区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距离梯度取样法调查了土壤因子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显示: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是蜘蛛目、蚁科和步甲科。不同样线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差异显著,而类群数、总密度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不显著;同一样线不同距离处土壤动物总密度、类群、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差异显著,不同样线和距离处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不同,主要土壤动物类群在同一样线不同距离处密度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全氮、pH以及土壤稀土含量均影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不同样地受各土壤因子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距尾矿坝较近样地与土壤稀土含量关系密切,较远样地与土壤酸碱度关系密切。
2010年10期 v.24 17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7 ] - 卫红;严艳;
用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及g值等指标,以陕西省11个地市(区)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2002-2008年陕西省旅游空间差异。结果显示: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但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陕北和陕南旅游明显落后于关中但其发展速度较快。在此基础上,分析差异的内在影响因素,以便认清省内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格局,最后提出相关协调发展建议。
2010年10期 v.24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3 ] |[引用频次:26 ] - 赵黎明;刘慧媛;
旅游生态灾害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描述生态灾害对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影响程度,根据自然灾害的成灾原理,利用灾害危险性、系统的脆弱性和防灾救灾能力来综合评价旅游目的地系统的生态灾害风险,并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殊性选取相应评价指标-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破坏性来评价灾害的危险性;从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四个方面来评价系统的脆弱性;根据预警和救灾恢复两方面评价防灾救灾能力。利用模糊物元模型、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旅游目的地系统的生态灾害风险指数。这一结果能定量地衡量生态灾害对旅游业的威胁,为旅游地及时认清形势,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提高自身防灾抗灾能力提供依据。
2010年10期 v.24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1 ] |[引用频次:22 ] - 徐喆;刘吉平;梁雨华;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的热点。以吉林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现状、旅游环境支持、旅游潜力三方面出发,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中因子分析法对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做出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吉林省九城市旅游竞争力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且各有特点,并探讨引起旅游竞争力分异的原因,据此提出提升吉林省各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对策,以期为实现吉林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2010年10期 v.24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43 ] |[引用频次:37 ] - 魏峰群;
详细探讨了近年来我国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所步入的误区,并针对其弊端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石,提出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全新思路:1)对于古村落遗产地保护应将其视为社会公共产品加以对待,采取政策主导、政府买单的策略;2)对于其部分旅游开发职能,则采用自由市场博弈论,博得利益最大化。新思维采用多元化混合效应模式协调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关系,激活其旅游开发潜力,以促进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地的继承与发展。
2010年10期 v.24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32 ] |[引用频次:74 ] 下载本期数据